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鉤掛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裝料袋的鉤掛裝置,具體講涉及松散或顆粒狀物料的裝料袋的鉤掛裝置。
背景技術:
松散或粉粒狀物料在轉運時常采用裝料袋盛裝。松散或粉粒狀物料從下料倉向裝料袋內分裝時,是將裝料袋的袋口維系在下料倉的下料口處。在未裝料前,裝料袋為折疊狀,這是為了裝料袋自身儲運的方便,在裝料袋收集物料的過程中,通常的做法是人為將袋體拉扯開,維系在下料口的周圍,而在袋體規格較大時,需要多人同時拉扯袋體,才能將袋完全張開,且此種做法效率低,勞動強度大,更為不利的是這種做法只適用于收集小重量的物料,收集大噸位的物料時,靠人工很難將裝料袋完全張開,從而導致部分袋體仍成干癟狀,造成裝料不徹底,且裝料時人工不能支撐起物料的重量,而且收集物料的過程中,有時會產生灰塵等,這時人工已無法完成此項工作了。例如,大型混泥土原料廠是將干混狀態的·水泥和砂等成分按比例混合好,再用料袋盛裝后運到施工現場進行攪拌后實施澆注,此類裝料袋容積較大,可裝一噸物料,所以裝料袋自身袋體就較大,其折疊程度更甚,裝料時將其展開就更加困難。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鉤掛裝置,通過動力機構的驅動而鉤掛起裝料袋,使袋體展開,完成裝料工作,降低工人勞動強度。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鉤掛裝置包括包括桿體,桿體中部與機架鉸接,桿體上靠近料倉下料口的一端為鉤頭形,遠離鉤頭的一端與動力機構相連,動力機構驅動桿體繞鉸接軸轉動。采用上述裝置裝料時,將裝料袋的系帶鉤掛在桿體鉤頭上,由于桿體的尾端與中部分別與動力機構及機架鉸接,當開啟動力機構時,動力機構將驅動桿體繞鉸接軸轉動,從而實現桿體將系帶向袋體周部拉扯開,使袋體呈挺闊狀態,便于物料的順利下落。
圖I為本實用新型的工作狀態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主視圖。圖3為圖2的右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一種鉤掛裝置,如圖I 4所示,本實用新型的鉤掛裝置包括桿體10,桿體10中部與機架30鉸接,桿體10上靠近料倉下料口 50的一端為鉤頭形,遠離鉤頭11的一端與動力機構20相連,動力機構20提供動力,驅動桿體10繞鉸接軸轉動。裝料時,鉤頭11用于鉤掛裝料袋的系帶,當開啟動力機構20時,動力機構20將驅動桿體10繞鉸接軸轉動,從而實現桿體10將系帶向袋體周部拉扯開,系帶帶動袋體向周部展開。進一步的講,機架30包括豎桿31與橫板32,橫板32上設有螺孔,通過螺孔將橫板32固定在豎桿31上,豎桿31靠近鉤頭11的一端與桿體10中部鉸接,橫板32的尾端與動力機構20相連。豎桿31和橫板32用于固定動力機構20,同時豎桿31也起到了加強桿體10承重的作用。所述桿體10靠近料倉下料口 50的一端為鉤頭形 ,該鉤頭11與裝料袋40的系帶連接,這樣可使裝料袋的系帶牢固地鉤掛在桿體10上,下料時不易脫落桿體。如圖1、2所示,本實用新型中的鉤頭11的形狀可以選擇簡易形狀,即無需常規的開口環狀的鉤頭,圖1、2所示的鉤掛裝置,其桿體10的下端為折板或折桿狀,其折彎處具有掛鉤作用。所述的動力機構20為氣缸,氣缸20的活塞桿的桿端與桿體10鉸接,而缸體一端與橫板32相連。下料時,氣缸20提供功力,驅動桿體10圍繞鉸接軸轉動,實現了桿體10的鉤頭部分將裝料袋的系帶向袋體周端拉扯開。將氣缸作為動力機構20的優選方案是由于整個裝置所需要的動力不大,氣動機構滿足動力需要,且響應迅捷。
權利要求1.一種鉤掛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桿體(10),桿體(10)中部與機架(30)鉸接,桿體(10)上靠近料倉下料ロ(50)的一端為鉤頭形,遠離鉤頭(11)的一端與動カ機構(20)相連,動カ機構(20)驅動桿體(10)繞鉸接軸轉動。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鉤掛裝置,其特征在于機架(30)包括豎桿(31)與橫板(32),橫板(32)上設有螺孔,通過螺孔將橫板(32)固定在豎桿(31)上,豎桿(31)靠近鉤頭(11)的一端與桿體(10)中部鉸接,橫板(32)與動カ機構(20)相連。
3.根據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鉤掛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桿體(10)靠近料倉下料ロ(50)的一端為鉤頭形,該鉤頭(11)與裝料袋(40)的系帶連接。
4.根據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鉤掛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動カ機構(20)為氣缸,氣缸(20)的活塞桿的桿端與桿體(10)鉸接,而缸體一端與橫板(32)相連。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松散或顆粒狀物料的裝料袋的鉤掛裝置。鉤掛裝置包括桿體,桿體中部與機架鉸接,桿體上靠近料倉下料口的一端為鉤頭形,遠離鉤頭的一端與動力機構相連,動力機構提供動力,驅動桿體繞鉸接軸轉動。裝料時,桿體鉤頭用于鉤掛裝料袋的系帶,當開啟動力機構時,動力機構將驅動桿體繞鉸接軸轉動,從而實現桿體將系帶向袋體周部拉扯開,使袋體呈挺闊狀態。
文檔編號B65B43/26GK202557858SQ20122019935
公開日2012年11月28日 申請日期2012年5月5日 優先權日2012年5月5日
發明者夏振華, 王建, 張強, 陳小超, 王嬌 申請人:安徽萬誠達新型材料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