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生物質秸稈再處理工藝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生物質秸稈再處理工藝。包括以下步驟:原料備選、原料混合、原料處理、發酵、發酵管理。本發明處理后的秸稈可用于農作物種植用肥,極大的提高了農作物的種植產量,有效改善了土壤結構,提高了土壤肥力,減少了資源浪費、能源消耗以及秸稈的生態環境污染,提高秸稈的利用率、轉化率和經濟效益,整個工藝流程簡單有效,安全環保。
【專利說明】
一種生物質秸稈再處理工藝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屬于生物質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生物質秸桿再處理工藝。
【背景技術】
[0002]秸桿是籽實收獲后剩留下的含纖維成分很高的作物殘留物,包括禾谷類、豆類、薯類、油料類、麻類、以及棉花、甘蔗、煙草、瓜果等多種作物的秸桿。我國的秸桿資源非常豐富,目前僅重要的作物秸桿就有近20種,且產量巨大。農作物秸桿中除了含有大量的碳之夕卜,還含有鉀、硅、氮、鈣、鎂、磷等元素,以及纖維素、半纖維素、木質素、蛋白質和氨基酸等。
[0003]秸桿在傳統農業中常用于燒柴、飼料、慪肥等,在農民家中占有舉足輕重的位置。隨著近年來農民種植積極性的提高和糧食作物的穩步增產,農作物秸桿數量愈來愈多。但農民對秸桿的價值卻了解甚少,導致他們對秸桿進行不適當處理,隨意丟棄和無控焚燒,是我國廣大農村處置秸桿的主要方式,這不僅會造成資源浪費、地力損傷、環境污染,還可導致火災及交通事故的頻發,并對人類健康和周圍動植物的生態環境造成嚴重危害;另一方面,秸桿未經任何處理直接用于肥料、燃料和飼料的傳統應用模式,正制約著秸桿利用率、轉化率和經濟效益的進一步提高。
【發明內容】
[0004]本發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存在的以上問題,提供一種生物質秸桿再處理工藝,減少秸桿的生態環境污染,提高秸桿的利用率、轉化率和經濟效益。
[0005]為實現上述技術目的,達到上述技術效果,本發明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
[0006]—種生物質秸桿再處理工藝,包括以下步驟:
[0007](I)原料備選:在進行原料混合前半個月準備好農作物的秸桿、污泥、生活垃圾以及農家肥,農家肥由人、家畜的糞尿組成且比例為1:1,其中秸桿、污泥、生活垃圾以及農家肥的重量份數選擇比例為3:1:2:5,將秸桿用粉碎機進行粉碎處理,控制粉碎機的粉碎溫度在15?20°C,粉碎后的稻桿長度在I?3cm;
[0008](2)原料混合:將備選后的原料加入到高速攪拌機,控制溫度在30?400C,時間為30?50分鐘,通風5?10分鐘后加入草木灰,提高攪拌機溫度至50?60°C,保持攪拌時間為20?30分鐘,其中草木灰為木柴燃燒后產生的炭灰;
[0009](3)原料處理:在空曠的土地上將混合后的原料呈圓錐形進行堆砌形成若干原料堆,每堆的底面直徑為I?1.5米,高度為0.8?I米,并在堆料上方安置頂棚,保持空氣通暢,放置3?5天;
[0010](4)發酵:放置后的原料堆中央位置垂直向下打孔,深度為0.3?0.5米,在孔底倒入30?50°C的溫水,水面高度為孔深的三分之一,然后在水面上加入發酵混合菌液,其中發酵混合菌液由以下質量份數的菌種組成:平菇菌10?15份、克魯斯酵母菌3?5份、白地霉7?9份、米曲霉13?15份、綠色木霉11?13份、變色栓菌5?7份,將原料堆上端推平壓實,保持發酵混合菌液與空氣隔絕,并在原料堆外側覆蓋塑料薄膜,其中塑料薄膜底面通過定位粧固定在原料堆四周形成發酵堆;
[0011 ] (5)發酵管理:發酵堆發酵開始3?5天后對其進行第一次翻堆,打開塑料薄膜,將發酵堆上下倒置堆放,并在重新堆放的發酵堆表面噴灑上一步驟中相同的發酵混合菌液,再次用塑料薄膜進行密封,持續10?15日,期間,保持頂棚內溫度在20?25°C;
[0012]進一步的,所述原料備選步驟中的生活垃圾包括餐廚垃圾及菜葉殘渣。
[0013]進一步的,所述原料處理步驟中原料堆擺放在并列設置的發酵池中,且發酵池開口處進行封閉處理,發酵池相互之間設置有通氣管道相連。
[0014]進一步的,所述發酵管理步驟中第一次翻堆噴灑發酵混合菌液后還噴灑有催腐劑和酵母菌液。
[0015]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0016]本發明處理后的秸桿可用于農作物種植用肥,極大的提高了農作物的種植產量,有效改善了土壤結構,提高了土壤肥力,減少了資源浪費、能源消耗以及秸桿的生態環境污染,提高秸桿的利用率、轉化率和經濟效益,整個工藝流程簡單有效,安全環保。
【具體實施方式】
[0017]為了加深對本發明的理解,下面將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述,該實施例僅用于解釋本發明,并不構成對本發明保護范圍的限定。
[0018]實施例1:
[0019]一種生物質秸桿再處理工藝,包括以下步驟:
[0020](I)原料備選:在進行原料混合前半個月準備好農作物的秸桿、污泥、生活垃圾以及農家肥,農家肥由人、家畜的糞尿組成且比例為1:1,其中秸桿、污泥、生活垃圾以及農家肥的重量份數選擇比例為3:1:2:5,將秸桿用粉碎機進行粉碎處理,控制粉碎機的粉碎溫度在15°C,粉碎后的秸桿長度在lcm;
[0021 ] (2)原料混合:將備選后的原料加入到高速攪拌機,控制溫度在300C,時間為30分鐘,通風5分鐘后加入草木灰,提高攪拌機溫度至500C,保持攪拌時間為20分鐘,其中草木灰為木柴燃燒后產生的炭灰;
[0022](3)原料處理:在空曠的土地上將混合后的原料呈圓錐形進行堆砌形成若干原料堆,每堆的底面直徑為I米,高度為0.8米,并在堆料上方安置頂棚,保持空氣通暢,放置3天;
[0023](4)發酵:放置后的原料堆中央位置垂直向下打孔,深度為0.3米,在孔底倒入30°C的溫水,水面高度為孔深的三分之一,然后在水面上加入發酵混合菌液,其中發酵混合菌液由以下質量份數的菌種組成:平菇菌10份、克魯斯酵母菌3份、白地霉7份、米曲霉13份、綠色木霉11份、變色栓菌5份,將原料堆上端推平壓實,保持發酵混合菌液與空氣隔絕,并在原料堆外側覆蓋塑料薄膜,其中塑料薄膜底面通過定位粧固定在原料堆四周形成發酵堆;
[0024](5)發酵管理:發酵堆發酵開始3天后對其進行第一次翻堆,打開塑料薄膜,將發酵堆上下倒置堆放,并在重新堆放的發酵堆表面噴灑上一步驟中相同的發酵混合菌液,再次用塑料薄膜進行密封,持續1日,期間,保持頂棚內溫度在20°C ;
[0025]其中,原料備選步驟中的生活垃圾包括餐廚垃圾及菜葉殘渣,原料處理步驟中原料堆擺放在并列設置的發酵池中,且發酵池開口處進行封閉處理,發酵池相互之間設置有通氣管道相連,發酵管理步驟中第一次翻堆噴灑發酵混合菌液后還噴灑有催腐劑和酵母菌液。
[0026]實施例2:
[0027]一種生物質秸桿再處理工藝,包括以下步驟:
[0028](I)原料備選:在進行原料混合前半個月準備好農作物的秸桿、污泥、生活垃圾以及農家肥,農家肥由人、家畜的糞尿組成且比例為1:1,其中秸桿、污泥、生活垃圾以及農家肥的重量份數選擇比例為3:1:2:5,將秸桿用粉碎機進行粉碎處理,控制粉碎機的粉碎溫度在20°C,粉碎后的秸桿長度在3cm;
[0029](2)原料混合:將備選后的原料加入到高速攪拌機,控制溫度在400C,時間為50分鐘,通風10分鐘后加入草木灰,提高攪拌機溫度至60 0C,保持攪拌時間為30分鐘,其中草木灰為木柴燃燒后產生的炭灰;
[0030](3)原料處理:在空曠的土地上將混合后的原料呈圓錐形進行堆砌形成若干原料堆,每堆的底面直徑為1.5米,高度為I米,并在堆料上方安置頂棚,保持空氣通暢,放置5天;
[0031](4)發酵:放置后的原料堆中央位置垂直向下打孔,深度為0.5米,在孔底倒入50°C的溫水,水面高度為孔深的三分之一,然后在水面上加入發酵混合菌液,其中發酵混合菌液由以下質量份數的菌種組成:平菇菌15份、克魯斯酵母菌5份、白地霉9份、米曲霉15份、綠色木霉13份、變色栓菌7份,將原料堆上端推平壓實,保持發酵混合菌液與空氣隔絕,并在原料堆外側覆蓋塑料薄膜,其中塑料薄膜底面通過定位粧固定在原料堆四周形成發酵堆;
[0032](5)發酵管理:發酵堆發酵開始5天后對其進行第一次翻堆,打開塑料薄膜,將發酵堆上下倒置堆放,并在重新堆放的發酵堆表面噴灑上一步驟中相同的發酵混合菌液,再次用塑料薄膜進行密封,持續15日,期間,保持頂棚內溫度在25°C;
[0033]其中,原料備選步驟中的生活垃圾包括餐廚垃圾及菜葉殘渣,原料處理步驟中原料堆擺放在并列設置的發酵池中,且發酵池開口處進行封閉處理,發酵池相互之間設置有通氣管道相連,發酵管理步驟中第一次翻堆噴灑發酵混合菌液后還噴灑有催腐劑和酵母菌液。
[0034]以上顯示和描述了本發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發明的優點。本行業的技術人員應該了解,本發明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制,上述實施例和說明書中描述的只是說明本發明的原理,在不脫離本發明精神和范圍的前提下,本發明還會有各種變化和改進,這些變化和改進都落入要求保護的本發明范圍內。
【主權項】
1.一種生物質秸桿再處理工藝,其特征在于,所述工藝包括以下步驟: (1)原料備選:在進行原料混合前半個月準備好農作物的秸桿、污泥、生活垃圾以及農家肥,農家肥由人、家畜的糞尿組成且比例為1:1,其中秸桿、污泥、生活垃圾以及農家肥的重量份數選擇比例為3:1:2:5,將秸桿用粉碎機進行粉碎處理,控制粉碎機的粉碎溫度在15?20°C,粉碎后的秸桿長度在I?3cm; (2)原料混合:將備選后的原料加入到高速攪拌機,控制溫度在30?400C,時間為30?50分鐘,通風5?10分鐘后加入草木灰,提高攪拌機溫度至50?60 °C,保持攪拌時間為20?30分鐘,其中草木灰為木柴燃燒后產生的炭灰; (3)原料處理:在空曠的土地上將混合后的原料呈圓錐形進行堆砌形成若干原料堆,每堆的底面直徑為I?1.5米,高度為0.8?I米,并在堆料上方安置頂棚,保持空氣通暢,放置3?5天; (4)發酵:放置后的原料堆中央位置垂直向下打孔,深度為0.3?0.5米,在孔底倒入30?50°C的溫水,水面高度為孔深的三分之一,然后在水面上加入發酵混合菌液,其中發酵混合菌液由以下質量份數的菌種組成:平菇菌10?15份、克魯斯酵母菌3?5份、白地霉7?9份、米曲霉13?15份、綠色木霉11?13份、變色栓菌5?7份,將原料堆上端推平壓實,保持發酵混合菌液與空氣隔絕,并在原料堆外側覆蓋塑料薄膜,其中塑料薄膜底面通過定位粧固定在原料堆四周形成發酵堆; (5)發酵管理:發酵堆發酵開始3?5天后對其進行第一次翻堆,打開塑料薄膜,將發酵堆上下倒置堆放,并在重新堆放的發酵堆表面噴灑上一步驟中相同的發酵混合菌液,再次用塑料薄膜進行密封,持續10?15日,期間,保持頂棚內溫度在20?25°C。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生物質秸桿再處理工藝,其特征在于,所述原料備選步驟中的生活垃圾包括餐廚垃圾及菜葉殘渣。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生物質秸桿再處理工藝,其特征在于:所述原料處理步驟中原料堆擺放在并列設置的發酵池中,且發酵池開口處進行封閉處理,發酵池相互之間設置有通氣管道相連。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生物質秸桿再處理工藝,其特征在于:所述發酵管理步驟中第一次翻堆噴灑發酵混合菌液后還噴灑有催腐劑和酵母菌液。
【文檔編號】C05F17/00GK106083260SQ201610444615
【公開日】2016年11月9日
【申請日】2016年6月17日
【發明人】方許
【申請人】安徽新生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