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車輛的前格柵構造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設置于車體前部的車輛的前格柵構造。
背景技術:
通常,車輛具有設置于車體前部的前格柵。作為前格柵,大多采用在框架內將多個百葉板以格狀配置的成型部件。這種前格柵具有通過將行駛風經由形成于百葉板之間的導入口導入,從而釋放以散熱器為首的冷卻系統裝置的熱量,提高發動機冷卻效率的功能。例如,在專利文獻1中公開了一種車輛的前格柵構造,其可以使從前格柵導入的外部空氣可靠地分流至散熱器側和通風道,并且提高前格柵的設計自由度。專利文獻1 日本特開2006-69380號公報
實用新型內容前格柵因為位于車體前部,所以是對于車輛外觀印象具有很大影響的部分。因此, 雖然前格柵的形狀可以采用多種設計,但根據設計,可能使形成前格柵的格子狀的百葉板易折損,或使導入外部空氣的開口面積減小而無法得到充分的外部空氣導入性。因此,本實用新型鑒于上述情況,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車輛的前格柵構造,其可以不損失前格柵的耐用性及外部空氣導入性,而提高車輛設計性。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根據本實用新型的車輛的前格柵構造,其具有一對特征線, 其設置在車體的發動機罩上表面的所述車體前后方向上;以及前格柵,其配置在所述車體前部,且位于所述發動機罩的前端部側,具有沿所述車體的車輛寬度方向延伸的多個百葉板、和固定這多個百葉板的框架部件,其特征在于,構成為所述前格柵的多個百葉板及框架部件的所述車體的車輛寬度方向上的兩側部分的壁厚,比配置在所述兩側部分之間的中央部分的壁厚更厚,并且所述兩側部分與所述中央部分的邊界,分別配置在所述特征線的延長線上。本實用新型的效果根據本實用新型的車輛的前格柵構造,可以不損失前格柵的耐用性及外部空氣導入性,而提高車輛設計性。
圖1是車輛前部的外觀圖。圖2是從斜前方觀察車輛的前格柵的斜視圖。圖3是從上方觀察車輛的前格柵的斜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參照附圖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0015]附圖涉及本實施方式的一個實施方式,圖1是車輛前部的外觀圖,圖2是從斜前方觀察車輛的前格柵的斜視圖,圖3是從上方觀察車輛的前格柵的斜視圖。在圖1中,標號1是車輛,構成該車輛1的車體2具有發動機罩3、前格柵4和前部保險杠5。發動機罩3配置在車體2的前部,在上表面設置沿所述車體2的前后方向延伸的一對特征線10L、10R。另外,發動機罩3以這兩條特征線10LU0R為邊界,形成外觀不同的第1發動機罩面3a和第2發動機罩面3b。該情況下,第1發動機罩面3a以所述一對特征線10LU0R為棱線,在車輛寬度方向中央形成。第2發動機罩面3b為經由所述一對特征線10LU0R而配置在車體2的車輛寬度方向外側的面。前格柵4配置在車體前部,且位于發動機罩3的前端部側。另外,在前格柵4的下方配置前部保險杠5。前格柵4如圖1至圖3所示,具有沿車體2的車輛寬度方向延伸的多個百葉板6、 和固定這多個百葉板6的框架部件7。多個百葉板6在與車輛寬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以規定間隔配置。另外,在這多個百葉板6之間形成用于將外部空氣導入內部的導入口 8。在本實施方式中,前格柵4的多個百葉板6及框架部件7,如圖2及圖3所示構成為,使所述車體2的車輛寬度方向上的兩側部分6b、7b的壁厚,比配置在所述兩側部分6b、 7b之間的中央部分6a、7a的壁厚更厚,并且將所述兩側部分6b、7b和中央部分6a、7a的邊界6x、7x,分別配置在所述特征線10LU0R的延長線IOx上。另外,前格柵4的各個百葉板6的兩側部分6b的寬度形成為,與中央部分6a的寬度相比,在上下方向上較大。此外,多個百葉板6的中央部分6a和框架部件7的中央部分7a的向車體2的前側露出的各個表面構成為,與所述發動機罩3的第1發動機罩面3a的前端大致連續。另外, 多個百葉板6的兩側部分6b和框架部件7的兩側部分7b的向車體2的前側露出的各個表面構成為,與所述發動機罩3的第2發動機罩面3b的前端大致連續。而且,各個百葉板6及框架部件7的形狀并不限定于圖2及圖3所示的形狀,只要是可以形成導入口 8,且可以確保耐用性的形狀即可。根據這種本實施方式,通過使所述多個百葉板6的所述兩側部分6b與中央部分6a 的各個邊界6x和所述框架部件7的兩側部分7b與中央部分7a的邊界7x,分別配置在所述特征線10LU0R的延長線IOx上,從而在車體2的前部,所述特征線10LU0R與各個邊界 6x、7x相連續,從而車體2的外觀性優良,可以提高車輛設計性。另外,多個百葉板6的中央部分6a和框架部件7的中央部分7a的各個面,構成為與所述發動機罩3的第1發動機罩面3a的前端大致連續,另外,多個百葉板6的兩側部分 6b和框架部件7的兩側部分7b的各個面,構成為與所述發動機罩3的第2發動機罩面3b 的前端大致連續。因此,在車體2的發動機罩3及前格柵4上,因為經由一對特征線10L、 IOR及邊界6x、7x,形成各高度不同的面,所以根據車體2的觀察方向,車體2的色調會發生變化,從而車體2的外觀性良好,可以提高車輛設計性。另外,通過使多個百葉板6及框架部件7上的所述車體2的車輛寬度方向上的兩側部分6b、7b的壁厚比配置在所述兩側部分6b、7b之間的中央部分6a、7a的壁厚更厚,例如,在洗車時等,即使對百葉板6及框架部件7施加外力,也因為各個兩側部分6b、7b的強度高而不會折損,可以確保充分的耐用性。此外,上述提高車輛設計性的前格柵4,因為可以利用多個百葉板6的中央部分 6a,確保將外部空氣導入內部的導入口 8的開口面積,所以可以確保穩定的外部空氣導入性。因此,根據本實施方式,可以實現不會損失前格柵4的耐用性及外部空氣導入性, 并可以提高車輛設計性的車輛的前格柵構造。 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將一對特征線10L、IOR和多個百葉板6與框架部件7的邊界的各個6x、7x連結的各延長線IOx的形狀,并不限定于圖示的形狀,例如,也可以以曲線狀或直線狀構成,可以對應于車輛的設計進行適當變更。 另外,對于前格柵4的百葉板6的形狀及數量,也并不限定于圖示的形狀及數量, 可以對應于前格柵4的耐用性、外部空氣導入性及車輛的設計,進行適當變更。
權利要求1.一種車輛的前格柵構造,其具有一對特征線,其設置在車體的發動機罩上表面的所述車體前后方向上;以及前格柵,其配置在所述車體前部,且位于所述發動機罩的前端部側,具有沿所述車體的車輛寬度方向延伸的多個百葉板、和固定這多個百葉板的框架部件,其特征在于,構成為所述前格柵的多個百葉板及框架部件的所述車體的車輛寬度方向上的兩側部分的壁厚,比配置在所述兩側部分之間的中央部分的壁厚更厚,并且所述兩側部分與所述中央部分的邊界,分別配置在所述特征線的延長線上。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輛的前格柵構造,其特征在于,其構成為,所述多個百葉板及所述框架部件的所述兩側部分的面,與所述發動機罩的經由所述特征線而配置于所述車體的車輛寬度方向外側的面的前端大致連續。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車輛的前格柵構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個百葉板在與所述車輛寬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以規定間隔配置,在所述多個百葉板之間形成用于將外部空氣導入內部的導入口。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前格柵構造,其不會損失前格柵的耐用性及外部空氣導入性,提高車輛設計性。車輛(1)的前格柵構造具有一對特征線(10L、10R),其在車體(2)的發動機罩(3)上表面的車體前后方向上設置;以及前格柵(4),其配置在車體前部,且位于發動機罩的前端部側,具有沿車體的車輛寬度方向延伸的多個百葉板(6)、和固定這多個百葉板的框架部件(7),其構成為,使前格柵的多個百葉板及框架部件的車體的車輛寬度方向上的兩側部分(6b、7b)的壁厚,比配置于兩側部分之間的中央部分(6a、7a)的壁厚更厚,并且將兩側部分和中央部分的邊界(6x、7x)分別配置在特征線(10L、10R)的延長線(10x)上。
文檔編號B60R19/52GK202053984SQ20112008992
公開日2011年11月30日 申請日期2011年3月30日 優先權日2011年3月30日
發明者太田一宏, 跡部圭一, 鈴木隆, 長谷川勝海 申請人:富士重工業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