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雙卡封口設備技術領域,涉及一種高效、方便、故障率低、使用壽命長的機械鋁絲做扣機構及雙卡封口機。
背景技術:
現有機械鋁絲封口機運行過程中沖擊很大容易損壞零件并且產生很大的噪音使工作環境變得惡劣,而且可靠度不高,故障率高,工作速度不容易提高,特別是做扣結構中的鉤子經常復位不及時,影響卡扣成型。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提出機械鋁絲做扣機構及雙卡封口機,解決了現有技術中的上述技術問題。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的:
機械鋁絲做扣機構,包括
限位板,
微動擺件,一端鉸接在主軸上,另一端由復位彈簧壓在所述限位板上,
兩個拉絲鉤,對稱且轉動設置在所述微動擺件上,
上擺件和下擺件,轉動設置在所述主軸上,
裁絲扣緊結構,設置在所述上擺件和所述下擺件兩者的端部。
作為進一步的技術方案,所述復位彈簧和所述微動擺件均套設在導桿上,所述導桿設置在所述限位板上,所述復位彈簧的上端頂住所述導桿的端部,下端頂住所述微動擺件。
作為進一步的技術方案,所述微動擺件包括前板和后板,分別位于所述上擺件的前后兩側,兩個所述拉絲鉤分別設置在所述前板的端部和所述后板的端部;所述前板和所述后板在端部由連接件連接,所述連接件為倒U型
作為進一步的技術方案,所述裁絲扣緊結構包括設置在所述上擺件端部的上模具,所述上模具的前后兩面均設置有階梯滑槽,所述階梯滑槽內設置的凸起使所述階梯滑槽呈倒U型,所述階梯滑槽內滑動設置有斷絲叉,所述斷絲叉與所述上模具之間設置有鋁屑缺口;
所述凸起上設置有長孔,所述長孔內設置有由定位彈簧頂起的定位鋼珠,所述定位鋼珠凸出所述凸起,且可頂入至所述斷絲叉上的定位孔內;所述上模具的下端設置有上半扣,所述下擺件的端部設置有下模具,所述下模具的上端設置有下半扣。
本實用新型還提出雙卡封口機,包括
所述機械鋁絲做扣機構,所述限位板和所述主軸均設置在壁板上,所述上擺件通過連桿與凸輪連接,所述下擺件通過轉桿與所述上擺件連接,所述凸輪與動力裝置連接,
所述主軸的一側設置有單向送絲機構,所述機械鋁絲做扣機構前后兩側設置有腸衣拉伸收口機構。
作為進一步的技術方案,所述單向送絲機構包括設置在所述上擺件上的單向齒輪和與所述單向齒輪咬合的扇形齒輪,所述扇形齒輪設置在所述下擺件或所述微動擺件上,所述單向齒輪同軸設置有上槽輪,所述上槽輪的下方設置有下槽輪且兩者旁邊設置有導絲管,所述導絲管與所述裁絲扣緊結構相連,所述下槽輪設置在壓緊結構上;
所述壓緊結構包括鉸接設置在所述上擺件上的壓件,所述下槽輪設置在所述壓件上,所述壓件的下方設置有壓緊彈簧,所述壓緊彈簧下方設置有壓力調節螺栓。
作為進一步的技術方案,所述腸衣拉伸收口機構包括上下擺臂,所述上下擺臂中部通過轉軸一設置在所述壁板上,且一端設置在所述凸輪上的凸輪導槽內,另一端通過魚眼軸承連接有兩個拉桿,所述拉桿連接有剪式拉伸收口結構,所述剪式拉伸收口結構包括剪式固定部分和剪式活動部分,所述剪式固定部分通過中空軸設置在所述壁板上,所述中空軸內設置有活動軸,所述剪式活動部分設置在所述活動軸的一端,所述活動軸的另一端穿出所述中空軸與擺動結構連接;
所述擺動結構包括一端與所述活動軸鉸接的前后擺桿,所述前后擺桿另一端與滾動槽軸承活動連接,且中部通過轉軸二設置在所述壁板上,所述滾動槽軸承與所述凸輪同軸設置且兩者分別設置在所述壁板的兩側,所述滾動槽軸承同軸設置有盤車輪。
作為進一步的技術方案,所述動力裝置包括與所述凸輪通過錐形齒輪連接的傳動軸,所述傳動軸通過傳送帶與伺服電機連接;所述裁絲扣緊結構旁設置有腸衣裁斷裝置,所述腸衣裁斷裝置包括裁刀和與所述裁刀連接的氣缸;所述伺服電機和所述氣缸均與控制器連接。
作為進一步的技術方案,所述凸輪旁設置有停車傳感器和裁刀傳感器,所述停車傳感器和所述裁刀傳感器均與所述控制器連接。
作為進一步的技術方案,還包括潤滑系統,與所述主軸、所述活動軸、所述轉軸一、所述轉軸二均連接。
本實用新型使用原理及有益效果為:
1、本實用新型機械鋁絲做扣機構中,做扣過程是由拉絲鉤將裁絲扣緊結構裁斷的小段鋁絲拉成V型或U型,再由裁絲扣緊結構扣緊成雞心型,拉絲鉤包括上鉤和下鉤,下鉤用來將小段鋁絲拉成V型或U型,上鉤被向上頂住時,下鉤會打開復位,本實用新型設計為將拉絲鉤設置在微動擺件上,微動擺件由復位彈簧頂住,微動擺件和復位彈簧可以很好的將上擺件上裁絲扣緊結構做扣過程中的沖擊緩沖吸收掉,與現有技術中上下固定不動的拉絲鉤相比,可以很大程度的減少零件的損壞,也將噪音減少到最低;而且復位彈簧套在導桿內部,整體結構穩定性非常好,且復位彈簧的彈力也能夠通過調整導桿的擰進去的長度,調節也很方便;同時最為重要的一點是,此種設計,很好的解決了拉絲鉤復位不及時影響卡扣成型的問題,不僅提高了設備穩定性和使用壽命,減少了噪音和損傷,同時也提高了卡扣成型的品質。
2、本實用新型中微動擺件包括前板和后板,且由倒U型的連接件連接為一體,連接件前段突出一塊,因而可以很好的被復位彈簧壓住,且整體結構可以很好的實現雙卡封口機雙卡封口兩個拉絲鉤同時做兩個扣的需求,結構簡單穩定,使用方便,實際使用效果非常好。
3、本實用新型中裁絲扣緊結構工作時,上擺件上下擺動帶動上模具上下運動,上模具上倒U型的階梯滑槽內滑動設置有斷絲叉,斷絲叉的長度略長于階梯滑槽,倒U型的階梯滑槽滑動穩定,斷絲叉在階梯滑槽內由定位鋼珠限制為兩種狀態,上擺件上擺至上部前,斷絲叉為上狀態,繼續上擺至頂住限位板,上擺件開始下擺,斷絲叉由上狀態向下滑動,這個過程同時將斷絲叉下方的鋁線裁斷為小段鋁絲,之后上擺件繼續下擺,斷絲叉繼續下滑直至變為下狀態,同時拉絲鉤將小段鋁絲勾為V型或U型拉至上半扣,上擺件繼續下擺,使上半扣與上擺狀態的下擺件上的下半扣一同將鋁絲做扣為雞心型從而將腸衣封住,此時斷絲叉恢復為上狀態;斷絲叉與上模具之間的鋁屑缺口可以避免旅協將斷絲叉卡住;整個裁絲扣緊結構設計巧妙,結構穩定,故障率低,特別是定位鋼珠起到了關鍵性作用,使設備的生產效率以及產品的質量均得到了很好的提升。
4、本實用新型中拉伸凸輪組用工程塑料制作重量輕,工作時速度可以更高并且沖擊更小,單向送絲機構送絲效果非常的好,而且可靠度高,使送絲變得非常容易,通過壓力調節螺栓調節壓緊彈簧的壓力,使上槽輪與下槽輪能夠很好的卡緊鋁絲,通過上擺件和下擺件的開合,使扇形齒輪帶動單向齒輪正轉或者反轉,當單向齒輪正向(送絲需要的方向)轉動時,單向齒輪內外圈同時轉動,從而帶動上槽輪與下槽輪實線送絲進給;單向齒輪反轉時,單向齒輪外圈轉動內圈不轉動,內部的棘輪與棘齒機構起到了回止作用,因而上槽輪與下槽輪保持靜止,從而達到斷續送絲進給,整個送絲進給過程,與現有設備整單棘輪結構相比,可靠度高,送絲變得非常容易,而且下槽輪由壓緊結構保持壓緊,壓件鉸接設置在上擺件上,結構簡單,壓緊效果好,且可以通過調整壓力調節螺栓很好的調整壓力,從而更好的適用于多種規格的鋁絲做扣,因此適用范圍廣,送絲過程的穩定高效程度也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5、本實用新型中凸輪、上下擺臂、前后擺桿采用用工程塑料制作重量輕,工作時速度可以更高并且沖擊更小,腸衣拉伸收口機構由滾動槽軸承通過擺動結構帶動進行將裝滿物料的腸衣進行拉伸收口,拉伸收口過程前需要剪式固定部分和剪式活動部分并緊后先將腸衣內夾緊使所夾處無物料,然后滾動槽軸承帶動擺動結構輕微擺動,從而使中空軸內的活動軸前后伸縮,使剪式活動部分移動,從而將腸衣內的物料壓緊,留出位置進行雙卡做扣,此種設計拉伸收口效果好,而且將滾動槽軸承與凸輪設置在壁板的兩側,穩定程度高,從而使擺動結構與凸輪上的凸輪導槽帶動的上下擺臂結構分開,分別設在壁板兩側,因此整體結構更加合理,噪聲小,故障率低。
6、本實用新型中,凸輪帶動上擺件和下擺件上下桿的動作通過伺服電機帶動傳送帶和傳動軸傳遞,工作柔和,位置更精準且無噪音,伺服電機的工作由控制器控制可以實現多種模式,包括點一下動一下的點動模式、點一下動一圈的零動模式、點一下一直循環工作的聯動模式,點一下動一圈的零速模式通過停車傳感器來實現,當停車傳感器檢測到凸輪上的檢測板后,進行停機從而實現零動模式,因此功能多,適用范圍廣,同時工作效率也能夠得到很好的提高,腸衣裁斷裝置可以很好的將腸衣做好的兩個卡扣之間部分裁斷,整個過程通過控制器控制氣缸實現,自動化完成效果好。
7、本實用新型中的潤滑系統可以很好的將轉動軸部分進行潤滑,工人操作使用前拉幾下增油閥門,不僅能夠增加設備壽命和工作效率,同時也能夠保持設備的最佳工作狀態,減少噪音,對設備維護起到了很好的提高和改進。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后視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滾動槽軸承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微動擺件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微動擺件后視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裁絲扣緊結構示意圖;
圖7為本實用新型單向送絲機構結構示意圖;
圖8為本實用新型單向送絲機構側視結構示意圖;
圖9為本實用新型剪式拉伸收口結構側視結構示意圖;
圖10為本實用新型控制結構框線圖;
圖中:1-壁板,2-凸輪,3-機械鋁絲做扣機構,31-限位板,32-微動擺件,321-前板,322-后板,323-連接件,33-主軸,34-復位彈簧,35-拉絲鉤,36-上擺件,37-下擺件,38-裁絲扣緊結構,381-上模具,382-階梯滑槽,3821-凸起,3822-鋁屑缺口,383-斷絲叉,384-長孔,385-定位彈簧,386-定位鋼珠,387-定位孔,3881-上半扣,3882-下半扣,389-下模具,39-導桿,4-動力裝置,41-錐形齒輪,42-傳動軸,43-傳送帶,44-伺服電機,5-單向送絲機構,51-單向齒輪,52-扇形齒輪,53-上槽輪,54-下槽輪,55-導絲管,56-壓緊結構,561-壓件,562-壓緊彈簧,563-壓力調節螺栓,6-腸衣拉伸收口機構,61-上下擺臂,62-轉軸一,63-凸輪導槽,64-拉桿,65-剪式拉伸收口結構,651-剪式固定部分,652-剪式活動部分,653-中空軸,654-活動軸,66-擺動結構,661-前后擺桿,662-轉軸二,7-滾動槽軸承,8-盤車輪,9-斷裝置,91-裁刀,92-氣缸,10-控制器,11-連桿,12-轉桿,13-停車傳感器,14-裁刀傳感器,15-潤滑系統。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如圖1~圖10所示,本實用新型提出的機械鋁絲做扣機構,包括
限位板31,
微動擺件32,一端鉸接在主軸33上,另一端由復位彈簧34壓在限位板31上,
兩個拉絲鉤35,對稱且轉動設置在微動擺件32上,
上擺件36和下擺件37,轉動設置在主軸33上,
裁絲扣緊結構38,設置在上擺件36和下擺件37兩者的端部。
進一步,復位彈簧34和微動擺件32均套設在導桿39上,導桿39設置在限位板31上,復位彈簧34的上端頂住導桿39的端部,下端頂住微動擺件32。
本實用新型機械鋁絲做扣機構3中,做扣過程是由拉絲鉤35將裁絲扣緊結構38裁斷的小段鋁絲拉成V型或U型,再由裁絲扣緊結構38扣緊成雞心型,拉絲鉤35包括上鉤和下鉤,下鉤用來將小段鋁絲拉成V型或U型,上鉤被上擺件36向上頂住時,下鉤會實現拉鉤,本實用新型設計為將拉絲鉤35設置在微動擺件32上,微動擺件32由復位彈簧34頂住,微動擺件32和復位彈簧34可以很好的將上擺件36上裁絲扣緊結構38做扣過程中對拉絲鉤35的沖擊緩沖吸收掉,與現有技術中上下固定不動的拉絲鉤35相比,可以很大程度的減少零件的損壞,也將噪音減少到最低;而且復位彈簧34套在導桿39內部,整體結構穩定性非常好,且復位彈簧34的彈力也能夠通過調整導桿39的擰進去的長度,調節也很方便;同時最為重要的一點是,此種設計,很好的解決了拉絲鉤35復位不及時影響卡扣成型的問題,不僅提高了設備穩定性和使用壽命,減少了噪音和損傷,同時也提高了卡扣成型的品質。
進一步,微動擺件32包括前板321和后板322,分別位于上擺件36的前后兩側,兩個拉絲鉤35分別設置在前板321的端部和后板322的端部;前板321和后板322在端部由連接件323連接,連接件323為倒U型,導桿39設置在連接件323上。
本實用新型中微動擺件32包括前板321和后板322,且由倒U型的連接件323連接為一體,連接件323前段突出一塊,因而可以很好的被復位彈簧34壓住,且整體結構可以很好的實現雙卡封口機雙卡封口兩個拉絲鉤35同時做兩個扣的需求,結構簡單穩定,使用方便,實際使用效果非常好。
進一步,裁絲扣緊結構38包括設置在上擺件36端部的上模具381,上模具381的前后兩面均設置有階梯滑槽382,階梯滑槽382內設置的凸起3821使階梯滑槽382呈倒U型,階梯滑槽382內滑動設置有斷絲叉383,斷絲叉383與上模具381之間設置有鋁屑缺口3822;
凸起3821上設置有長孔384,長孔384內設置有由定位彈簧385頂起的定位鋼珠386,定位鋼珠386凸出凸起3821,且可頂入至斷絲叉383上的定位孔387內;上模具381的下端設置有上半扣3881,下擺件37的端部設置有下模具389,下模具389的上端設置有下半扣3882。
本實用新型中裁絲扣緊結構38工作時,上擺件36上下擺動帶動上模具381上下運動,上模具381上倒U型的階梯滑槽382內滑動設置有斷絲叉383,斷絲叉383的長度略長于階梯滑槽382,倒U型的階梯滑槽382滑動穩定,斷絲叉383在階梯滑槽382內由定位鋼珠386限制為兩種狀態,上擺件36上擺至上部前,斷絲叉383為上狀態,繼續上擺至頂住限位板31,上擺件36開始下擺,斷絲叉383由上狀態向下滑動,這個過程同時將斷絲叉383下方的鋁線裁斷為小段鋁絲,之后上擺件36繼續下擺,斷絲叉383繼續下滑直至變為下狀態,同時拉絲鉤35將小段鋁絲勾為V型或U型拉至上半扣3881,上擺件36繼續下擺,使上半扣3881與上擺狀態的下擺件37上的下半扣3882一同將鋁絲做扣為雞心型從而將腸衣封住,此時斷絲叉383恢復為上狀態;斷絲叉383與上模具381之間的鋁屑缺口3822可以避免旅協將斷絲叉383卡住;整個裁絲扣緊結構38設計巧妙,結構穩定,故障率低,特別是定位鋼珠386起到了關鍵性作用,使設備的生產效率以及產品的質量均得到了很好的提升。
如圖1~圖10所示,本實用新型還提出雙卡封口機,包括
機械鋁絲做扣機構3,限位板31和主軸33均設置在壁板1上,上擺件36通過連桿11與凸輪2連接,下擺件37通過轉桿12與上擺件36連接,凸輪2與動力裝置4連接,壁板1可通過旋轉手柄進行升降,從而滿足各種操作需求,
主軸33的一側設置有單向送絲機構5,機械鋁絲做扣機構3前后兩側設置有腸衣拉伸收口機構6。
進一步,單向送絲機構5包括設置在上擺件36上的單向齒輪51和與單向齒輪51咬合的扇形齒輪52,扇形齒輪52設置在下擺件37或微動擺件32上,單向齒輪51同軸設置有上槽輪53,上槽輪53的下方設置有下槽輪54且兩者旁邊設置有導絲管55,導絲管55與裁絲扣緊結構38相連,下槽輪54設置在壓緊結構56上;上槽輪53和下槽輪54也可以其中一個不帶槽;
壓緊結構56包括鉸接設置在上擺件36上的壓件561,下槽輪54設置在壓件561上,壓件561的下方設置有壓緊彈簧562,壓緊彈簧562下方設置有壓力調節螺栓563。
本實用新型中單向送絲機構5送絲效果非常的好,而且可靠度高,使送絲變得非常容易,
通過壓力調節螺栓563調節壓緊彈簧562的壓力,使上槽輪53與下槽輪54能夠很好的卡緊鋁絲,通過上擺件36和下擺件37的開合,使扇形齒輪52帶動單向齒輪51正轉或者反轉,當單向齒輪51正向(送絲需要的方向)轉動時,單向齒輪51內外圈同時轉動,從而帶動上槽輪53與下槽輪54實線送絲進給;單向齒輪51反轉時,單向齒輪51外圈轉動內圈不轉動,內部的棘輪與棘齒機構起到了回止作用,因而上槽輪53與下槽輪54保持靜止,從而達到斷續送絲進給,整個送絲進給過程,與現有設備整單棘輪結構相比,可靠度高,送絲變得非常容易,而且下槽輪54由壓緊結構56保持壓緊,壓件561鉸接設置在上擺件36上,結構簡單,壓緊效果好,且可以通過調整壓力調節螺栓563很好的調整壓力,從而更好的適用于多種規格的鋁絲做扣,因此適用范圍廣,送絲過程的穩定高效程度也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進一步,腸衣拉伸收口機構6包括上下擺臂61,上下擺臂61中部通過轉軸一62設置在壁板1上,且一端設置在凸輪2上的凸輪導槽63內,另一端通過魚眼軸承連接有兩個拉桿64,拉桿64連接有剪式拉伸收口結構65,剪式拉伸收口結構65包括剪式固定部分651和剪式活動部分652,剪式固定部分651通過中空軸653設置在壁板1上,中空軸653內設置有活動軸654,剪式活動部分652設置在活動軸654的一端,活動軸654的另一端穿出中空軸653與擺動結構66連接;
擺動結構66包括一端與活動軸654鉸接的前后擺桿661,前后擺桿661另一端與滾動槽軸承7活動連接,且中部通過轉軸二662設置在壁板1上,滾動槽軸承7與凸輪2同軸設置且兩者分別設置在壁板1的兩側,滾動槽軸承7同軸設置有盤車輪8。
本實用新型中腸衣拉伸收口機構6由滾動槽軸承7通過擺動結構66帶動進行將裝滿物料的腸衣進行拉伸收口,拉伸收口過程前需要剪式固定部分651和剪式活動部分652并緊后先將腸衣內夾緊使所夾處無物料,然后滾動槽軸承7帶動擺動結構66輕微擺動,從而使中空軸653內的活動軸654前后伸縮,使剪式活動部分652移動,從而將腸衣內的物料壓緊,留出位置進行雙卡做扣,此種設計拉伸收口效果好,而且將滾動槽軸承7與凸輪2設置在壁板1的兩側,穩定程度高,而且擺動結構66與凸輪2上的凸輪導槽63帶動的上下擺臂61結構分開,分別設在壁板1兩側,因此整體結構更加合理,噪聲小,故障率低。
進一步,動力裝置4包括與凸輪2通過錐形齒輪41連接的傳動軸42,傳動軸42通過傳送帶43與伺服電機44連接;裁絲扣緊結構38旁設置有腸衣裁斷裝置9,腸衣裁斷裝置9包括裁刀91和與裁刀91連接的氣缸92;伺服電機44和氣缸92均與控制器10連接。
進一步,凸輪2旁設置有停車傳感器13和裁刀傳感器14,停車傳感器13和裁刀傳感器14均與控制器10連接。
本實用新型中,凸輪2帶動上擺件36和下擺件37上下桿的動作通過伺服電機44帶動傳送帶43和傳動軸42傳遞,工作柔和,位置更精準且無噪音,伺服電機44的工作由控制器10控制可以實現多種模式,包括點一下動一下的點動模式、點一下動一圈的零動模式、點一下一直循環工作的聯動模式,點一下動一圈的零速模式通過停車傳感器13來實現,當停車傳感器13檢測到凸輪2上的檢測板后,進行停機從而實現零動模式,因此功能多,適用范圍廣,同時工作效率也能夠得到很好的提高,腸衣裁斷裝置9可以很好的將腸衣做好的兩個卡扣之間部分裁斷,整個過程通過控制器10控制氣缸92實現,自動化完成效果好。
進一步,還包括潤滑系統15,與主軸33、活動軸654、轉軸一62、轉軸二662均連接。
本實用新型中的潤滑系統15可以很好的將轉動軸部分進行潤滑,工人操作使用前拉幾下增油閥門,不僅能夠增加設備壽命和工作效率,同時也能夠保持設備的最佳工作狀態,減少噪音,對設備維護起到了很好的提高和改進。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