本實用新型涉及金屬的熱處理,尤其涉及一種淬火冷卻裝置。
背景技術:
鋼的淬火是將鋼加熱到臨界溫度Ac3(亞共析鋼)或Ac1(過共析鋼)以上溫度,保溫一段時間,使之全部或部分奧氏體化,然后以大于臨界冷卻速度的冷速快冷到Ms以下(或Ms附近等溫)進行馬氏體(或貝氏體)轉變的熱處理工藝,采用淬火技術可大幅度提高鋼的剛性、硬度、耐磨性、疲勞強度以及韌性等。
在申請號為201420296080.5的專利文件中公開了一種新型淬火冷卻裝置,包括輸料管、冷卻池一和冷卻池二,輸料管與冷卻池一通過管道一相通,冷卻池一與冷卻池二通過第二管道相通,第一管道上方設有抽風機,相應的待淬火材料從輸料管一傳輸至第一管道后落入冷卻池一,產生的大量霧氣將從第一管道內出現,而抽風機能夠很好的將這些霧氣進行吸收,冷卻池一底部為傾斜設置,待淬火材料在沉入冷卻池一底部后,因重力作用會逐漸向傾斜端滑動,第二管道連接于冷卻池一的傾斜底端,冷卻池一的傾斜底端設有單向閥門,當待淬火材料滑動至單向閥門后,因材料本身的質量較大,因重力產生的作用將會使單向閥門打開,從而自動的將材料傳輸至冷卻池二,輸料管、冷卻池一和冷卻池二從上至下依次設置,冷卻池一為水冷卻池,冷卻池二為油冷卻池,單向閥門具有彈性,單向閥門打開后可因彈性恢復原來位置。
此新型淬火冷卻裝置采用雙級淬火方式,使得淬火冷卻的效果更好,但是在單向閥門打開的時候,冷卻池一中的水會從此單向閥門通過第二管道進入冷卻池二中,導致冷卻池二中的油,容易變質,使得冷卻池二對淬火材料冷卻的效果明顯變差。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意在提供一種可提高淬火液性質穩定,同時增強淬火冷卻效果的淬火冷卻裝置。
一種淬火冷卻裝置,包括輸料管、第一冷卻池、第二冷卻池,輸料管與第一冷卻池間連通有第一管道,第一冷卻池底部傾斜設置,第一冷卻池的傾斜底部連通有第二管道,第一冷卻池與第二管道間設有單向閥門,所述的第一冷卻池通過第二管道連有干燥分離器,所述的干燥分離器內設有一傾斜帶孔的斜面和鼓風機,帶孔斜面位于干燥分離器的中部,鼓風機位于干燥分離器的側壁上,所述的干燥分離器底部與第一冷卻池間設有第一循環泵,所述位于傾斜帶孔斜面的底端處的干燥分離器側壁上設有第一孔,第一孔上連接有第三管道,第三管道與第二冷卻池相連通。
本方案的技術原理為:工件從輸料管中進入,通過第一管道進入第一冷卻池中淬火冷卻,工件滑落到第一冷卻池傾斜的底端,在重力作用下打開單向閥門,工件從第二管道中滑落到干燥分離器的傾斜帶孔斜面上,在鼓風機的作用下,工件表面的冷卻液被吹干,同時工件在重力作用下沿著斜面滑落到第二冷卻池中,再一次進行冷卻,同時在單向閥門打開的時候,第一冷卻池中的部分冷卻液也進入干燥分離器中,從干燥分離器的傾斜帶孔斜面的孔中流到干燥分離器的底部,通過第一循環泵回到第一冷卻池中;所述的第一冷卻池底部為傾斜設置,便于工件在第一冷卻池底部滑落到傾斜的底端;所述的第一冷卻池的傾斜底端設有單向閥門,便于工件能過通過單向閥門,進入到干燥分離器中;所述的干燥分離器內設有一傾斜帶孔的斜面和鼓風機,第一冷卻池中進入干燥分離器的淬火液穿過斜面的孔,流到干燥分離器的底部,與工件分離,鼓風機的設置,為了將工件表面的淬火液吹干,在工件沿著斜面滑落到第二冷卻池中后,第二冷卻池中不會引入其他的溶液,影響第二冷卻池中冷卻液的穩定性;所述的干燥分離器底部與第一冷卻池間設有第一循環泵,將干燥分離器中的淬火液送回到第一冷卻池中,保證了淬火液的循環利用,同時循環過程也保證了第一冷卻池中的淬火液溫度均一,工件的淬火冷卻效果更好。
本方案的有益效果為:工件經過第一冷卻池和第二冷卻池兩級淬火冷卻,使工件的淬火效果更佳,同時也提高了淬火液的利用率。
進一步,所述的第二冷卻池設有第二循環泵,使得在第二冷卻池中冷卻液溫度均一,使得工件在第二冷卻池中的冷卻效果更佳。
進一步,所述的淬火冷卻裝置還包括第三冷卻池,所述的第三冷卻池設有第三循環泵,所述的第三循環泵上連有換熱器,第三循環泵連接在換熱器的殼程,第三冷卻池與換熱器的殼程相連,第一循環泵和第一冷卻池連接在換熱器的管程,第一冷卻池中的淬火液液經過工件淬火冷卻之后,淬火液的溫度提高,與第三冷卻池的冷卻液進行熱交換,降低第一冷卻池中淬火液的溫度,使得工件淬火冷卻的速度更快,冷卻的效果更好。
進一步,所述的干燥分離器底部呈錐形,使得從第一冷卻池中進入干燥分離器中的冷卻液能夠順利地流到干燥分離器的底部,完全的循環回到第一冷卻池中,冷卻液不會殘留在干燥分離器中造成死角。
進一步,所述的第一管道上設有排風扇,排風扇正對第一冷卻池,高溫的工件進入第一冷卻池中,會冒大量的霧氣,會影響操作人員的工作,通過排風扇將產生的霧氣抽走,有助于提高操作人員的工作。
進一步,所述的第一冷卻池為淬火液冷卻池,第二冷卻池為油冷卻池,第三冷卻池為水冷卻池,通過淬火液—油兩級冷卻,對工件的淬火冷卻的效果更佳,同時第三冷卻池中的冷卻液僅是給第一冷卻池中的冷卻液降溫,水經濟實惠,并且比熱容大。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種淬火冷卻裝置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說明書附圖中的附圖標記包括:輸料管1、排風扇2、第一管道3、第一冷卻池4、單向閥門5、第二管道6、干燥分離器7、帶孔斜面8、鼓風機9、第三管道10、第二冷卻池11、第一循環泵12、第二循環泵13、第三冷卻池14、第三循環泵15、換熱器16。
實施例基本參考圖1所示:一種淬火冷卻裝置,包括輸料管1、第一冷卻池4、第二冷卻池11、第三冷卻池14,輸料管1與第一冷卻池4間連通有第一管道3,第一管道3上裝有排風扇2,排風扇2正對第一冷卻池4,第一冷卻池4的底部為傾斜設置,第一冷卻池4的傾斜底部連通有第二管道6,第一冷卻池4與第二管道6間設有單向閥門5,第一冷卻池4通過第二管道6連通有干燥分離器7,干燥分離器7內設有傾斜帶孔斜面8和鼓風機9,帶孔斜面8位于干燥分離器7的中部,鼓風機9位于干燥分離器7的側壁上,干燥分離器7的底部呈錐形,干燥分離器7底部與第一冷卻池4間設有第一循環泵13,位于傾斜帶孔斜面8的底端處的干燥分離器7側壁上設有第一孔,第一孔上連接有第三管道10,第三管道10與第二冷卻池11相連通,第二冷卻池11設有第二循環泵13,第三冷卻池14設有第三循環泵15,第三循環泵15上連有換熱器16,第三循環泵15連接在換熱器16的殼程,第三冷卻池14與換熱器16的殼程相連,第一循環泵12和第一冷卻池4連接在換熱器16的管程。
工件從輸料管1中進入,通過第一管道3,進入到第一冷卻池4中,在第一冷卻池4中進行淬火冷卻,工件掉落到第一冷卻池4的底部,沿著傾斜設置的底部滑落到底端的單向閥門5處,在工件的重力作用下,單向閥門5打開,工件和淬火液沿著第二管道6進入干燥分離器7中,淬火液從干燥分離器7內的帶孔斜面8的孔中穿過,流到干燥分離器7的底部,通過第一循環泵12中的淬火液走換熱器16的管程,第三循環泵15中的冷卻液走換熱器16的殼程,在換熱器16中進行換熱,淬火液冷卻之后回到第一冷卻池4中,工件表面的淬火液被鼓風機9吹干,工件沿著帶孔斜面8,經過第三管道10,進入到第二冷卻池11中進行再一次的淬火冷卻。
干燥分離器7的設置,是為了將工件與淬火液進行分離,淬火液分離之后經過第三冷卻池14中的冷卻液冷卻,回到第一冷卻池4中,對第一冷卻池中的淬火液進行了循環和冷卻,使得淬火液對工件的降溫速度更快,淬火液的溫度均一,工件的淬火冷卻效果更好,工件在干燥分離器7中分離后,工件表面的淬火液被吹干,不會將第一冷卻池4中的淬火液帶入到第二冷卻池11中,不會對第二冷卻池11中的冷卻液造成污染,保證了冷卻液的穩定性,提高了第二冷卻池11中冷卻液的使用率。
以上所述的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體結構及特性等常識在此未作過多描述。應當指出,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結構的前提下,還可以作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也應該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這些都不會影響本實用新型實施的效果和專利的實用性。本申請要求的保護范圍應當以其權利要求的內容為準,說明書中的具體實施方式等記載可以用于解釋權利要求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