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輪轂軸煞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煞車裝置,特別涉及一種用于輪轂的軸煞裝置。
背景技術:
現有三輪車主要是通過雙腳踩踏踏板的方式直接驅動前輪轉動,進而提供三輪車一前進的動力,并且現有三輪車在使用時,主要是通過使用者的雙腳與地面摩擦的方式提供三輪車一煞車的效果,因此,現有三輪車無法提供實時且準確的煞車效果,且需通過雙腳進行煞車的方式,不僅會增加使用者操作上的不便,且對于使用者的鞋體造成磨損,確實有需要改進的地方。
實用新型內容因此,本實用新型考慮到現有三輪車僅能通過雙腳摩擦地面的方式進行煞車的不 足及缺失,特經過不斷的試驗與研究,終于發展出一種能改進現有缺失的本實用新型。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輪轂軸煞裝置,其主要是通過結構配置的方式,以此提供一方便操作且準確煞車的輪轂軸煞裝置。基于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主要技術手段在于提供一種輪轂軸煞裝置,該裝置設置于一直驅式車體上且包含有一輪軸組及一軸煞組,其特征在于該輪軸組與該直驅式車體的前叉相結合且設有一輪軸桿、一輪轂、一固定輪座及一鎖固輪座,該輪軸桿可轉動地與該前叉相結合,該輪轂與該直驅式車體的前輪相結合且套設于該輪軸桿外部,該固定輪座固設于該輪軸桿的一端上且朝該輪轂方向設有一伸入該輪轂內的螺紋套,該鎖固輪座套設于該輪軸桿上而與該輪轂的另一面相結合,該鎖固輪座在中心處貫穿設有一套設于該輪軸桿上的穿孔,且該鎖固輪座在伸入該輪轂的內表面凹設有兩個與該穿孔相通的插設槽;該軸煞組與該輪軸組相結合且設有一固定臂、一抵靠套筒、一卡設座、一彈性件及兩摩擦片,該固定臂的底端與該鎖固輪座相固設結合,而該固定臂的頂端朝上延伸用以與該前叉相固設結合,該抵靠套筒設在該輪轂內且套設于該輪軸桿外并與該固定輪座相結合,該抵靠套筒在與該固定輪座相結合的內表面設有一與該螺紋套相螺合的內螺紋,該抵靠套筒在異于該內螺紋一端的內表面凹設有一容室,該抵靠套筒中段處的外表面設有一斜向設置的抵靠斜面;以及該卡設座套設于該輪軸桿上且與該鎖固輪座的內表面相固設結合而位于該輪轂內部,該卡設座的內端延伸至該抵靠套筒的容室內,該卡設座外端凸設有兩分別插入該鎖固輪座兩插設槽中的定位片,該彈性件的一端束緊于該卡設座的內端,該彈性件的另一端伸入該抵靠套筒的容室內與該抵靠套筒相抵靠,該兩摩擦片間隔地設在靠近該鎖固輪座的輪轂內且設置于該抵靠套筒的外部。進一步,該各摩擦片靠近該抵靠套筒一端的內表面設有一與該抵靠套筒抵靠斜面相配合的摩擦斜面,該各摩擦片另于設置有該摩擦斜面的一端朝該鎖固輪座的方向凹設有一剖溝。再進一步,該輪軸桿上在靠近一端處的外表面設有一外螺紋,該輪轂在靠近兩開口端的內表面分別設有一滾珠軸承,該固定輪座的外表面與該輪轂其中一滾珠軸承相貼靠,而該鎖固輪座通過一與該輪軸桿外螺紋相螺合的鎖固螺帽推抵的方式而與該輪轂的另一滾珠軸承相結合。再進一步,該輪轂于靠近其中一滾珠軸承的內表面斜向設有一限位環面,該固定輪座的螺紋套伸入至該輪轂的限位環面處,該抵靠套筒在靠近該固定輪座的外表面環設有一與該輪轂限位環面相配合的擋止斜面。優選地,該抵靠套筒在該擋止斜面及該抵靠斜面上分別設有多個刻痕。優選地,該抵靠套筒在該容室內設有一套設于該輪軸桿上的墊片,該彈性件伸入該抵靠套筒的容室內的一端與該墊片相抵靠。優選地,該各摩擦片的外表面設有多個可與該輪轂內表面相摩擦抵靠的凸肋。優選地,該輪軸桿設有兩分別與該前叉兩端相結合的軸承。通過上述的技術手段,本實用新型輪轂軸煞裝置在進行煞車操作時,僅需通過反向轉動該輪軸桿的方式,使該抵靠套筒可相對該螺紋套移動,進而推抵該兩摩擦片與該輪轂相抵靠摩擦,即可方便且確實地通過摩擦抵靠的方式,使該輪轂停止轉動,讓使用者不需再通過鞋體與地面相摩擦的方式,即可有效地對該車體產生一煞車效果,進而提供一方便操作且準確煞車的輪轂軸煞裝置。
圖I是本實用新型輪轂軸煞裝置的立體外觀示意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輪轂軸煞裝置與一車體前叉相結合的側視示意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輪轂軸煞裝置的立體分解示意圖。圖4是本實用新型輪轂軸煞裝置的剖面側視示意圖。圖5是本實用新型輪轂軸煞裝置進行反轉煞車的剖面側視示意圖。圖6是本實用新型輪轂軸煞裝置沿6-6剖面線的操作剖面側視示意圖。附圖標號說明10輪軸組11輪軸桿111軸承112外螺紋12輪轂121滾珠軸承122限位環面13固定輪座131螺紋套14鎖固輪座141鎖固螺帽142穿孔143插設槽20軸煞組21抵靠套筒211內螺紋212容室213墊片214擋止斜面215抵靠斜面22卡設座221定位片23彈性件24摩擦片[0036]241摩擦斜面242凸肋243剖溝25固定臂41前叉42前輪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配合附圖及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進ー步闡述本實用新型為達成預定實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術手段。請參閱如圖I至4所示,本實用新型輪轂軸煞裝置,其包括有一輪軸組10及ー軸煞組20,其中所述的輪軸組10與一直驅式車體的前叉41相結合且設有ー輪軸桿11、ー輪轂
12、一固定輪座13及一鎖固輪座14,優選地,該輪軸組10與一三輪車的前輪42相結合,該輪軸桿11可轉動地與該前叉41相結合且兩端可分別套設一供使用者踩踏的踏板(圖未示),優選地,該輪軸桿11設有兩分別與該前叉41兩端相結合的軸承111,該輪軸桿11上在靠近一端處的外表面設有一外螺紋112 ;所述的輪轂12與該直驅式車體的前輪42相結合且套設于該輪軸桿11外部,該輪轂12在靠近兩開ロ端的內表面分別設有一滾珠軸承121,該輪轂12在靠近其中一滾珠軸承121的內表面斜向設有一限位環面122,該固定輪座13固設于該輪軸桿11的一端上且朝該輪轂12方向設有一伸入至該輪轂12限位環面122處的螺紋套131,優選地,該固定輪座13的外表面與該輪轂其中一滾珠軸承121相貼靠,該鎖固輪座14通過一與該輪軸桿11外螺紋112相螺合的鎖固螺帽141推抵的方式而與該輪轂12的另ー滾珠軸承121相結合,該鎖固輪座14在中心處貫穿設有ー套設于該輪軸桿11上的穿孔142,且該鎖固輪座14在伸入該輪轂12的內表面凹設有兩與該穿孔142相通的插設槽143 ;以及請配合參看如圖3及4所示,該軸煞組20與該輪軸組10相結合且設有ー固定臂25、一抵靠套筒21、一卡設座22、一弾性件23及兩摩擦片24,其中該固定臂25的底端與該鎖固輪座14相固設結合,而該固定臂25的頂端朝上延伸用以與該前叉41相固設結合,該抵靠套筒21設于該輪轂12內且套設于該輪軸桿11外并與該固定輪座13相結合,該抵靠套筒21在與該固定輪座13相結合的內表面設有一與該螺紋套131相螺合的內螺紋211,該抵靠套筒21在異于該內螺紋211 —端的內表面凹設有一容室212,優選地,該抵靠套筒21在該容室212內設有ー套設于該輪軸桿11上的墊片213,該抵靠套筒21在靠近該固定輪座13的外表面環設有一與該輪轂12的限位環面122相配合的擋止斜面214,使該抵靠套筒21可通過該擋止斜面214與該限位環面122相抵靠的方式,使該抵靠套筒21可被限制于該輪轂12內,該抵靠套筒21在中段處的外表面設有ー斜向設置的抵靠斜面215,優選地,該抵靠套筒21在該擋止斜面214及該抵靠斜面215上分別設有多個刻痕;該卡設座22套設于該輪軸桿11上且與該鎖固輪座14的內表面相固設結合而位于該輪轂12內部,該卡設座22的內端延伸至該抵靠套筒21的容室212內,該卡設座22于外端凸設有兩分別插入該鎖固輪座14的兩插設槽143中的定位片221,使該卡設座22可穩固地與該鎖固輪座14相結合;以及該彈性件23的一端束緊于該卡設座22的內端,該彈性件23的另一端伸入該抵靠套筒21的容室212內而與該墊片213相抵靠,該兩摩擦片24間隔地設于靠近該鎖固輪座14的輪轂12內且設置于該抵靠套筒21的外部,其中該各摩擦片24靠近該抵靠套筒21 —端的內表面設有一與該抵靠套筒21的抵靠斜面215相配合的摩擦斜面241,優選地,該各摩擦片24的外表面設有多個可與該輪轂12內表面相摩擦抵靠的凸肋242,該各摩擦片24另于設置有該摩擦斜面241的一端朝該鎖固輪座14的方向凹設有一剖溝243,以此使該各摩擦片24與該抵靠套筒21相抵靠時,可增加該各摩擦片24被撐開的彈性。本實用新型輪轂軸煞裝置于使用時,請配合參看如圖2及4所示,當欲驅動車體往前移動時,使用者通過雙腳正向踩踏踏板的方式帶動該輪軸桿11轉動,通過該固定輪座13與該輪轂12的滾珠軸承121相抵靠的方式,使 該輪轂12隨著該輪軸桿11產生轉動,即可帶動該前輪42轉動,進而提供該車體一往前的動力,此時,當使用者欲進行煞車時,請配合參看如圖5及6所示,其通過反向踩踏兩踏板的方式,使該輪軸桿11產生反向轉動,使該固定輪座13也隨著該輪軸桿11產生反向轉動,其中因該抵靠套筒21與該彈性件23相抵靠的結構關系,會使該抵靠套筒21相對該螺紋套131產生轉動而朝向該鎖固輪座14的方向移動,讓該抵靠套筒21的抵靠斜面215推抵該兩摩擦片24的摩擦斜面241,并且進一步將該兩摩擦片24沿徑向方向往外撐開,使該兩摩擦片24設置多個凸肋242的外表面與該輪轂12的內周壁相緊迫抵靠,使該輪轂12因摩擦力而無法轉動,即可方便地提供該前輪42一煞車效果。再者,操作上述的煞車動作時,當該抵靠套筒21的抵靠斜面215與該兩摩擦片24的摩擦斜面241相抵靠時,該兩摩擦片24可通過設置該剖溝243的方式而具有優選的彈性變形量,進而使該兩摩擦片24可如圖6所示完全被撐張緊貼于該輪轂12的內周壁上,進而提供一準確煞車的輪轂軸煞裝置。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而已,并非對本實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雖然本實用新型已以優選實施例披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實用新型,任何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范圍內,應當可以利用上述揭示的技術內容作出些許改變或修飾為等同變化的等效實施例,但凡是未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內容,依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仍屬于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范圍內。
權利要求1.一種輪轂軸煞裝置,其設置于一直驅式車體上且包含有一輪軸組及一軸煞組,其特征在于 該輪軸組與該直驅式車體的前叉相結合且設有一輪軸桿、一輪轂、一固定輪座及一鎖固輪座,該輪軸桿可轉動地與該前叉相結合,該輪轂與該直驅式車體的前輪相結合且套設于該輪軸桿外部,該固定輪座固設于該輪軸桿的一端上且朝該輪轂方向設有一伸入該輪轂內的螺紋套,該鎖固輪座套設于該輪軸桿上而與該輪轂的另一面相結合,該鎖固輪座在中心處貫穿設有一套設于該輪軸桿上的穿孔,且該鎖固輪座在伸入該輪轂的內表面凹設有兩與該穿孔相通的插設槽; 該軸煞組與該輪軸組相結合且設有一固定臂、一抵靠套筒、一卡設座、一彈性件及兩摩擦片,該固定臂的底端與該鎖固輪座相固設結合,而該固定臂的頂端朝上延伸用以與該前叉相固設結合,該抵靠套筒設于該輪轂內且套設于該輪軸桿外并與該固定輪座相結合,該抵靠套筒在與該固定輪座相結合的內表面設有一與該螺紋套相螺合的內螺紋,該抵靠套筒在異于該內螺紋一端的內表面凹設有一容室,該抵靠套筒在中段處的外表面設有一斜向設 置的抵靠斜面;以及 該卡設座套設于該輪軸桿上且與該鎖固輪座的內表面相固設結合而位于該輪轂內部,該卡設座的內端延伸至該抵靠套筒的容室內,該卡設座外端凸設有兩分別插入該鎖固輪座兩插設槽中的定位片,該彈性件的一端束緊于該卡設座的內端,該彈性件的另一端伸入該抵靠套筒的容室內與該抵靠套筒相抵靠,該兩摩擦片間隔地設在靠近該鎖固輪座的輪轂內且設置于該抵靠套筒的外部。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輪轂軸煞裝置,其特征在于,該各摩擦片靠近該抵靠套筒一端的內表面設有一與該抵靠套筒的抵靠斜面相配合的摩擦斜面,該各摩擦片另于設置有該摩擦斜面的一端朝該鎖固輪座的方向凹設有一剖溝。
3.根據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輪轂軸煞裝置,其特征在于,該輪軸桿上在靠近一端處的外表面設有一外螺紋,該輪轂在靠近兩開口端的內表面分別設有一滾珠軸承,該固定輪座的外表面與該輪轂其中一滾珠軸承相貼靠,而該鎖固輪座通過一與該輪軸桿外螺紋相螺合的鎖固螺帽推抵的方式而與該輪轂的另一滾珠軸承相結合。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輪轂軸煞裝置,其特征在于,該輪轂在靠近其中一滾珠軸承的內表面斜向設有一限位環面,該固定輪座的螺紋套伸入至該輪轂的限位環面處,該抵靠套筒在靠近該固定輪座的外表面環設有一與該輪轂限位環面相配合的擋止斜面。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輪轂軸煞裝置,其特征在于,該抵靠套筒在該擋止斜面及該抵靠斜面上分別設有多個刻痕。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輪轂軸煞裝置,其特征在于,該抵靠套筒在該容室內設有一套設于該輪軸桿上的墊片,該彈性件伸入該抵靠套筒的容室內的一端與該墊片相抵靠。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輪轂軸煞裝置,其特征在于,該各摩擦片的外表面設有多個可與該輪轂內表面相摩擦抵靠的凸肋。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輪轂軸煞裝置,其特征在于,該輪軸桿設有兩分別與該前叉兩端相結合的軸承。
9.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輪轂軸煞裝置,其特征在于,該各摩擦片的外表面設有多個可與該輪轂內表面相摩擦抵靠的凸肋。
10.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輪轂軸煞裝置,其特征在于,該輪軸桿設有兩分別與該前叉兩端相結合的軸承。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關于一種輪轂軸煞裝置,其設置于一直驅式車體上且包含有一輪軸組及一軸煞組,該輪軸組與該直驅式車體的前叉相結合且設有一輪軸桿、一輪轂、一固定輪座及一鎖固輪座,該軸煞組與該輪軸組相結合且設有一固定臂、一設于該輪轂內且套設于該輪軸桿外并與該固定輪座相結合的抵靠套筒、一套設于該輪軸桿上且與該鎖固輪座的內表面相固設結合而位于該輪轂內部的卡設座、一束緊于該卡設座內端且伸入該抵靠套筒內并與該抵靠套筒相抵靠的彈性件,以及兩間隔地設于該輪轂內且設置于該抵靠套筒外部的摩擦片,提供一方便操作且準確煞車的輪轂軸煞裝置。
文檔編號B62L1/00GK202641999SQ20122015547
公開日2013年1月2日 申請日期2012年4月12日 優先權日2012年4月12日
發明者王丕鋅 申請人:遠見供應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