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軸承內圈滾子溝槽打磨專用工裝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1168837閱讀:1074來源:國知局
軸承內圈滾子溝槽打磨專用工裝的制造方法與工藝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軸承加工設備,尤其涉及一種軸承內圈滾子溝槽打磨專用工裝。



背景技術:

軸承是當代機械設備中一種舉足輕重的零部件,它的主要功能是支撐機械旋轉體,用以降低設備在傳動過程中的機械載荷摩擦系數。軸承的結構主要包括:軸承內圈和軸承外圈,設置在軸承內圈外側的內滾子溝槽,設置在軸承外圈的外滾子溝槽,設置在內滾子溝槽和外滾子溝槽之間的滾子。在軸承內圈和軸承外圈之間安裝滾子之前需要對軸承內圈外側的滾子溝槽進行打磨,目前工作人員都是將軸承內圈抓在手上用砂紙對軸承內圈外側的滾子溝槽進行打磨,操作不方便,自動化程度低,在打磨的過程中產生的粉塵得不到有效處理,嚴重影響工人的健康。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使用效果好的軸承內圈滾子溝槽打磨專用工裝。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是:軸承內圈滾子溝槽打磨專用工裝,包括:機架,在所述機架的上端外側均勻設置有若干氣缸,在所述氣缸的活塞桿上設置有固定塊,在所述固定塊的上端設置有L型卡塊,在所述L型卡塊的上端外側設置有弧形卡設凸起,所述弧形卡設凸起與軸承內圈的軸承孔同心設置,在所述氣缸與L型卡塊之間的機架上均勻設置有若干喇叭狀吸塵口,所述喇叭狀吸塵口分別通過吸塵管與吸塵裝置相連接,在所述吸塵裝置的上端設置有控制裝置,在其中一個氣缸的下端設置有滑柱,所述固定塊的下端滑動設置在滑柱上,在所述固定塊與氣缸之間的滑柱上滑動設置有壓力傳感器,在所述壓力傳感器與氣缸之間的滑柱上套設有彈簧,所述彈簧的一端與氣缸相連接,所述彈簧的另一端與壓力傳感器相連接,所述傳感器通過導線與控制裝置相連接。

為了更好地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的進一步技術方案是:在所述機架的上端外側均勻設置有三個氣缸。

本實用新型的優點是:上述軸承內圈滾子溝槽打磨專用工裝,結構簡單,組裝方便,能夠對軸承內圈的軸承孔從內而外進行自動夾持,從而方便工作人員實現對軸承內圈的滾子溝槽進行無遮擋打磨,操作方便,自動化程度高,夾緊效果好,同時利用工裝打磨時,打磨下來的粉塵可以通過吸塵裝置進行有效吸附,防止粉塵散發到空氣中對工人的健康產生影響,另外,利用壓力傳感器可以實現軸承打磨的過程中吸塵裝置工作,不打磨的過程中吸塵裝置停止工作,使用效果好,節省電力資源。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軸承內圈滾子溝槽打磨專用工裝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圖中:1、機架,2、氣缸,3、活塞桿,4、固定塊,5、L型卡塊,6、弧形卡設凸起,7、軸承內圈,8、軸承孔,9、喇叭狀吸塵口,10、吸塵管,11、吸塵裝置,12、控制裝置,13、滑柱,14、壓力傳感器,15、彈簧,16、導線,17、滾子溝槽。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詳細描述一下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內容。

如圖1、圖2所示,軸承內圈滾子溝槽打磨專用工裝,包括:機架1,在所述機架1的上端外側均勻設置有若干氣缸2,在所述氣缸2的活塞桿3上設置有固定塊4,在所述固定塊4的上端設置有L型卡塊5,在所述L型卡塊5的上端外側設置有弧形卡設凸起6,所述弧形卡設凸起6與軸承內圈7的軸承孔8同心設置,在所述氣缸2與L型卡塊5之間的機架1上均勻設置有若干喇叭狀吸塵口9,所述喇叭狀吸塵口9分別通過吸塵管10與吸塵裝置11相連接,在所述吸塵裝置11的上端設置有控制裝置12,在其中一個氣缸2的下端設置有滑柱13,所述固定塊4的下端滑動設置在滑柱13上,在所述固定塊4與氣缸2之間的滑柱13上滑動設置有壓力傳感器14,在所述壓力傳感器14與氣缸2之間的滑柱13上套設有彈簧15,所述彈簧15的一端與氣缸2相連接,所述彈簧15的另一端與壓力傳感器14相連接,所述傳感器14通過導線16與控制裝置12相連接。

如圖1、圖2所示,在本實例中,為了能夠更加牢固地對軸承內圈7進行夾持,在所述機架1的上端外側均勻設置有三個氣缸2。

上述軸承內圈滾子溝槽打磨專用工裝使用時,同時啟動三個氣缸2,氣缸2的活塞桿3帶動固定塊4向機架1的中心靠攏,固定塊4帶動L型卡塊5向機架1的中心靠攏,當三個L型卡塊5上的弧形卡設凸起6組成的圓形直徑小于軸承孔8的直徑時,三個氣缸2停止工作,將軸承內圈7的軸承孔8套設在三個L型卡塊5的外側,繼續同時啟動三個氣缸2,氣缸2的活塞桿3帶動固定塊4逐步遠離機架1的中心,固定塊4帶動L型卡塊5逐步遠離機架1的中心,當三個L型卡塊5上的弧形卡設凸起6與軸承內圈7的內壁相抵時,此時軸承內圈7通過軸承孔8牢牢套設在三個L型卡塊5上的弧形卡設凸起6上,三個氣缸2停止工作,在三個固定塊4逐步遠離機架1的中心并分別帶動三個L型卡塊5對軸承內圈7進行夾緊的過程中,其中一個固定塊4的下端在滑柱13上向遠離機架1中心的位置滑動,固定塊4與壓力傳感器14接觸后,壓力傳感器14在滑柱13上向遠離機架1中心的位置滑動并擠壓彈簧15起到緩沖作用,壓力傳感器14受到壓力信號并通過導線16將信號傳遞給控制裝置12,控制裝置12控制吸塵裝置11工作,在軸承內圈7被夾緊后,三個氣缸2停止工作,吸塵裝置11持續工作,打磨的過程中掉落下來的粉塵通過若干喇叭狀吸塵口9和吸塵管10吸入到吸塵裝置11內,打磨完成后,同時啟動三個氣缸2,氣缸2的活塞桿3帶動固定塊4向機架1的中心靠攏,固定塊4與壓力傳感器14分離后,彈簧15復位,在彈簧15的作用下壓力傳感器14在滑柱13上向機架1中心的位置滑動復位,壓力傳感器14不再有壓力并將信號傳遞給控制裝置12控制吸塵裝置11停止工作,三個L型卡塊5與軸承內圈7分離,取下打磨好的軸承內圈進行更換。

上述軸承內圈滾子溝槽打磨專用工裝,結構簡單,組裝方便,能夠對軸承內圈的軸承孔從內而外進行自動夾持,從而方便工作人員實現對軸承內圈的滾子溝槽進行無遮擋打磨,操作方便,自動化程度高,夾緊效果好,同時利用工裝打磨時,打磨下來的粉塵可以通過吸塵裝置進行有效吸附,防止粉塵散發到空氣中對工人的健康產生影響,另外,利用壓力傳感器可以實現軸承打磨的過程中吸塵裝置工作,不打磨的過程中吸塵裝置停止工作,使用效果好,節省電力資源。

當前第1頁1 2 3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