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帶有保護頭部的側面安全氣囊的汽車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如權利要求1前序部分所述的帶有保護頭部的 側面安全氣嚢的汽車,所述安全氣嚢設置在側向車頂縱梁區域內, 并由在必要時可被側面安全氣嚢沖破的外罩所遮蓋。
背景技術:
EP 1 334 879 Bl公開了這樣一種汽車,其中,車頂縱梁上的外 罩側向過渡到頂棚,所述頂棚覆蓋車頂的朝向乘員室的內側。其中, 在釋放時,保護頭部的側面安全氣嚢通過預定的間隙膨脹進入乘員室中。
尤其是保護頭部的側面安全氣嚢(也稱為"車窗安全氣嚢")存 在下述問題,特別是在殼形頂棚的情況下,在釋放車窗安全氣嚢時 既不應損壞所述頂棚,該頂棚也不應從汽車頂架+〉脫并落到坐在乘 員室中的人員身上。因而,所述車窗安全氣嚢必須設計成當安全氣 嚢釋放時對汽車的頂棚沒有任何影響。
發明內容
本發明針對上述問題,為此類帶有保護頭部的側面安全氣嚢的 汽車提供了 一種改進的或至少是一種其它的實施方式,該實施方式 的突出優點在于頂棚不會因側面安全氣嚢的釋放而使其固定在汽車 頂架上的狀態受到影響。
按照本發明,所述問題通過獨立權利要求的主題解決。優選實 施方式為從屬權利要求的主題。
本發明的總體構思是,將頂棚或覆蓋側面安全氣嚢的外罩在側面 安全氣嚢區域內固定在汽車車身的車頂縱梁上,從而在側面安全氣
嚢釋放時,所述側面安全氣嚢能夠沖破外罩并在乘員室中展開,而 不會使頂棚從車頂結構脫離從而例如落到坐在乘員室的乘客身上。 側面安全氣嚢指的是保護頭部的安全氣嚢,也稱為"車窗安全氣嚢", 其設置在側向車頂縱梁區域中并由所述外罩覆蓋。此外,所述外罩 側向過渡到頂棚,所述頂棚以公知的方式覆蓋在車頂的朝向乘員室 的內側。按照本發明,在外罩和頂棚的過渡區域設置固定裝置,該 固定裝置一方面將頂棚固定在車頂縱梁上,另一方面將外罩固定在 車頂縱梁上,從而使側面安全氣嚢的釋放對頂棚在車頂縱梁上的固 定沒有任何影響。此類固定裝置尤其對于沒有頂棚扶手的汽車而言 意義重大,所述頂棚扶手通常設置在固定裝置位置。此外,此類固 定裝置對于例如至少頂棚是由剛性外殼件構成的汽車而言是不可或 缺的,因而在缺少固定裝置時,所述頂棚在安全氣嚢釋放時會落到 坐在乘員室中的乘客身上。在此,所述固定裝置按照本發明設計或 設置成如下形式, 一方面確保頂棚在車頂縱梁以及車頂上的可靠固 定,但是另一方面絕對不會阻礙安全氣嚢在必要時的展開。
在本發明解決方案的一種優選改進方式中,所述固定裝置具有 能U形包覆外罩和頂棚的各個邊緣部的支承裝置。此類支承裝置確 保了各個邊緣部在支承裝置上的可靠支承,并從而通過作為固定裝 置一部分的支承裝置確保所述邊緣部在車頂縱梁上的固定。其特殊 優點在于,這樣設計的支承裝置將各個邊緣部包覆或鑲嵌在其中, 從而與其它固定方式相比能盡量避免經過長時間使用后由于各個邊 緣部的磨損導致所述固定松脫。因而,按照本發明的支承裝置能保 證外罩或頂棚在汽車頂架上的持久而可靠的固定。
在本發明解決方案的另一種優選實施方式中,所述支承裝置具 有至少兩個能相互鎖止的支承件。尤其是鎖止件會極大簡化裝配, 并因而減少加工時間和特別是加工費用。盡管這種鎖止連接為兩個 支承件提供了可靠的彼此固定,但是所述鎖止連接在必要時也能通 過解鎖實現無損傷的相互分離。現今,此類鎖止連接,例如通過嵌 入到相應卡槽開口并鎖止于其中的定位橫擋,易于制造、成本低廉并且幾乎能制成任意形式,從而在必要時無需很大設計成本就能夠 對所述鎖止連接進行修改或匹配,這對于當今高柔性化的加工工藝
而言特別有利。
優選地,將所述支承件中的至少 一 個設計成與外罩和/或頂棚的 朝向固定裝置的邊緣輪廓中的一個互補。其中,特別是可想到支承 件在外罩或頂棚的朝向所述支承件的邊緣輪廓上為面接觸,從而在 支承件與相應的邊緣部之間除了單純的傳力連接還有形狀配合連 接,進而提高支承件和外罩或頂棚之間的連接質量,以及這兩個零 件在車頂縱梁上的固定質量。
本發明的其他重要特征和優點可由從屬權利要求和附圖以及借 助附圖的描述得知。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的和下列待描述的特征不僅能以分別給出的 組合方式使用,而且能以其他組合方式或單獨使用,而不脫離本發 明的范圍。
附圖中示出了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下文將詳細闡述,其中, 相同的附圖標記代表相同的或相近的或功能相同的零件。
圖1是帶有本發明所述固定裝置的側向車頂縱梁的剖面示意圖, 所述固定裝置用于將覆蓋在保護頭部的側面安全氣嚢上的外罩以及 頂棚固定在車頂縱梁上。
圖2是與圖1類似的但帶有另一種固定裝置的車頂的示意圖。 圖3是與圖1類似的但帶有另一種固定裝置的車頂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如圖1所示,側向車頂縱梁1的區域內設置有保護頭部的側面安 全氣嚢2,通常也稱為"車窗安全氣嚢"。此處,所述車頂縱梁1 沿著車頂3的車輛縱向延伸,其中,如圖1至3所示的車輛縱向與 圖面垂直。車頂縱梁1用于強化車頂和側向固定車頂外殼件4,所述
外殼件4在車輛的兩根側向車頂縱梁1之間延伸。其中,圖1至3 只顯示了兩根車頂縱梁1中的一根。
如圖1至3所示,側面安全氣嚢固定在車頂縱梁1上并支承在其 上,從而所述車頂縱梁1在釋放側面安全氣嚢2時成為安全氣嚢的 托架。在釋放時,例如在側面撞擊或汽車傾覆時,所述側面安全氣 嚢2以公知的方式瞬間充氣并擴展成完全充滿氣體的狀態進入乘員 室5,其中,在充氣狀態下應能避免或至少緩和車身部件和坐在乘員 室中的乘客的頭部之間的直接接觸。如圖1至3所示,側面安全氣 嚢2處于未釋放狀態,在這一狀態下安全氣嚢被安全地設置在空腔6 內。此時,所述空腔6 —方面以車頂縱梁1或固定在車頂縱梁上的 支座7為界,另一方面以外罩8為界,從乘員室5看所述外罩8覆 蓋側面安全氣嚢2。其中,所述外罩8在必要時可被安全氣嚢2沖破, 從而伸入乘員室5。例如可通過材料薄弱部形式的預定斷裂部實現這 種沖破。在指向汽車中部的方向上,所述外罩8過渡到覆蓋在車頂3 的朝向乘員室5的內表面上的頂棚9。其中,所述頂棚以熟知的方式 設計,特別是設計成設置在側面外罩8之間的外殼件。可以想到的 是,所述外罩8是頂棚9的組成部分。
為了在側面安全氣嚢2釋放時使所述頂棚9仍保持在其初始組裝 位置,應設置至少一個固定裝置10,所述固定裝置布置在外罩8和 頂棚9之間的過渡區,并將外罩8和頂棚9都固定在車頂縱梁1上。 其中,如圖1至3所示的固定裝置10通過支座7將外罩8和頂棚9 間接固定在車頂縱梁1上,其中可以想到的是,將支座7設計成變 形件從而在產生變形時能實現車頂縱梁1和頂棚9或外罩8之間的 一定程度的相對運動。此外,如圖1至3所示,被設計成變形件的 支座7的變形能力通過其大致的S形狀產生。可以想到的是,所述 支座7是固定裝置10的一部分。
此外,所有實施方式的共同之處在于,所述固定裝置10具有支 承裝置12,所述支承裝置12將外罩8和頂棚9的各自邊緣部11、 11,成U形地包覆在其中。其中,各個邊緣部11、 11,的所述U形
包覆能保護邊緣部11、 11,免受磨舊或磨損,并確保頂棚9或外罩 8在固定裝置10上的可靠而安全的支承。其中,各個邊緣部11、 11,
的所述U形包^篁由兩個支7fc件13和14形成,所述支7 〈件13和14 是支承裝置12的組件。
在圖1所示的支承裝置12的變型中,第一支承件13被設計成薄 板件,第二支承件14被設計成可與第一支承件13鎖止的蓋板。支 承件13和支承件14的鎖止通過定位橫擋15實現,如圖1所示,所 述定位橫擋15例如設置在第二支承件14上并與第一支承件13上的 相應卡槽開口 16嚙合或與其鎖止。此外,所述固定裝置10具有固 定件17(此處為螺釘),如圖l所示,第一支承件13通過所述螺釘 固定在支架7上。為了簡化裝配,所述第一支承件13與頂棚9的朝 向車頂外殼件4的側面牢固連接,特別是粘接。此外,為了使乘員 室5能夠滿足高美學要求,優選第二支承件14同樣設計成裝飾件, 其一方面掩飾固定件17,另一方面在外罩8和頂棚9之間產生和諧 過渡。
為了提高支承件13和14對邊緣部11、 11,的包覆效果,支承 件13、 14中的至少一個被設計成與外罩8和/或頂棚9的朝向固定 裝置IO的邊緣輪廓互補,從而各個邊緣部11、 11,能以形狀配合連 接的方式被包覆。如果第二支承件14與第一支承件13鎖止在一起, 也就能想到利用粘接作用將第二支承件14和頂棚9的朝向乘員室5 的側面粘合。
圖2示出了一種與圖1極其相似的構造,其中,第一支承件13 被設計成U形并將外罩8的邊緣部11或頂棚的邊緣部11,成U形地 包覆于其中。支承裝置12的第二支承件14也與第一支承件13鎖止, 其中,第二支承件14固定在支座7上。所述第一支承件13可設計 成環形或大致直線形軌道,從而得到圓點形或直線形固定裝置10。 在如圖2所示的實施方式中,從乘員室5審視固定裝置10的高美學 要求通過以下方式達到,將所述第二支承件14設計成裝飾件或裝飾 外殼件18。裝飾件可以有選擇地設計成與第二支承件14形成一體或
與第二支承件14分開。
在如圖3所示的實施方式中,第一支承件13也通過固定件17 固定在支座7上,其中,第二支承件14通過相應的定位橫擋15與 第一支承件13中的卡槽開口 16鎖止,并從而可靠地固定在支座7 上。與圖1和2所示的支承裝置12不同,在如圖3所示的支承裝置 12中,兩個支承件13和14之間設置有間隔件19,該間隔件19限 定兩個支承件13和14之間的間距。其中,所述間隔件19可設計成 特別是環形。與圖1和2所示的固定裝置10—樣,在如圖3所示的 固定裝置10中,第一支承件13能與頂棚9或外罩8的朝向車頂外 殼件4的側面牢固相連,特別是粘接在一起。此外,所有變型的共 同點是比較易于實現、能實現很高的定位精度并且使用過程安全, 其中,如圖1所示的變型的突出優點是力傳遞特別好。此外,特別 是將圖1至3中的固定裝置10制成單件式,從而獲得成本低廉的變 型。
權利要求
1.一種帶有保護頭部的側面安全氣囊(2)的汽車,所述安全氣囊(2)設置在側向車頂縱梁(1)的區域內,并由在必要時能被側面安全氣囊(2)沖破的外罩(8)所遮蓋,其中,所述外罩(8)側向過渡至頂棚(9),所述頂棚(9)覆蓋車頂(3)的朝向乘員室(5)的內表面,其特征在于具有至少一個固定裝置(10),其設置在外罩(8)至頂棚(9)的過渡區域并將外罩(8)和頂棚(9)都固定在車頂縱梁(1)上。
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汽車,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裝置(10)具有被設計成變形件的支座(7),所述支 座(7)與所述車頂縱梁(1)相連。
3. 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汽車,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裝置(10)具有支承裝置(12),所述支承裝置(12)將外罩(8)和頂棚(9)的各自邊緣部(11、 11')成U形地包覆 在其中。
4. 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汽車,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裝置(12)包括至少兩個支承件(13、 14)。
5. 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汽車,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裝置(10)具有固定件(17 ),特別是螺釘,所述固定 件(17 )將兩個支承件(13、 14 )中的至少一個固定在支座(7 )上。
6. 如權利要求4或5中任一權利要求所述的汽車,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裝置(12)的兩個支承件(13、 14)可相互鎖止。
7. 如權利要求4至6中任一權利要求所述的汽車,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件(13、 14)之一被設計成朝向乘員室(5)的裝飾件(18)或具有類似裝飾件。
8. 如權利要求4至7中任一權利要求所述的汽車,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件(13、 14 )中的至少一個與外罩(8 )和/或頂棚(9 )的 朝向固定裝置(10)的邊緣輪廓互補。
9. 如權利要求4至8中任一權利要求所述的汽車,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支承裝置(12)的兩個支承件(13、 14)之間設置有間隔件(19)。
10. 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汽車,其特征在于 所述間隔件(19)為環形。
全文摘要
一種帶有保護頭部的側面安全氣囊(2)的汽車,所述安全氣囊(2)設置在側向車頂縱梁(1)的區域內,并由在必要時能被側面安全氣囊(2)沖破的外罩(8)所遮蓋。其中,所述外罩(8)側向過渡至頂棚(9),所述頂棚(9)覆蓋車頂(3)的朝向乘員室(5)的內側。本發明建議設置至少一個固定裝置(10),所述固定裝置(10)設置在外罩(8)至頂棚(9)的過渡區域并將外罩(8)和頂棚(9)都固定在車頂縱梁(1)上。
文檔編號B60R21/213GK101186197SQ20071018709
公開日2008年5月28日 申請日期2007年11月23日 優先權日2006年11月24日
發明者B·蓋爾, K·盧伊克, O·本克萊爾 申請人:F·波爾希名譽工學博士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