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淬火爐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天然氣電雙能源淬火爐。
背景技術:
淬火爐在熱處理行業已經相當普遍,擁有較為成熟的技術,在現有技術中,通過是電能加熱或者生物質燃料燃燒進行加熱,然而單一使用電能加熱的話,熱轉換率低,能耗大,導致成本頗高,不適合大批量的生產,使用生物質燃料加熱的話,降低了成本,但是溫度無法精確控制,同時生物質燃料雖然相對于煤等燃料提高了環保性,但是環保性還是大大不足。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和缺陷,本發明提供一種天然氣電雙能源淬火爐,其結構簡單合理,天然氣燃燒充分,燃燒效果好,同時控溫精確,降低了成本,且更加環保。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以下技術方案。
一種天然氣電雙能源淬火爐,包括天然氣加熱爐、電加熱爐及輸送裝置,天然氣加熱爐設置于電加熱爐前端,輸送裝置依序貫穿天然氣加熱和電加熱爐,天然氣加熱爐包括天然氣加熱爐體及與天然氣加熱爐體連通的天然氣輸入組件,電加熱爐包括電加熱爐體及設置于電加熱爐體內的電加熱管;
天然氣輸入組件包括進氣管道及若干輸入組件,輸入組件包括第一進氣管、第二進氣管,第一進氣管內嵌有第一腔室,第二進氣管一端嵌于第一腔室內,另一端伸出于第一進氣管的頂端,第一進氣管尾端連接設置有點火磚,點火磚內部設置有第二腔室和第三腔室,第一進氣管尾管內嵌于第二腔室內,第二腔室與第三腔室通過第一通孔連通,進氣通道上設置有若干與輸入組件對應配合的第一進氣閥,第一進氣閥與第二進氣管連通;
天然氣加熱爐體上還連接設置有排煙通道。
進一步地,所述輸送裝置包括電機、輸送帶、輸送腔室及輥輪,輸送腔室置于天然氣加熱爐體及電加熱爐體內,輸送帶設置于輸送腔室內。
進一步地,天然氣加熱爐體前端連接設有與輸送腔室連通的進料口,電加熱爐體底部設有與輸送腔室連通的出料口。
進一步地,第三腔室呈錐形設置,第三腔室的小口端通過第一通孔與第二腔室連通。
進一步地,輸送裝置上設置有冷卻裝置,所述冷卻裝置包括水冷段和風冷段,輸送裝置內部設置有環腔,水冷段和風冷段分別與環腔連通,水冷段和風冷段之間通過隔板分隔,所述水冷組件包括設置于環腔兩側的進水口和出水口,所述風冷組件包括分別設置于環腔兩側的進風口及出風口。
進一步地,進口風上連接設置有鼓風機,出風口上連接設置有排氣管,排氣管上設置有若干與輸入組件對應配合的第二進氣閥,第二進氣閥與第一進氣管連通。
進一步地,第二進氣管置于第一腔室內的一端呈封閉裝設置,第二進氣管側壁上設置有若干第二通孔。
進一步地,第二進氣管外壁套設有齒輪狀的圓套,圓套內壁與第二進氣管外壁相抵,圓套外壁與第一進氣管內壁相抵,將第一腔室分隔成兩部分。
進一步地,第二進氣管外壁上設有第一翻邊,第一進氣管外壁上設置有與第一翻邊螺紋配合的第二翻邊,第一進氣管外壁上還設置有第三翻邊,第三翻邊上設置有若干螺紋孔。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為:天然氣加熱爐部分通過在天然氣加熱爐體內充入天然氣和空氣,在充分燃燒后,對加工件進行初步加熱,然后在電加熱爐部分通過電加熱爐體內的電加熱管對加工件進行再次加熱,同時對加工件進行精確控溫;在天然氣輸入組件中,通過設置第一進氣管和第二進氣管,使天然氣和空氣充分混合,同時通過點火磚內部腔室的通孔進一步壓縮天然氣和空氣,使其進一步充分混合,提高了燃燒率,防止了天然氣燃燒不充分而排出有害氣體,其結構簡單合理,天然氣燃燒充分,燃燒效果好,同時控溫精確,降低了成本,且更加環保。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天然氣輸入組件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發明第二進氣管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發明冷卻裝置結構示意圖。
圖5是本發明輸送裝置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1至圖5中,1天然氣加熱爐、2電加熱爐、3輸送裝置、4天然氣輸入組件、5排煙通道、6水冷段、7風冷段、11天然氣加熱爐體、21電加熱爐體、31輸送腔室、32輥輪、33進料口、35環腔、41進氣管道、42輸入組件、61進水口、62出水口、71進風口、72出風口、73鼓風機、74排氣管、75第二進氣閥、411第一進氣閥、421第一進氣管、422第二進氣管、423點火磚、4211第一腔室、4212圓套、4213第二翻邊、4221第二通孔、4222第一翻邊、4214第三翻邊、4231第二腔室、4232第三腔室、4233第一通孔。
具體實施方式
結合附圖對本發明做進一步闡釋。
如圖1至圖5所示的一種天然氣電雙能源淬火爐,包括天然氣加熱爐1、電加熱爐2及輸送裝置3,天然氣加熱爐1設置于電加熱爐2前端,輸送裝置3依序貫穿天然氣加熱和電加熱爐2,天然氣加熱爐1包括天然氣加熱爐體11及與天然氣加熱爐體11連通的天然氣輸入組件424,電加熱爐2包括電加熱爐體21及設置于電加熱爐體21內的電加熱管;
天然氣輸入組件424包括進氣管道41及若干輸入組件42,輸入組件42包括第一進氣管421、第二進氣管422,第一進氣管421內嵌有第一腔室4211,第二進氣管422一端嵌于第一腔室4211內,另一端伸出于第一進氣管421的頂端,第一進氣管421尾端連接設置有點火磚423,點火磚423內部設置有第二腔室4231和第三腔室4232,第一進氣管421尾管內嵌于第二腔室4231內,第二腔室4231與第三腔室4232通過第一通孔4233連通,進氣通道上設置有若干與輸入組件42對應配合的第一進氣閥411,第一進氣閥411與第二進氣管422連通;
天然氣加熱爐體11上還連接設置有排煙通道5。
天然氣加熱爐1部分通過在天然氣加熱爐體11內充入天然氣和空氣,在充分燃燒后,對加工件進行初步加熱,然后在電加熱爐2部分通過電加熱爐體21內的電加熱管對加工件進行再次加熱,同時對加工件進行精確控溫;在天然氣輸入組件424中,第一進氣管421充入天然氣,第二進氣管422充入空氣,通過設置第一進氣管421和第二進氣管422,使天然氣和空氣充分混合,同時通過點火磚423內部腔室的第一通孔4233進一步壓縮天然氣和空氣,使其進一步充分混合,提高了燃燒率,防止了天然氣燃燒不充分而排出有害氣體。
天然氣加熱爐體11內的燃燒過后的產生的氣體從排氣通道排出。
所述輸送裝置3包括電機、輸送帶、輸送腔室31及輥輪32,輸送腔室31置于天然氣加熱爐體11及電加熱爐體21內,輸送帶設置于輸送腔室31內。天然氣加熱爐體11前端連接設有與輸送腔室31連通的進料口33,電加熱爐體21底部設有與輸送腔室31連通的出料口。
第三腔室4232呈錐形設置,第三腔室4232的小口端通過第一通孔4233與第二腔室4231連通,使混合氣體在進入第三腔室4232后進一步壓縮,使其燃燒效果更好。
輸送裝置3上設置有冷卻裝置,所述冷卻裝置包括水冷段6和風冷段7,輸送裝置3內部設置有環腔35,水冷段6和風冷段7分別與環腔35連通,水冷段6和風冷段7之間通過隔板分隔,所述水冷組件包括設置于環腔35兩側的進水口61和出水口62,所述風冷組件包括分別設置于環腔35兩側的進風口71及出風口72。在水冷段6,進水口61加入水流,水流通過環腔35對輸送裝置3進行冷卻,水流通過出水口62流出,冷卻過后的水具有一定的溫度,可以另作他用;在風冷段7,在進風口71通入高速氣流,高速氣流通過環腔35對輸送裝置3進行冷卻,高速氣流通過出風口72排出。
進口風上連接設置有鼓風機73,出風口72上連接設置有排氣管74,排氣管74上設置有若干與輸入組件42對應配合的第二進氣閥75,第二進氣閥75與第一進氣管421連通,在進風口71設置鼓風機73,加速了空氣流通,提高了冷卻效果,同時出風口72通過排氣管74及第二進氣閥75與第一進氣管421連通,使用于冷卻過后的氣體與天然氣混合進行燃燒,提高了利用率,由于用于冷卻的氣體具有一定的溫度,在和天然氣混合之后燃燒效果更好。
第二進氣管422置于第一腔室4211內的一端呈封閉裝設置,第二進氣管422側壁上設置有若干第二通孔4221,通入第二進氣管422的天然通過第二通孔4221分散進入到第一腔室4211內,使天然氣與空氣的混合度更高。
第二進氣管422外壁套設有齒輪狀的圓套4212,圓套4212內壁與第二進氣管422外壁相抵,圓套4212外壁與第一進氣管421內壁相抵,將第一腔室4211分隔成兩部分,通過設置圓套4212有效的控制了空氣的流量,防止了大量空氣流入使天然氣變得稀薄,影響燃燒效果。
第二進氣管422外壁上設有第一翻邊4222,第一進氣管421外壁上設置有與第一翻邊4222螺紋配合的第二翻邊4213,通過第一翻邊4222和第二翻邊4213的配合,使第一進氣管421和第二進氣管422螺紋連接在一起,第一進氣管421外壁上還設置有第三翻邊4214,第三翻邊4214上設置有若干螺紋孔,通過第三翻邊4214與爐體的配合,使天然氣輸入組件424可拆卸地連接在爐體上,使其更方便維護。
以上所述,僅是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非對本發明的技術范圍作出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據本發明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細微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仍屬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的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