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十字傾轉式共軸飛行器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4148139閱讀:478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十字傾轉式共軸飛行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航空飛行器,特別是涉及一種垂直起落的十字傾轉式共軸飛行器。
背景技術
隨著我國低空開放,各種各樣的飛行器必將越來越多地進入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滿足社會對交通、監測和體育娛樂的需要,作為垂直起落的直升機將會大有市場。直升機主要由常規直升機和共軸機兩大類。常規直升機與共軸雙旋翼直升機相比,為克服旋翼的反向扭矩而多出了尾槳控制機構,導致多余的功率消耗,在懸停穩定性上也不如共軸機兩幅旋翼反轉工作時效率高;同時,常規直升機由于只有一副旋翼,因此相比共軸機兩幅旋翼要達到同樣升力需要較大的直徑;并且為避免尾槳與主旋翼碰撞,通常需要將尾槳向后延伸讓過主旋翼揮舞范圍,這樣會導致機身過長,占用更大的起落場地。常規共軸機由于需要控制兩幅旋翼,因此機身較高。同時由于需要附帶兩套傾斜盤裝置分別控制上、下旋翼的變距和周期旋轉,彼此間數十個連接點需精密配合同步反轉, 所以其控制結構要比常規直升機復雜很多,制作和維護難度遠大于常規直升機。另外目前這兩種機型的操控都需要手腳配合,操作不方便,對駕駛技能要求都較高,而且二者的成本和維護費用高昂,作為通用飛行器推廣受到很大的局限。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針對現有技術不足,在保留傳統共軸機優點的同時,提出一種結構更加簡化的共軸飛行器,造價低廉,維護簡單,駕駛方式大大簡化,容易操作。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方案一種十字傾轉式共軸飛行器,含有上旋翼,下旋翼,尾翼,所述上旋翼、下旋翼設置在機身立柱上方,機身立柱下部設有駕駛座板,在所述機身立柱及駕駛座板上固定發動機、油箱及減速機構,發動機輸出動力通過減速機構、傾轉球籠和旋翼換向反轉齒輪箱連接上旋翼和下旋翼,所述減速機構的輸出從動輪中心設有一個單向軸承,所述單向軸承內套與輸出從動輪軸通過花鍵連接,單向軸承外套與輸出從動輪的內壁通過花鍵連接,所述傾轉球籠從減速機構的輸出從動輪軸上端插入并與其花鍵軸內壁結合,傳動連接旋翼換向反轉齒輪箱;所述旋翼換向反轉齒輪箱內設有上旋翼傘齒輪軸、 換向反轉傘齒輪、下旋翼傘齒輪軸,上旋翼傘齒輪軸的下端花鍵軸頭從所述旋翼換向反轉齒輪箱底部伸出并與傾轉球籠內花鍵套連接,上旋翼傘齒輪軸向上穿過下旋翼齒輪軸,與上下旋翼傘齒輪軸的兩個齒輪面相嚙合對置安裝兩個換向反轉傘齒輪,兩個換向反轉傘齒輪通過其軸承座安裝在旋翼換向反轉齒輪箱上,動力經由上旋翼傘齒輪軸底部花鍵傳遞上來與對置的兩個換向反轉傘齒輪嚙合;所述尾翼通過尾翼支撐管連接在下旋翼齒輪軸軸承座蓋板上,隨著上下旋翼軸傘齒輪軸一起傾轉,V形尾翼支撐管尾部安裝有V形尾翼軸,V形尾翼軸上方安裝帶有兩個拉線桿并且傘齒輪面向下的V形尾翼轉向齒輪,與所述尾翼聯動設有雙手把控制機構,雙手把控制機構的雙手把控制桿上設有轉向拉線座,雙手把控制桿連接轉向拉線座和ν形尾翼轉向齒輪上兩個拉線桿之間的拉線。與所述旋翼換向反轉齒輪箱配合設有變距控制機構,所述變距控制機構包括上旋翼變距盤結構和下旋翼變距盤結構,在旋翼換向反轉齒輪箱內的兩個換向反轉傘齒輪與上、下旋翼傘齒輪軸齒輪面之間依次安裝上旋翼變距盤外環、上旋翼變距盤軸承、上旋翼變距盤內環、上旋翼變距盤內環彈簧卡、上旋翼變距桿銷子,組成上旋翼變距盤機構,上旋翼傘齒輪軸內安裝上旋翼變距桿,上旋翼變距桿的上端紋伸出上旋翼傘齒輪軸,穿過上旋翼變距回位彈簧后,由上旋翼變距桿螺母套鎖緊,上旋翼變距桿橫桿穿過上旋翼變距桿螺母套后,兩端分別與兩個上旋翼變距球頭拉桿上端連接,上旋翼變距球頭拉桿下端連接在上層旋翼槳轂的槳葉變距桿上,上旋翼變距桿銷子穿過上旋翼變距盤內環和上旋翼傘齒輪軸上的長槽型變距孔與上旋翼變距桿下端連接,上旋翼變距盤內外環以對扣形式與上旋翼變距盤軸承結合,并且分別以上旋翼變距盤內外環彈簧卡將上旋翼變距盤軸承固定在上旋翼變距盤內外環中間,上旋翼變距盤外環上的兩根連接桿利用旋翼換向反轉齒輪箱內的兩個滑槽,向上穿過下旋翼傘齒輪軸軸承座和下旋翼齒輪軸軸承座蓋板與下旋翼變距外環外側前部的凹弧形齒槽面和后部的連接爪相連接,下旋翼變距內環的外側上有兩個朝上的螺絲座,用來安裝下旋翼變距球頭推桿,下旋翼變距球頭推桿分別連接下層旋翼的兩個槳葉變距桿,下旋翼變距盤內環和下旋翼變距盤外環之間裝有下旋翼變距盤軸承,并分別由下旋翼變距盤內環彈簧卡和下旋翼變距盤外環彈簧卡固定限位。雙手把控制機構由雙手把控制桿、啟動開關、變距爪軸、扇形變距撥叉、變距爪軸定位螺栓、變距爪、變距小把、油門撥叉桿、控制桿基座、控制桿軸、控制桿軸螺母、轉向拉線座、轉向拉線座彈簧卡和上、下旋翼變距盤機構組成;控制桿軸穿過控制桿基座上半部分、 下旋翼傘齒輪軸軸承蓋板、控制桿基座下半部分后,利用控制桿軸螺母鎖緊構成控制桿基座,控制桿基座的上半部分安裝變距爪軸,變距爪軸中間安裝有扇形變距撥叉,兩側安裝有兩個轉向拉線座,兩端裝有兩個變距爪,并分別利用拉線與雙手把控制桿上連接片相連接, 扇形變距撥叉和變距爪由變距爪軸定位螺栓固定在變距爪軸上,兩個轉向拉線座可轉動連接,并在兩側設有限制左右滑動的轉向拉線座彈簧卡,控制桿基座的下半部分安裝有雙手把控制桿,雙把手控制桿左右手把都安裝有變距小把,其中左手手把裝有發動機啟動開關, 右手手把裝有油門撥叉桿。由十字環、十字環前支架、十字環后支架、傾轉臂、傾轉吊桿、傾轉球籠、上旋翼傘齒輪軸、旋翼換向反轉齒輪箱和手把控制機構組成十字環傾轉控制機構,所述十字環沿橫向軸線方向的兩個軸頭分別與其下方的十字環前支架、十字環后支架連接,十字環沿縱向軸線方向的兩個軸頭沿軸線方向開有前后傾轉橫軸螺栓安裝孔,縱向軸線方向的兩個軸頭上另開有兩個向上安裝傾轉吊桿的長槽型孔,兩個傾轉吊桿下端穿過長槽孔,兩個前后傾轉橫軸螺栓分別沿縱向軸線方向的兩個軸頭內穿入軸心孔和孔內的傾轉吊桿的底端軸孔與十字環連接,并由前后傾轉橫軸螺栓彈簧卡固定限位,兩個傾轉吊桿分別向上穿過傾轉臂內的傾轉臂膠套并由傾轉吊桿螺母鎖定,傾轉吊桿與傾轉吊桿螺母鎖緊后,用傾轉吊桿開口銷穿過傾轉吊桿頂端來限位,將傾轉臂和傾轉吊桿連成一體,傾轉臂上端與旋翼換向反轉機構的旋翼換向反轉齒輪箱連接,連接狀態下的十字環的四個軸頭的軸心線和傾轉球籠的球軸心一致。機身支架采用傘撐式減震機機構,由機身立柱、機身立柱鉸接座、機身立柱滑動鉸接座、支架管、支架撐桿、支架撐桿座、支架管連接頭、支架盤、腳踏桿、支架減震彈簧、立柱減震限位座、駕駛座板組成,機身立柱自上而下穿過駕駛座板、機身立柱鉸接座、機身立柱滑動鉸接座,支架撐桿座、支架撐桿、支架連接頭將3根支架管呈雨傘傘骨狀支撐連接,駕駛座板用螺栓固定在機身立柱鉸接座上,前支架管下端安裝一根兩端帶有小輪的腳踏桿, 后面兩根支架管下端分別裝有一個支架盤,機身立柱鉸接座和機身立柱滑動鉸接座之間安裝有一個套在立柱外的支架減震彈簧,機身立柱底端安裝有一個立柱減震限位座。槳轂機構包括槳轂A、槳轂法蘭盤A、槳葉軸減震膠套A、槳葉夾軸A、槳葉夾軸套 A、槳葉夾A、槳葉變距桿A、槳葉夾軸限位螺栓A、四棱槳轂固定螺栓,上下的槳轂A朝向上下旋翼傘齒輪軸方向,左右兩側各自加工有六個方形孔,利用方形的四棱槳轂固定螺栓穿過上下的槳轂A各自六個方形孔卡住上下旋翼傘齒輪軸上各自開出的六個方形槽加以固定;兩端分別帶有螺紋的軸頭和光桿軸頭中間為球狀的槳葉夾軸A的光桿軸頭一端,穿入槳葉夾軸套A后又穿入槳葉軸減震膠套A并安裝在槳轂A內,由帶有凹形球軸套的槳轂法蘭盤A固定在槳轂A上,槳葉夾軸A帶有螺紋的軸頭一端伸出槳轂A后,利用螺紋與槳葉夾連接固定后,并由槳葉夾軸限位螺栓A鎖緊限位,槳葉夾軸A的中間球狀面與槳轂法蘭盤A上的凹形球軸套構成一個可上下左右扭轉的球頭結構;槳葉夾軸A插入槳轂A內的部分光桿軸頭。槳轂機構包括槳轂B、凹球形軸瓦B、槳葉夾軸減震膠套B、槳葉夾軸B、槳葉夾B、 槳葉夾法蘭盤B、槳葉夾軸軸承B、槳葉變距桿B、槳葉夾軸固定螺母B、四棱槳轂固定螺栓, 槳轂B與上下旋翼傘齒輪軸連接固定方式與槳轂A—致,同樣采用四棱槳轂固定螺栓將槳轂B和上下旋翼傘齒輪軸固定在一起;槳葉夾軸B為一端呈球頭型,另一端為帶有螺紋的軸頭,凹球形軸瓦B套在槳葉夾軸B的呈球頭型一端軸頭,并利用凹球形軸瓦B自身和槳轂B內的螺紋連接在一起,槳葉夾軸B的呈球頭型一端軸頭鎖緊在槳轂B內,槳葉夾軸減震膠套B套在槳葉夾軸B上,并安裝在槳轂B內,槳葉夾軸B另一端為帶有螺紋的頭,穿過槳葉夾法蘭盤B和兩個槳葉夾軸軸承B后,由槳葉夾軸B固定螺母B固定在槳葉夾B內。本實用新型的有益積極效果1、本實用新型十字傾轉式共軸飛行器,結構簡單,采用共軸反轉雙旋翼結構,懸停效率高,起降占地面積小。上、下旋翼采用軸內外兩個變距機構,替代了復雜的傾斜盤裝置, 省略了常規直升機雙腳的方向控制。省略了傳統的尾槳和復雜的自動傾斜器機構,槳轂與槳葉夾以球頭形式連接,取代了傳統十字鉸的鉸鏈式結構,在保留揮舞鉸和擺振鉸功能的同時大大簡化了其結構,造價和維護成本非常低廉。2、本實用新型十字傾轉式共軸飛行器,駕駛方式簡單,具備傳統直升機所有飛行特性,但比起傳統直升機的手足并用操控,解放了駕駛者的雙腳,僅僅通過雙手就可以完成所有飛行的控制。簡潔實用的內置式的旋翼變距機構,使得直升機可以從容應對不同條件需要。3、本實用新型十字傾轉式共軸飛行器,具備飛行中發動機故障而導致無動力的狀態下,改變槳距并后傾斜槳軸使旋翼保持自旋轉滑翔降落功能,對起落場地要求很低,機動靈活,不但適合于低空監測、救援,更適合于體育娛樂。采用傘撐式機身架構,重量很輕,簡潔實用,并具備一定的減震性能。4、本實用新型十字傾轉式共軸飛行器,具備無動力狀態下的后傾變距自旋降落功能。采用十字環機構改變前后左右的傾轉,并通過彈性緩沖橡膠套連接機身與旋翼軸部分, 具備十字鉸接功能的槳轂與槳葉夾保留了揮舞鉸和擺振鉸功能,安裝在旋翼換向反轉齒輪箱上的雙把手控制桿可以完成前后方向飛行、左右側向橫飛以及通過左右扭轉控制ν形尾翼原地轉向及飛行中的轉向功能。通過任意單手或雙手協作改變槳距,可以保障其不同狀態下對旋翼迎角的需求。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同樣可以運用在直升機、常規旋翼機、傾轉式旋翼機等旋翼類飛機上。

圖1 實用新型十字傾轉式共軸飛行器駕駛狀態下整機外觀圖;圖2 本實用新型十字傾轉式共軸飛行器動力傳動示意圖;圖3 本實用新型共軸飛行器翼軸反轉、傾轉、變距機構以及尾翼部分分解圖;圖4 傘撐式機身支架部分主要構成;圖5 傘撐式機身的所有部件分解圖;圖6 傘撐式機身組裝結構圖;圖7 十字環傾轉結構部件分解圖;圖8 旋翼軸及變距控制機構圖;圖9 操控部分活動方向范圍示意;圖10 雙手把控制桿與上下旋翼變距盤結構圖;圖11 槳轂A部分結構示意圖一;圖12 槳轂A部分結構示意圖二[0029]圖13 槳轂B部分結構示意圖一;圖14 槳轂B部分結構示意圖二。附圖中各個部件標號1機身立柱2機身立柱鉸接座3機身立柱滑動鉸接座4支架管5支架撐桿 6支架撐桿座7支架管連接頭8支架盤9腳踏桿10支架減震彈簧 11立柱減震限位座 12駕駛座板 13立柱套管14減速機構夾板 15立柱橡膠墊16發動機減震橡膠套 17發動機支架板 18十字環前支架 19十字環后支架 20十字環支架內軸套21前十字環支架連接板22減速機構夾板的支架板23帶有離心甩塊的發動機M 離心離合器結合套25 —級減速主動輪沈一級減速從動輪27 二級減速主動輪觀二級減速從動輪四傾轉球籠30單向軸承31單向軸承花鍵32單向軸承的托架軸承 33 二級減速從動輪軸 34 二級減速從動輪軸花鍵 35傾轉球頭限位銷子 36皮帶輪軸承座 37齒形同步帶38皮帶輪軸承39皮帶輪鎖緊螺母40油箱41下旋翼變距盤內環42下旋翼變距盤內環彈簧卡43下旋翼變距盤外環44下旋翼變距盤外環彈簧卡45下旋翼變距盤軸承46下旋翼變距球頭推桿47上旋翼變距盤內環48上旋翼變距盤內環彈簧卡49上旋翼變距桿銷子50上旋翼變距盤外環51上旋翼變距盤外環彈簧卡52上旋翼變距盤軸承53上旋翼變距桿 M上旋翼變距桿螺母套55上旋翼變距桿橫桿56上旋翼變距球頭拉桿 57上旋翼變距回位彈簧58啟動開關59變距爪軸60扇形變距撥叉 61變距爪軸定位螺栓62變距爪63雙手把控制桿64變距小把65油門撥叉桿66控制桿基座67控制桿軸68控制桿軸螺母69轉向拉線座
870轉向拉線座彈簧卡71槳轂A 72槳轂法蘭盤A 73槳葉軸減震膠套A 74槳葉夾軸A 75槳葉夾軸套A 76槳葉夾A 77槳葉變距桿A 78槳葉夾軸限位螺栓A 79四棱槳轂固定螺栓80槳轂B 81凹球形軸瓦B 82槳葉夾軸減震膠套B 83槳葉夾軸B 84槳葉夾B 85槳葉夾法蘭盤B 86槳葉夾軸軸承B 87槳葉變距桿B 88槳葉夾軸固定螺母B 89旋翼90旋翼換向反轉齒輪箱91上旋翼傘齒輪軸92上旋翼傘齒輪軸軸承93換向反轉傘齒輪 94換向反轉傘齒輪軸承95換向反轉傘齒輪定位螺母96下旋翼傘齒輪軸 97下旋翼傘齒輪軸軸承98下旋翼齒輪軸軸承座99下旋翼齒輪軸軸承座蓋板 100上旋翼軸支撐軸承101上旋翼軸支撐軸承座102十字環103傾轉臂 104傾轉臂膠套105傾轉吊桿106傾轉吊桿螺母107傾轉吊桿開口銷 108前后傾轉橫軸螺栓109前后傾轉橫軸螺栓彈簧卡110傾轉球頭橡膠防塵罩111 ν形尾翼支撐管112 ν形尾翼支撐管減震膠塊113 ν形尾翼114 ν形尾翼轉向齒輪115 ν
形尾翼轉向齒輪軸116 ν形尾翼軸117 ν形尾翼支架118電瓶119 ν形尾翼軸鎖緊螺母。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一參見圖1、圖2,本實用新型十字傾轉式共軸飛行器,包括旋翼89,尾翼 113,所述上旋翼、下旋翼設置在機身立柱1上方,機身立柱下部設有駕駛座板12,在所述機身立柱1及駕駛座板12上固定發動機23、油箱及減速機構,發動機輸出動力通過減速機構、 傾轉球籠四和旋翼換向反轉齒輪箱90連接上旋翼和下旋翼,所述減速機構的輸出從動輪中心設有一個單向軸承,所述單向軸承30內套與輸出從動輪軸33通過花鍵連接,單向軸承 30外套與輸出從動輪觀的內壁通過花鍵31連接,所述傾轉球籠四從減速機構的輸出從動輪軸33上端插入并與其花鍵軸內壁結合,傳動連接旋翼換向反轉齒輪箱90。上述描述參見圖7。單向軸承30的作用是保障帶有離心甩塊的發動機23在動力故障時瞬間將動力切斷,保障旋翼89在慣性力下的自由旋轉。圖3中,所述旋翼換向反轉齒輪箱內設有上旋翼傘齒輪軸、換向反轉傘齒輪、下旋翼傘齒輪軸,上旋翼傘齒輪軸91的下端從所述旋翼換向反轉齒輪箱90底部伸出并與傾轉球籠連接,上旋翼傘齒輪軸向上穿過下旋翼齒輪軸,在與上下旋翼傘齒輪之間與兩個齒輪面相嚙合對置安裝有兩個換向反轉傘齒輪,兩個換向反轉傘齒輪安裝在旋翼換向反轉齒輪箱上,動力經由上旋翼傘齒輪軸底部花鍵傳遞上來與對置的兩個換向反轉傘齒輪嚙合;換向反轉傘齒輪93將來自上旋翼傘齒輪軸91的動力傳遞到下旋翼傘齒輪軸96的齒輪面上, 使得下旋翼傘齒輪軸96產生與上旋翼傘齒輪軸91的反方向旋轉,上旋翼傘齒輪軸91與下旋翼傘齒輪軸96在動力驅動各自反向旋轉同時,帶動各自的槳轂Α71,以及連接在各自槳葉夾Α76上的旋翼89旋轉工作;傾轉球籠四將動力經由傾轉臂103和十字環102連接的旋翼換向反轉齒輪箱90底部伸出的上旋翼傘齒輪軸91下端花鍵軸頭連接,上旋翼傘齒輪軸91利用的花鍵軸頭與傾轉球籠四內花鍵槽咬合在一起,二者結合部位的外面由傾轉球頭橡膠防塵罩110罩住,防止灰塵進入傾轉球籠四里,上旋翼傘齒輪軸91上端穿過下旋翼傘齒輪軸96向上伸出,上旋翼傘齒輪軸91與旋翼傘齒輪軸96頂部之間安裝有上旋翼軸支撐軸承座101,利用上旋翼軸支撐軸承座101內的上旋翼軸支撐軸承100分隔上旋翼傘齒輪軸91與旋翼傘齒輪軸96,支撐著二者并且可以使二者各自自由旋轉時候不受干擾,上旋翼傘齒輪軸91與下旋翼傘齒輪軸96的軸表面安裝各自的槳轂A71位置的左右面,都加工有固定槳轂A71用的方槽,可配合四棱槳轂固定螺栓79將槳轂A71固定在上旋翼傘齒輪軸 91與下旋翼傘齒輪軸96上,上旋翼傘齒輪軸91與下旋翼傘齒輪軸96的齒輪面之間安裝兩個對置的換向反轉傘齒輪93,換向反轉傘齒輪93的軸上裝有換向反轉傘齒輪軸承94,并由換向反轉傘齒輪定位螺母95將換向反轉傘齒輪93固定在旋翼換向反轉齒輪箱90里。本實用新型的尾翼及轉向結構如圖3、圖9所示v形尾翼支撐管111連接在下旋翼齒輪軸軸承座蓋板99上,可以隨著上下旋翼軸傘齒輪軸91、96 —起傾轉,二者之間襯有ν 形尾翼支撐管減震膠塊112,ν形尾翼支撐管111尾部下垂12度安裝,避免與上方旋翼89 碰撞,ν形尾翼支撐管111尾部安裝有ν形尾翼軸116,ν形尾翼軸116上方安裝一個帶有兩個拉線桿,并且傘齒輪面向下的ν形尾翼轉向齒輪114,并由ν形尾翼轉向齒輪軸115插入ν形尾翼轉向齒輪114和ν形尾翼軸116,將二者固定在一起。帶有轉向傘齒輪和ν形尾翼軸套管的ν形尾翼支架117套在ν形尾翼軸116上,ν形尾翼軸鎖緊螺母119將ν形尾翼軸116和ν形尾翼支架117固定在一起,電瓶118作為雙手把控制桿63的操作和轉向回位的配重,裝在ν形尾翼支架里,ν形尾翼安裝在ν形尾翼支架上,當扭轉雙手把控制桿時,牽動雙手把控制桿63上的轉向拉線座69,轉向拉線座69帶動連接和ν形尾翼轉向齒輪 114之間的拉線,使得ν形尾翼轉向齒輪114在扭轉的同時,將與之嚙合的帶有轉向傘齒輪的ν形尾翼支架117及其連接的ν形尾翼113以ν形尾翼軸116為中心發生偏轉,向上偏轉的ν形尾翼113的翼面在工作狀態中受到旋翼89產生的下洗流沖擊,產生側橫向推力, 推動ν形尾翼113橫行移動,并帶動機身完成轉向動作。本實用新型的動力傳遞機構如圖2、圖3所示當帶有離心甩塊的發動機23啟動后,達到一定轉速后,與離心離合器結合套M結合,將動力傳遞到一級減速主動輪25,經由齒形同步帶37傳遞到一級減速從動輪沈,一級減速從動輪沈將動力傳遞到二級減速主動輪27,二級減速主動輪27經由齒形同步帶37傳遞到二級減速從動輪28的傾轉球籠 29上,二級減速從動輪28內安裝有一個單向軸承30和單向軸承30的托架軸承32,單向軸承30內套與二級減速從動輪軸33之間安裝有二級減速從動輪軸花鍵34連接,單向軸承30 外套與二級減速從動輪觀內壁之間裝有單向軸承花鍵31連接,傾轉球籠四從二級減速從動輪軸33上端插入,利用傾轉球籠四下端花鍵軸與二級減速從動輪軸33的花鍵軸內壁結合,傾轉球頭限位銷子35穿過二級減速從動輪軸33和傾轉球籠四軸,兩端外部被單向軸承的托架軸承32內套套在二級減速從動輪軸33內,帶有離心甩塊的發動機23動力經由二級減速傳遞到單向軸承30后再傳遞到傾轉球籠四上,套在傾轉球籠四上的傾轉球頭橡膠防塵罩110使得傾轉球籠四和旋翼換向反轉齒輪箱90內的上旋翼傘齒輪軸91的花鍵軸頭連接保持密封狀態,單向軸承30保障帶有離心甩塊的發動機23在動力故障時瞬間將動力切斷,保障旋翼89在慣性力下的自由旋轉。實施例二本實施例的十字傾轉式共軸飛行器,與所述旋翼換向反轉齒輪箱配合設有變距控制機構,所述變距控制機構包括上旋翼變距盤結構和下旋翼變距盤結構,參見圖3、圖8、圖9、圖10。如圖3、圖8所示由于旋翼89的變距所需距離很小,利用旋翼換向反轉齒輪箱90 內的兩個換向反轉傘齒輪93與上下旋翼傘齒輪軸91、96齒輪面之間的有限空間里,安裝了由上旋翼變距盤外環50、上旋翼變距盤軸承52、上旋翼變距盤內環47、上旋翼變距盤內環彈簧卡48、上旋翼變距桿銷子49組成的上旋翼變距盤結構,上旋翼傘齒輪軸91內安裝了一根上旋翼變距桿53,上旋翼變距桿53的上端軸頭螺紋伸出上旋翼傘齒輪軸91,穿過上旋翼變距回位彈簧57后,由上旋翼變距桿螺母套M鎖緊,將上旋翼變距回位彈簧57壓緊在上旋翼傘齒輪軸91頂端,上旋翼變距桿橫桿55穿過上旋翼變距桿螺母套M后,兩端分別與兩個上旋翼變距球頭拉桿56上端連接,上旋翼變距球頭拉桿56下端連接在上層旋翼槳轂 A71的槳葉變距桿A77上,上旋翼變距桿銷子49穿過上旋翼變距盤內環47和上旋翼傘齒輪軸91上的長槽型變距孔與上旋翼變距桿53下端連接,上旋翼變距盤軸承52內套在與上旋翼變距盤內環47結合時,將上旋翼變距桿銷子49兩端限位,上旋翼變距盤內外環47、50以對扣形式與上旋翼變距盤軸承52結合,并且分別以上旋翼變距盤內外環彈簧卡48、51將上旋翼變距盤軸承52固定在上旋翼變距盤內外環47、50中間,上旋翼變距盤外環50上的兩根連接桿利用旋翼換向反轉齒輪箱90內的兩個滑槽,向上穿過下旋翼傘齒輪軸軸承座98 和下旋翼齒輪軸軸承座蓋板99與下旋翼變距外環43外側前部的凹弧形齒槽面和后部的連接爪相連接,下旋翼變距內環41的外側上有兩個朝上的螺絲座,用來安裝下旋翼變距球頭推桿46,下旋翼變距球頭推桿46分別連接下層旋翼的兩個槳葉變距桿A77,下旋翼變距盤內環41和下旋翼變距盤外環43之間裝有下旋翼變距盤軸承45,并分別由下旋翼變距盤內環彈簧卡42和下旋翼變距盤外環彈簧卡44固定限位。如圖10所示控制桿軸67穿過控制桿基座66上半部分、下旋翼傘齒輪軸軸承蓋板99、控制桿基座66的下半部分后,利用控制桿軸螺母68鎖緊構成控制桿基座66,控制桿基座66的上半部分安裝變距爪軸59,變距爪軸59中間安裝有扇形變距撥叉60,兩側中間安裝有兩個轉向拉線座69,兩端裝有兩個變距爪62,并分別利用拉線與雙手把控制桿63上連接片相連接,扇形變距撥叉60和變距爪62由變距爪軸定位螺栓61固定在變距爪軸59 上,兩個轉向拉線座69在保持與變距爪軸59之間的可轉動連接的同時,由兩側的轉向拉線座彈簧卡70限制左右的滑動,控制桿基座66的下半部分安裝有雙手把控制桿63,雙把手控制桿63左右手把都安裝有變距小把64,其中左手手把裝有發動機啟動開關58,用于啟動發動機,右手手把裝有油門撥叉桿65,用于油門和轉速控制,雙手把控制桿63可以以控制桿基座66為軸心左右扭轉,利用轉向拉線座69牽動連接ν形尾翼轉向齒輪114上的撥叉桿之間的拉線,驅動ν形尾翼113偏轉,產生橫向阻力推動機身實現轉向飛行,也可以前后左右搬動雙手把控制桿63,使得整個旋翼軸機構前后左右傾轉,實現前后飛行和左右橫向側飛。如圖3、圖8、圖9、圖10所示通過拉緊左右手的變距小把64,拉動變距小把64與變距爪62之間拉線搬動變距爪軸59轉動,并同時帶動變距爪軸59上的扇形變距撥叉60, 下壓下旋翼變距盤外環43上的凹弧形齒槽面,帶動上下旋翼89的變距機構實現旋翼迎角變距,左右手的變距小把64可以單獨或共同控制旋翼89的槳距迎角,以控制桿軸67為中心扇形變距撥叉60在轉向半徑內,始終與下旋翼變距外環43外側前部的同樣以控制桿軸 67為中心,并且半徑也相等的下旋翼變距外環43外側前部的凹弧形齒槽面相嚙合,即使扭轉雙手把控制桿63轉向過程中,以控制桿軸67為中心的扇形變距撥叉60始終與下旋翼變距盤外環43上的凹弧形齒槽面相嚙合,保障在轉向動作范圍內變距動作完成。當拉緊變距小把64帶動扇形變距撥叉60,下壓下旋翼變距盤外環43上的凹弧形齒槽面,帶動整個旋翼89的變距機構向下移動,實現旋翼89的迎角變距,這個狀態下,上旋翼變距球頭拉桿56和下旋翼變距球頭推桿46分別推拉上下層槳轂71的槳葉夾76上的槳葉變距桿A77,使得上下層槳轂A71兩端的旋翼89以各自的槳葉夾軸74為中心扭轉,發生迎角變動,上下旋翼89的常態迎角被設定在10度,當拉緊變距小把64時,上旋翼變距回位彈簧57在向下移動的過程中被壓縮,隨著變距機構向下移動,上下旋翼89的迎角可以被壓縮到到最小迎角2度,便于在啟動狀態低阻力轉動以及在無動力迫降時,整個旋翼機構后傾10度時,旋翼89能夠進入自旋狀態安全迫降。當松開變距小把64,被壓縮的上旋翼變距回位彈簧57利用釋放的張力會將旋翼89的變機構推回原來位置,使得上下旋翼89的迎角復原。實施例三本實施例的十字傾轉式共軸飛行器,雙手把控制機構由雙手把控制桿、 啟動開關、變距爪軸、扇形變距撥叉、變距爪軸定位螺栓、變距爪、變距小把、油門撥叉桿、控制桿基座、控制桿軸、控制桿軸螺母、轉向拉線座、轉向拉線座彈簧卡和上、下旋翼變距盤機構組成;控制桿軸穿過控制桿基座上半部分、下旋翼傘齒輪軸軸承蓋板、控制桿基座下半部分后,利用控制桿軸螺母鎖緊構成控制桿基座,控制桿基座的上半部分安裝變距爪軸,變距爪軸中間安裝有扇形變距撥叉,兩側安裝有兩個轉向拉線座,兩端裝有兩個變距爪,并分別利用拉線與雙手把控制桿上連接片相連接,扇形變距撥叉和變距爪由變距爪軸定位螺栓固定在變距爪軸上,兩個轉向拉線座可轉動連接,并在兩側設有限制左右滑動的轉向拉線座彈簧卡,控制桿基座的下半部分安裝有雙手把控制桿,雙把手控制桿左右手把都安裝有變距小把,其中左手手把裝有發動機啟動開關,右手手把裝有油門撥叉桿。本實用新型的雙手把控制桿的主要控制結構活動范圍如圖9所示a、C和b、b ~ 兩根中心軸線分別表示十字軸四個軸頭左右和前后的傾轉活動范圍,這個范圍保障共軸機實現左右側向飛行實現前后方向飛行。c、中心軸線表示以控制桿基座66為中心,雙手把控制桿63帶動變距爪軸62的實行轉向動作時候的活動范圍,這個轉向范圍內,變距爪軸 62帶動變距爪軸62上的兩個轉向拉線座69牽動116 ν形尾翼軸上的ν形尾翼轉向齒輪 114以ν形尾翼轉向齒輪軸115的d、cf中心軸線為中心,與帶有傘齒輪的ν形尾翼支架 117上的傘齒輪面相嚙合,帶動ν形尾翼支架117以116 ν形尾翼軸的中心軸線g、g—為中心,利用ν形尾翼支架117上的ν形尾翼113左右偏轉時,ν形尾翼113的左右翼面在旋翼 89下洗流下受到的阻力改變,推動機身實現飛行轉向。、中心軸線表示的是以變距爪軸62為中心,拉緊變距小把64和通過拉線與之相連接的變距爪61,帶動變距爪軸62轉動,隨著變距爪軸62的轉動,帶動變距爪軸62軸上的扇形變距撥叉60下壓下旋翼變距盤外環43上的凹弧形齒,從而帶動整個變距機構向下移動的同時,下旋翼變距盤內環41向下拉動下旋翼變距球頭推桿46,下旋翼變距球頭推桿46,撥動有與之連接的槳葉變距桿A77,帶動槳葉夾A74向下移動,以槳轂A71的中心軸線f、Γ為中心,達到改變旋翼89槳距的效果。實施例四本實施例的十字傾轉式共軸飛行器,由十字環102、十字環前支架18、 十字環后支架19、傾轉臂103、傾轉吊桿105、傾轉球籠四、上旋翼傘齒輪軸91、旋翼換向反轉齒輪箱90和手把控制機構組成十字環傾轉控制機構,所述十字環102沿橫向軸線方向的兩個軸頭分別與其下方的十字環前支架18、十字環后支架19連接,十字環102沿縱向軸線方向的兩個軸頭沿軸線方向開有前后傾轉橫軸螺栓108安裝孔,縱向軸線方向的兩個軸頭上另開有兩個向上安裝傾轉吊桿105的長槽型孔,兩個傾轉吊桿105下端穿過長槽孔,兩個前后傾轉橫軸螺栓108分別沿縱向軸線方向的兩個軸頭內穿入軸心孔和孔內的傾轉吊桿 105的底端軸孔與十字環102連接,并由前后傾轉橫軸螺栓彈簧卡109固定限位,兩個傾轉吊桿105分別向上穿過傾轉臂103內的傾轉臂膠套104并由傾轉吊桿螺母106鎖定,傾轉吊桿105與傾轉吊桿螺母106鎖緊后,用傾轉吊桿開口銷107穿過傾轉吊桿頂端來限位,將傾轉臂103和傾轉吊桿105連成一體,傾轉臂上端與旋翼換向反轉機構的旋翼換向反轉齒輪箱90連接,連接狀態下的十字環102的四個軸頭的軸心線和傾轉球籠四的球軸心一致。如圖7所示十字環前支架18、十字環后支架19都安裝有十字環支架內軸套20, 十字環前支架18和十字環后支架19朝向十字環102方向都加工有頂部朝上的ν形限位臺階,用來限制十字環102下平面左右傾轉的幅度。十字環102沿a、C橫向中心軸線方向的兩個軸頭分別與十字環前支架18、十字環后支架19連接,十字環102沿b、b—縱向中心軸線方向的兩個軸頭沿中心軸線方向開有前后傾轉橫軸螺栓108安裝孔,b、b—縱向中心軸線方向的兩個軸頭上另開有兩個安裝傾轉吊桿105的長槽型孔,兩個傾轉吊桿105下端穿過長槽孔,兩個前后傾轉橫軸螺栓108分別沿b、縱向中心軸線方向的兩個軸頭內穿入軸心孔和孔內的傾轉吊桿105底端軸孔,與十字環102連接后,由前后傾轉橫軸螺栓彈簧卡 109固定限位,兩個傾轉吊桿105分別向上穿過傾轉臂103內的傾轉臂膠套104并由傾轉吊桿螺母106鎖定,傾轉臂膠套104用來緩沖傾轉吊桿105上下提拉過程中的震動,傾轉吊桿105與傾轉吊桿螺母106鎖緊后,用傾轉吊桿開口銷107穿過傾轉吊桿105頂端來限位, 將傾轉臂103和傾轉吊桿105連成一體,傾轉臂103上端與旋翼換向反轉齒輪箱90連接, 形成十字傾轉機構。連接狀態下的十字環102的四個軸頭的軸心線和傾轉球籠四的球軸心一致,傾轉臂103下端朝向十字環方向都加工有頂部朝下的ν形限位臺階與十字環2上平面接觸,可以限制十字環102前后傾轉角度。如圖9所示以傾轉球籠四的球軸心為中心,前后左右搬動雙手把控制桿63使得十字環102既可以沿a、橫向中心軸線方向左右傾轉,十字環102也可以沿b、b—縱向中心軸線方向前后傾轉。實施例五參見圖4 圖10,本實施例的十字傾轉式共軸飛行器,采用傘撐式機身支架減震結構。如圖4所示機身立柱1至上而下,穿過駕駛座板12、機身立柱鉸接座2、 機身立柱滑動鉸接座3,利用支架管上的支架撐桿座6、支架撐桿5、支架連接頭7將3根支架管4呈雨傘傘骨狀支撐連接起來,駕駛座板12用螺栓固定在機身立柱鉸接座2上,前支架管4下端安裝一根兩端帶有小輪的腳踏桿9,后面兩根支架管4下端分別裝有一個支架盤 8,機身立柱鉸接座2和機身立柱滑動鉸接座3之間安裝有一個套在立柱外的支架減震彈簧 10,機身立柱1底端安裝有一個立柱減震限位座11,當機身受到來自承載鄉下的壓力時候, 三根支架管4會各自向外撐開,拉動支架撐桿5,支架撐桿5拉動機身立柱滑動鉸接座2會向上滑動,擠壓機身立柱鉸接座2和機身立柱滑動鉸接座3之間的支架減震彈簧10,實現彈性緩沖減震的效果。如圖5、圖6所示機身立柱1上部安裝有立柱套管13分別連接減速機構夾板14、 發動機支架板17,連接面之間襯有立柱橡膠墊15,機身立柱1上部連接的減速機構夾板14 之間,安裝有轉換一級二級減速的三個帶有皮帶輪軸承38的對扣型皮帶輪軸承座36,三個皮帶輪鎖緊螺母39分別鎖緊二級減速主動輪27、二級減速從動輪軸33、離心離合器結合套 24的花鍵軸。減速機構夾板14的前端中端和后端分別連接有十字環前支架18、十字環后支架19和減速機構夾板的支架板22,立柱套管下部發動機支架板17用來固定帶有離心甩塊的發動機23,發動機支架板17之間安裝有發動機減震膠套16和立柱橡膠墊15,用來緩沖帶有離心甩塊的發動機23工作時的震動,前十字環支架連接板21起到十字環前支架18 與機身立柱1上的立柱套管13加強連接,駕駛座板12是固定在機身立柱鉸接座2上的,為調整重心,油箱40被安裝在減速機構夾板支架板22和駕駛座12后面。本實用新型的槳轂結構提供了兩套方案,如圖11、圖12所示一套槳轂機構由槳轂A 71、槳轂法蘭盤A 72、槳葉軸減震膠套A 73、槳葉夾軸A 74、槳葉夾軸套A 75、槳葉夾 A 76、槳葉變距桿A 77、槳葉夾軸限位螺栓A 78、四棱槳轂固定螺栓79組成。上下的槳轂 A71朝向上下旋翼傘齒輪軸91、96方向的兩側,各自加工有六個方形孔,利用方形的四棱槳轂固定螺栓79,穿過上下的槳轂A71各自六個方形孔卡住上下旋翼傘齒輪軸91、96上各自開出的六個方形槽后,加以固定。兩端分別帶有螺紋軸頭和光桿軸頭中間為球狀的槳葉夾軸A74的光桿軸頭一端,穿入槳葉夾軸套A75后又穿入槳葉軸減震膠套A73并安裝在槳轂 A71內,由帶有凹形球軸套的槳轂法蘭盤A72固定在槳轂A71上,槳葉夾軸A74帶有螺紋的一端伸出槳轂A71后,利用螺紋與槳葉夾75連接固定后,并由槳葉夾軸限位螺栓A78鎖緊限位,槳葉夾軸A74的中間為球狀面與槳轂法蘭盤A75上的凹形球軸套構成一個可以獲得大幅度上下左右扭轉的球頭結構,滿足十字鉸接功能的需要。槳葉夾軸A74插入槳轂A71 內的部分光桿軸頭,上下左右擠壓槳葉軸減震膠套A73,并可以在槳葉夾軸套A75內自由扭轉,使得旋翼在槳葉變距桿A77提拉下,扭轉旋翼夾軸A74產生迎角變距。如圖13、圖14所示另一套槳轂機構由槳轂B 80、凹球形軸瓦B 81、槳葉夾軸減震膠套B 82、槳葉夾軸B 83、槳葉夾B 84、槳葉夾法蘭盤B 85、槳葉夾軸軸承B 86、槳葉變距桿B 87、槳葉夾軸固定螺母B 87、四棱槳轂固定螺栓79組成。槳轂B 80與上下旋翼傘齒輪軸91、96連接固定方式與槳轂A71 一致,同樣采用四棱槳轂固定螺栓79將槳轂B80 與上下旋翼傘齒輪軸91、96固定在一起。槳葉夾軸B 83為一端呈球頭型一端為帶有螺紋的軸頭,凹球形軸瓦B 81套在槳葉夾軸B 83的呈球頭型的軸頭一端,并利用凹球形軸瓦B 81自身和槳轂B 80內的螺紋連接在一起,將槳葉夾軸B 83的球頭型一端軸頭鎖緊在槳轂 B 80內,槳葉夾軸減震膠套B 82套在槳葉夾軸B 83上,并安裝在槳轂B 80內,槳葉夾軸 B 83的呈球頭型的軸頭一端和凹球形軸瓦B 81套在一起,形成個可以大幅度上下左右扭轉的球頭結構,滿足十字鉸接功能的需要,槳葉夾軸減震膠套B 82作為槳葉夾軸B 83在槳轂B 80內上下左右活動的限位和緩沖,槳葉夾軸B 83另一端為帶有螺紋的軸頭,穿過槳葉夾法蘭盤B 85和兩個槳葉夾軸軸承B 86后,由槳葉夾軸固定螺母B 88固定在槳葉夾B 84 內,推拉槳葉變距桿B 87時,槳葉夾B 84可以槳葉夾軸B 83為中心自由扭轉,帶動連接的旋翼89產生迎角變距。
權利要求1.一種十字傾轉式共軸飛行器,含有上旋翼,下旋翼,尾翼,所述上旋翼、下旋翼設置在機身立柱上方,機身立柱下部設有駕駛座板,在所述機身立柱及駕駛座板上固定發動機、油箱及減速機構,發動機輸出動力通過減速機構、傾轉球籠和旋翼換向反轉齒輪箱連接上旋翼和下旋翼,其特征是所述減速機構的輸出從動輪中心設有一個單向軸承,所述單向軸承內套與輸出從動輪軸通過花鍵連接,單向軸承外套與輸出從動輪的內壁通過花鍵連接,所述傾轉球籠從減速機構的輸出從動輪軸上端插入并與其花鍵軸內壁結合,傳動連接旋翼換向反轉齒輪箱;所述旋翼換向反轉齒輪箱內設有上旋翼傘齒輪軸、換向反轉傘齒輪、下旋翼傘齒輪軸,上旋翼傘齒輪軸的下端花鍵軸頭從所述旋翼換向反轉齒輪箱底部伸出并與傾轉球籠內花鍵套連接,上旋翼傘齒輪軸向上穿過下旋翼齒輪軸,與上下旋翼傘齒輪軸的兩個齒輪面相嚙合對置安裝兩個換向反轉傘齒輪,兩個換向反轉傘齒輪通過其軸承座安裝在旋翼換向反轉齒輪箱上,動力經由上旋翼傘齒輪軸底部花鍵傳遞上來與對置的兩個換向反轉傘齒輪嚙合;所述尾翼通過尾翼支撐管連接在下旋翼齒輪軸軸承座蓋板上,隨著上下旋翼軸傘齒輪軸一起傾轉,V形尾翼支撐管尾部安裝有V形尾翼軸,V形尾翼軸上方安裝帶有兩個拉線桿并且傘齒輪面向下的V形尾翼轉向齒輪,與所述尾翼聯動設有雙手把控制機構, 雙手把控制機構的雙手把控制桿上設有轉向拉線座,雙手把控制桿連接轉向拉線座和V形尾翼轉向齒輪上兩個拉線桿之間的拉線。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十字傾轉式共軸飛行器,其特征在于與所述旋翼換向反轉齒輪箱配合設有變距控制機構,所述變距控制機構包括上旋翼變距盤結構和下旋翼變距盤結構,在旋翼換向反轉齒輪箱內的兩個換向反轉傘齒輪與上、下旋翼傘齒輪軸齒輪面之間依次安裝上旋翼變距盤外環、上旋翼變距盤軸承、上旋翼變距盤內環、上旋翼變距盤內環彈簧卡、上旋翼變距桿銷子,組成上旋翼變距盤機構,上旋翼傘齒輪軸內安裝上旋翼變距桿, 上旋翼變距桿的上端紋伸出上旋翼傘齒輪軸,穿過上旋翼變距回位彈簧后,由上旋翼變距桿螺母套鎖緊,上旋翼變距桿橫桿穿過上旋翼變距桿螺母套后,兩端分別與兩個上旋翼變距球頭拉桿上端連接,上旋翼變距球頭拉桿下端連接在上層旋翼槳轂的槳葉變距桿上,上旋翼變距桿銷子穿過上旋翼變距盤內環和上旋翼傘齒輪軸上的長槽型變距孔與上旋翼變距桿下端連接,上旋翼變距盤內外環以對扣形式與上旋翼變距盤軸承結合,并且分別以上旋翼變距盤內外環彈簧卡將上旋翼變距盤軸承固定在上旋翼變距盤內外環中間,上旋翼變距盤外環上的兩根連接桿利用旋翼換向反轉齒輪箱內的兩個滑槽,向上穿過下旋翼傘齒輪軸軸承座和下旋翼齒輪軸軸承座蓋板與下旋翼變距外環外側前部的凹弧形齒槽面和后部的連接爪相連接,下旋翼變距內環的外側上有兩個朝上的螺絲座,用來安裝下旋翼變距球頭推桿,下旋翼變距球頭推桿分別連接下層旋翼的兩個槳葉變距桿,下旋翼變距盤內環和下旋翼變距盤外環之間裝有下旋翼變距盤軸承,并分別由下旋翼變距盤內環彈簧卡和下旋翼變距盤外環彈簧卡固定限位。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十字傾轉式共軸飛行器,其特征在于雙手把控制機構由雙手把控制桿、啟動開關、變距爪軸、扇形變距撥叉、變距爪軸定位螺栓、變距爪、變距小把、油門撥叉桿、控制桿基座、控制桿軸、控制桿軸螺母、轉向拉線座、轉向拉線座彈簧卡和上、下旋翼變距盤機構組成;控制桿軸穿過控制桿基座上半部分、下旋翼傘齒輪軸軸承蓋板、控制桿基座下半部分后,利用控制桿軸螺母鎖緊構成控制桿基座,控制桿基座的上半部分安裝變距爪軸,變距爪軸中間安裝有扇形變距撥叉,兩側安裝有兩個轉向拉線座,兩端裝有兩個變距爪,并分別利用拉線與雙手把控制桿上連接片相連接,扇形變距撥叉和變距爪由變距爪軸定位螺栓固定在變距爪軸上,兩個轉向拉線座可轉動連接,并在兩側設有限制左右滑動的轉向拉線座彈簧卡,控制桿基座的下半部分安裝有雙手把控制桿,雙把手控制桿左右手把都安裝有變距小把,其中左手手把裝有發動機啟動開關,右手手把裝有油門撥叉桿。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十字傾轉式共軸飛行器,其特征在于由十字環、十字環前支架、十字環后支架、傾轉臂、傾轉吊桿、傾轉球籠、上旋翼傘齒輪軸、旋翼換向反轉齒輪箱和手把控制機構組成十字環傾轉控制機構,所述十字環沿橫向軸線方向的兩個軸頭分別與其下方的十字環前支架、十字環后支架連接,十字環沿縱向軸線方向的兩個軸頭沿軸線方向開有前后傾轉橫軸螺栓安裝孔,縱向軸線方向的兩個軸頭上另開有兩個向上安裝傾轉吊桿的長槽型孔,兩個傾轉吊桿下端穿過長槽孔,兩個前后傾轉橫軸螺栓分別沿縱向軸線方向的兩個軸頭內穿入軸心孔和孔內的傾轉吊桿的底端軸孔與十字環連接,并由前后傾轉橫軸螺栓彈簧卡固定限位,兩個傾轉吊桿分別向上穿過傾轉臂內的傾轉臂膠套并由傾轉吊桿螺母鎖定,傾轉吊桿與傾轉吊桿螺母鎖緊后,用傾轉吊桿開口銷穿過傾轉吊桿頂端來限位, 將傾轉臂和傾轉吊桿連成一體,傾轉臂上端與旋翼換向反轉機構的旋翼換向反轉齒輪箱連接,連接狀態下的十字環的四個軸頭的軸心線和傾轉球籠的球軸心一致。
5.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十字傾轉式共軸飛行器,其特征在于機身支架采用傘撐式減震機機構,由機身立柱、機身立柱鉸接座、機身立柱滑動鉸接座、支架管、支架撐桿、 支架撐桿座、支架管連接頭、支架盤、腳踏桿、支架減震彈簧、立柱減震限位座、駕駛座板組成,機身立柱自上而下穿過駕駛座板、機身立柱鉸接座、機身立柱滑動鉸接座,支架撐桿座、 支架撐桿、支架連接頭將3根支架管呈雨傘傘骨狀支撐連接,駕駛座板用螺栓固定在機身立柱鉸接座上,前支架管下端安裝一根兩端帶有小輪的腳踏桿,后面兩根支架管下端分別裝有一個支架盤,機身立柱鉸接座和機身立柱滑動鉸接座之間安裝有一個套在立柱外的支架減震彈簧,機身立柱底端安裝有一個立柱減震限位座。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十字傾轉式共軸飛行器,其特征在于槳轂機構包括槳轂A、 槳轂法蘭盤A、槳葉軸減震膠套A、槳葉夾軸A、槳葉夾軸套A、槳葉夾A、槳葉變距桿A、槳葉夾軸限位螺栓A、四棱槳轂固定螺栓,上下的槳轂A朝向上下旋翼傘齒輪軸方向,左右兩側各自加工有六個方形孔,利用方形的四棱槳轂固定螺栓穿過上下的槳轂A各自六個方形孔卡住上下旋翼傘齒輪軸上各自開出的六個方形槽加以固定;兩端分別帶有螺紋的軸頭和光桿軸頭中間為球狀的槳葉夾軸A的光桿軸頭一端,穿入槳葉夾軸套A后又穿入槳葉軸減震膠套A并安裝在槳轂A內,由帶有凹形球軸套的槳轂法蘭盤A固定在槳轂A上,槳葉夾軸 A帶有螺紋的軸頭一端伸出槳轂A后,利用螺紋與槳葉夾連接固定后,并由槳葉夾軸限位螺栓A鎖緊限位,槳葉夾軸A的中間球狀面與槳轂法蘭盤A上的凹形球軸套構成一個可上下左右扭轉的球頭結構;槳葉夾軸A插入槳轂A內的部分光桿軸頭。
7.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十字傾轉式共軸飛行器,其特征在于槳轂機構包括槳轂B、 凹球形軸瓦B、槳葉夾軸減震膠套B、槳葉夾軸B、槳葉夾B、槳葉夾法蘭盤B、槳葉夾軸軸承 B、槳葉變距桿B、槳葉夾軸固定螺母B、四棱槳轂固定螺栓,槳轂B與上下旋翼傘齒輪軸連接固定方式與槳轂A —致,同樣采用四棱槳轂固定螺栓將槳轂B和上下旋翼傘齒輪軸固定在一起;槳葉夾軸B為一端呈球頭型,另一端為帶有螺紋的軸頭,凹球形軸瓦B套在槳葉夾軸B的呈球頭型一端軸頭,并利用凹球形軸瓦B自身和槳轂B內的螺紋連接在一起,槳葉夾軸 B的呈球頭型一端軸頭鎖緊在槳轂B內,槳葉夾軸減震膠套B套在槳葉夾軸B上,并安裝在槳轂B內,槳葉夾軸B另一端為帶有螺紋的頭,穿過槳葉夾法蘭盤B和兩個槳葉夾軸軸承B后,由槳葉夾軸B固定螺母B固定在槳葉夾B內。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十字傾轉式共軸飛行器,它由傘撐式機身、動力傳動機構、十字環傾轉機構、雙把手控制桿機構、旋翼換向反轉齒輪箱、上下旋翼、槳轂和槳葉夾機構、變距機構、v形尾翼組成,所述尾翼通過尾翼支撐管連接在下旋翼齒輪軸軸承座蓋板上,v形尾翼支撐管尾部安裝有v形尾翼軸,v形尾翼軸上方安裝帶有兩個拉線桿并且傘齒輪面向下的v形尾翼轉向齒輪,與尾翼聯動設有雙手把控制機構,雙手把控制機構的雙手把控制桿上設有轉向拉線座,雙手把控制桿連接轉向拉線座和v形尾翼轉向齒輪上兩個拉線桿之間的拉線。該共軸飛行器具有結構更加簡化、造價低廉、維護簡單、駕駛方式大大簡化、容易操作的優點。
文檔編號B64C27/10GK202201167SQ20112014745
公開日2012年4月25日 申請日期2011年5月11日 優先權日2011年5月11日
發明者王略 申請人:王略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