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印泥及其制備方法,尤其是一種含稀土化合物的印泥及其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印泥是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品,是傳達藝術的媒介物。作為印章表達的最佳工具,印泥主要用在書畫創作、字畫收藏、印譜鈐蓋等方面。印泥質量的優劣直接影響到印章藝術所表達的效果。一款好的印泥,紅而不躁,沉靜雅致,細膩厚重;鈐在書畫上則色彩鮮艷,有立體感。
一方面,傳統的印泥一般采用朱砂(硫化汞)作為紅色顏料,但是朱砂具有毒性。此外,還可以采用鉛丹作為紅色顏料,但是該重金屬顏料也具有毒性。例如,CN 101712825A公開了一種釋放負離子印泥,包括安娜奧系列負離子添加劑0.1~30份、蓖麻油50~60份、鉛丹7~11份、白陶土8~10份、艾絨14~18份、冰片0.5~1份。由此,目前迫切需要一種沒有毒性的印泥。
另一方面,硫化鈰是一種穩定性強、呈色性能良好的無毒紅色無機顏料。但是,目前硫化鈰主要應用于陶瓷、塑料等領域。例如,中國專利文獻CN 103571179A公開了一種用于尼龍的環保紅色色母粒,由以下組分按重量份組成:尼龍10~30、分散劑15~20、無機硫化鈰紅色顏料30~50、四丙酸季戊四醇酯0.1~0.3、鈦酸酯偶聯0.1~0.3。又如,中國專利文獻CN 104016717A公開了一種硅酸鋯包裹型硫化鈰大紅色料產品,可應用于制備大紅色中低溫陶瓷生產領域。由此,目前尚沒有關于將硫化鈰用于生產印泥的報道。
此外,傳統的印泥通常采用如下方法制備:曬油、艾草加工、朱砂選料、朱砂研磨、油料加工、油砂混合、捶拉入絨等。上述印泥制作一般都采用全手工制作,且費時費力,無法實現機械化批量生產。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克服現有技術的缺陷,本發明的一個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含稀土化合物的印泥,其沒有毒性,且色澤飽滿、耐光性和耐候性好。
本發明的另一個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含稀土化合物的印泥的制備方法,其可以快速生產出質量合格的印泥。
本發明的再一個目的在于提供鈰的硫化物在印泥生產中的應用。
本發明提供一種含稀土化合物的印泥,所述的印泥包括如下組分:
蓖麻油 35~50重量份、
鈰的硫化物 20~40重量份、
高嶺土 15~30重量份、
艾絨 5~10重量份、和
冰片 1.1~2.5重量份;
其中,上述重量份均以100重量份印泥為基準。
根據本發明的印泥,優選地,所述的印泥包括如下組分:
蓖麻油 38~45重量份、
鈰的硫化物 25~35重量份、
高嶺土 18~25重量份、
艾絨 5~10重量份、和
冰片 1.2~2重量份;
其中,上述重量份均以100重量份印泥為基準。
根據本發明的印泥,優選地,所述的鈰的硫化物為倍半硫化鈰Ce2S3。
根據本發明的印泥,優選地,所述的倍半硫化鈰具有Th3P4型結晶。
根據本發明的印泥,優選地,所述的鈰的硫化物的粒度D50為0.1~15微米。
根據本發明的印泥,優選地,所述的蓖麻油為分析純的蓖麻油。
本發明還提供上述印泥的制備方法,優選地,包括如下步驟:
(1)按照高嶺土、鈰的硫化物、艾絨、冰片和蓖麻油的順序依次加入容器中,然后通過手工攪拌均勻,得到攪拌產物;和
(2)將步驟(1)的攪拌產物置于球磨機中進行研磨,球磨機的轉速為200~600rpm,研磨時間為5~60min。
根據本發明的方法,優選地,球磨機的轉速為300~500rpm,研磨時間為10~20min。
根據本發明的方法,優選地,所述的球磨機包括球磨珠,其用量為所述攪拌產物的體積的0.9~1.2倍。
本發明也提供一種鈰的硫化物的用途,所述的鈰的硫化物用于生產印泥。
本發明首次采用鈰的硫化物作為印泥原料,獲得了無毒、耐光性和耐候性好的印泥。本發明利用鈰的硫化物顏料分散性好的特點,并采用球磨機進行研磨,可以快速生產出印泥。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說明,但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并不限于此。
以下描述中所采用的重量份均是以100重量份印泥為基準。
<印泥>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含稀土化合物的印泥。本發明的印泥為一種組合物,包括蓖麻油、鈰的硫化物、高嶺土、艾絨和冰片等成分。本發明的印泥還可以包括其他添加劑,例如表面活性劑、礦物油等。作為優選,本發明的印泥由蓖麻油、鈰的硫化物、高嶺土、艾絨和冰片組成。本發明的稀土化合物是指鈰的硫化物。鈰的硫化物是一種呈色性能良好的無毒紅色顏料。本發明將其應用于印泥可以有效提高印泥的色澤度。
本發明的印泥包括35~50重量份蓖麻油,優選為38~45重量份,更優選為39~40重量份。本申請發現,蓖麻油特別適合作為鈰的硫化物的分散劑,不僅分散效果好,而且分散效率高。本發明的蓖麻油可以為化學純或分析純,優選為分析純,這樣更有利于提高印泥的耐光性和耐候性。
本發明的印泥包括20~40重量份鈰的硫化物,優選為25~35重量份,更優選為28~30重量份。鈰的硫化物通常用于塑料、陶瓷的領域,本發明則首次將其用于印泥領域。本發明的鈰的硫化物優選為倍半硫化鈰Ce2S3,特別優選為Th3P4型結晶的倍半硫化鈰。選擇上述鈰的硫化物,可以使得印泥的色澤鮮艷,耐光性和耐候性更好。本發明的倍半硫化鈰不溶于水及強堿溶液,在惰性氣體和還原性氣氛下的化學穩定性可達1500℃。作為優選,本發明的鈰的硫化物的明度(L值)為38.5、紅度(a值)為52、黃度(b值)為37。
在本發明中,所述的鈰的硫化物(例如倍半硫化鈰)的粒度D50為0.1~15微米,優選為0.2~10微米,更優選為0.3~5微米。選擇上述范圍的鈰的硫化物,其分散性好,有利于提高耐光性和耐候性。本發明的D50表示一個樣品的累計粒度分布百分數達到50%時所對應的粒徑。它的物理意義是粒徑大于它的顆粒占50%,小于它的顆粒也占50%。本發明的粒度采用激光粒度分析儀進行測定。根據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粒度(D50)為0.343μm,吸油量為35g/100g。通過對用本發明的鈰的硫化物分著色制品試驗,在290~320℃下進行加工成型,其相對著色力△E都小于1。因此,本發明的鈰的硫化物(例如倍半硫化鈰)耐熱性優良。此外,其耐候性為5級,耐光性達到8級,屬于高標準水平,其耐光穩定性和氣候穩定性均優于使用朱砂或鉛砂制作的傳統印泥。本發明的鈰的硫化物分散性好,這不僅可使該稀土印泥有良好的外觀,而且可以取代有毒的重金屬顏料,節約制作時間,從而降低生產成本。
本發明的印泥包括15~30重量份高嶺土,優選為18~25重量份,更優選為19~23重量份。高嶺土是一種以高嶺石族粘土礦物為主的粘土和粘土巖,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和耐火性等理化性質。本發明的高嶺土能夠增加印泥的稠度和吸附性。將高嶺土的用量控制在上述范圍,可以降低印泥的生產成本,并且不影響印泥的耐光性和耐候性。
本發明的印泥包括5~10重量份艾絨,優選為6~8重量份。本發明的艾絨是由艾葉經過反復曬杵、捶打、粉碎、篩除雜質和粉塵,從而得到的軟細如棉的物品。艾葉由菊科植物艾蒿的干葉制成。本發明的艾絨的色澤灰白、柔軟如絨、易燃而不起火焰、并且氣味芳香。
本發明的印泥還包括0.1~0.4重量份冰片,優選為0.2~0.3重量份。本發明的冰片具有增香作用。將其控制在上述范圍,不影響印泥的色度和穩定性。
<印泥的制備方法及用途>
本發明的印泥的配方如前所述,這里不再贅述。本發明采用如下步驟制備該印泥:
(1)按照高嶺土、鈰的硫化物、艾絨、冰片和蓖麻油的順序依次加入容器中,然后通過手工攪拌均勻,得到攪拌產物;和
(2)將步驟(1)的攪拌產物置于球磨機中進行研磨,球磨機的轉速為200~600rpm,研磨時間為5~60min。
在本發明的步驟(1)中,按照順序將上述組分加入容器中,通過手工攪拌將它們混合均勻。從分散的角度考慮,這樣的加入順序更有利于鈰的硫化物均勻分散,從而提高印泥耐光性和耐候性。
在本發明的步驟(2)中,將攪拌產物置于球磨罐中,然后加入球磨珠,并置于球磨機的旋轉盤上進行研磨。球磨機的轉速可以為200~600rpm,優選為300~500rpm,更優選為350~500rpm。研磨時間可以為5~60min,優選為10~20min,更優選為15~20min。在本發明中,球磨珠的用量為所述攪拌產物的體積的0.9~1.2倍,優選為1~1.1倍。
本發明提供鈰的硫化物的用途,其用于生產印泥。本發明的鈰的硫化物優選為倍半硫化鈰Ce2S3,特別優選為Th3P4型結晶的倍半硫化鈰。作為優選,本發明的鈰的硫化物的明度(L值)為38.5、紅度(a值)為52、黃度(b值)為37。
采用如下方法測試實施例中的印泥性能:
(1)耐候性測定方法
采用GB/T 1767-1979漆膜耐候性測定法進行測定。
(2)耐光性測定方法
采用GB/T 1710-1979顏料耐光性測定法進行測定。
(3)色度的測定方法
采用深圳市威福光電科技有限公司WF32精密色差儀進行測定。
實施例1~5
(1)按照表1的配比,將高嶺土、Th3P4型結晶的倍半硫化鈰(粒度D50為0.343μm,吸油量為35g/100g)、艾絨、冰片和分析純的蓖麻油依次加入容器中,然后通過手工攪拌均勻,從而形成攪拌產物。
(2)將該攪拌產物置于將攪拌產物均勻的鋪滿球磨罐底部,然后加入等體積的球磨珠,并置于球磨機的旋轉盤上進行研磨。球磨機的轉速為500rpm,研磨時間為15min。
(3)從球磨機中取出印泥,然后根據需要稱重,制作成所需要類型的印泥。
表1
比較例1~5
將Th3P4型結晶的倍半硫化鈰替換為朱砂,其他條件分別與實施例1~5相同,獲得比較例1~5的印泥。
對上述實施例1-5和比較例1~5獲得的印泥的性能進行測定進行,結果見表2。
表2
通過比較實施例1~5和比較例1~5,可以得出以下結論:本發明的印泥無汞和鉛等對人體有害的重金屬;相比于傳統朱砂印泥艷麗的色澤,本發明的印泥色澤更加飽滿、貼近自然。此外,本發明的印泥的耐光性、耐候性等級得到顯著提高。
本發明并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在不背離本發明的實質內容的情況下,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想到的任何變形、改進、替換均落入本發明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