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電動車的技術領域,更具體地說涉及一種電動自行車上結構優化的后座。
背景技術:
:
電動自行車是一種通過電源作為動力的自行車,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交通工具。現有的電動自行車一般均設置有后座,而現有的后座一般是固定的,其后座的面積較小,一般只能作為乘坐使用,不能放置較大的物品,不然放置較大的物品時,容易造成掉落。
技術實現要素:
:
本發明的目的就是針對現有技術之不足,而提供一種電動自行車上結構優化的后座,其后座既能乘坐,舒適度好,同時也能安放較大的物件。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的技術解決措施如下:
一種電動自行車上結構優化的后座,包括固定于車架上的外框架,外框架內插接有內框架,內框架的中部通過鉸接軸鉸接在外框架上,內框架的上端面固定有凳板,凳板上固定有座墊;鉸接軸下側內框架上插接固定有若干縱向的導向桿,導向桿的兩端設置有延展支架,延展支架包括橫向的內支桿,內支桿插接在導向桿上,導向桿之間的內支桿上固定有若干縱向的支撐桿,支撐桿穿過內框架的邊框固定在外支桿上,外支桿分布在內框架和外框架之間并壓靠在外框架之的內壁上,所述的導向桿上插套有壓簧,壓簧的兩端分別壓靠在導向桿兩端的內支桿上;所述外框架的前側壁上固定有定位機構,定位機構包括若干定位柱,內框架的前后側壁上成型有與定位柱相對的插孔,定位柱的內端插接在內框架前側的插孔內,定位柱的外端穿過外框架固定在連桿上,連桿上插接有t型的支柱,支柱穿過連桿固定在外框架的外壁上,所述的支柱上插套有彈簧,彈簧的兩端壓靠在連桿和支柱的頭部。
優選的,所述內框架的前后兩側和外框架的前后兩側均留設有間隙。
優選的,所述延展支架上外支桿的厚度等于外框架內壁和內框架外壁的厚度。
優選的,所述的導向桿呈線性均勻分布在內框架上。
優選的,所述延展支架上支撐桿的兩倍長度小于導向桿的長度,支撐桿均勻分布在內支桿上。
優選的,所述鉸接軸的兩端分別穿過內框架和外框架成型有擋塊,擋塊抵靠在外框架的外壁上。
優選的,所述鉸接軸至延展支架外支桿的距離不小于鉸接軸至外框架上端面的距離。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在于:其采用的后座能夠變形,既能乘坐,舒適度好,同時也能實現展開,增大面積,從而能安放較大的物件。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立體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正視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俯視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仰視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外框架;2、內框架;21、插孔;3、鉸接軸;4、凳板;5、座墊;6、導向桿;7、延展支架;71、支撐桿;72、內支桿;73、外支桿;8、壓簧;9、定位機構;91、定位柱;92、連桿;93、支柱;94、彈簧;a、間隙。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見圖1至4所示,一種電動自行車上結構優化的后座,包括固定于車架上的外框架1,外框架1內插接有內框架2,內框架2的中部通過鉸接軸3鉸接在外框架1上,內框架2的上端面固定有凳板4,凳板4上固定有座墊5;鉸接軸3下側內框架2上插接固定有若干縱向的導向桿6,導向桿6的兩端設置有延展支架7,延展支架7包括橫向的內支桿72,內支桿72插接在導向桿6上,導向桿6之間的內支桿72上固定有若干縱向的支撐桿71,支撐桿71穿過內框架2的邊框固定在外支桿73上,外支桿73分布在內框架2和外框架1之間并壓靠在外框架1之的內壁上,所述的導向桿6上插套有壓簧8,壓簧8的兩端分別壓靠在導向桿6兩端的內支桿72上;所述外框架1的前側壁上固定有定位機構9,定位機構9包括若干定位柱91,內框架2的前后側壁上成型有與定位柱91相對的插孔21,定位柱91的內端插接在內框架2前側的插孔21內,定位柱91的外端穿過外框架1固定在連桿92上,連桿92上插接有t型的支柱93,支柱93穿過連桿92固定在外框架1的外壁上,所述的支柱93上插套有彈簧94,彈簧94的兩端壓靠在連桿92和支柱93的頭部。
所述內框架2的前后兩側和外框架1的前后兩側均留設有間隙a。
所述延展支架7上外支桿73的厚度等于外框架1內壁和內框架2外壁的厚度。
所述的導向桿6呈線性均勻分布在內框架2上。
所述延展支架7上支撐桿71的兩倍長度小于導向桿6的長度,支撐桿71均勻分布在內支桿72上。
所述鉸接軸3的兩端分別穿過內框架2和外框架1成型有擋塊,擋塊抵靠在外框架1的外壁上。
所述鉸接軸3至延展支架7外支桿73的距離不小于鉸接軸3至外框架1上端面的距離。
工作原理:本發明電動自行車上結構改良的后座,其當座墊5朝上時,其作為坐凳使用,乘坐舒適度好;
而將定位柱91拔出內框架2,將內框架2翻轉180度,實現座墊5朝下,延展支架7脫離外框架1,則在壓簧的作用下,向內框架2的兩側伸出,從而增大了后座的面積,便于擺放更多的物件。
所述實施例用以例示性說明本發明,而非用于限制本發明。任何本領域技術人員均可在不違背本發明的精神及范疇下,對所述實施例進行修改,因此本發明的權利保護范圍,應如本發明的權利要求所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