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包裝技術,具體來說是一種卷膜全自動包裝機。
背景技術:
在現代生產中,常需要采用薄膜將產品包裝好,如筷子、焊條和香燭等產品。目前對于產品的包裝,需要機器或手工先將薄膜做成袋子,接著將要包裝的產品放入袋子里,再將袋子的進行封口以實現密封包裝。目前的包裝方式雖可完成包裝,但其工序較多,增加人工勞動強度;同時,工序間不能實現自動連續生產,這減慢了生產效率。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以上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種可降低人工勞動強度、提高生產效率的卷膜全自動包裝機。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一種卷膜全自動包裝機,包括送料機構、送膜機構、成型器、縱向封口機構、輸送調整機構、橫向封口切斷機構和輸出機構;所述送料機構和送膜機構均與成型器的入口連接,所述成型器的出口與縱向封口機構連接,所述縱向封口機構通過輸送調整機構與橫向封口切斷機構連接,所述橫向封口切斷機構與輸出機構連接。
優選的,所述送料機構包括輸料皮帶和兩個輸料輪,所述輸料皮帶的兩端分別與兩個輸料輪連接,所述輸料皮帶的兩側設有滾動導輪,所述輸料皮帶上設有物料擋板。
優選的,所述送膜機構包括卷膜、導向輪、驅動輪和調整輪,所述卷膜安裝于輸料皮帶的下方,卷膜中的薄膜依次繞過導向輪、驅動輪和調整輪后與成型器連接。
優選的,所述驅動輪和導向輪之間設有打碼機,此打碼機的打碼部正對位于其上方的薄膜。
優選的,所述成型器包括固定于成型器主體的底板和兩張側板,兩張所述側板分別固定于底板的兩側,則所述底板和兩張側板形成被薄膜通過的成型槽。
優選的,所述縱向封口機構包括支座、兩個第一縱封滾輪、兩個第二縱封滾輪和加熱器;其中兩個第一縱封滾輪之間連接有彈簧,且此兩個第一縱封滾輪并列安裝于支座的前端,兩個所述第二縱封滾輪均與縱壓力氣缸的伸縮桿連接,且此兩個第二縱封滾輪并列安裝于支座的后端;所述加熱器安裝于第一縱封滾輪和第二縱封滾輪之間。
優選的,所述輸送調整機構包括上壓運皮帶和下壓運皮帶,所述下壓運皮帶固定于縱向封口機構和橫向封口切斷機構之間,所述上壓皮帶安裝于下壓運皮帶的上方。
優選的,所述橫向封口切斷機構包括支撐架、上橫封刀、下橫封刀、上橫壓力氣缸和下橫壓力氣缸,所述上橫封刀通過上橫壓力氣缸安裝于支撐架的上端,所述下橫封刀通過下橫壓力氣缸安裝于支撐架的下端。
本實用新型相對于現有技術,具有如下的優點及效果:
本卷膜全自動包裝機主要由包括送料機構、送膜機構、成型器、縱向封口機構、輸送調整機構、橫向封口切斷機構和輸出機構構成,這通過送料機構和送膜機構同時將待包裝的產品和薄膜送至成型器,以使薄膜包裹產品,而縱向封口機構和橫向封口切斷機構的共同作用使包裹好產品的薄膜密封成袋,從而實現自動包裝。這加工工序連續性強,自動化程度高,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時還降低了人工勞動工度。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一種卷膜全自動包裝機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成型器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縱向封口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橫向封口切斷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的工作流程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便于本領域技術人員理解,下面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如圖1和圖5所示,本卷膜全自動包裝機,包括送料機構1、送膜機構2、成型器3、縱向封口機構4、輸送調整機構5、橫向封口切斷機構6和輸出機構7;所述送料機構1和送膜機構均與成型器3的入口連接,所述成型器3的出口與縱向封口機構4連接,所述縱向封口機構4通過輸送調整機構5與橫向封口切斷機構6連接,所述橫向封口切斷機構6與輸出機構7連接。
在實際工作中,如圖5所示,送料機構1和送膜機構2分別將待包裝產品和薄膜8送至成型器3,且待包裝產品位于薄膜8的上面,而成型器將薄膜8的兩邊收攏,則薄膜8包裹著待包裝產品,接著包裹著待包裝產品的薄膜8被送到縱向封口機構4,縱向封口機構4將薄膜8收攏的兩邊壓緊整合,從而對進行縱向密封;然后,完成縱向密封的薄膜8被送至橫向封口切斷機構6,橫向封口切斷機構6將縱向密封的薄膜的兩端密封并切斷,從而使薄膜8形成一個密封的袋子,而待包裝產品置于袋子內,以完成自動連續的包裝。而輸出機構7采用托輥式輸送皮帶構成,以保證將包裝好的產品穩定的送出。
所述送料機構1包括輸料皮帶9和兩個輸料輪10,所述輸料皮帶9的兩端分別與兩個輸料輪10連接,所述輸料皮帶9的兩側設有滾動導輪11,所述輸料皮帶9上設有物料擋板12。具體的,輸料皮帶9也采用托輥式輸送皮帶,以保證將待包裝產品穩定地送到成型機;而在輸料皮帶9的兩側設置滾動導輪11,這可防止待包裝產品掉出輸料皮帶9,同時滾動導輪11與待包裝產品之間的摩擦力小。而物料擋板12保證輸料皮帶9上的待包裝產品整齊的送至成型器3。為進一步保證送料機構1的可靠性,送料機構1還具有用于檢測輸料皮帶2上是否有待包裝產品的第一傳感器。
所述送膜機構2包括卷膜13、導向輪14、驅動輪15和調整輪16,所述卷膜13安裝于輸料皮帶9的下方,卷膜13中的薄膜9依次繞過導向輪14、驅動輪15和調整輪16后與成型器3連接。具體的,卷膜13采用兩套,此兩套卷膜均安裝于輸料皮帶9的下方,而導向輪14具有三個,這三個導向輪沿薄膜的先進方向依次安裝于輸料皮帶9的下方。此結構的送膜機構2穩定性,可靠性高。而為進一步提高送膜機構2的可靠性,此送膜機構2還包括用于檢測薄膜行進位置的第二傳感器,從而保證送膜機構有效控制薄膜的進給量。
所述驅動輪15和導向輪14之間設有打碼機17,此打碼機17的打碼部正對位于其上方的薄膜9。打碼機17對薄膜9進行打碼,以使包裝好的產品具有獨特的編碼,減少被仿冒的風險。
如圖2所示,所述成型器3包括固定于成型器主體的底板18和兩張側板19,兩張所述側板19分別固定于底板18的兩側,則所述底板18和兩張側板19形成被薄膜8通過的成型槽20。在工作過程中,包著產品的薄膜8自成型槽20通過時,薄膜8的兩邊會上翻收攏而相貼合,則相互貼合著兩邊的薄膜經過縱向封口機構4時,薄膜8的兩邊通過熱壓,則薄膜8的兩邊融合密封連接一起。
如圖3所示,所述縱向封口機構4包括支座21、兩個第一縱封滾輪22、兩個第二縱封滾輪23和加熱器24;其中兩個第一縱封滾輪22之間連接有彈簧,且此兩個第一縱封滾輪22并列安裝于支座21的前端,兩個所述第二縱封滾輪23均與縱壓力氣缸的伸縮桿連接,且此兩個第二縱封滾輪23并列安裝于支座21的后端;所述加熱器24安裝于第一縱封滾輪22和第二縱封滾輪23之間。當翻起兩邊相貼合的薄膜8從兩個第一縱封滾輪22之間經過時,兩個第一縱封滾輪22將薄膜8的兩邊相壓緊,使薄膜8的兩邊進一步相貼緊,貼緊兩邊的薄膜8再通過加熱器24,加熱器24對薄膜8的兩邊加熱,從而使薄膜8的兩邊軟化,軟化兩邊后的薄膜8再經過兩個第二縱封滾輪23時,縱壓力氣缸驅動第二縱封滾23輪,從而對軟化兩邊后的薄膜8加壓,使軟化的兩邊融合而密封連接。
所述輸送調整機構5包括上壓運皮帶25和下壓運皮帶26,所述下壓運皮帶26固定于縱向封口機構4和橫向封口切斷機構6之間,所述上壓皮帶25安裝于下壓運皮帶26的上方。具體的,上壓運皮帶25采用升降機構,如氣缸安裝于下壓運皮帶26的上方,這可有效調整上壓運皮帶25和下壓運皮帶26之間間隙,保證了輸送產品的穩定性。
如圖4所示,所述橫向封口切斷機構6包括支撐架27、上橫封刀28、下橫封刀29、上橫壓力氣缸30和下橫壓力氣缸31,所述上橫封刀28通過上橫壓力氣缸30安裝于支撐架27的上端,所述下橫封刀29通過下橫壓力氣缸31安裝于支撐架27的下端。具體的,上橫封刀28和下橫封刀29內均具有加熱結構。已經密封連接好兩邊的薄膜8經過橫向封口切斷機構6的過程中,上橫壓力氣缸30和下橫壓力氣缸31分別驅動上橫封刀28和下橫封刀29,在切斷薄膜8的兩端的同時,還使薄膜8的兩端密封。
上述具體實施方式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并不能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限定,其他的任何未背離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所做的改變或其它等效的置換方式,都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