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電梯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電梯轎廂操作面板。
背景技術:
電梯轎廂操作面板是電梯操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作為電梯操作中頻繁使用的設備,往往容易損耗,而不得不進行維修。
相關技術中,對于電梯轎廂操作面板掛壁安裝后的維修通常是采用直接拆除的方式,在超薄或無底盒的情況下目前的技術背景其機械結構還不能做到旋轉打卡面板對里面的電氣元器件進行維修更換,如圖1所示,為相關技術提供的轎廂操作面板的設計原理圖,轎廂操作面板1包括蓋板11、底板12及旋轉鉸鏈13,從圖可知,受限于蓋板11的形狀與尺寸,即便對轎廂操作面板1設計旋轉鉸鏈,無論如何調整旋轉鉸鏈13的旋轉半徑,在面板11與轎廂壁板2無縫隙的情況下,根據蓋板11的旋轉軌跡,蓋板11無法翻轉打開以方便進行內部電器檢修,假如使用特殊的鉸鏈改變蓋板的翻轉軌跡,可以實現蓋板11的翻轉,但是在不影響內部電器元件排布設置的情況下無法實現其厚度小于30MM。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種新的轎廂操作面板解決上述技術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便利旋轉、方便維修且超薄的操作面板。
本發明提供轎廂操作面板,所述轎廂操作面板包括固定于轎廂壁板的底板、與所述底板圍合形成一收容空間的蓋板及轉軸,所述蓋板通過所述轉軸與所述底板轉動連接,所述蓋板包括與所述轉軸共中心軸線的弧形端,定義自所述轉軸的圓心至所述弧形端的外壁的距離為弧形端的外徑r1,自所述轉軸的圓心沿垂直于所述底板的方向至所述底板的外壁的距離為所述蓋板的轉動半徑r2,自所述轉軸的圓心至所述蓋板的外壁的距離為間距h,所述電梯轎廂操作面板的厚度為d,其中d=r2+h,r1小于或等于r2。
優選的,所述厚度d小于或等于18mm。
優選的,所述底板包括第一本體及固定于所述第一本體的第一邊框,所述蓋板還包括第二本體及固定于所述第二本體的第二邊框,所述第二邊框通過所述轉軸與所述第一邊框轉動連接,所述弧形端設于所述第二邊框的轉動端的外壁,當所述蓋板蓋合于所述底板時,所述第一邊框與所述第二邊框圍合形成一圍繞所述第二本體的框形結構。
優選的,所述第一邊框包括兩個第一邊條、兩個第一角碼及兩個第二角碼,兩個所述第一邊條相對設于所述第一本體的兩端,所述第一角碼和所述第二角碼分別配合夾持所述第一邊條的兩端,所述第二邊框位于兩個所述第一角碼之間且通過所述轉軸與所述第一角碼轉動連接。
優選的,所述第二邊框包括兩個分別固設于所述第二本體兩端的第二邊條,其中一個所述第二邊條位于兩個所述第一角碼之間且其外壁設有所述弧形端,該第二邊條通過所述轉軸與所述第一角碼轉動連接。
優選的,所述第一邊框包括第二邊條,所述第二邊條固設于所述第一本體的一端,所述第二邊框通過所述轉軸與所述第二邊條轉動連接。
優選的,所述第二邊框包括兩個第一邊條、兩個第一角碼、兩個第二角碼以及一個第三邊條,兩個所述第一邊條相對設于所述第二本體的兩端,所述第一角碼和所述第二角碼分別配合夾持于所述第一邊條的兩端,所述第三邊條固設于所述第二本體且位于兩個所述第二角碼之間,所述弧形端設于所述第一角碼的外壁,所述第一角碼通過所述轉軸與所述第二邊條轉動連接。
優選的,所述第一角碼的一端與所述轉軸的一端連接,所述第二邊條包括與所述轉軸的另一端配合連接的轉軸孔。
相比較于相關技術,本發明提供的轎廂操作面板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所述轎廂操作面板包括固定于轎廂壁板的底板、與所述底板圍合形成一收容空間的蓋板及轉軸,所述蓋板通過所述轉軸與所述底板轉動連接,所述蓋板包括與所述轉軸共中心軸線的弧形端,定義所述弧形端的外徑r1,所述蓋板的轉動半徑r2,間距h,所述電梯轎廂操作面板的厚度為d,其中d=r2+h,r1小于或等于r2。所述弧形端與所述轉軸的配合設置實現所述轎廂面板在轎廂壁板無縫隙的情況下,所述蓋板可以翻轉打開,方便維修人員對內部的電器元件進行維修更換,突破了轎廂操作面板與轎廂壁板的連接關系及所述蓋板尺寸對所述蓋板旋轉的限制;進一步的,所述轎廂操作面板的厚度d即為轉動半徑r2與h的和,從而實現所述轎廂操作面板的厚度d可以根據轉動半徑r2調整,在不使用特殊鉸鏈并且不影響所述轎廂操作面板的內部電器元件的排布布置的情況下,可以實現所述轎廂操作面的厚度d小于或等于18MM。
附圖說明
圖1為相關技術提供的轎廂操作面板的設計原理圖;
圖2為本發明提供的轎廂操作面板的設計原理圖;
圖3為本發明提供的轎廂操作面板的第一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圖3所示的轎廂操作面板的分解結構示意圖;
圖5為圖4所示的第一邊框的部分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發明提供的轎廂操作面板的第二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7為圖6所示的轎廂操作面板的分解結構示意圖;
圖8為圖7所示的第一邊條、第二邊條、第一角碼及第二角碼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方式對本發明做進一步說明。請參閱圖2,圖2為本發明提供的轎廂操作面板的設計原理圖。所述轎廂操作面板100包括底板1、蓋板3、轉軸5及收容空間7,所述底板1固設于所述轎廂壁板(未標號),所述蓋板3通過所述轉軸5與所述底板1轉動連接,且二者圍繞形成所述收容空間7,所述收容空間7用于存儲所述轎廂操作面板100內的電器元件(未標號)。
所述蓋板3包括弧形端36,所述弧形端36與所述轉軸5共中心軸線。
定義自所述轉軸5的圓心至所述弧形端36的外壁的距離為弧形端36的外徑r1,自所述轉軸5的圓心沿垂直于所述底板1的方向至所述底板1的外壁的距離為所述蓋板3的轉動半徑r2,自所述轉軸5的圓心沿垂直于所述蓋板3的方向至所述蓋板3的外壁的距離為間距h,所述電梯轎廂操作面板100的厚度為d,其中d=r2+h,r1小于或等于r2,所述轎廂操作面板100的厚度d即為轉動半徑r2與h的和,從而實現所述轎廂操作面板100的厚度d可以根據轉動半徑r2調整,在不使用特殊鉸鏈并且不影響所述轎廂操作面板100的內部電器元件的排布布置的情況下,可以實現所述轎廂操作面板100的厚度d小于或等于18MM。
以下根據不同的具體形狀與構造,結合附圖對本發明提供的第一實施例與第二實施例分別作具體陳述說明。
第一實施例
請結合參閱圖3、圖4及圖5,其中,圖3為本發明提供的轎廂操作面板的第一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4為圖3所示的轎廂操作面板的分解結構示意圖,圖5為圖4所示的第一邊框的部分結構示意圖。
所述底板1包括第一本體11及第一邊框17,所述第一邊框17固定于所述第一本體11,所述蓋板3包括第二本體32、第二邊框35及弧形端36,所述第二邊框35固定于所述第二本體32,所述第二邊框35通過所述轉軸5與所述第一邊框17活動連接,所述弧形端36設于所述第二邊框35的轉動端的外壁,所述弧形端36與所述轉軸5共中心軸線,當所述蓋板3蓋合于所述底板1時,所述第一邊框17與所述第二邊框35圍繞所述第二本體32設置且二者形成一框形結構,所述蓋板3可沿所述轉軸5翻轉覆蓋或敞露所述底板1,從而方便維修人員對位于收容空間7內的電器元件進行維修和更換。
本實施例中,所述底板1還包括第一襯邊13及第二襯邊15,所述第一襯邊13與所述第二襯邊15的數量均為兩個,所述第一襯邊13與所述第二襯邊15自所述第一本體11的周邊彎折延伸而成,所述第一襯邊13、所述第二襯邊15及所述第一本體11界定形成一盒體結構,所述第一邊框17固定于所述第一本體11的兩端。
具體的,所述第一襯邊13的長度小于所述第二襯邊15的長度,兩個所述第一襯邊13相對設于所述第一本體11的頂端與底端,兩個所述第二襯邊15夾持所述第一襯邊13的兩端。
所述第一邊框17包括第一邊條17a、第一角碼17b及第二角碼17c,所述第一邊條17a、所述第一角碼17b及所述第二角碼17c的數量均為兩個,兩個所述第一邊條17a分別設于所述第一本體11的兩端,一個所述第一角碼17b與一個所述第二角碼17c夾持于所述第一邊條17a的兩端。
所述第一邊條17a包括第一條本體171a、第一襯邊安裝面173a及固定銷孔175a,所述第一襯邊安裝面173a覆設于所述第一條本體171a的一側面,所述固定銷孔175a的數量為兩個,分別設于所述第一條本體171a的兩端。
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邊條17a的長度與所述第一襯邊13的長度相等,所述第一邊條17a通過所述第一襯邊安裝面173a與所述第一襯邊13固定連接。
當然在其他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邊條17a的長度可以與所述第二襯邊15的長度相等,所述第一邊條17a可以通過所述第一襯邊安裝面173a與所述第二襯邊15固定連接。
所述第一角碼17b與所述第二角碼17c均呈L型,所述第一角碼17b包括固定銷171b,所述固定銷171b設于L型的所述第一角碼17b的一端,且二者一體成型,所述第二角碼17c也包括固定銷171c,所述固定銷171c設于L型的第二角碼17c的一端,且二者一體成型,所述第一角碼17b與所述第二角碼17c各自的固定銷分別插入設于所述第一邊條17a兩端的固定銷孔175a,以此實現與所述第一邊條17a的固定連接。
所述蓋板3包括面板31、第二本體32、第三襯邊33、第四襯邊34、第二邊框35及弧形端36,所述面板31覆設于所述第二本體32的表面,二者通過強力膠粘接,所述第三襯邊33、所述第四襯邊34的數量均為兩個,所述第三襯邊33與所述第四襯邊34均為所述第二本體32的周邊彎折延伸而成,所述第三襯邊33、所述第四襯邊34及所述第二本體32界定形成一盒體結構,所述第二邊框35設于所述第二本體32的兩端,所述弧形端36覆設于所述第二邊框35的轉動端的外壁。
具體的,所述面板31與所述第二本體32上均設有與操作按鈕相對應的按鈕孔(未標號)及與顯示屏幕相匹配的屏幕框(未標號)。
所述第三襯邊33與所述第一襯邊13的長度相等,兩個所述第三襯邊33分別位于所述第二本體32的頂端與底端。
所述第四襯邊34與所述第二襯邊15的長度相等,兩個所述第四襯邊34夾持所述第三襯邊33的兩端。
所述第二邊框35包括兩個所述第二邊條35a,所述第二邊條35a包括第二襯邊安裝面351a,所述第二邊條35a與所述第四襯邊34的長度相等,兩個所述第二邊條35a分別設于所述第二本體32的兩端,并通過各自的第二襯邊安裝面351a與兩個所述第四襯邊34分別固定連接,當所述蓋板3蓋合于所述底板1時,其中一個所述第二邊條35a夾設于兩個所述第一角碼17b之間,另一個所述第二邊條35a夾設于所述兩個所述第二角碼17c之間。
本實施例中,夾設于兩個所述第一角碼17b之間的所述第二邊條35a還包括轉軸孔353a,所述轉軸孔353a的數量為兩個,兩個所述轉軸孔353a分別設于所述第二邊條35a的兩端,所述弧形端36覆設于該第二邊條35a的外壁。所述轉軸5的數量為兩個,所述轉軸5的一端與所述第一角碼17b未設置所述固定銷171b的一端連接,且二者一體成型,所述轉軸5的另一端插入所述轉軸孔353a,由此實現所述蓋板3可以翻轉敞開所述底板1,閉合覆蓋所述底板1。
當然在其他實施例中,所述轉軸5可以貫穿連接夾設于兩個所述第一角碼17b之間的第二邊條35a及兩個所述第一角碼17b。
第二實施例
請結合參閱圖6、圖7及圖8,其中,圖6為本發明提供的轎廂操作面板的第二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7為圖6所示的轎廂操作面板的分解結構示意圖,圖8為圖7所示的第一邊條、第二邊條、第一角碼及第二角碼的結構示意圖。
所述底板1包括第一本體11及第一邊框17,所述第一邊框17固定于所述第一本體11,所述蓋板3包括第二本體32、第二邊框35及弧形端36,所述第二邊框35固定于所述第二本體32,所述第二邊框35通過所述轉軸5與所述第一邊框17活動連接,所述弧形端36設于所述第二邊框35的轉動端的外壁,所述弧形端36與所述轉軸5共中心軸線,當所述蓋板3蓋合于所述底板1時,所述第一邊框17與所述第二邊框35圍繞所述第二本體32設置且二者形成一框形結構,所述蓋板3可沿所述轉軸5翻轉覆蓋或敞露所述底板1,從而方便維修人員對位于收容空間7內的電器元件進行維修和更換。
本實施例中,所述底板1還包括第一襯邊13及第二襯邊15,所述第一襯邊13與所述第二襯邊15的數量均為兩個,所述第一襯邊13與所述第二襯邊15自所述第一本體11的周邊彎折延伸而成,所述第一襯邊13、所述第二襯邊15及所述第一本體11界定形成一盒體結構,所述第一邊框17固定于所述第一本體11的一端。
具體的,所述第一襯邊13的長度小于所述第二襯邊15的長度,兩個所述第一襯邊13相對設于所述第一本體11的頂端與底端,兩個所述第二襯邊15夾持所述第一襯邊13的兩端。
所述第一邊框17包括第二邊條17d,所述第二邊條17d包括第二條本體171d、第二襯邊安裝面173d及轉軸孔175d,所述第二襯邊安裝面173d覆設于所述第二條本體171d的一側面,所述轉軸孔175d的數量為兩個,兩個所述轉軸孔175d分別設于所述第二條本體171d的兩端。
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二邊條17d的長度與所述第二襯邊15的長度相等,所述第二邊條17d通過所述第二襯邊安裝面173d與所述第二襯邊15固定連接。
當然在其他實施例中,所述第二邊條17d的長度可以與所述第一襯邊13的長度相等,所述第二邊條17d可以通過所述第二襯邊安裝面173d與所述第一襯邊13固定連接。
所述蓋板3包括面板31、第二本體32、第三襯邊33、第四襯邊34、第二邊框35及弧形端36,所述面板31覆設于所述第二本體32的表面,二者通過強力膠粘接,所述第三襯邊33及所述第四襯邊34的數量均為兩個,所述第三襯邊33與所述第四襯邊34均為所述第二本體32的周邊彎折延伸而成,所述第三襯邊33、所述第四襯邊34及所述第二本體32界定形成一盒體結構,所述第二邊框35圍繞所述第二本體32設置,所述弧形端36覆設于所述第二邊框35的轉動端的外壁。
具體的,所述面板31與所述第二本體32上均設有與操作按鈕相對應的按鈕孔(未標號)及與顯示屏幕相匹配的屏幕框(未標號)。
所述第三襯邊33與所述第一襯邊13的長度相等,兩個所述第三襯邊33分別位于所述第二本體32的頂端與底端。
所述第四襯邊34與所述第二襯邊15的長度相等,兩個所述第四襯邊34夾持所述第三襯邊33的兩端。
所述第二邊框35包括第一邊條35b、第一角碼35c、第二角碼35d及第三邊條35e,所述第一邊條35b、所述第一角碼35c及所述第二角碼35d的數量為兩個,兩個所述第一邊條35b分別設于所述第二本體32的兩端,一個所述第一角碼35c與一個所述第二角碼35d夾持于所述第一邊條35b的兩端,所述第三邊條35e夾設于兩個第二角碼35d之間,所述第二邊條17d夾設于兩個所述第一角碼35c之間。
具體的,所述第一邊條35b包括第一條本體351b、第一襯邊安裝面353b及固定銷孔355b,所述第一襯邊安裝面353b覆設于所述第一條本體351b的一側面,所述固定銷孔355b的數量為兩個,分別設于所述第一條本體351b的兩端,所述第一邊條35b與所述第三襯邊33的長度相等,所述第一邊條35b通過所述第一襯邊安裝面353b與一個所述第三襯邊33固定連接。
所述第三邊條35e包括第三襯邊安裝面(未標號),所述第三襯邊安裝面覆設于所述第三邊條35e的一側面,所述第三邊條35e的長度與所述第四襯邊34的長度相等,所述第三邊條35e通過所述第三襯邊安裝面與一個所述第四襯邊34固定連接。
所述第一角碼35c與所述第二角碼35d均呈L型,所述第一角碼35c包括固定銷351c,所述固定銷351c設于L型的所述第一角碼35c的一端,且二者一體成型,所述第二角碼35d也包括固定銷351d,所述固定銷351d設于L型的第二角碼35d的一端,且二者一體成型,所述第一角碼35c與所述第二角碼35d各自的固定銷分別插入設于所述第一邊條35b兩端的固定銷孔355b,以此實現與所述第一邊條35b的固定連接。
本實施例中,兩個所述第一角碼35c夾持所述第二邊條17d的兩端,所述弧形端36覆設于兩個所述第一角碼35c的外壁。所述轉軸5的數量為兩個,所述轉軸5的一端與所述第一角碼35c未設置所述固定銷351c的一端連接,且二者一體成型,所述轉軸5的另一端插入所述第二邊條17d的所述轉軸孔175d,所述第一角碼35c通過所述轉軸5與所述第二邊條17d轉動連接,由此實現所述蓋板3可以翻轉敞開所述底板1,閉合覆蓋所述底板1。
當然在其他實施例中,所述轉軸5可以貫穿連接夾設于兩個所述第一角碼35c之間的第二邊條17d及兩個所述第一角碼35c。
相比較于相關技術,本發明提供的轎廂操作面板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所述轎廂操作面板包括固定于轎廂壁板的底板、與所述底板圍合形成一收容空間的蓋板及轉軸,所述蓋板通過所述轉軸與所述底板轉動連接,所述蓋板包括與所述轉軸共中心軸線的弧形端,定義所述弧形端的外徑r1,所述蓋板的轉動半徑r2,間距h,所述電梯轎廂操作面板的厚度為d,其中d=r2+h,r1小于或等于r2。所述弧形端與所述轉軸的配合設置實現所述轎廂面板在轎廂壁板無縫隙的情況下,所述蓋板可以翻轉打開,方便維修人員對內部的電器元件進行維修更換,突破了轎廂操作面板與轎廂壁板的連接關系及所述蓋板尺寸對所述蓋板旋轉的限制;進一步的,所述轎廂操作面板的厚度d即為轉動半徑r2與h的和,從而實現所述轎廂操作面板的厚度d可以根據轉動半徑r2調整,在不使用特殊鉸鏈并且不影響所述轎廂操作面板的內部電器元件的排布布置的情況下,可以實現所述轎廂操作面的厚度d小于或等于18MM。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實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發明的專利范圍,凡是利用本發明說明書及附圖內容所作的等效結構或等效流程變換,或直接或間接運用在其它相關的技術領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發明的專利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