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前橋轉向汽車的前轉向輪平行度調節機構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雙前橋轉向汽車的前轉向輪平行度調節機構,包括:調節桿;以可調節插入深度方式分別安裝在所述調節桿兩端的連接套;分別固裝在所述連接套、另一端的轉向拉桿。本實用新型通過調整連接套插入調節桿的深度即可根據需要調整前轉向輪平行度,易于實現檢測與同步調整,避免了拆卸轉向直拉桿接頭,提高了工作效率。
【專利說明】雙前橋轉向汽車的前轉向輪平行度調節機構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汽車轉向調節裝置,特別是一種雙前橋轉向汽車的前轉向輪平行度調節機構。
【背景技術】
[0002]隨著國內不斷加強對限載、超載的治理以及用戶對運輸效率的要求不斷提高,雙前橋轉向汽車的市場需求不斷加大。采用雙前橋進行轉向,其轉向輪轉動時的協調性至關重要,前橋車輪必須滿足一定的轉角關系,否則將導致輪胎異常磨損、行駛跑偏、轉向擺振等諸多問題。上述轉角關系主要通過運動學上的優化設計,以及后續制造、使用中對車輛直行狀態時兩轉向輪平行度的調整來保證。國內主流雙前橋轉向汽車前輪平行度的調整大多依靠旋轉轉向直拉桿兩端的接頭改變轉向拉桿整體長度來實現,調整時需將轉向直拉桿接頭從垂臂上拆除,調整完成后再進行裝配,方便性較差,費時較長。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能夠方便、快速調整轉向輪平行度的雙前橋轉向汽車的前轉向輪平行度調節機構。
[0004]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0005]一種雙前橋轉向汽車的前轉向輪平行度調節機構,包括:調節桿;以可調節插入深度方式分別安裝在所述調節桿兩端的連接套;分別固裝在所述連接套、另一端的轉向拉桿。
[0006]優選地,所述調節桿的兩端具有旋向相反的外螺紋,所述連接套內具有與所述外螺紋相對應的內螺紋,該連接套以螺紋連接的方式安裝在所述調節桿兩端。采用螺紋連接這一安裝方式,通過旋轉調節桿就可改變連接套的插入深度從而調整前轉向輪平行度,操作簡單易行。
[0007]優選地,所述調整前轉向輪平行度連接套、的外壁上分別設置有鎖緊孔,所述鎖緊孔上分別裝有用于將所述連接套鎖緊在所述調節桿兩端的螺栓和螺母。鎖緊孔的設置及其鎖緊的方式,可以保證調整后的調節桿和連接套之間的距離保持穩定不變,確保調整前轉向輪平行度的精度。
[0008]優選地,所述調節桿上設置有至少一組扳手夾持口,便于通過扳手來旋轉調節桿。
[0009]優選地,所述連接套分別與其對應的轉向拉桿一體成型,從而保證了連接套和轉向拉桿的剛度和強度。
[0010]本實用新型通過調整連接套插入調節桿的深度即可根據需要調整前轉向輪平行度,易于實現檢測與同步調整,避免了拆卸轉向直拉桿接頭,提高了工作效率。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1]圖1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雙前橋轉向汽車的前轉向輪平行度調節機構的主視圖;[0012]圖2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雙前橋轉向汽車的前轉向輪平行度調節機構的局部視圖。
[0013]圖中:1、5-轉向拉桿、2、4_連接套、3-調節桿、6-鎖緊孔。
【具體實施方式】
[0014]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0015]一種雙前橋轉向汽車的前轉向輪平行度調節機構,如圖1所示,包括:調節桿3 ;連接套2、4 ;轉向拉桿1、5。
[0016]調節桿3的兩端具有旋向相反的外螺紋,連接套2、4內具有與所述外螺紋相對應的內螺紋,連接套2以螺紋連接的方式安裝在調節桿3的左端,連接套4以螺紋連接的方式安裝在調節桿3的右端。
[0017]連接套2中非與調節桿3連接的一端固裝有轉向拉桿1,連接套4中非與調節桿3連接的一端固裝有轉向拉桿5。在本實施例中,連接套2和轉向拉桿I 一體成型,連接套4和轉向拉桿5 —體成型,采用一體成型從而保證了連接套和轉向拉桿的剛度和強度。但這并非唯一選擇,本領域技術人員也可將連接套和轉向拉桿分別單獨制造后再裝配成一體,如采用螺紋連接的方式或壓鉚的方式將二者裝配。
[0018]如圖2所示,連接套2、4的外壁上分別設置有鎖緊孔6,鎖緊孔6上分別裝有用于將連接套2、4鎖緊在所述調節桿3兩端的螺栓和螺母。鎖緊孔的設置及其通過螺栓螺母鎖緊的方式,可以保證調整后的調節桿和連接套之間的距離保持穩定不變,確保調整前轉向輪平行度的精度。
[0019]調節桿3上設置有兩組扳手夾持口,便于通過扳手來旋轉調節桿。
[0020]該調節機構聯接于雙前橋轉向傳動機構中,如圖1所示,通過旋轉調節桿3調節轉向拉桿I的A端和轉向拉桿5的B端之間的距離,推動前輪轉動,調整前轉向輪平行度。該機構聯接于雙前橋轉向傳動機構中,兼具轉向直拉桿作用。
[0021]本調節機構的使用方式如下:
[0022]對前轉向輪平行度進行調節時,擰松連接套2、4鎖緊孔6上鎖緊調節桿3的螺栓螺母,將扳手夾緊在調節桿3的扳手夾持口內,旋轉調節桿3,由于調節桿3與連接套2、4通過螺紋連接,且螺紋旋向相反,旋轉調節桿3時,連接套2和連接套4的移動方向相反,進而導致分別與連接套2、4固裝的轉向拉桿1、5的A、B端的距離變化,推動輪胎轉動,起到調節平行度作用,調節結束后,緊固鎖緊調節桿3的螺栓螺母即可。
[0023]連接套2、4和調節桿3兩端還可采用其他安裝方式來調整連接套2、4的插入深度,如類似內外齒的連接方式,進而調整轉向拉桿1、5的A、B端的距離。或者如類似蝸桿渦輪的連接方式,通過旋轉渦輪進而調整轉向拉桿1、5的A、B端的距離。
[0024]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的內容并不局限在上述實施例中,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根據本實用新型的指導思想輕易提出其它實施方式,這些實施方式都包括在本實用新型的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雙前橋轉向汽車的前轉向輪平行度調節機構,其特征在于:包括調節桿(3);以可調節插入深度方式分別安裝在所述調節桿(3)兩端的連接套(2、4);分別固裝在所述連接套(2、4)另一端的轉向拉桿(1、5)。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前橋轉向汽車的前轉向輪平行度調節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調節桿(3)的兩端具有旋向相反的外螺紋,所述連接套(2、4)內具有與所述外螺紋相對應的內螺紋,該連接套(2、4)以螺紋連接的方式安裝在所述調節桿(3)兩端。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雙前橋轉向汽車的前轉向輪平行度調節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套(2、4 )的外壁上分別設置有鎖緊孔(6 ),所述鎖緊孔(6 )上分別裝有用于將所述連接套(2、4)鎖緊在所述調節桿(3)兩端的螺栓和螺母。
4.根據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雙前橋轉向汽車的前轉向輪平行度調節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調節桿(3)上設置有至少一組扳手夾持口。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雙前橋轉向汽車的前轉向輪平行度調節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套(2、4)分別與其對應的轉向拉桿(1、5) —體成型。
6.根據權利要求1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雙前橋轉向汽車的前轉向輪平行度調節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套(2、4)分別與其對應的轉向拉桿(1、5) —體成型。
【文檔編號】B62D7/04GK203601364SQ201320808833
【公開日】2014年5月21日 申請日期:2013年12月9日 優先權日:2013年12月9日
【發明者】王定華, 于建蕾, 鄭文林, 李剛, 王印, 李濤 申請人:安徽江淮汽車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