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客車換擋機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汽車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客車換擋機構。
背景技術:
汽車在使用的過程中,換擋的使用是最頻繁的。不管手動擋還是自動擋的汽車,在高低速切換時,都要使用換擋。換擋機構一般安裝在汽車底盤上,通過拉索線與發動機相連接。傳統的客車換擋機構一般包括換擋機構主體、換擋桿、球頭等部分,換擋總成的上面一般還有中控臺等裝飾覆蓋零件,下面連接于發動機機罩,使用者經常接觸的部分就是露在中控臺上面的這部分換擋桿和球頭。在使用中會發生以下問題I、換擋機構支架連接于發動機機罩時沒有加強結構,換擋操縱時不牢固;2、選換擋位置軸向距離整車水箱的位置較近,影響整車的散熱性能;3、發動機機罩與換擋機構端部角度為105度,角度較小,換選擋不順暢;4、發動機機罩徑向距離發動機較近,隔熱性和避震性效果不好,而且導致選換擋操作的舒服性較差。綜上所述,有必要對現有通用的客車換擋機構進一步完善。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為了解決現有的換擋裝置操作不方便的問題,而提出一種選換擋操作舒適的客車換擋機構。本實用新型是通過以下方案實現的上述的客車換擋機構,包括變速操縱裝置和發動機機罩,所述換擋機構還包括底座和支架;所述底座設于所述變速箱操縱裝置和發動機罩之間,所述底座與發動機罩連接處設于孔;所述支架穿設于所述底座和發動機罩內,固連支撐所述變速操縱裝置,并與車身底板骨架固定連接。所述底座與所述發動機機罩互成137度。所述支架設有方剛,所述方剛與車身底板骨架焊接。所述方剛設有兩根及兩根以上。有益效果I、本實用新型的發動機機罩在原發動機機罩的三根方剛加強,操縱比以前更加可
罪;2、本實用新型的選換擋位置相比車架的位置后移,避免與水箱干涉;3、本實用新型的發動機機罩與換擋機構端部角度由105度變成137度,角度變大,換選擋相比以前更加順暢;4、本實用新型的發動機機罩相比車架的位置上移,使得發動機機罩遠離發動機,提高了隔熱性和避震性,并使得選換擋操作的舒服性很大的提升。
圖I是本實用新型客車換擋機構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I所示,本實用新型的客車換擋機構,包括變速操縱裝置I、發動機機罩2、底座3及支架4。底座3設于變速箱操縱裝置I和發動機罩2之間,底座I與發動機罩2連接處設于孔。底座3與發動機機罩2互成137度,角度變大,換選擋更加順暢。支架4穿設于底座3和發動機罩2內,固連支撐變速操縱裝置I,并與車身底板骨架固定連接。支架4設有三根方剛41,方剛41與車身底板骨架焊接,保證強度,更加可靠。本實用新型的客車換擋機構,發動機機罩與換擋機構端部角度由105度變成137 度,角度變大,換選擋相比以前更加順暢;發動機機罩相比車架5的位置上移,使得發動機機罩遠離發動機機艙6中的發動機,提高了隔熱性和避震性,并使得選換擋操作更加舒服;換擋機構安裝支架由三根方剛加強,比以前更加可靠;選換擋位置相比車架的位置后移,避免與水箱干涉。
權利要求1.一種客車換擋機構,包括變速操縱裝置和發動機機罩,其特征在于 所述換擋機構還包括底座和支架; 所述底座設于所述變速箱操縱裝置和發動機罩之間,所述底座與發動機罩連接處設有孔; 所述支架穿設于所述底座和發動機罩內,固連支撐所述變速操縱裝置,并與車身底板骨架固定連接。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客車換擋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與所述發動機機罩互成137 度。
3.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客車換擋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設有方剛,所述方剛與車身底板骨架焊接。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客車換擋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方剛設有兩根及兩根以上。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客車換擋機構,包括變速操縱裝置和發動機機罩,所述換擋機構還包括底座和支架;所述底座設于所述變速箱操縱裝置和發動機罩之間,所述底座與發動機罩連接處設于孔;所述支架穿設于所述底座和發動機罩內,固連支撐所述變速操縱裝置,并與車身底板骨架固定連接。本實用新型的底座與發動機機罩互成137度,換選擋更加順暢;發動機機罩相比車架的位置上移,使得發動機機罩遠離發動機,提高了隔熱性和避震性;支架由三根方剛加強,更加可靠;選換擋位置相比車架的位置后移,避免與水箱干涉。
文檔編號B60K20/02GK202518096SQ201220125440
公開日2012年11月7日 申請日期2012年3月29日 優先權日2012年3月29日
發明者王殿雙 申請人:東風特汽(十堰)客車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