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鐵道車輛技術領域,具體而言,涉及一種支撐座及具有其的鐵道車輛。
背景技術:
在鐵道車輛技術領域,現階段,我國的主型貨車為載重70噸級或80噸級的鐵路貨車。其相鄰的兩個車廂采用具有聯鎖功能的17型車鉤連接。17型車鉤具有連掛間隙小、結構強度高、聯鎖性能好及垂向防脫性能強等優點,因此,17型車鉤被廣泛地安裝使用到鐵路貨車上。
由于相鄰兩個車廂的車鉤為剛性連接,而兩個車鉤的縱向軸線通常不在一條水平直線上,兩個車鉤在豎直方向上存在位置偏差,為了保證在列車行駛過程中兩個車鉤之間的連接穩定性,通常使用支撐座對車鉤的底端面進行支撐。
由于車鉤與支撐座存在長期的相對運動,從而車鉤與支撐座之間存在摩擦,支撐座容易被磨損失效,現有的支撐座磨損后,需要對整個支撐座進行更換,這樣造成了不必要的材料浪費,提高了列車的運營成本。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支撐座及具有其的鐵道車輛,以解決現有技術中的支撐座的實用性差的問題。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個方面,提供了一種支撐座,用于支撐鐵道車輛的車鉤;包括:支撐板組件;磨耗板,磨耗板可拆卸地設置在支撐板組件上并遮蓋至少一部分支撐板組件的端面。
進一步地,磨耗板由油和尼龍的混合物制成。
進一步地,磨耗板沿其寬度方向的兩端折彎成卡勾結構,支撐板組件具有與卡勾結構配合的卡接凸緣。
進一步地,支撐板組件包括:支撐環板;支撐端板,支撐端板設置在支撐環板的一端,支撐端板的寬度方向的兩端面凸出于支撐環板的外周面設置以形成卡接凸緣。
進一步地,支撐環板和支撐端板共同圍成容納腔,支撐座還包括:第一限位結構,第一限位結構設置在支撐板組件上,第二限位結構,第二限位結構沿容納腔的高度方向與第一限位結構相對設置,第一限位結構和第二限位結構之間形成限位空間。
進一步地,第一限位結構和第二限位結構均為限位凸耳,其中,支撐端板的長度方向的兩端面凸出于支撐環板的外周面設置以形成第一限位結構,支撐環板的遠離支撐端板的一端折彎以形成第二限位結構。
進一步地,支撐座還包括減重部,減重部為開設在支撐環板和/或支撐端板上的減重孔。
進一步地,支撐端板上設置有限位凸起,限位凸起設置在卡接凸緣上,且位于磨耗板的寬度方向上的一個卡接凸緣上設置有兩個限位凸起,限位凸起沿磨耗板的長度方向間隔設置。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種鐵道車輛,包括:車廂,車廂為多個;車鉤,車鉤設置在車廂上,相鄰兩個車廂通過車鉤連接;支撐座,支撐座設置在車廂上,且支撐座的磨耗板與車鉤抵接,支撐座為上述的支撐座。
進一步地,鐵道車輛還包括支撐彈簧,支撐彈簧的第一端與車廂連接,支撐彈簧的第二端位于支撐座的容納腔內并與支撐座的支撐端板抵接。
進一步地,鐵道車輛還包括止擋限位塊,止擋限位塊的第一端與車廂連接,止擋限位塊的第二端朝向支撐座伸出至支撐座的限位空間內。
應用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由于用于支撐鐵道車輛的車鉤的支撐座的磨耗板可拆卸地設置在支撐板組件上并遮蓋至少一部分支撐板組件的端面。這樣,磨耗板作為直接與車鉤接觸的磨損件,當磨耗板磨損后,只需要將損壞的磨耗板由支撐板組件上拆卸下后再更換新的磨耗板,便能夠使支撐座得到持續地使用,不僅降低了更換支撐座的繁瑣性,提高了支撐座實用性,而且有效地延長了支撐座的使用壽命,降低了鐵道車輛的運營成本。
附圖說明
構成本申請的一部分的說明書附圖用來提供對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理解,本實用新型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
圖1示出了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可選實施例的支撐座的結構示意圖;
圖2示出了圖1中的拆卸掉磨耗板的支撐座的結構示意圖;
圖3示出了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可選實施例的鐵道車輛的支撐座、支撐彈簧和止擋限位塊的裝配關系示意圖。
其中,上述附圖包括以下附圖標記:
1、支撐座;2、支撐彈簧;3、止擋限位塊;10、支撐板組件;11、支撐環板;111、限位空間;12、支撐端板;121、限位凸起;20、磨耗板;30、第一限位結構;40、第二限位結構;50、減重部。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以下對至少一個示例性實施例的描述實際上僅僅是說明性的,決不作為對本實用新型及其應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需要注意的是,這里所使用的術語僅是為了描述具體實施方式,而非意圖限制根據本申請的示例性實施方式。如在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確指出,否則單數形式也意圖包括復數形式,此外,還應當理解的是,當在本說明書中使用術語“包含”和/或“包括”時,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驟、操作、器件、組件和/或它們的組合。
除非另外具體說明,否則在這些實施例中闡述的部件和步驟的相對布置、數字表達式和數值不限制本實用新型的范圍。同時,應當明白,為了便于描述,附圖中所示出的各個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實際的比例關系繪制的。對于相關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已知的技術、方法和設備可能不作詳細討論,但在適當情況下,所述技術、方法和設備應當被視為授權說明書的一部分。在這里示出和討論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體值應被解釋為僅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為限制。因此,示例性實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應注意到:相似的標號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圖中表示類似項,因此,一旦某一項在一個附圖中被定義,則在隨后的附圖中不需要對其進行進一步討論。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詞如“前、后、上、下、左、右”、“橫向、豎向、垂直、水平”和“頂、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通常是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實用新型和簡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說明的情況下,這些方位詞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保護范圍的限制;方位詞“內、外”是指相對于各部件本身的輪廓的內外。
為了便于描述,在這里可以使用空間相對術語,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來描述如在圖中所示的一個器件或特征與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間位置關系。應當理解的是,空間相對術語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圖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圖中的器件被倒置,則描述為“在其他器件或構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構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將被定位為“在其他器件或構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構造之下”。因而,示例性術語“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兩種方位。該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轉90度或處于其他方位),并且對這里所使用的空間相對描述作出相應解釋。
此外,需要說明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等詞語來限定零部件,僅僅是為了便于對相應零部件進行區別,如沒有另行聲明,上述詞語并沒有特殊含義,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保護范圍的限制。
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的支撐座的實用性差的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支撐座及具有其的鐵道車輛,其中,鐵道車輛包括車廂、車鉤和支撐座1,車廂為多個,車鉤設置在車廂上,相鄰兩個車廂通過車鉤連接,支撐座1設置在車廂上,且支撐座1的磨耗板20與車鉤抵接,支撐座1為上述和下述的支撐座1。
如圖3所示,鐵道車輛還包括支撐彈簧2,支撐彈簧2的第一端與車廂連接,支撐彈簧2的第二端位于支撐座1的容納腔內并與支撐座1的支撐端板12抵接。這樣,當支撐座1和車鉤發生晃動時,支撐彈簧2起到了對支撐座1的運動緩沖作用,從而避免了支撐座1的晃動幅度過大而導致磕碰損壞。
如圖3所示,鐵道車輛還包括止擋限位塊3,止擋限位塊3的第一端與車廂連接,止擋限位塊3的第二端朝向支撐座1伸出至支撐座1的限位空間111內。這樣,止擋限位塊3在限位空間111內在豎直方向運動,從而限定了支撐座1的運動范圍,避免了因支撐座1的運動幅度過大而與支撐彈簧2或車鉤發生脫離。
如圖1和圖2所示,用于支撐鐵道車輛的車鉤的支撐座包括支撐板組件10和磨耗板20,磨耗板20可拆卸地設置在支撐板組件10上并遮蓋至少一部分支撐板組件10的端面。這樣,磨耗板20作為直接與車鉤接觸的磨損件,當磨耗板20磨損后,只需要將損壞的磨耗板20由支撐板組件10上拆卸下后再更換新的磨耗板20,便能夠使支撐座得到持續地使用,不僅降低了更換支撐座的繁瑣性,提高了支撐座實用性,而且有效地延長了支撐座的使用壽命,降低了鐵道車輛的運營成本。
可選地,磨耗板20由油和尼龍的混合物制成。這樣,磨耗板20不僅具有了表面潤滑性,而且提高了其抗磨損能力,有效地減小了磨耗板20與車鉤接觸面處的摩擦阻力,同時提高了磨耗板20的使用壽命。
在本申請的可選實施例中,為了提高磨耗板20與支撐板組件10之間的連接穩定性,磨耗板20沿其寬度方向的兩端折彎成卡勾結構,支撐板組件10具有與卡勾結構配合的卡接凸緣。
如圖1和圖2所示,支撐板組件10包括支撐環板11和支撐端板12,支撐端板12設置在支撐環板11的一端,支撐端板12的寬度方向的兩端面凸出于支撐環板11的外周面設置以形成卡接凸緣。這樣,便于對支撐板組件10進行一體化加工制造,而且充分地利用了支撐端板12的形狀結構與磨耗板20發生裝配關系,簡化了支撐座1的整體結構,降低了支撐板組件10與磨耗板20之間的裝配復雜度。
如圖1和圖2所示,支撐環板11和支撐端板12共同圍成容納腔,支撐座還包括第一限位結構30和第二限位結構40,第一限位結構30設置在支撐板組件10上,第二限位結構40沿容納腔的高度方向與第一限位結構30相對設置,第一限位結構30和第二限位結構40之間形成限位空間111。這樣,通過第一限位結構30和第二限位結構40能夠有效地限制止擋限位塊3的運動,從而反作用到支撐座1上而起到了對支撐座1的限位作用。
可選地,第一限位結構30和第二限位結構40均為限位凸耳,其中,支撐端板12的長度方向的兩端面凸出于支撐環板11的外周面設置以形成第一限位結構30,支撐環板11的遠離支撐端板12的一端折彎以形成第二限位結構40。
如圖2所示,為了進一步提高支撐端板12起到對磨耗板20在其長度方向的位置限定作用,支撐端板12上設置有限位凸起121,限位凸起121設置在卡接凸緣上,且位于磨耗板20的寬度方向上的一個卡接凸緣上設置有兩個限位凸起121,限位凸起121沿磨耗板20的長度方向間隔設置。
如圖1和圖2所示,為了進一步減輕支撐座1的整體重量,減少支撐座1的耗材,支撐座還包括減重部50,減重部50為開設在支撐環板11和/或支撐端板12上的減重孔。
需要注意的是,這里所使用的術語僅是為了描述具體實施方式,而非意圖限制根據本申請的示例性實施方式。如在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確指出,否則單數形式也意圖包括復數形式,此外,還應當理解的是,當在本說明書中使用術語“包含”和/或“包括”時,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驟、工作、器件、組件和/或它們的組合。
需要說明的是,本申請的說明書和權利要求書及上述附圖中的術語“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區別類似的對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順序或先后次序。應該理解這樣使用的數據在適當情況下可以互換,以便這里描述的本申請的實施方式能夠以除了在這里圖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順序實施。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實用新型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