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軌道交通的送回風風道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軌道交通的送回風風道結構,屬于軌道交通車輛的空調系統。
【背景技術】
[0002]目前采用下回風的空調送風系統,回風口設置在空調機組底部的中間部分,回風通道被兩側送風道夾在中間,送風道采用等截面的準靜壓風道,夾在送風道中間的區域橫斷面積非常有限,需要在中央天花板上開通風孔進行回風。
[0003]現有的技術中,送風道采用等截面送風道,回風通道利用送風道圍成,回風通過中央天花板上的通風孔進入回風;在車頂設置等截面的準靜壓送風風道,回風通道利用夾在送風道中間的空間,由送風道圍成,且在車廂中頂板上設有網孔板作為回風入口。
[0004]由于空調回風通道受到送風道的限制造成回風面積較小,回風風速較高,回風阻力較大,因此回風噪音較高。車輛中頂板開設回風孔,美觀性較差,且回風噪音可通過中頂板上開孔直接傳入車廂內,造成車廂內噪音相對較高。
【實用新型內容】
[0005]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軌道交通的送回風風道結構,不僅利于軌道交通的送風,而且利于控制回風風速,進而降低回風噪音。
[0006]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0007]—種軌道交通的送回風風道結構,所述送回風風道結構包括第一車體側墻、第二車體側墻、車輛內裝頂板、第一內裝拱形罩板和第二內裝拱形罩板,所述第一車體側墻的底端和第二車體側墻的底端分別固定在車頂上方,第一車體側墻的頂端和第二車體側墻的頂端分別與車輛內裝頂板的兩端相連接,用于支撐車輛內裝頂板;所述車輛內裝頂板與車頂之間分別設有第一風道和第二風道,且所述第一風道與第一車體側墻相鄰,第二風道與第二車體側墻相鄰;所述第一車體側墻與第一內裝拱形罩板之間設有第一內裝側墻板,第二車體側墻與第二內裝拱形罩板之間設有第二內裝側墻板,所述第一內裝側墻板與第一車體側墻相連,第二內裝側墻板與第二車體側墻相連;所述第一內裝拱形罩板和第一內裝側墻板之間預留有第一車頂間隙,第二內裝拱形罩板和第二內裝側墻板之間預留有第二車頂間隙;所述第一車體側墻與第一內裝側墻板圍成第一側墻回風道,第二車體側墻與第二內裝側墻板圍成第二側墻回風道;
[0008]所述第一風道、車頂、第二風道和車輛內裝頂板共同圍成回風通道;
[0009]所述車輛內裝頂板上方設有空調的回風口 ;
[0010]所述第一內裝側墻板與第一車體側墻、第二內裝側墻板與第二車體側墻均通過螺栓連接;
[0011 ] 所述第一風道的進風口處風道、第二風道的進風口處風道與空調的進風口大小相同。
[0012]通過以上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3]本實用新型的送回風風道結構使整個風道無突變,局部阻力小,既有利于送風,而且利于控制回風風速,進而降低回風噪音。
【附圖說明】
[0014]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
[0015]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俯視圖;
[0016]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具體結構示意圖;
[0017]圖中:1為第一車體側墻,2為第二車體側墻,3為車輛內裝頂板,4為第一內裝拱形罩板,5為第二內裝拱形罩板,6為第一風道,7為第二風道,8為第一車頂間隙,9為第二車頂間隙。
【具體實施方式】
[0018]現在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這些附圖均為簡化的示意圖,僅以示意方式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基本結構,因此其僅顯示與本實用新型有關的構成。
[0019]如圖1-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軌道交通的送回風風道結構,包括第一車體側墻1、第二車體側墻2、車輛內裝頂板3、第一內裝拱形罩板4和第二內裝拱形罩板5,所述第一車體側墻1的底端和第二車體側墻2的底端分別固定在車頂上方,第一車體側墻1的頂端和第二車體側墻2的頂端分別與車輛內裝頂板3的兩端相連接,用于支撐車輛內裝頂板3 ;所述車輛內裝頂板3與車頂之間分別設有第一風道6和第二風道7,且所述第一風道6與第一車體側墻1相鄰,第二風道7與第二車體側墻2相鄰;所述第一車體側墻1與第一內裝拱形罩板4之間設有第一內裝側墻板,第二車體側墻2與第二內裝拱形罩板5之間設有第二內裝側墻板,所述第一內裝側墻板與第一車體側墻1相連,第二內裝側墻板與第二車體側墻2相連;所述第一內裝拱形罩板4和第一內裝側墻板之間預留有第一車頂間隙8,第二內裝拱形罩板5和第二內裝側墻板之間預留有第二車頂間隙9 ;所述第一車體側墻1與第一內裝側墻板圍成第一側墻回風道,第二車體側墻2與第二內裝側墻板圍成第二側墻回風道;
[0020]第一風道6、車頂、第二風道7和車輛內裝頂板3共同圍成回風通道;
[0021]車輛內裝頂板3上方設有空調的回風口 ;
[0022]第一內裝側墻板與第一車體側墻1、第二內裝側墻板與第二車體側墻2均通過螺栓連接;
[0023]第一風道6的進風口處風道、第二風道7的進風口處風道與空調的進風口大小相同,使得整個風道無突變,局部的阻力減小,有利于送風。
[0024]通過以上的結構,由于將第一車頂間隙8、第二車頂間隙9和第一側墻回風道、第二側墻回風道作為回風口,第一風道6與第二風道7之間作為回風區域,且不再車輛內裝頂板3上直接開設小孔,不僅有較大的回風面積,利于控制回風風速,而且防止噪音直接從車頂回風口傳入車內,降低了回風噪音。
[0025]以上述依據本實用新型的理想實施例為啟示,通過上述的說明內容,相關工作人員完全可以在不偏離本項實用新型技術思想的范圍內,進行多樣的變更以及修改。本項實用新型的技術性范圍并不局限于說明書上的內容,必須要根據權利要求范圍來確定其技術性范圍。
【主權項】
1.一種軌道交通的送回風風道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送回風風道結構包括第一車體側墻、第二車體側墻、車輛內裝頂板、第一內裝拱形罩板和第二內裝拱形罩板,所述第一車體側墻的底端和第二車體側墻的底端分別固定在車頂上方,第一車體側墻的頂端和第二車體側墻的頂端分別與車輛內裝頂板的兩端相連接,用于支撐車輛內裝頂板;所述車輛內裝頂板與車頂之間分別設有第一風道和第二風道,且所述第一風道與第一車體側墻相鄰,第二風道與第二車體側墻相鄰;所述第一車體側墻與第一內裝拱形罩板之間設有第一內裝側墻板,第二車體側墻與第二內裝拱形罩板之間設有第二內裝側墻板,所述第一內裝側墻板與第一車體側墻相連,第二內裝側墻板與第二車體側墻相連;所述第一內裝拱形罩板和第一內裝側墻板之間預留有第一車頂間隙,第二內裝拱形罩板和第二內裝側墻板之間預留有第二車頂間隙;所述第一車體側墻與第一內裝側墻板圍成第一側墻回風道,第二車體側墻與第二內裝側墻板圍成第二側墻回風道。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軌道交通的送回風風道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風道、車頂、第二風道和車輛內裝頂板共同圍成回風通道。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軌道交通的送回風風道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車輛內裝頂板上方設有空調的回風口。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軌道交通的送回風風道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內裝側墻板與第一車體側墻、第二內裝側墻板與第二車體側墻均通過螺栓連接。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軌道交通的送回風風道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風道的進風口處風道、第二風道的進風口處風道與空調的進風口大小相同。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軌道交通的送回風風道結構,第一車體側墻的頂端和第二車體側墻的頂端分別與車輛內裝頂板的兩端相連接,用于支撐車輛內裝頂板;車輛內裝頂板與車頂之間分別設有第一風道和第二風道,第一車體側墻與第一內裝拱形罩板之間設有第一內裝側墻板,第二車體側墻與第二內裝拱形罩板之間設有第二內裝側墻板;第一內裝拱形罩板和第一內裝側墻板之間、第二內裝拱形罩板和第二內裝側墻板之間分別預留第一車頂間隙,預留有第二車頂間隙;第一車體側墻與第一內裝側墻板圍成第一側墻回風道,第二車體側墻與第二內裝側墻板圍成第二側墻回風道,本實用新型不僅利于軌道交通的送風,而且利于控制回風風速,進而降低回風噪音。
【IPC分類】B61D17/04, B61D27/00
【公開號】CN204978680
【申請號】CN201520511047
【發明人】王業, 龔繼如, 孫方, 陳奇, 寧寶煥
【申請人】南車南京浦鎮車輛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6年1月20日
【申請日】2015年7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