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自行車避震座管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避震座管,特別是涉及一種適用于供一輛自行 車的座墊固定的自行車避震座管。
背景技術:
參閱圖1,為現有一種自行車避震座管l,包含一個外套管ll、 一個穿設于該外套管11的內套管12、 一個穿設于該內套12管的支撐桿13、 一個與該支撐桿13相連接且供一個自行車座墊(圖中未示出)固定的鎖 結單元14,以及一個與該內套管12相頂抵并包括多個簧圈151的彈性件 15。在使用者騎乘自行車的過程中,若自行車受一個外力(例如行經顛 簸的路面所產生的震動力量)作用時,借由該彈性件15的變形吸收部分 該外力后,再經由該內套管12、該支撐桿13、該鎖結單元14以及該座 墊將剩余的該外力傳遞至使用者,使得使用者受該外力的作用減少而達 到避震的目的。由于該彈性件15受該外力作用時,也同時受到該使用者的體重作用, 因此,在該外力為相同狀況下,若使用者的體重較重時,容易使該彈性 件15相鄰的所述簧圈151相頂抵,使得該彈性件15無法吸收該外力導 致使用者無法感受到避震效果,雖然可以借由提高該彈性件15的彈性系 數而避免上述問題,但是對體重較輕的使用者來說,由于大彈性系數的 彈性件不易變形,同樣會產生使用者無法感受到避震效果的情況。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可以依據使用者體重而具有不同避震 效果的自行車避震座管。本實用新型的自行車避震座管包含 一個外套 管、 一個支撐單元,以及一個避震單元,該外套管包括沿一個中心軸線 相反設置的一個第一端部與一個第二端部,該支撐單元包括一個穿設于 該外套管的第一端部的內套管、 一個穿設于該內套管的支撐桿、 一個連 結該支撐桿與內套管的固定件、 一個設置于該外套管的第一端部的調整 件、 一個設置于該支撐桿與該內套管之間的束縮件,以及一個設置于該 調整件與該束縮件之間且與該束縮件相頂抵的間隔組,該避震單元包括 一個限位組,其中,該避震單元還包括一個設置于該外套管的第二端部 且與該限位組相頂抵的彈性件。該彈性件具有一個與該支撐單元相頂抵的第一簧圈段,以及一個第 二簧圈段,該第一簧圈段的節距不等于該第二簧圈段的節距。本實用新 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借由該彈性件的設置,所述簧圈段可以依據不同使 用者的體重產生變形,進而讓使用者感受到避震的效果。
圖l是一個剖面示意圖,說明現有一種自行車避震座管的組成。 圖2是一個立體分解圖,說明本實用新型的一個第一較佳實施例的 組成構件。圖3是一個側視示意圖,說明該第一較佳實施例的一個彈性件的一 個第一簧圈段與一個第二簧圈段的節距關系。圖4是一個剖面示意圖,說明該彈性件未受使用者的體重及一個外 力作用前的情形。圖5是一個剖面示意圖,說明該彈性件受使用者的體重及該外力作用時的情形。圖6是一個剖面示意圖,說明本實用新型的一個第二較佳實施例。 圖7是一個側視示意圖,說明該第二較佳實施例的一個彈性件的一 個第一簧圈段、 一個第二簧圈段及一個第三簧圈段的節距關系。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說明-為了方便說明,在以下的實施例中,相同組件以相同的標號表示。 參閱圖2~4,為本實用新型的自行車避震座管的一個第一較佳實施例,包含一個外套管2、 一個支撐單元3、 一個避震單元4,以及一個鎖結單元5。該外套管2包括沿一個中心軸線Ll相反設置的一個第一端部21與 一個第二端部22。該支撐單元3包括一個穿設于該外套管2的第一端部21的內套管31 、 一個穿設于該內套管31的支撐桿32、 一個連結該支撐桿32與內套管31 的固定件33、 一個設置于該外套管2的第一端部21的調整件34、 一個 設置于該支撐桿32與該內套管31之間的束縮件35、 一個設置于該調整 件34與該束縮件35之間且與該束縮件35相頂抵的間隔組36,以及一個 夾設于該內套管31與該固定件33之間的墊片37,該間隔組36具有一個 與該束縮件35相頂抵的環套361、一個沿該軸線L1與該環套361間隔設 置的連動件362,以及一個夾設于該環套361與該連動件362之間的間隔 片363。該避震單元4包括一個設置于該外套管2的第二端部22的彈性件41, 以及一個與該彈性件41相頂抵的限位組42,該彈性件41具有一個與該 支撐單元3的墊片37相頂抵的第一簧圈段411,以及一個第二簧圈段412,該第一簧圈段411具有多個簧圈413,且該第一簧圈段411的節距P1不 等于該第二簧圈段412的節距P2,也就是說,該第一簧圈段411的節距 P1可以大于或小于該第二簧圈段412的節距P2。在本實施例中,該第一 簧圈段411的節距Pl大于該第二簧圈段412的節距P2,因此該彈性件 41呈現上疏下密的狀況。該限位組42具有一個設置于該外套管2的第二 端部22的限位件421 ,以及一個夾設于該第二簧圈段412與該限位件421 之間的凸塊422。該鎖結單元5與該支撐桿32相連接且供一個自行車座墊(圖中未示 出)固定。配合參閱圖5,在體重較輕的使用者騎乘自行車的過程中,若自行車 受一個外力(例如行經顛簸的路面所產生的震動力量)作用時,此時借 由該彈性件41的所述簧圈段411、 412的變形而吸收使用者的體重與部 分該外力后,再經由該支撐單元3的內套管31、該支撐桿32、該鎖結單 元5以及該座墊將剩余的該外力傳遞至使用者,使得使用者受該外力的 作用減少而讓使用者感受到避震的效果。而當體重較重的使用者騎乘自 行車的過程中受該外力作用時,由于該第二簧圈段412的節距P2小于該 第一簧圈段411的節距P1,也就是說,該第二簧圈段412的彈性系數大 于該第一簧圈段411的彈性系數,因此,就算該第一簧圈段411因使用 者的體重作用而使得相鄰的所述簧圈413相頂抵,此時仍然可以借由該 第二簧圈段412的變形來吸收該外力而讓使用者仍可以感受到避震效果。參閱圖6、 7,為本實用新型的自行車避震座管的一個第二較佳實施 例,其與上述第一較佳實施例的差別只在于該彈性件41的組成不同,該 彈性件41還具有一個連接該第一、第二簧圈段411、 412的第三簧圈段 414,該第一簧圈段411的節距Pl與該第二簧圈段412的節距P2相等, 該第三簧圈段414的節距P3不等于該第一、第二簧圈段411、 412的節距Pl、 P2,也就是說,該第三簧圈段414的節距P3可大于或小于該第 一、第二簧圈段411、 412的節距P1、 P2。在本實施例中,該第三簧圈段 414的節距P3小于該第一、第二簧圈段411、 412的節距P1、 P2,因此 該彈性件41呈現上疏中密下疏的狀況。這樣,當自行車受該外力作用時, 可以借由所述簧圈段411、 412、 414的變形而達到與上述第一較佳實施 例相同的有益效果。歸納上述,本實用新型借由該彈性件41的設置,所述簧圈段411、 412可以依據不同使用者的體重產生變形,進而讓使用者感受到避震的效 果,所以確實能達到實用新型的目的。
權利要求1.一種自行車避震座管,包含一個外套管、一個支撐單元,以及一個避震單元,該外套管包括沿一個中心軸線相反設置的一個第一端部與一個第二端部,該支撐單元包括一個穿設于該外套管的第一端部的內套管、一個穿設于該內套管的支撐桿、一個連結該支撐桿與內套管的固定件、一個設置于該外套管的第一端部的調整件、一個設置于該支撐桿與該內套管之間的束縮件,以及一個設置于該調整件與該束縮件之間且與該束縮件相頂抵的間隔組,該避震單元包括一個限位組,其特征在于該避震單元還包括一個設置于該外套管的第二端部且與該限位組相頂抵的彈性件;該彈性件具有一個與該支撐單元相頂抵的第一簧圈段,以及一個第二簧圈段,該第一簧圈段的節距不等于該第二簧圈段的節距。
2. 如權利要求l所述的自行車避震座管,其特征在于該第二簧圈 段的節距小于該第一簧圈段的節距。
3. 如權利要求l所述的自行車避震座管,其特征在于該彈性件還 具有一個連接該第一、第二簧圈段的第三簧圈段,該第一簧圈段的節距 與該第二簧圈段的節距相等,該第三簧圈段的節距不等于該第一簧圈段 的節距。
4. 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自行車避震座管,其特征在于該第三簧圈 段的節距小于該第一、第二簧圈段的節距。
5. 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自行車避震座管,其特征在于該支撐單元 還包括一個夾設于該內套管與該固定件之間的墊片,該第一簧圈段與該 墊片相頂抵。
6. 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自行車避震座管,其特征在于該避震單元的限位件具有一個設置于該外套管的第二端部的限位件,以及一個夾設 于該第二簧圈段與該限位件之間的凸塊。
7. 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自行車避震座管,其特征在于還包含一個 與該支撐桿相連接且供一個自行車座墊固定的鎖結單元。
8. 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自行車避震座管,其特征在于該間隔組具 有一個與該束縮件相頂抵的環套、 一個沿該軸線與該環套間隔設置的連 動件,以及一個夾設于該環套與該連動件之間的間隔片。
專利摘要一種自行車避震座管,包含一個外套管、一個支撐單元,以及一個避震單元。該外套管包括一個第一端部與一個第二端部。該支撐單元包括一個穿設于該外套管的第一端部的內套管。該避震單元包括一個設置于該外套管的第二端部的彈性件,該彈性件具有一個與該支撐單元相頂抵的第一簧圈段,以及一個第二簧圈段,該第一簧圈段的節距不等于該第二簧圈段的節距。借由該彈性件的設置,所述簧圈段可以依據不同使用者的體重產生變形,進而讓使用者感受到避震的效果。
文檔編號B62J1/08GK201120922SQ200720193960
公開日2008年9月24日 申請日期2007年11月2日 優先權日2007年11月2日
發明者洪健一 申請人:利奇機械工業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