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機電技術領域,具體地說是一種汽車內飾面板檢測流水線系統。
背景技術:
由于汽車內飾面板中牽涉到旋鈕勻油、旋鈕扭力檢測、按鍵力及行程檢測、視覺/AVS檢測等工序,采用人工檢測節拍長、不易區分各配置產品,很容易產生質量風險,整體質量不易于控制,節奏慢、投入操作人員數多、不適于大批量生產。因此需要設計、制造、開發專門的全自動檢測流水線進行全過程全自動化檢測作業。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為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汽車內飾面板檢測流水線系統,人工上、下產品,流水線設備自動實現旋鈕勻油及按鍵壓裝、旋鈕扭力檢測、按鍵力及行程檢測、視覺/AVS檢測,實現全過程全自動化檢測作業的流水線設備。
為實現上述目的,設計一種汽車內飾面板檢測流水線系統,包括流水線、按鍵力及行程檢測設備、視覺檢測設備、旋鈕勻油及按鍵壓裝設備、旋鈕扭力檢測設備,其特征在于:流水線的一端設有電機,電機的輸出軸采用轉軸連接皮帶;所述的流水線的左端設有放料檢測傳感器,流水線的右端設有取料檢測傳感器;位于流水線上設有若干移動載板,移動載板的下方設有氣缸頂升裝置;所述的位于流水線從左至右依次設有旋鈕勻油及按鍵壓裝設備、旋鈕扭力檢測設備、按鍵力及行程檢測設備及視覺檢測設備。
所述的皮帶位于流水線的前后兩側位置。
所述的旋鈕勻油及按鍵壓裝設備包括旋鈕勻油及按鍵壓裝設備機架、第一夾手、第一夾緊氣缸、第二夾緊氣缸、第一上下移載氣缸、第一左右移載氣缸、第一前后移載氣缸、勻油上下移載氣缸、旋轉電機、第一夾緊夾頭,旋鈕勻油及按鍵壓裝設備機架的底部設有第一平臺,第一平臺上采用第一支架連接勻油上下移載氣缸,位于第一支架的中部設有旋轉電機,旋轉電機的下端連接第一夾緊氣缸的上端,第一夾緊氣缸的下端連接第一夾緊夾頭;位于第一夾緊夾頭的一側設有第一左右移載氣缸,第一左右移載氣缸的上方設有第一前后移載氣缸,第一前后移載氣缸的前端連接第一上下移載氣缸,位于第一上下移載氣缸的下端連接第二夾緊氣缸的上端,第二夾緊氣缸的下端連接第一夾手。
所述的旋鈕扭力檢測設備包括旋鈕扭力檢測設備機架、扭力上下移載氣缸、檢測旋轉電機、扭力檢測傳感器、第二夾緊夾頭、第三夾緊氣缸、第二前后移載氣缸、第二上下移載氣缸、第二夾手、第四夾緊氣缸,旋鈕扭力檢測設備機架的底部設有第二平臺,第二平臺上采用第二支架連接扭力上下移載氣缸,位于第二支架的上部設有檢測旋轉電機,檢測旋轉電機的下端連接扭力檢測傳感器的上端,扭力檢測傳感器的下端連接第三夾緊氣缸的上端,第三夾緊氣缸的下端連接第二夾緊夾頭;位于第二夾緊夾頭的下方設有第二左右移載氣缸,第二左右移載氣缸的一側上方設有第二前后移載氣缸,第二前后移載氣缸的前端連接第二上下移載氣缸,位于第二上下移載氣缸的下端連接第四夾緊氣缸的上端,第四夾緊氣缸的下端連接第二夾手。
所述的按鍵力及行程檢測設備包括按鍵力及行程檢測設備機架、第一Z軸移載電缸、按鍵力檢測傳感器、第三夾緊夾頭、第五夾緊氣缸、第一XY軸水平面移載電缸、第三前后移載氣缸、第三上下移載氣缸、第三夾手、第六夾緊氣缸,按鍵力及行程檢測設備機架的底部設有第三平臺,按鍵力及行程檢測設備機架的頂部連接第一Z軸移載電缸,第一Z軸移載電缸的下端連接按鍵力檢測傳感器,按鍵力檢測傳感器的下方設有第三夾緊夾頭,第三夾緊夾頭的下端連接第五夾緊氣缸的上端,第五夾緊氣缸的下端連接第一XY軸水平面移載電缸,所述的第一XY軸水平面移載電缸位于第三平臺上;位于第一XY軸水平面移載電缸的一側上方設有第三前后移載氣缸,第三前后移載氣缸的前端連接第三上下移載氣缸,位于第三上下移載氣缸的下端連接第六夾緊氣缸的上端,第六夾緊氣缸的下端連接第三夾手。
所述的視覺檢測設備包括視覺檢測設備機架、工業相機、第四夾緊夾頭、第七夾緊氣缸、第二XY軸水平面移載電缸、第四前后移載氣缸、第二Z軸移載電缸、第四夾手、第八夾緊氣缸,視覺檢測設備機架的底部設有第四平臺,視覺檢測設備機架的頂部設有工業相機,工業相機的下方設有第四夾緊夾頭,第四夾緊夾頭的下端連接第七夾緊氣缸的上端,第七夾緊氣缸的下端連接第二XY軸水平面移載電缸,所述的第二XY軸水平面移載電缸位于第四平臺上;位于第二XY軸水平面移載電缸的一側上方設有第四前后移載氣缸,第四前后移載氣缸的前端連接第二Z軸移載電缸,第二Z軸移載電缸的下端連接第八夾緊氣缸的上端,第八夾緊氣缸的下端連接第四夾手。
本實用新型同現有技術相比,檢測自動化技術能級得到極大提升,整體操作簡單、全自動化檢測,適宜于大批量生產;大幅降低了工人勞動強度、確保了產品質量、檢測效率提升、大幅節省了檢測人工、降低了生產成本。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圖2為流水線結構示意圖。
圖3為旋鈕勻油及按鍵壓裝設備結構示意圖。
圖4為旋鈕扭力檢測設備結構示意圖。
圖5為按鍵力及行程檢測設備結構示意圖。
圖6為視覺檢測設備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根據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的說明。
如圖1至圖6所示,流水線1的一端設有電機11,電機11的輸出軸采用轉軸連接皮帶13;所述的流水線1的左端設有放料檢測傳感器12,流水線1的右端設有取料檢測傳感器18;位于流水線1上設有若干移動載板16,移動載板16的下方設有氣缸頂升裝置15;所述的位于流水線1從左至右依次設有旋鈕勻油及按鍵壓裝設備5、旋鈕扭力檢測設備6、按鍵力及行程檢測設備7及視覺檢測設備8。
皮帶13位于流水線1的前后兩側位置。
旋鈕勻油及按鍵壓裝設備5包括旋鈕勻油及按鍵壓裝設備機架、第一夾手、第一夾緊氣缸、第二夾緊氣缸、第一上下移載氣缸、第一左右移載氣缸、第一前后移載氣缸、勻油上下移載氣缸、旋轉電機、第一夾緊夾頭,旋鈕勻油及按鍵壓裝設備機架4的底部設有第一平臺2,第一平臺2上采用第一支架3連接勻油上下移載氣缸27,位于第一支架3的中部設有旋轉電機26,旋轉電機26的下端連接第一夾緊氣缸24的上端,第一夾緊氣缸24的下端連接第一夾緊夾頭25;位于第一夾緊夾頭25的一側設有第一左右移載氣缸23,第一左右移載氣缸23的上方設有第一前后移載氣缸22,第一前后移載氣缸22的前端連接第一上下移載氣缸21,位于第一上下移載氣缸21的下端連接第二夾緊氣缸20的上端,第二夾緊氣缸20的下端連接第一夾手19。
旋鈕扭力檢測設備6包括旋鈕扭力檢測設備機架、扭力上下移載氣缸、檢測旋轉電機、扭力檢測傳感器、第二夾緊夾頭、第三夾緊氣缸、第二前后移載氣缸、第二上下移載氣缸、第二夾手、第四夾緊氣缸,旋鈕扭力檢測設備機架9的底部設有第二平臺10,第二平臺10上采用第二支架14連接扭力上下移載氣缸37,位于第二支架14的上部設有檢測旋轉電機36,檢測旋轉電機36的下端連接扭力檢測傳感器35的上端,扭力檢測傳感器35的下端連接第三夾緊氣缸33的上端,第三夾緊氣缸33的下端連接第二夾緊夾頭34;位于第二夾緊夾頭34的下方設有第二左右移載氣缸32,第二左右移載氣缸32的一側上方設有第二前后移載氣缸31,第二前后移載氣缸31的前端連接第二上下移載氣缸30,位于第二上下移載氣缸30的下端連接第四夾緊氣缸29的上端,第四夾緊氣缸29的下端連接第二夾手28。
按鍵力及行程檢測設備7包括按鍵力及行程檢測設備機架、第一Z軸移載電缸、按鍵力檢測傳感器、第三夾緊夾頭、第五夾緊氣缸、第一XY軸水平面移載電缸、第三前后移載氣缸、第三上下移載氣缸、第三夾手、第六夾緊氣缸,按鍵力及行程檢測設備機架17的底部設有第三平臺38,按鍵力及行程檢測設備機架17的頂部連接第一Z軸移載電缸48,第一Z軸移載電缸48的下端連接按鍵力檢測傳感器47,按鍵力檢測傳感器47的下方設有第三夾緊夾頭46,第三夾緊夾頭46的下端連接第五夾緊氣缸45的上端,第五夾緊氣缸45的下端連接第一XY軸水平面移載電缸44,所述的第一XY軸水平面移載電缸44位于第三平臺38上;位于第一XY軸水平面移載電缸44的一側上方設有第三前后移載氣缸43,第三前后移載氣缸43的前端連接第三上下移載氣缸42,位于第三上下移載氣缸42的下端連接第六夾緊氣缸41的上端,第六夾緊氣缸41的下端連接第三夾手40。
視覺檢測設備8包括視覺檢測設備機架、工業相機、第四夾緊夾頭、第七夾緊氣缸、第二XY軸水平面移載電缸、第四前后移載氣缸、第二Z軸移載電缸、第四夾手、第八夾緊氣缸,視覺檢測設備機架49的底部設有第四平臺50,視覺檢測設備機架49的頂部設有工業相機58,工業相機58的下方設有第四夾緊夾頭57,第四夾緊夾頭57的下端連接第七夾緊氣缸56的上端,第七夾緊氣缸56的下端連接第二XY軸水平面移載電缸55,所述的第二XY軸水平面移載電缸55位于第四平臺50上;位于第二XY軸水平面移載電缸55的一側上方設有第四前后移載氣缸54,第四前后移載氣缸54的前端連接第二Z軸移載電缸53,第二Z軸移載電缸53的下端連接第八夾緊氣缸52的上端,第八夾緊氣缸52的下端連接第四夾手51。
如圖1所示,整臺設備的下部為流水線1,流水線1采用型材搭建,整臺設備的上方設置有旋鈕勻油及按鍵壓裝設備5、旋鈕扭力檢測設備6、按鍵力及行程檢測設備7及視覺檢測設備8,下部設置有旋鈕勻油及按鍵壓裝設備5、旋鈕扭力檢測設備6、按鍵力及行程檢測設備7及視覺檢測設備8的工控機。
如圖2所示,整體框架由鋁合金型材組合裝配、外部由鈑金封板封閉而成。人工上件,放料檢測傳感器12檢測產品到位后,人工按下按鈕,電機11轉動,通過結構帶動皮帶13轉動,繼而氣缸頂升裝置15通過氣缸帶動移動載板16下降并接觸皮帶13,皮帶13將移動載板16傳輸到各個工位,各個工位設置有到位阻擋氣缸,供各工位抓取產品進行自動檢測,自動檢測完成后,產品流轉到最后工位,取料檢測傳感器18檢測到產品后,人工取出產品,移動載板16再繼續回流使用。皮帶鎖緊軸承用于對皮帶13松緊進行調整,電控柜用于對流水線1整體動作程序的控制。
如圖3所示,第一夾手19在第二夾緊氣缸20的夾緊動作下將產品夾緊后,第一上下移載氣缸21帶動產品上移到位后,第一前后移載無桿氣缸22帶動產品朝設備后側移動,到位后,第一上下移載氣缸21帶動產品下移到工裝胎具位置,隨后,第一夾緊夾頭25在產品第一夾緊氣缸24的帶動下將產品固定夾緊,信號到位后,第一左右移載氣缸23帶動胎具及產品移動到左側工作位,到位后,勻油上下移載氣缸27帶動包括旋轉電機26在內的勻油結構下移到勻油位置,旋轉電機26執行正、反轉動作,對產品旋鈕進行正、反轉勻油,并對應結構對產品按鍵進行彈性壓裝,使其裝配到位。動作執行完成后,旋轉電機26執行停止動作,勻油上下移載氣缸27帶動包括旋轉電機26在內的勻油結構上移,到位后,第一左右移載氣缸23帶動胎具及產品移動到右側工作位,第一夾緊夾頭25在第一夾緊氣缸24的帶動下將產品松開,第一上下移載氣缸21帶動第二夾緊氣缸20及第一夾手19將產品夾緊,第一上下移載氣缸21帶動產品上移到位后,第一前后移載氣缸22帶動產品朝設備前側移動,隨后,第一上下移載氣缸21帶動產品下移,第一夾手19在第二夾緊氣缸20的動作下將產品松開,放置到流水線1的移動載板16上后,移動載板16及產品在皮帶13的帶動下流轉到下一工位對產品進行檢測。
如圖4所示,第二夾手28在第四夾緊氣缸29的夾緊動作下將產品夾緊后,第二上下移載氣缸30帶動產品上移到位后,第二前后移載氣缸31帶動產品朝設備后側移動,到位后,第二上下移載氣缸30帶動產品下移到工裝胎具位置,隨后,第二夾緊夾頭34在第三夾緊氣缸33的帶動下將產品固定夾緊,信號到位后,第二左右移載氣缸32帶動胎具及產品移動到左側工作位,到位后,扭力上下移載氣缸37帶動包括扭力檢測傳感器35、檢測旋轉電機36在內的扭力檢測結構下移到檢測位置,檢測旋轉電機36執行正、反轉動作,對產品旋鈕正轉、反轉最大扭力及平均扭力進行檢測,檢測完成后,由旋鈕扭力檢測的工控機將檢測曲線及結果通過通訊顯示到旋鈕扭力檢測的顯示器上,供人工查看曲線及結果。動作執行完成后,檢測旋轉電機36執行停止動作,扭力上下移載氣缸37帶動包括扭力檢測傳感器35、檢測旋轉電機36在內的扭力檢測結構上移,到位后,第二左右移載氣缸32帶動胎具及產品移動到右側工作位,第二夾緊夾頭34在第三夾緊氣缸33的帶動下將產品松開,第二上下移載氣缸30帶動第四夾緊氣缸29及第二夾手28將產品夾緊,第二上下移載氣缸30帶動產品上移到位后,第二前后移載氣缸31帶動產品朝設備前側移動,隨后,第二上下移載氣缸30帶動產品下移,第二夾手28在第四夾緊氣缸29的動作下將產品松開,放置到流水線1的移動載板16上后,移動載板16及產品在皮帶13的帶動下流轉到下一工位對產品進行檢測。
如圖5所示,第三夾手40在第六夾緊氣缸41的夾緊動作下將產品夾緊后,第三上下移載氣缸42帶動產品上移到位后,第三前后移載氣缸43帶動產品朝設備后側移動,到位后,第三上下移載氣缸42帶動產品下移到工裝胎具位置,隨后,第三夾緊夾頭46在第五夾緊氣缸45的帶動下將產品固定夾緊,信號到位后,第一XY軸水平面移載電缸44帶動胎具及產品移動到左側工作位,到第一個按鍵檢測位置后,第一Z軸移載電缸48帶動包括按鍵力檢測傳感器47在內的按鍵力及行程檢測結構下移到檢測位置,按鍵力檢測傳感器47對產品各個按鍵下壓、回復過程力及行程進行檢測,所有按鍵檢測完成后,由按鍵力及行程檢測的工控機將檢測曲線及結果通過通訊顯示到按鍵力及行程檢測的顯示器上,供人工查看曲線及結果。動作執行完成后,第一Z軸移載電缸48帶動包括按鍵力檢測傳感器47在內的按鍵力及行程檢測結構上移,到位后,第一XY軸水平面移載電缸44帶動胎具及產品移動到右側工作位,第三夾緊夾頭46在第五夾緊氣缸45的帶動下將產品松開,第三上下移載氣缸42帶動第六夾緊氣缸41及第三夾手40將產品夾緊,第三上下移載氣缸42帶動產品上移到位后,第三前后移載氣缸43帶動產品朝設備前側移動,隨后,第三上下移載氣缸42帶動產品下移,第三夾手40在第六夾緊氣缸41的動作下將產品松開,放置到流水線1的移動載板16上后,移動載板16及產品在皮帶13的帶動下流轉到下一工位對產品進行檢測。
如圖6所示,第四夾手51在第八夾緊氣缸52的夾緊動作下將產品夾緊后,第二Z軸移載電缸53帶動產品上移到位后,第四前后移載氣缸54帶動產品朝設備后側移動,到位后,第二Z軸移載電缸53帶動產品下移到工裝胎具位置,隨后,第四夾緊夾頭57在第七夾緊氣缸56的帶動下將產品固定夾緊,信號到位后,第二XY軸水平面移載電缸55帶動胎具及產品移動到左側工作位,到第一個拍照檢測位置后,工業相機58對產品各位置白天模式、夜晚模式進行視覺檢測,檢測字符尺寸、位置、錯漏裝、字符完整性、夜晚模式字符透光強度及顏色,所有項目檢測完成后,由視覺檢測的工控機將檢測實時圖片及結果通過通訊顯示到視覺檢測的顯示器上,供人工查看圖片及結果。動作執行完成后,第二XY軸水平面移載電缸55帶動胎具及產品移動到右側工作位,第四夾緊夾頭57在第七夾緊氣缸56的帶動下將產品松開,第二Z軸移載電缸53帶動第八夾緊氣缸52及第四夾手51將產品夾緊,第二Z軸移載電缸53帶動產品上移到位后,第四前后移載氣缸54帶動產品朝設備前側移動,隨后,第二Z軸移載電缸53帶動產品下移,第四夾手51在第八夾緊氣缸52的動作下將產品松開,放置到流水線1的移動載板16上后,移動載板16及產品在皮帶13的帶動下流轉到下一工位對產品進行最終人工檢驗、包裝;另外,在產品檢測NG時,第二Z軸移載電缸53將自動帶動產品放置到NG品傳輸帶上,供人工進行確認、返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