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可變式磁流變拋光頭。
背景技術:
磁流變拋光機是常用的拋光設備,通過磁流變液和拋光顆粒的混合,利用磁流變液受磁性后由液態轉為固態的特性,附著在載體上,對工件表面進行拋光處理,但是附著面的大小影響著拋光的細節,對于一些異形工件細小的地方需要用到小附著面進行拋光,對于相對平整的大面積為了提高效率需要用到大附著面的拋光,在加工時就需要切換不同的刀具進行操作,相對來說費時費力,而且需要購買多個不同尺寸的拋光頭對成本的投入也較大。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可變式磁流變拋光頭,能夠有效解決對異形工件拋光需要多個不同拋光頭增加成本投入的問題。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可變式磁流變拋光頭,包括至少兩個內徑不同的導磁管、磁線圈、磁流變拋光液和輸液裝置,所述內徑小的導磁管套設在內徑大的到導磁管內,相鄰的兩根導磁管之間螺紋配合,內徑大的導磁管的內壁上設有內螺紋,內徑小的導磁管外側壁上設有外螺紋,所述內螺紋或外螺紋均分為至少兩段,相鄰的兩段之間留有供磁流變拋光液通過的間隙,所述最外層導磁管外設有磁線圈,所述磁流變拋光液位于輸液裝置內,輸液裝置套設在最外層導磁管上。
優選的,所述輸液裝置包括泵體、輸液管和輸液罩,所述輸液管一端與泵體相連,輸液管另一端與輸液罩相連,輸液罩為喇叭口形,輸液罩較大的一端與內徑最大的導磁管相連;通過喇叭口形的輸液罩,將泵頭抽上來的磁流變拋光液通過輸液管均勻分配到各個導磁管內,保證各個導磁管內都充有磁流變拋光液。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優點是:本裝置采用至少兩個內徑不同的導磁管,通過兩兩之間的螺紋配合,可以自由選擇伸出導磁管的數量,再通過磁線圈的作用,使伸出導磁管的底端磁流變拋光液轉為固態形成拋光頭,根據實際需要可以調節不同直徑的導磁管伸出,從而形成不同大小的拋光頭,而相鄰導磁管之間通過螺紋配合連接,調節導磁管時方便快捷,將螺紋分為至少兩段,并且在相鄰的兩端之間留有間隙,可以讓磁流變液順利通過流向導磁管底端,而磁線圈則用來控制磁流變拋光液的屬性,通過不同內徑的導磁管組合,讓一套刀具實現不同大小的拋光頭,應對不同的工件加工需要,有效降低了生產成本,同時不用平凡裝夾刀具,提高成產效率。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可變式磁流變拋光頭中單拋光頭工作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可變式磁流變拋光頭中雙拋光頭工作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可變式磁流變拋光頭中多拋光頭工作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可變式磁流變拋光頭中一根導磁管的橫截面圖。
具體實施方式
參閱圖1、圖4為本實用新型可變式磁流變拋光頭的實施例,可變式磁流變拋光頭,包括四個內徑不同的導磁管1、磁線圈2、磁流變拋光液3和輸液裝置4,內徑小的導磁管1套設在內徑大的到導磁管1內,內徑大的導磁管1的內壁上設有內螺紋5,內徑小的導磁管1外側壁上設有外螺紋6,相鄰的兩根導磁管1之間螺紋配合,內螺紋5分為四段,相鄰的兩段之間留有供磁流變拋光液3通過的間隙7。
輸液裝置4包括泵體8、輸液管9和輸液罩10,輸液管9一端與泵體8相連,輸液管9另一端與輸液罩10相連,輸液罩10為喇叭口形,輸液罩10較大的一端與內徑最大的導磁管1相連,在最外層導磁管1外側設置磁線圈2。
使用時,將本裝置利用夾頭12固定在加工中心11上,在異形件較小區域或者縫隙磨削時,將內徑最小的導磁管1相對于其他導磁管1進行旋轉,使內徑最小的導磁管1下端伸出,通過泵體8將磁流變拋光液3抽入,通過輸液管9和輸液罩10使其進入導磁管1內,由于相鄰導磁管1之間的內螺紋5和外螺紋6均為分段設計,所以磁流變拋光液3可以一直從導磁管1底部流出,此時再給磁線圈2通電,受磁場作用,磁流變拋光液3轉為固體形態,而內徑最小的導磁管1下方就形成了拋光頭;如圖2、圖3所示,根據不同的磨削場景,可以選下不同直徑的導磁管1,形成大小不同的拋光頭。
本裝置采用至少兩個內徑不同的導磁管1,通過兩兩之間的螺紋配合,可以自由選擇伸出導磁管1的數量,再通過磁線圈2的作用,使伸出導磁管1的底端磁流變拋光液3轉為固態形成拋光頭,根據實際需要可以調節不同直徑的導磁管1伸出,從而形成不同大小的拋光頭,而相鄰導磁管1之間通過螺紋配合連接,調節導磁管1時方便快捷,將螺紋分為至少兩段,并且在相鄰的兩端之間留有間隙7,可以讓磁流變液順利通過流向導磁管1底端,而磁線圈2則用來控制磁流變拋光液3的屬性,通過不同內徑的導磁管1組合,讓一套刀具實現不同大小的拋光頭,應對不同的工件加工需要,有效降低了生產成本,同時不用頻繁裝夾刀具,提高生產效率。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例,但本實用新型的技術特征并不局限于此,任何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的領域內,所作的變化或修飾皆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專利范圍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