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適用于花生田沙質土壤改良的中草藥殺菌劑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適用于花生田沙質土壤改良的中草藥殺菌劑,組分包括海藻酸鈉、菊花、皂角、桑葉、金銀花、魚腥草、陳皮、丁香、椰殼、銀杏外皮、木香。本發明適用于花生播種前翻地時使用,將所述具有改良沙質土壤的中草藥殺菌劑拌入土壤中或鋪灑在耕作層,可以儲水蓄肥,預防病害發生,改善土質,同時不影響根部土壤中空氣的流通。
【專利說明】
-種適用于花生田沙質±壤改良的中草藥殺菌劑
技術領域
[0001] 本發明設及一種具有改良沙質±壤的中草藥殺菌劑技術領域,具體說一種花生種 植用沙±改良、病害防治藥劑。
【背景技術】
[0002] 花生是重要油料作物之一,常年種植面積400多萬公頃,約占油料作物播種總面積 的 35 %。
[0003] 花生栽培對±壤的要求是花生根系的生長發育,需要一個既通氣透水,又蓄水保 肥的±壤條件。要求有一個水分、空氣、養分、溫度等因素供應協調的±壤環境,花生優質高 產栽培時,需要創造一個深、活、松、喧的高產±壤和上松下實的±層結構。
[0004] 花生高產栽培對±壤結構有W下3點要求。1.要求結實層疏松表±層0-10厘米的 ±壤為花生生長和結果±結實的部位,因此叫"結實層"。結實層的±質最好為干時不散不 板,濕時不豁不懈,耕性良好的沙質壤±或堿沙壤±。±壤通透性好,良好的花生田應該有 耕作層深厚、結芙層疏松、肥力較高等基本條件。2.要求耕作層肥沃,耕作層是吸肥能力最 強的主要根群80% W上的根系)的分布區。花生根系主要分布于0-30厘米的耕作層,耕作層 的±性比結實層要求薪緊,經常進行耕作和施肥,也是供給花生養分和水分的主要±層。± 壤質地為粉沙壤±至沙質豁壤±。±壤養分含量要求略大于結實層。3.要求全±層深厚高 產花生扎根深1米W上,因而花生高產田全±層要求深厚,即1米W上。耕作層W下30-50厘 米為屯、±層,該±層人為耕作影響較小,±質為粉沙私壤±或沙質豁壤±。屯、±層^下為底 ±層,受大氣影響小,質地堅實,物質轉化慢。該層厚度應在50厘米W上,雖對耕作層無影 響,但對蓄水保肥極為重要。全±層厚度在100厘米W上。在深、松、喧、活肥沃的±體構造和 上松下實的±層結構中,毛管孔隙上小下大,非毛管孔隙上大下小,上層通氣透水,晝夜溫 差大,下層蓄水保肥,熱容量高,使上壤中水、肥、氣、熱協調統一。運樣的上壤條件,為花生 高產打下了基礎。有利于花生根系生長和營養物質的積累,同時為微生物的繁殖和活動創 造了較好的環境,有利于養分不斷分解,從而源源不斷地供應花生整個生育過程的需要,使 花生高產穩產。
[0005] 同時,花生的±傳病害也是花生減產的主要原因之一,特別是近幾年花生±傳病 害發生嚴重,常見的主要有花生冠腐病、根腐病、白絹病、花生根結線蟲病等。
[0006] 花生冠腐病:花生冠腐病病原菌為Aspe巧illus niger V.Tie曲.,屬半知菌亞口, 絲抱目曲霉屬黑曲霉菌真菌。世界各地都有發生,在我國的河南、山東、迂寧、江蘇、湖北、湖 南、江西、廣東、廣西和福建等花生產區發生較為普遍,常造成缺苗斷壟現象。花生從播種出 ±到成熟前都可W感染冠腐病,但主要發生在花生苗期或生長前期。病菌可W侵染果仁、子 葉和莖基部。病菌侵染吸水膨脹而未萌發的果仁,能使之腐爛而不能發芽,在花生受害部位 表面長出一層黑霉。種仁發芽后,病菌可W侵染子葉,子葉未出±就變黑腐爛;胚軸受侵染 呈水浸狀,淺褐色,有黑色霉層。在花生苗期,病菌先侵染殘存的子葉,進而侵染花生的莖基 部。病部初生黃褐色凹陷的病斑,病斑邊緣褐色,W后病部迅速擴大,皮層縱裂,組織干腐, 最后僅剩下破碎的纖維組織。在潮濕的情況下,病部很快長出黑色霉層(病菌的分生抱于梗 和分生抱子)。將病部縱向切開,可見到維管束和髓部變紫褐色。拔起病株時,易從莖基的病 部折斷。由于莖基部腐爛,維管束組織被破壞,因而地上部的莖葉表現失水狀態,葉片對合, 失去光澤,葉緣稍向內卷縮,病株逐漸萎黨枯死。花生生長后期發病較少。如果病害發生在 莖節W下的根頸部,在上壤潮濕時,還能長出新根,病株還能恢復生長。
[0007]花生鑲抱菌根腐病:花生鏈抱菌根腐病是當前花生發生最重要根部病害之一,并 呈逐年上升趨勢。病原為半知菌亞口的鑲抱菌,能夠在±壤、病殘體活種子上越冬,能在± 中能存活數年,花生根腐病在花生各生育期皆可發生。出苗前侵染可引起爛種、爛芽;苗期 受害引致苗枯;成株期受害引致根腐、莖基腐和芙腐,病株地上部表現矮小、生長不良、葉片 變黃,終致全株枯萎。由于本病發病部位主要在根部及維管束,使病株根變褐腐爛,維管束 變褐,主根皺縮干腐,形似老鼠尾狀,患部表面有黃白色至淡紅色霉層(病菌的分生抱子梗 及分生抱子)。
[000引花生白絹病:病原菌無性世代為Sclerotium rolfssi Sacc.,屬半知菌類,小菌核 屬。菌核在干燥±壤或干枯病株上存活時間較長;潮濕情況下,存活時間較短。該病菌寄主 范圍很廣,能侵染60多科200多種植物。分布遍及世界各地,現已成為我國的主要花生病害 之一。白絹病多在花生成株發生,病菌主要侵染近地面的莖基部。病部初期變褐軟腐,病斑 表面長出一層白色絲絹狀菌絲體。在合適條件下菌絲蔓延至植株中下部莖桿,在分枝間、植 株間蔓延。±壤潮濕蔭蔽時,病株周圍±表植物殘體和有機質上布滿一層白色菌絲體。在菌 絲體中形成很多球狀菌核(直徑0.5~2.0mm)。菌核初為白色,W后變深褐色,表面光滑、堅 硬。受害莖基部腐爛,皮層脫落,剩下纖維狀組織。病株葉片變黃,邊緣焦枯,最后枯萎而死。 受害果柄和芙果長出很多白色菌絲,呈濕腐狀腐爛。
[0009] 現階段,尚未有針對花生種植用沙±改良、病害防治藥劑。
【發明內容】
[0010] 為解決現有技術中的不足,本發明提供一種適用于花生田沙質±壤改良的中草藥 殺菌劑,來解決現有種植花生用沙±儲水、畜肥能力差、±壤中易生有害菌的問題。
[0011]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
[0012] -種適用于花生田沙質±壤改良的中草藥殺菌劑,組分包括海藻酸鋼、菊花、皂 角、桑葉、金銀花、魚腥草、陳皮、下香、挪殼、銀杏外皮、木香。
[0013] 進一步的,一種適用于花生田沙質±壤改良的中草藥殺菌劑,其組分W重量份計, 如下其組分W重量份計,如下:海藻酸鋼50-70份、菊花5-10份、皂角2-8份、桑葉5-10份、金 銀花2-5份、魚腥草1-7份、陳皮2-5份、下香2-5份、挪殼4-5份、銀杏外皮2-5份、木香3-6份。
[0014] 如上所述的一種適用于花生田沙質±壤改良的中草藥殺菌劑,其制備方法為:
[0015] 按照上述重量份稱取菊花、皂角、桑葉、金銀花、魚腥草、陳皮、下香、挪殼、銀杏外 皮、木香,放入25-30°C水中浸泡2小時,煮至沸騰后持續加溫20-30分鐘,而后退火降溫,過 濾藥渣,加入所述重量份的海藻酸鋼,攬拌,烘干。
[0016] 所述殺菌劑可制成顆粒、粉劑等。所述顆粒大小可根據沙質進行選擇制備。
[0017] 海藻酸鋼呈弱酸性,適宜用于花生種植,具有親水性質,遇水后呈弱膠狀,具有保 水功能的同時,可W改善±壤的疏密度,同時海藻酸鋼可W吸附其他中藥成分,使藥效緩 釋。達到儲水、蓄肥的目的,減少病害發生。
[0018] 所述殺菌劑還適用于其他在沙±中種植的植物使用;
[0019] 所述殺菌劑還適用于其他中性及酸性±壤植物種植使用;
[0020] 所述殺菌劑還適用于改善堿性±壤,提高植物的耐堿性。
[0021]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為:
[0022] 本發明適用于花生播種前翻地時使用,將所述改良劑拌入±壤中或鋪灑在耕作 層,可W儲水蓄肥,預防病害發生,改善±質,同時不影響根部±壤中空氣的流通。
【具體實施方式】
[0023] 實施例1
[0024] 海藻酸鋼50份、菊花5份、皂角2份、桑葉5份、金銀花2份、魚腥草1份、陳皮2份、下香 2份、挪殼4份、銀杏外皮2份、木香3份。
[0025] 如上所述的一種適用于花生田沙質±壤改良的中草藥殺菌劑,其制備方法為:
[0026] 按照上述重量份稱取菊花、皂角、桑葉、金銀花、魚腥草、陳皮、下香、挪殼、銀杏外 皮、木香,放入25-30°C水中浸泡2小時,煮至沸騰后持續加溫20-30分鐘,而后退火降溫,過 濾藥渣,加入所述重量份的海藻酸鋼,攬拌,烘干。
[0027] 實施例2
[002引海藻酸鋼70份、菊花10份、皂角8份、桑葉10份、金銀花5份、魚腥草7份、陳皮5份、下 香5份、挪殼5份、銀杏外皮5份、木香6份。
[0029] 如上所述的一種適用于花生田沙質±壤改良的中草藥殺菌劑,其制備方法為:
[0030] 同實施例1。
[0031] 實施例3
[0032] 海藻酸鋼60份、菊花8份、皂角6份、桑葉8份、金銀花3份、魚腥草5份、陳皮3份、下香 3份、挪殼4份、銀杏外皮5份、木香4份。
[0033] 如上所述的一種適用于花生田沙質±壤改良的中草藥殺菌劑,其制備方法為:
[0034] 同實施例1。
[0035] 實施例4
[0036] 海藻酸鋼65份、菊花6份、皂角4份、桑葉7份、金銀花3份、魚腥草4份、陳皮5份、下香 2份、挪殼5份、銀杏外皮3份、木香5份。
[0037] 如上所述的一種適用于花生田沙質±壤改良的中草藥殺菌劑,其制備方法為:
[003引同實施例1。
[0039] 驗證試驗:使用本發明所述的殺菌劑,在山東省花生研究所萊西試驗田進行沙± 改良效果試驗和防治±傳病害試驗,試驗田共兩塊,將進行沙±改良試驗田編號為試驗田1 號和試驗田2號,防治±傳病害花生所試驗田編號為試驗田3號和試驗田4號
[0040] (1)將進行沙上改良試驗田1號分割為6個區域,1-1~1-6;試驗田2號也分割為6個 區域,2-1~2-6。1-1~1-6為實驗組,使用本發明實施例3制備的具有改良沙質±壤的中草 藥殺菌劑,將所述殺菌劑鋪灑在耕作層,2-1~2-6為對照組。在花生播種時灌概一次,其后 將不再進行灌概。
[0041] 在花生花期進行±壤水分、±壤容重和孔隙度的測定(結果見表1)。±壤水分測定 采用侶盒烘干稱重法測定O-lOcm、10-20cm、20-40。111±層±壤水分;±壤容重測定:采用環 刀法測定,采用環刀分別取0-10cm、10-20cm和20-40cm±壤層±樣,±壤容重計算公式為: ±壤供干重量(g) /環刀容積(cm3)。
[0042] ±壤孔隙度:±壤孔隙度(% ) = 93.947-32.995d(±壤容重)。
[0043] 表1不同±民±攘含水量、±攘容電巧±攘孔險麼的巧化
[0044]
[0045] 由表1可W看出,沙質±壤改良劑在施用后能夠提高花生苗期0-40cm±壤含水量。 由于沙質±壤改良劑在施入±壤后處于吸水過程,且施入層為0-15cm,沙質±壤改良劑會 將附近±層的水分聚集到施入層,所W距離施入層最近的±層20-40(3111的含水量會降低。但 由于表層±壤蒸發散失,使0-10(3111±層±壤含水量降低,而10-20cm±層由于沙質±壤改良 劑的保水作用仍保持較高含水量,苗期緩慢釋水供作物生長。
[0046] ±壤容重與孔隙度是±壤的基本物理性質,直接影響著±壤水分的保持和運動 能、通氣性W及作物根系的穿插難易度等,同時其間接影響著花生植株的生長。由表1可看 出,不同±層間±壤容重表現為10-20cm<0-10cm<20-40cm,孔隙度表現為10-20cm>0- 10cm>20-40cm,不同處理±壤容重均小于對照,但在不同±層間各處理對±壤容重和孔隙 度差異不同,其中對10-20cm±層的影響較大,其次為0-10(3111±層,對20-40(3111±層影響較 小。
[0047] 從花生生長狀態觀察,,2-1~2-6的對照組種植的花生,在灑水后第30天出現缺水 狀況,葉片略干并下垂,而1-1~1-6種植的花生在灑水后第30天,仍生長狀態良好。
[004引(2)將進行防治花生±傳病害試驗田3號分割為6個區域,3-1~3-6;試驗田4號也 分割為6個區域,4-1~4-6。3-1~3-6為實驗組,使用本發明實施例3制備的殺菌劑,將所述 殺菌劑鋪灑在耕作層,4-1~4-6為對照組。
[0049]花生冠腐病于花生出苗后開始調查,至始花期結束。花生根腐病、花生白絹病菌于 花生收獲前IOd進行調查。
[(K)加]病株率=發病株數/總株數X 100%
[0051] 病情指數=E (發病級代表值X各級病株數)X 100/(調查總株數X最高級發病代 表值)
[0052] 防治效果=[(對照病情指數-處理病情指數)/對照病情指數]X 100%
[0053] 用適用于花生田沙質±壤改良的中草藥殺菌劑處理花生,田間試驗均表明對花生 冠腐病、瘡挪病、根腐病和白絹病均有明顯防治效果(表2、3、4)。
[0054] 表2藥劑對田間對花生冠腐病的防治效果
[0化5]
[0化6]
[0化7]
[0化引 [0化9]
[0060] 對實施例1、2和4,均按照實施例3所述的驗證試驗驗證,均對儲水及藥物緩釋、病 害防治起到顯著的優良效果。
[0061] 綜上所述,本發明所述的一種適用于花生田沙質±壤改良的中草藥殺菌劑,不僅 能夠有效的防治花生±傳病害,而且還具有儲水功能。
[0062] 在上述實施例中,對本發明的最佳實施方式做了描述,很顯然,在本發明的發明構 思下,仍可做出很多變化。在此,應該說明,在本發明的發明構思下所做出的任何改變都將 落入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內。
【主權項】
1. 一種適用于花生田沙質土壤改良的中草藥殺菌劑,組分包括海藻酸鈉、菊花、皂角、 桑葉、金銀花、魚腥草、陳皮、丁香、椰殼、銀杏外皮、木香。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適用于花生田沙質土壤改良的中草藥殺菌劑,其特征在于: 其組分以重量份計,如下:海藻酸鈉50-70份、菊花5-10份、皂角2-8份、桑葉5-10份、金銀花 2-5份、魚腥草1-7份、陳皮2-5份、丁香2-5份、椰殼4-5份、銀杏外皮2-5份、木香3-6份。3. 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種適用于花生田沙質土壤改良的中草藥殺菌劑,其制備方 法為: 按照上述重量份稱取菊花、皂角、桑葉、金銀花、魚腥草、陳皮、丁香、椰殼、銀杏外皮、木 香,放入25-30°C水中浸泡2小時,煮至沸騰后持續加溫20-30分鐘,而后退火降溫,過濾藥 渣,加入所述重量份的海藻酸鈉,攪拌,烘干。4.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殺菌劑,其特征在于:在沙土種植的植物中的應用。5.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殺菌劑,其特征在于:在中性及酸性土壤植物種植中的應用。6.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殺菌劑,其特征在于:在堿性土壤改良中的應用。
【文檔編號】A01N25/10GK105925266SQ201610270209
【公開日】2016年9月7日
【申請日】2016年4月21日
【發明人】遲玉成, 許曼琳, 吳菊香, 王磊, 王寶亮, 張竹青, 孫旭亮, 張天培
【申請人】山東省花生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