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一種含半互穿網絡結構的高吸油樹脂及其制備方法

文檔序號:3694313閱讀:243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一種含半互穿網絡結構的高吸油樹脂及其制備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石油化工領域,進一步地說,是涉及一種含半互穿網絡結構的高吸油樹脂及其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高吸油性樹脂是一種具有低三維網狀化學交聯結構的體型聚合物樹脂,可吸附各種油品,可用于環保及其他方面,是近年來發展迅速的新型功能高分子材料。高吸油樹脂是通過親油基和油分子間產生的范德華力來實現吸油目的,其吸油機理是高分子鏈段的溶劑化過程,故改變吸油樹脂的網絡結構,提高親油基團與油分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力,是改善樹脂吸油性能的關鍵。目前,開發出的高吸油樹脂的大體有丙烯酸酯類高吸油樹脂、烯烴類高吸油樹脂以及天然或制備高分子改性制備高吸油樹脂等三種,其中烯烴類高吸油樹脂雖對油品的親合性能更加優越,但高碳烯烴來源較少,價格過于昂貴,而天然或制備改性制備高吸油樹脂其原料來源雖較為廣泛,價格較為便宜,但樹脂吸油后強度太低,吸油可逆性差,不利于回收再利用,故多采用丙烯酸類物質制備高吸油樹脂。但是,現在國內外制備出的丙烯酸類物質高吸油樹脂,是單一的化學交聯,并且側鏈一般都帶有長鏈烷基,其作用是增加對煤油,汽油,機油等長鏈非極性油品的吸收能力, 但制備過程中化學交聯使分子鏈受到很強的束縛,影響了樹脂三維網絡的擴張,使得樹脂的吸油倍率不高,吸放油可逆性差,而側基為長鏈烷基,增加了吸油樹脂的空間位阻,減小了樹脂網絡結構的有效吸油容積。1966年美國道化學公司首先研制成功一種非極性的高吸油樹脂;日本自上世紀70年代后也進行了研究,如日本專利平05-15777、平05-32708和平 05-209017等公開了丙烯酸長碳鏈烷基酯高吸油樹脂,中國專利(公開號CN1869090)公開了一種高吸油樹脂,以橡膠和烷基苯乙烯為單體,以二乙烯苯、乙二醇二丙烯酸酯類物質為交聯劑,采用懸浮聚合制備了一種含有部分半互穿網絡的高吸油樹脂,但吸油速率和吸放油可逆性不佳。

發明內容
為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問題,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含半互穿網絡結構的高吸油樹脂及其制備方法,能提高樹脂的有效吸油容積以及改善吸油樹脂的網絡結構,增加吸油樹脂的吸油倍率及吸油速率。本發明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種含半互穿網絡結構的高吸油樹脂。包含以下組分吸油單體100重量份苯乙烯2 20 重量份交聯劑0. 1 1 重量份分散劑0.3 3 重量份
引發劑0. 1 1 重量份致孔劑5 30 重量份半互穿網絡結構劑 2 20 重量份所述吸油單體包括長鏈烷基酯類單體和短鏈丙烯酸酯類單體混合物,其中長鏈烷基酯類單體為丙烯酸十二(十四、十六、十八)酯、甲基丙烯酸十二(十四、十六、十八)酯中的一種或幾種;短鏈丙烯酸酯類單體為丙烯酸甲(乙,丁)酯、甲基丙烯酸甲(乙,丁) 酯中的一種或幾種;本發明中使用長鏈烷基酯類單體是為了在吸油樹脂中引入長鏈側基以增加其對煤油,汽油,機油等長鏈非極性油品的吸收能力,使用短鏈丙烯酸酯類單體是為了在吸油樹脂中引入短鏈側基,以增加其對苯,甲苯,二甲苯,三氯甲烷等短鏈極性油品的吸收,而苯乙烯則可以增加吸油樹脂的剛性,使其吸油后保持一定的強度可以提高吸油速度并方便于實際使用和回收再利用。所述交聯劑為雙烯類或丙烯酸二醇酯類中的一種或幾種,優選二乙烯苯,N-N-亞甲基雙丙烯酰胺、乙二醇二丙烯酸酯、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二乙二醇二丙烯酸酯、二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中的一種或幾種;所述分散劑為聚乙烯醇、明膠、甲基纖維素中的一種或幾種;所述引發劑為自由基引發劑,優選過氧化苯甲酰、偶氮二異丁腈或偶氮二異庚腈中的至少一種;所述致孔劑為三氯甲烷、丁酮、乙酸乙酯,異戊醇中的兩種或兩種以上;致孔劑的加入主要是使不反應、易揮發的小分子有機物在樹脂內部形成一定數量的微孔,可增加樹脂的有效吸油容積,提高樹脂的吸油倍率以及吸油速率。所述半互穿網絡結構劑為天然橡膠、丁基橡膠、乙丙橡膠、丙烯酸酯橡膠中的一種或幾種。半互穿網絡結構劑的引入主要是因為高吸油樹脂吸油過程是三維分子網的伸展過程,化學交聯是共價鍵,鍵能較大,分子鏈受到交聯的束縛,因此樹脂吸油空間受到限制,致使其吸油倍率低,半互穿網絡作用大多靠大分子鏈的纏結或相互作用的微區形成交聯區, 比化學交聯要弱得多.在強化學交聯中加入相對弱的半互穿網絡,可以形成一種真正意義上的既有一定骨架、又易于伸展的松散三維分子網結構,達到減小分子網空間位障目的,以解決樹脂吸油倍率低、吸放油可逆性差的問題。以上所述組分用去離子水溶解,去離子水的通常用量為100 500重量份。本發明的目的之二是提供一種所述含半互穿網絡結構的高吸油樹脂的制備方法。包含以下步驟a、將分散劑完全溶于去離子水;b、先將半互穿網絡結構劑溶解于短鏈丙烯酸酯類單體后,再與長鏈烷基酯類單體、引發劑、交聯劑、苯乙烯、致孔劑按所述重量份數混合,混合后加入到步驟a的分散劑溶液中,攪拌使其均勻分散;C、將混合體系升溫至70 75°C,恒溫攪拌至混合均勻,然后升溫到80 85°C,待反應完全后熟化,停止反應;d、洗滌、抽濾、烘干后制得所述的含半互穿網絡結構的高吸油樹脂。以上所述步驟c中,優先條件是所述恒溫攪拌時間為30 60分鐘,反應時間為4 7小時;升溫到90°C熟化,熟化時間為1小時。具體操作如下在帶有攪拌器、溫度計、冷凝管的反應器中加入去離子水和分散劑,升溫攪拌,待分散劑充分溶解后,加入混合單體(其中半互穿網絡結構劑預先溶解于短鏈丙烯酸酯類單體)、引發劑、交聯劑、苯乙烯、致孔劑的混合物,在70 75°C攪拌分散半小時,繼續升溫到 80 85°C,反應4 7小時,最后升溫到90°C熟化1小時后停止反應,將產物用60 70°C 熱水洗滌數次,然后采用普通蒸餾裝置利用水蒸氣蒸餾蒸出殘留單體及致孔劑,減壓抽濾 (布氏漏斗與真空循環水泵)、真空干燥(真空干燥箱)即可得到高吸油樹脂。由于本發明改善了所述的高吸油樹脂的空間網絡結構,提高了樹脂的剛性。使得制出的高吸油樹脂具有比較高的吸油倍率和比較快的吸油速率,吸油可逆性能好,具有良好的回收再利用性能。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實施例,進一步說明本發明。吸油倍率的測定吸油倍率包括體積吸油倍率和質量吸油倍率,本發明采用質量吸油倍率,吸油倍率的測定過程如下稱取0.5g高吸油樹脂,包在200目尼龍網袋中,放進100毫升平底燒杯中,加入過量的油品,待吸油達到飽和后,取出尼龍網袋,在空中滴淌5分鐘,準確稱重,空尼龍袋也浸入平底燒杯中,扣除其吸油質量,按照下面公式計算樹脂的吸油倍率吸油倍率(g/g)= Α/ΒA 吸油后樣品質量-尼龍袋吸油質量-吸油前樹脂質量B 吸油前樹脂質量二次吸油倍率的測定將一次吸油飽和后的樹脂在60°C下干燥至恒重,稱取其質量,然后重復吸油倍率的測定過程,按照下面公式計算樹脂的二次吸油倍率二次吸油倍率(g/g) = C/DC 二次吸油后樣品質量-尼龍袋吸油質量-吸油后樹脂烘干后質量D 吸油后樹脂烘干后質量實施例和對比例中所用原料均為市售。實施例1在帶有攪拌器、冷凝管、溫度計的250ml三口燒瓶中,加入去離子水300份(以重量份計,后同),聚乙烯醇0. 5份,在油浴中升溫到70°C,恒溫30分鐘,分散劑溶解后,加入甲基丙烯酸十八酯60份,丙烯酸丁酯40份(溶解于丙烯酸丁酯中丁基橡膠3. 3份),過氧化苯甲酰0. 5份,二乙烯苯0. 6份,苯乙烯10份,丁酮5份,乙酸乙酯5份,升溫至75°C,快速攪拌40分鐘,然后升溫到80°C,將轉速降為400-420轉/分左右,反應5小時左右,最后升溫到90°C熟化1小時后停止反應,將產物用熱水洗滌數次,然后水蒸氣蒸餾蒸出殘留單體及致孔劑,抽濾烘干即可得到高吸油樹脂,經測定樹脂粒徑為Imm左右,交聯度為58%, 該樹脂對不同油品的吸附倍率如下油品吸油倍率(g/g) 二次吸油率(g/g)
6
苯2220二甲苯2724三氯甲烷 35 30汽油16 14柴油14 11實施例2在帶有攪拌器、冷凝管、溫度計的250ml三口燒瓶中,加入去離子水333份,聚乙烯醇0. 53份,在油浴中升溫到70°C,恒溫30分鐘,分散劑溶解后,加入甲基丙烯酸十六酯 53. 3份,甲基丙烯酸丁酯46. 7份(溶解于甲基丙烯酸丁酯中丁基橡膠5份),苯乙烯13. 3 份,丁酮5份,乙酸乙酯5份,二乙烯苯0. 57份,偶氮二異丁腈0. 5,快速攪拌30分鐘,然后升溫到80°C,將轉速降為400-420轉/分左右,反應5小時左右,最后升溫到90°C熟化1小時后停止反應,將產物用熱水洗滌數次,然后水蒸氣蒸餾蒸出殘留單體及致孔劑,抽濾烘干即可得到高吸油樹脂,經測定樹脂粒徑為Imm左右,交聯度為58%,該樹脂對不同油品的吸附倍率如下油品吸油倍率(g/g) 二次吸油率(g/g)苯2118二甲苯2724三氯甲烷 3529汽油1513柴油1410實施例3在帶有攪拌器、冷凝管、溫度計的250ml三口燒瓶中,加入去離子水300份,明膠1 份,在油浴中升溫到70°C,恒溫30分鐘,分散劑溶解后,加入甲基丙烯酸十四酯53. 3份,甲基丙烯酸乙酯46. 7份,苯乙烯6. 7份,乙酸乙酯9. 3份,三氯甲烷3份,異戊醇1份,乙丙橡膠3. 3份(先溶解于甲基丙烯酸乙酯中),N-N-亞甲基雙丙烯酰胺0. 6份,偶氮二異丁腈 0. 5份,升溫至75°C,快速攪拌60分鐘,然后升溫到85°C,將轉速降為400-420轉/分左右, 反應6小時左右,最后升溫到90°C熟化1小時后停止反應,將產物用熱水洗滌數次,然后水蒸氣蒸餾蒸出殘留單體及致孔劑,抽濾烘干即可得到高吸油樹脂,經測定樹脂粒徑為1. Imm 左右,交聯度為59%,該樹脂對不同油品的吸附倍率如下油品吸油倍率(g/g) 二次吸油率(g/g)苯1916二甲苯2521三氯甲烷3125汽油1412柴油1210實施例4在帶有攪拌器、冷凝管、溫度計的250ml三口燒瓶中,加入去離子水300份,明膠1 份,在油浴中升溫到70°C,恒溫30分鐘,分散劑溶解后,加入丙烯酸十六酯20份,丙烯酸丁酯80份,苯乙烯4份,三氯甲烷2份、異戊醇3份,乙丙橡膠10份(溶解于丙烯酸丁酯中),
7乙二醇二丙烯酸酯0. 6份,偶氮二異庚腈0. 5份,升溫至75°C,快速攪拌60分鐘,然后升溫到80°C,將轉速降為400-420轉/分左右,反應7小時左右,最后升溫到90°C熟化1小時后停止反應,將產物用熱水洗滌數次,然后水蒸氣蒸餾蒸出殘留單體及致孔劑,抽濾烘干即可得到高吸油樹脂,經測定樹脂粒徑為Imm左右,交聯度為58%,該樹脂對不同油品的吸附倍率如下油品吸油倍率(g/g) 二次吸油率(g/g)苯2018二甲苯2624三氯甲烷 3328汽油1412柴油129實施例5在帶有攪拌器、冷凝管、溫度計的250ml三口燒瓶中,加入去離子水300份(以重量份計,后同),聚乙烯醇0. 5份,在油浴中升溫到70°C,恒溫30分鐘,分散劑溶解后,加入甲基丙烯酸十八酯60份,丙烯酸丁酯40份(溶解于丙烯酸丁酯中丁基橡膠10份),過氧化苯甲酰0. 3份,二乙烯苯0. 3份,苯乙烯4份,丁酮2份,乙酸乙酯3份,升溫至75V,快速攪拌40分鐘,然后升溫到80°C,將轉速降為420轉/分左右,反應5小時左右,最后升溫到90°C熟化1小時后停止反應,將產物用熱水洗滌數次,然后水蒸氣蒸餾蒸出殘留單體及致孔劑,抽濾烘干即可得到高吸油樹脂,經測定樹脂粒徑為Imm左右,交聯度為47%,該樹脂對不同油品的吸附倍率如下油品吸油倍率(g/g) 二次吸油率(g/g)苯2017二甲苯 2320三氯甲烷 2722汽油1310柴油108實施例6在帶有攪拌器、冷凝管、溫度計的250ml三口燒瓶中,加入去離子水400份,聚乙烯醇2份,在油浴中升溫到70°C,恒溫30分鐘,分散劑溶解后,加入甲基丙烯酸十六酯15份, 甲基丙烯酸丁酯85份(溶解于甲基丙烯酸丁酯中丙烯酸橡膠15份),苯乙烯8份,丁酮15 份,乙酸乙酯5份,二乙烯苯0. 1份,偶氮二異丁腈0. 1,快速攪拌30分鐘,然后升溫到75°C, 將轉速降為400轉/分左右,反應5小時左右,最后升溫到90°C熟化1小時后停止反應,將產物用熱水洗滌數次,然后水蒸氣蒸餾蒸出殘留單體及致孔劑,抽濾烘干即可得到高吸油樹脂,經測定樹脂粒徑為Imm左右,交聯度為38%,該樹脂對不同油品的吸附倍率如下油品吸油倍率(g/g) 二次吸油率(g/g)苯1512二甲苯1814三氯甲烷2116汽油108
柴油86實施例7在帶有攪拌器、冷凝管、溫度計的250ml三口燒瓶中,加入去離子水400份,甲基纖維素2份,在油浴中升溫到70°C,恒溫30分鐘,分散劑溶解后,加入甲基丙烯酸十四酯5份, 甲基丙烯酸乙酯95份,苯乙烯2份,乙酸乙酯10份,三氯甲烷10份,異戊醇10份,乙丙橡膠20份(先溶解于甲基丙烯酸乙酯中),N-N-亞甲基雙丙烯酰胺0. 8份,偶氮二異丁腈0. 8 份,升溫至80°C,快速攪拌60分鐘,然后升溫到85°C,將轉速降為400轉/分左右,反應5 小時左右,最后升溫到90°C熟化1小時后停止反應,將產物用熱水洗滌數次,然后水蒸氣蒸餾蒸出殘留單體及致孔劑,抽濾烘干即可得到高吸油樹脂,經測定樹脂粒徑為1. 2mm左右, 交聯度為72%,該樹脂對不同油品的吸附倍率如下油品吸油倍率(g/g) 二次吸油率(g/g)苯1715二甲苯2016三氯甲烷2821汽油98柴油76實施例8在帶有攪拌器、冷凝管、溫度計的250ml三口燒瓶中,加入去離子水400份,聚乙烯醇3份,在油浴中升溫到70°C,恒溫30分鐘,分散劑溶解后,加入丙烯酸十六酯80份,丙烯酸丁酯20份,苯乙烯20份,三氯甲烷7份、異戊醇8份,天然橡膠2份(溶解于丙烯酸丁酯中),乙二醇二丙烯酸酯1份,偶氮二異庚腈1份,升溫至75°C,快速攪拌60分鐘,然后升溫到80°C,將轉速降為400-420轉/分左右,反應7小時左右,最后升溫到90°C熟化1小時后停止反應,將產物用熱水洗滌數次,然后水蒸氣蒸餾蒸出殘留單體及致孔劑,抽濾烘干即可得到高吸油樹脂,經測定樹脂粒徑為1. 2mm左右,交聯度為84%,該樹脂對不同油品的吸附倍率如下油品吸油倍率(g/g) 二次吸油率(g/g)苯2219二甲苯2725三氯甲烷3326汽油1613柴油1310以下列出三組對比例,與實施例1進行對比,其中對比例1中沒有加入致孔劑和引入半互穿網絡結構劑,對比例2中加入了致孔劑沒有引入半互穿網絡結構劑,對比例3中引入半互穿網絡結構劑沒有加入致孔劑,具體如下對比例1在帶有攪拌器、冷凝管、溫度計的250ml三口燒瓶中,加入去離子水300份,聚乙烯醇0. 5份,在油浴中升溫到70°C,恒溫30分鐘,分散劑溶解后,加入甲基丙烯酸十八酯60 份,丙烯酸丁酯40份,苯乙烯10份,二乙烯苯0. 6份,過氧化苯甲酰0. 5份,升溫至75°C,快速攪拌40分鐘,然后升溫到80 V,將轉速降為400-420轉/分左右,反應5小時左右,最后升溫到90°C熟化1小時后停止反應,將產物用熱水洗滌數次,然后水蒸氣蒸餾蒸出殘留單體及致孔劑,抽濾烘干即可得到高吸油樹脂,經測定樹脂粒徑為0. 8mm左右,交聯度為62%, 該樹脂對不同油品的吸附倍率如下油品吸油倍率(g/g) 二次吸油率(g/g)苯149二甲苯1712三氯甲烷2110汽油106柴油84對比例2在帶有攪拌器、冷凝管、溫度計的250ml三口燒瓶中,加入去離子水300份,聚乙烯醇0. 5份,在油浴中升溫到70°C,恒溫30分鐘,分散劑溶解后,加入甲基丙烯酸十八酯60 份,丙烯酸丁酯40份,苯乙烯10份,丁酮5份,乙酸乙酯5份,二乙烯苯0. 6份,過氧化苯甲酰0. 5份,升溫至75°C,快速攪拌30分鐘,然后升溫到80°C,將轉速降為400-420轉/分左右,反應5小時左右,最后升溫到90°C熟化1小時后停止反應,將產物用熱水洗滌數次,然后水蒸氣蒸餾蒸出殘留單體及致孔劑,抽濾烘干即可得到高吸油樹脂,經測定樹脂粒徑為 0. 9mm左右,交聯度為62%,該樹脂對不同油品的吸附倍率如下油品吸油倍率(g/g) 二次吸油率(g/g)苯1510二甲苯2012三氯甲烷2516汽油127柴油95對比例3在帶有攪拌器、冷凝管、溫度計的250ml三口燒瓶中,加入去離子水300份(以重量份計,后同),聚乙烯醇0. 5份,在油浴中升溫到70°C,恒溫30分鐘,分散劑溶解后,加入甲基丙烯酸十八酯60份,丙烯酸丁酯40份(溶解于丙烯酸丁酯中丁基橡膠3. 3份),過氧化苯甲酰0. 5份,二乙烯苯0. 6份,苯乙烯10份,升溫至75°C,快速攪拌40分鐘,然后升溫到80°C,將轉速降為400-420轉/分左右,反應5小時左右,最后升溫到90°C熟化1小時后停止反應,將產物用熱水洗滌數次,然后水蒸氣蒸餾蒸出殘留單體,抽濾烘干即可得到高吸油樹脂,經測定樹脂粒徑為Imm左右,交聯度為61%,該樹脂對不同油品的吸附倍率如下油品吸油倍率(g/g) 二次吸油率(g/g)苯1311二甲苯1913三氯甲烷2115汽油119柴油96通過實施例和對比例的數據可以看出,實施例1制備的高吸油樹脂對不同油品的吸油倍率和二次吸油率明顯高于對比例1 3。本發明所述的高吸油樹脂具有比較高的吸油倍率和比較快的吸油速率,吸油可逆性能好,具有良好的回收再利用性能。
權利要求
1.一種含半互穿網絡結構的高吸油樹脂,其特征在于包含以下組分 吸油單體100重量份苯乙烯2 20 重量份交聯劑0. 1 1 重量份分散劑0. 3 3 重量份引發劑0. 1 1 重量份致孔劑5 30 重量份半互穿網絡結構劑 2 20 重量份所述吸油單體為長鏈烷基酯類單體和短鏈丙烯酸酯類單體的混合物,其中長鏈烷基酯類單體為丙烯酸十二(十四、十六、十八)酯、甲基丙烯酸十二(十四、十六、十八)酯中的一種或幾種;短鏈丙烯酸酯類單體為丙烯酸甲(乙,丁)酯、甲基丙烯酸甲(乙,丁)酯中的一種或幾種;所述交聯劑為雙烯類或丙烯酸二醇酯類中的一種或幾種; 所述分散劑為聚乙烯醇、明膠、甲基纖維素中的一種或幾種; 所述引發劑為自由基引發劑;所述致孔劑為三氯甲烷、丁酮、乙酸乙酯,異戊醇中的兩種或兩種以上;所述半互穿網絡結構劑為天然橡膠、丁基橡膠、乙丙橡膠、丙烯酸酯橡膠中的一種或幾種。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含半互穿網絡結構的高吸油樹脂,其特征在于所述交聯劑為二乙烯苯,N-N-亞甲基雙丙烯酰胺、乙二醇二丙烯酸酯、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二乙二醇二丙烯酸酯、二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中的一種或幾種。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含半互穿網絡結構的高吸油樹脂,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發劑為過氧化苯甲酰、偶氮二異丁腈或偶氮二異庚腈中的至少一種。
4.一種制備如權利要求1 3之一所述的含半互穿網絡結構的高吸油樹脂的方法,包含以下步驟a、將分散劑完全溶于去離子水;b、先將半互穿網絡結構劑溶解于短鏈丙烯酸酯類單體后,再與長鏈烷基酯類單體、弓丨發劑、交聯劑、苯乙烯、致孔劑按所述重量份數混合,混合后加入到步驟a的分散劑溶液中, 攪拌使其均勻分散;c、將混合體系升溫至70 75°C,恒溫攪拌至混合均勻,然后升溫到80 85°C,待反應完全后熟化,停止反應;d、洗滌、抽濾、烘干后制得所述的含半互穿網絡結構的高吸油樹脂。
5.一種制備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含半互穿網絡結構的高吸油樹脂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c中,恒溫攪拌時間為30 60分鐘,反應時間為4 7小時;
6.一種制備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含半互穿網絡結構的高吸油樹脂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c中,升溫到90°C熟化,熟化時間為1小時。
7.一種制備如權利要求4 6之一所述的含半互穿網絡結構的高吸油樹脂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a中去離子水的用量以所述吸油單體為100重量份計,為100 500重量份。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含半互穿網絡結構的高吸油樹脂及其制備方法。高吸油樹脂包含以下組分吸油單體100份;苯乙烯2~20份;交聯劑0.1~1份;分散劑0.3~3份;引發劑0.1~1份;致孔劑5~30份;半互穿網絡結構劑2~20份;制備方法包括a、將分散劑完全溶于去離子水;b、先將半互穿網絡結構劑溶解于短鏈丙烯酸酯類單體后,再與長鏈烷基酯類單體、引發劑、交聯劑、苯乙烯、致孔劑按所述重量份數混合加入到步驟a的分散劑溶液中;c、將混合體系升溫、攪拌、反應、熟化后停止反應;d、洗滌、抽濾、烘干后制得。本發明所述高吸油樹脂具有高吸油倍率和快吸油速率,吸油可逆性能好。
文檔編號C08F212/36GK102453296SQ20101051790
公開日2012年5月16日 申請日期2010年10月25日 優先權日2010年10月25日
發明者周愛軍, 姜向東, 楊德鍇, 江學良, 馬蘭榮 申請人: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工程技術研究院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