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研磨拋光設備的真空罐,尤其是一種多模組切換的真空罐自動排液裝置。
背景技術:
研磨拋光設備生產時,加工過程中需要噴研磨拋光液對工件和機件進行冷卻、改善潤滑,由于產品和治具之間存在縫隙,所以研磨液會隨這些縫隙進入真空管道。若未得到妥善處置,進入真空管道的液體將一直流入真空設備,導致設備損壞。
目前的解決方案是在真空管道中增加一個緩沖罐,讓進入真空管道的液體留存在緩沖罐內,并通過人工觀察的方式判斷其中的存液量。當存液過量時,則通過拆除緩沖罐的方式進行人工排液。為了安全生產,在此人工排液過程中,必然要求設備停機,導致整個生產流程和效率受到制約。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為了彌補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之處,提供了一種多模組切換的真空罐自動排液裝置。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了如下的技術方案。
一種多模組切換的真空罐自動排液裝置,包括多個真空罐,各真空罐的一端具有并聯共用的真空入口,真空罐的另一端具有并聯共用的真空出口以及并聯共用的排廢水口,真空入口、真空出口、排廢水口均通過控制閥與各真空罐連接,各真空罐內分別設有液位感應器,控制閥與液位感應器電連接。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通過控制器、真空罐內的液位感應器、控制閥,實現了自動識別液位量和自動控制排液,降低了勞動強度;
(2)由于排液程序需要時間,因此通過控制器、控制閥實現了多個真空罐無縫交替使用,能時刻保證治具、工作臺等的真空需求,不需要因為排液而中斷生產過程,從而提高了生產效率和質量保證。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控制原理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和圖2所示的一種多模組切換的真空罐自動排液裝置,包括多個真空罐,各真空罐的一端具有并聯共用的真空入口1,真空罐的另一端具有并聯共用的真空出口2以及并聯共用的排廢水口3,真空入口1、真空出口2、排廢水口3均通過控制閥與各真空罐連接,各真空罐內分別設有液位感應器,控制閥與液位感應器電連接。
上述方案中的一種多模組切換的真空罐自動排液裝置,通過控制器、真空罐內的液位感應器、控制閥,實現了自動識別液位量和自動控制排液,降低了勞動強度;由于排液程序需要時間,因此通過控制器、控制閥實現了多個真空罐無縫交替使用,能時刻保證治具、工作臺等的真空需求,不需要因為排液而中斷生產過程,從而提高了生產效率和質量保證。
如圖1和圖2所示的一種多模組切換的真空罐自動排液裝置,是本實用新型的一種較佳實施方式,其真空罐的數量為兩個,兩個真空罐能最高效率的輪換工作,而且不會增大設備體積。具體的,該實施方式包括真空罐4和真空罐5,真空入口1通過控制閥10和控制閥11分別與真空罐4和真空罐5連接,真空出口2通過控制閥8和控制閥9分別與真空罐4和真空罐5連接,排廢水口3通過控制閥6和控制閥7分別與真空罐4和真空罐5連接。
作為上述較佳實施方式的進一步改進,各真空罐內的液位感應器分別包括高液位感應器和低液位感應器,分別用于檢測真空罐內的存液量是否達到上限和下限。如圖2所示,真空罐4內設有高液位感應器19和低液位感應器20,真空罐5內設有高液位感應器21和低液位感應器22。
作為上述較佳實施方式的進一步改進,如圖1所示,各真空罐均通過活動接頭18與控制閥連接。
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可根據本實用新型所揭示的結構和原理獲得其它各種相應的改變以及變形,而所有的這些改變以及變形都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