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電桿搬運裝置,尤其涉及一種新型電桿吊具。
背景技術:
電桿是電的橋梁,讓電運輸到各個地方,我們常見的電桿有木制電桿,有水泥電桿,它們的高度不一,矗立在平原山間,遍布在人們周圍。電桿的總類很多,如:混凝土電桿用混凝土與鋼筋或鋼絲制成的電桿。鐵桿:用生鐵鑄造的電桿,混凝土電桿有預應力和非預應力兩種。
電桿在生產和架設的過程中都需要搬運,目前是采用通過攬繩捆綁電桿,然后使用吊車搬運,這種方式存在著操作麻煩,效率低等缺點。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缺點,而提出的一種新型電桿吊具。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新型電桿吊具,其特征在于:包括交叉配合的第一夾板和第二夾板,第二夾板設置在第一夾板內通過鉸接軸鉸接固定,第一夾板包括第一固定板,在第一固定板的兩側分別設有一個第一側板,在每個第一側板的前側均設有一個第一弧形連接板,兩個第一弧形連接板之間連接第一弧形板,第二夾板包括第二固定板,在第二固定板的兩側分別設有一個第二側板,在每個第二側板的前側均設有一個第二弧形連接板,兩個第二弧形連接板之間連接第二弧形板,在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之間還連接拉繩。
優選地,在兩個所述第二側板上均設有一個拉手,在每個所述第一側板上均設有與相應所述拉手對應配合的限位板。
優選地,在兩個所述第一側板上均設有一個拉手,在每個所述第二側板上均設有與相應所述拉手對應配合的限位板。
優選地,在第一固定板上設有第一拉環,在第二固定板上設有第二拉環,所述拉繩的兩端分別固定連接在第一拉環和第二拉環上。
優選地,所述拉繩采用鏈條或鋼絲繩。
優選地,所述第一弧形連接板、所述第一弧形板、所述第二弧形連接板和所述第二弧形板的弧形槽開口均向吊具的內側設置。
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在于: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種新型電桿吊具,在吊電桿時,通過杠桿原理,依靠電桿自身的重力,夾子會自動抱住電桿,搬運時快速且安全平穩,堆放電桿時,電桿著地,夾子自然打開松開電桿,操作方便,效率高。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種新型電桿吊具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
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新型電桿吊具,包括交叉配合的第一夾板1和第二夾板2,第二夾板2設置在第一夾板1內通過鉸接軸3鉸接固定,鉸接軸3設置在第一夾板1和第二夾板2的中間位置。
所述第一夾板1包括第一固定板4,在第一固定板4的兩側分別設有一個第一側板5,在每個第一側板5的前側均設有一個第一弧形連接板6,兩個第一弧形連接板6之間連接第一弧形板7,在第一固定板4上設有還焊接第一拉環12。
所述第二夾板2包括第二固定板8,在第二固定板8的兩側分別設有一個第二側板9,在每個第二側板9的前側均設有一個第二弧形連接板10,兩個第二弧形連接板10之間連接第二弧形板11,在第二固定板8上設有還焊接第二拉環13。
在所述第一拉環12和所述第二拉環13之間連接拉繩14,所述拉繩14采用鏈條或鋼絲繩,本方案優選為鐵鏈。
所述第一弧形連接板6、所述第一弧形板7、所述第二弧形連接板10和所述第二弧形板11的弧形槽開口均向吊具的內側設置。
在兩個所述第二側板9上均設有一個拉手15,在每個所述第一側板5上均設有與相應所述拉手15對應配合的限位板;或者在兩個所述第一側板5上均設有一個拉手15,在每個所述第二側板9上均設有與相應所述拉手15對應配合的限位板。本方案優選為前側。
所述拉手15包括一個環形焊接在相應側板上的環形桿,在環形桿上設有一個拉桿,拉桿向側板的外側設置。
吊具吊電桿時,扳動拉手15,通過第一弧形板7和第二弧形板11夾緊電桿,依靠電桿自身的重力,第一弧形板7和第二弧形板11會自動抱住電桿,使其能夠安全平穩的吊起。堆放電桿時,電桿著地,第一弧形板7和第二弧形板11自然打開松開電桿,保持張開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