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孔徑用珩磨裝置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小孔徑珩磨裝置,屬于圓柱孔表面精整加工機械領域。
【背景技術】
[0002]隨著深孔加工技術的發展,客戶對孔的內表面質量要求越來越高,比如超高壓鋼管,內孔粗糙度要求極高,需達到0.8 μ m,而且超高壓鋼管是一種外徑和內孔都比較小的耐高壓鋼管,內孔d ( Φ 42,對于這么小的孔徑在鉆孔過程中很難控制壁厚,需要時刻監測壁厚差,及時調整中心套,這樣就造成孔的直線度較差。另外在退出鉆頭過程中鉆頭刀片會在內孔形成螺旋劃痕,嚴重影響內孔表面質量,也就不能滿足用戶的要求。據了解現在國外內孔表面質量的控制主要采用數控珩磨設備,使用專門的設備、珩磨頭、磨削液,國內還達不到這一水平,沒有比較高效先進的方法,主要是引進國外珩磨設備或對國外珩磨頭改進的設備為主。國外珩磨設備較為昂貴,而國內對比國外珩磨頭改進的設備還需要手動進行調節,費時費力。隨著深孔行業的發展以及市場竟爭的日趨激烈,用戶對內孔質量的要求,尤其是國外用戶不斷提高要求,僅通過鉆孔來保內孔質量已無法滿足市場需求,技術上也很難控制,經過多年深入研宄,設計創新了一套獨特工裝,來保證鉆孔后孔的表面精度。該裝置操作簡單、適用、成本低并能保證產品的內孔質量。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實現深孔精加工的小孔徑用珩磨裝置。
[0004]技術解決方案:
[0005]本實用新型包括:本體,所述本體兩端部分別設有鉸接孔,本體上開有通槽,通槽內設有放置油石的底座、底座下方設有放置彈簧組的彈簧座,通槽的兩側壁上開有對稱設置的鍵槽,鍵槽內固定安裝有鍵。
[0006]所述彈簧組至少設置一組,一組包括五個彈簧,彈簧通過立柱固定在彈簧座上,保證彈簧直立不會傾斜。
[0007]兩個鍵槽的中心線與徑向通孔的中心線交匯,兩個鍵槽的中心線呈120°,鍵槽內的鍵通過螺釘固定在鍵槽內,鍵起支撐作用。
[0008]所述本體至少一端部設有鉸接孔或螺紋。
[0009]本實用新型本體內至少設置一組彈簧,彈簧支撐并對油石擠壓,造成油石與加工件內孔壁快速摩擦,提高珩磨效果,從而達到對內孔拋光的目的。
【附圖說明】
[0010]圖1為本實用新型裝配示意圖;
[0011]圖2為圖1中的A-A截面視圖;
[0012]圖3為圖1中B向局部視圖;
[0013]圖4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0014]圖5為彈簧座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5]本實用新型本體2 —端通過內六方螺栓12、轉換接頭8與深孔鉆床刀桿9鉸接,另一端置于加工件I深孔內,本體2上開有徑向通槽,通槽內從上至下分別設有底座3、彈簧座6,底座3上放置有油石4,彈簧座6上固定安裝有五個立柱5,立柱5安裝有彈簧7,通槽的兩側壁上開有對稱設置的鍵槽,鍵10通過螺釘11固定安裝鍵槽內,所述兩個鍵槽的中心線與徑向通槽的中心線交匯,并全兩個鍵槽的中心線呈120°。
[0016]工作時,使用本體2前端抵加工件深孔內,同時雙手按壓油石4,壓縮彈簧7,并緩慢使刀桿前行,將本體全部放入加工件內孔即可加工。
[0017]加工時,深孔珩磨余量的大小,取決于孔徑和工件材料,一般鑄鐵件為0.02?
0.15毫米,鋼件為0.01?0.05毫米。本體2的轉速一般為100?200r/min,自動狀態下往返運動的速度為400mm/min。
[0018]手動狀態下為10-15m/min ;為沖去切肩和磨粒,改善表面粗糙度和降低切削區溫度,操作時需用大量切削液,如煤油或內加少量錠子油。
【主權項】
1.小孔徑用珩磨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本體(2),本體(2)上開有通槽,通槽內設有放置油石(4)的底座(3)、底座(3)下方設有放置彈簧組(7)的彈簧座(6),通槽的兩側壁上開有對稱設置的鍵槽,鍵槽內固定安裝有鍵(10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小孔徑用珩磨裝置,其特征在于,彈簧組(7)至少設置一組,一組包括五個彈簧。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小孔徑用珩磨裝置,其特征在于,彈簧座(6)上設有固定彈簧的立柱(5)。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小孔徑用珩磨裝置,其特征在于,兩個鍵槽的中心線與徑向通孔的中心線交匯,兩個鍵槽的中心線呈120°。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小孔徑用珩磨裝置,其特征在于,本體(2)至少一端部設有鉸接孔或螺紋。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小孔徑用珩磨裝置,屬于圓柱孔表面精整加工機械領域。包括:本體,所述本體至少一端設有鉸接孔,本體上開有通槽,通槽內設有放置油石的底座、底座下方設有放置彈簧組的彈簧座,通槽的兩側壁上開有對稱設置的鍵槽,鍵槽內固定安裝有鍵。本實用新型本體內至少設置一組彈簧,彈簧支撐并對油石擠壓,造成油石與加工件內孔壁快速摩擦,提高珩磨效果,從而達到對內孔拋光的目的。
【IPC分類】B24B33/02, B24B33/10
【公開號】CN204658167
【申請號】CN201520234064
【發明人】許阿雷, 宋茂林, 黃新振, 海騰蛟, 王月奎, 侯彪正, 王巖, 謝相思
【申請人】內蒙古北方重工業集團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5年9月23日
【申請日】2015年4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