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簾噴出裝置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屬于油簾噴出裝置領域,更具體涉及一種應用于淬火油槽上的油簾噴出裝置。
【背景技術】
[0002]現有的油簾噴出裝置存在一些缺陷,如:噴出的油簾形狀不好,不能完全封住油煙,影響加熱爐爐內氣氛;結構復雜,加工制作難度高;容易堆積油污雜質,不易清理維護,進而影響油簾的形狀。若淬火油和油煙沒有得到有效的隔離,當工件從加熱爐落入油槽時,淬火油會飛濺并產生油煙,對加熱爐爐內的氣氛產生影響,產品的處理質量會大打折扣,甚至不合格。
【實用新型內容】
[0003]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能夠噴出形狀均勻平整、能夠完全封住油煙的,且結構簡單、易于制作的油簾噴出裝置。
[0004]為了獲得上述技術效果,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如下:
[0005]油簾噴出裝置,包括供油管和出油管,供油管包括外套管、中套管和內套管,外套管和中套管的兩端封閉設置,內套管的一端封閉設置,內套管的另一端與入口接頭連接,內套管偏心設置于中套管中,中套管圓心位于內套管圓心的上方,內套管的底部開設有多個第一通孔,中套管偏心設置于外套管中,外套管圓心位于中套管圓心的下方,中套管的頂部開設有多個第二通孔,出油管為扁平狀,出油管的一端為進油口,出油管的進油口與外套管的側壁下部連接,出油管的另一端開設有出油口。
[0006]其有益效果為:淬火油從入口接頭進入到內套管中,再由內套管底部的通孔進入到中套管中,最后由中套管的頂部流入外套管中,最后出油管排出形成油簾。本實用新型的內套管和中套管連通的第一通孔開設在內套管的底部,中套管和外套管連通的第二通孔開設在中套管的頂部,并且內套管的圓心在中套管的圓心的下方,第一通孔出口處外部的空間較小,使流入內套管外側壁和中套管內側壁之間的油受到壓縮的作用,中套管和外套管偏心設置,并且外套管圓心位于中套管圓心的下方,第二通孔出口處外部的空間較小,使流入中套管外側壁和外套管內側壁之間的油受到壓縮的作用,經過兩級壓縮通道,油得到均勻壓縮排布,由扁平狀的出油管排出形成均勻的油簾,完全封住油煙,保證加熱爐爐內氣氛。
[0007]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出油管的出油口為狹長細縫,出油管的進油口口徑大于出油管的出油口口徑。
[0008]其有益效果為:油從口徑較大的進油口進入,由口徑較小的出油口排出,在通過出油管時,對經過供油管壓縮的油具有保壓的作用,利于形成均勻的油簾。
[0009]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出油管的進油口高度高于出油管的出油口高度。
[0010]其有益效果為:在停止供油時,出油管內的油由于重力作用自動排出,不易形成油污雜質堆積。
[0011]在一些實施方式中,供油管的一端設有盲板法蘭,供油管的另一端設有連接法蘭,入口接頭穿設在連接法蘭中,外套管和中套管的兩端分別與盲板法蘭和連接法蘭連接,內套管的一端與盲板法蘭連接,內套管的另一端與入口接頭連接。
[0012]其有益效果為:通過法蘭將外套管、中套管和內套管連接起來,便于安裝和后期的清洗維護。
[0013]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出油管包括第一扁平通道和第二扁平通道,第一扁平通道和第二扁平通道通過第一法蘭連接,第一扁平通道與外套管通過第二法蘭連接。
[0014]其有益效果為:通過法蘭的可拆式連接便于安裝和后期的清洗維護。
[0015]在一些實施方式中,第一扁平通道和第二扁平通道之間設有密封墊,外套管和第一扁平通道之間設有密封墊。
[0016]其有益效果為:密封墊起到密封防止泄漏的作用。
【附圖說明】
[0017]圖I是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的油簾噴出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0018]圖2是圖I的A向剖視示意圖;
[0019]圖3是圖2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0020]圖中數字所表示的相應部件的名稱:
[0021]I.供油管、11.外套管、12.中套管、121.第二通孔、13.內套管、131.第一通孔、
2.出油管、21.第一扁平通道、22.第二扁平通道、23.第一法蘭、3.盲板法蘭、4.連接法蘭、41.入口接頭、5.油槽。
【具體實施方式】
[0022]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說明。
[0023]如圖I?3所示,本實用新型公開一種油簾噴出裝置,包括供油管I和出油管2。供油管I包括外套管11、中套管12和內套管13。外套管11和中套管12的兩端封閉設置,內套管13的一端封閉設置。內套管13的另一端與入口接頭41連接。內套管13偏心設置于中套管12中,中套管12的圓心位于內套管13的圓心的上方,內套管13的底部開設有多個第一通孔131。中套管12偏心設置于外套管11中,外套管11的圓心位于中套管12的圓心的下方,中套管12的頂部開設有多個第二通孔121。出油管2為扁平狀,出油管2的一端為進油口,出油管2的進油口與外套管11的側壁下部連接,出油管2的另一端開設有出油
□ O
[0024]淬火油從入口接頭41進入到內套管13中,再由內套管13底部的通孔進入到中套管12中,最后由中套管12的頂部流入外套管11中,最后出油管2排出形成油簾。本實用新型的內套管13和中套管12連通的第一通孔131開設在內套管13的底部,中套管12和外套管11連通的第二通孔121開設在中套管12的頂部,并且內套管13的圓心在中套管11的圓心的下方,第一通孔131出口處外部的空間較小,使流入內套管13外側壁和中套管12內側壁之間的油受到壓縮的作用,中套管12和外套管11偏心設置,并且外套管11圓心位于中套管12圓心的下方,第二通孔121出口處外部的空間較小,使流入中套管12外側壁和外套管11內側壁之間的油受到壓縮的作用,經過兩級壓縮通道,油得到均勻壓縮排布,由扁平狀的出油管2排出形成均勻的油簾。在實際使用中,油簾噴出裝置被安裝在油槽5的兩側,當工件從加熱爐落入油槽5內時,均勻的油簾將淬火油飛濺產生的油煙完全擋住,保證加熱爐爐內氣氛。
[0025]在本實施例中,出油管2的出油口為狹長細縫,出油管2的進油口的口徑大于出油口的口徑。油從口徑較大的進油口進入,由口徑較小的出油口排出,在通過出油管2時,對經過供油管I壓縮的油具有保壓的作用。利于形成均勻的油簾。出油管2的進油口高度高于出油管2的出油口高度。在停止供油時,出油管2內的油由于重力作用自動排出,不易形成油污雜質堆積。供油管I的一端設有盲板法蘭3,供油管I的另一端設有連接法蘭4,入口接頭41穿設在連接法蘭4中,外套管11和中套管12的兩端分別與盲板法蘭3和連接法蘭4連接,內套管13的一端與盲板法蘭3連接,內套管13的另一端與入口接頭41連接。外套管11的端部設有蓋板,蓋板與盲板法蘭3連接,盲板法蘭3上開設有兩個偏心槽,中套管11和內套管13分別卡設在盲板法蘭3上的兩個偏心槽內。通過法蘭將外套管11、中套管12和內套管13連接起來,便于安裝和后期的清洗維護。出油管2包括第一扁平通道21和第二扁平通道22,第一扁平通道21與外套管11通過第一法蘭23連接,第一扁平通道21和第二扁平通道22通過第一法蘭23連接。通過第一法蘭23的可拆式連接便于安裝和后期的清洗維護。第一扁平通道21和第二扁平通道22之間設有密封墊,外套管11和第一扁平通道21之間設有密封墊。密封墊起到密封防止泄漏的作用。
[0026]以上所述的僅是本實用新型油簾噴出裝置的一些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其他的變形和改進,這些都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主權項】
1.油簾噴出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供油管和出油管,所述供油管包括外套管、中套管和內套管,所述外套管和中套管的兩端封閉設置,所述內套管的一端封閉設置,所述內套管的另一端與入口接頭連接,所述內套管偏心設置于中套管中,所述中套管圓心位于內套管圓心的上方,所述內套管的底部開設有多個第一通孔,所述中套管偏心設置于外套管中,所述外套管圓心位于中套管圓心的下方,所述中套管的頂部開設有多個第二通孔,所述出油管為扁平狀,所述出油管的一端為進油口,所述出油管的進油口與外套管的側壁下部連接,所述出油管的另一端開設有出油口。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油簾噴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油管的出油口為狹長細縫,所述出油管的進油口口徑大于出油管的出油口口徑。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油簾噴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油管的進油口高度高于出油管的出油口高度。4.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油簾噴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油管的一端設有盲板法蘭,所述供油管的另一端設有連接法蘭,所述入口接頭穿設在連接法蘭中,所述外套管和中套管的兩端分別與盲板法蘭和連接法蘭連接,所述內套管的一端與盲板法蘭連接,所述內套管的另一端與入口接頭連接。5.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油簾噴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油管包括第一扁平通道和第二扁平通道,所述第一扁平通道和第二扁平通道通過第一法蘭連接,所述第一扁平通道與外套管通過第二法蘭連接。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油簾噴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扁平通道和第二扁平通道之間設有密封墊,所述外套管和第一扁平通道之間設有密封墊。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一種油簾噴出裝置,包括供油管和出油管,供油管包括外套管、中套管和內套管,外套管和中套管的兩端封閉設置,內套管的一端封閉設置,內套管的另一端與入口接頭連接,內套管偏心設置于中套管中,中套管偏心設置于外套管中,內套管的底部開設有多個通孔,中套管的頂部開設有多個通孔,出油管為扁平狀,出油管的一端為進油口,出油管的進油口與外套管的側壁下部連接,出油管的另一端開設有出油口。本實用新型的第一通孔開設在內套管的底部,第二通孔開設在中套管的頂部,并且內套管和中套管偏心設置,中套管和外套管偏心設置,使流入出油管內的油受到壓縮的作用,經過兩級壓縮通道,油得到均勻壓縮排布,由扁平狀的出油管排出形成均勻的油簾。
【IPC分類】C21D1/63
【公開號】CN205152281
【申請號】CN201520872487
【發明人】吳曉澎, 沈順飛, 姜辛
【申請人】江蘇豐東熱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6年4月13日
【申請日】2015年11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