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生產電池的設備,具體是指用于光身圓柱電池套標的設備。
背景技術:
光身電池生產出來后,需要在表面套上印有商標及其他標識的包裝塑料薄膜標套,再經過熱風收縮成型。通過套標,其外殼可以進行絕緣包裝保護。這一工序普遍采用收縮膜套標機實現。套標機已是公知的成熟技術,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的產品的外包裝,如公開號為cn203558274u的中國實用新型揭露了一種改進的收縮膜套標機,結構中包括平行設置的第一傳動帶和第二傳送帶,第一傳動帶和第二傳送帶之間設置有套標機構,第一傳送帶的外側設置有光電傳感器和第一推桿,第二傳送帶的外側設置有第二推桿,第二推桿上設置有負壓吸口;套標機構的結構中包括傳動桿和設置在傳動桿一側的旋轉底板,傳動桿上連接有中心軸和彈性壓輪,中心軸上設置有一對相互擠壓的出料導輪和一個靜電消除器,出料導輪的外側設置有氣動切刀,旋轉底板上對稱設置有四個氣動固定爪,旋轉底板上還設置有編碼器。通過套標機構即可以便捷準確完成套裝標簽的動作。然而,上述現有的套標機一方面基本為手動上料,自動化程度不高,由于空間等限制,入料區域需專門安排人工,操作員需不停地將電池放入的第一傳送帶,影響套標的整體效率,并降低精度;且套標后的電池又需轉運到熱風收縮爐進行熱縮固定及再次裝盤包裝,需要的人力成本大,產品的一致性差等缺點。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克服現有技術中的不足之處,提供一種操作方便,降低人工成本并提高生產效率的全自動電池套標設備。
本發明的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的:
全自動電池套標設備,包括用于輸送電池的輸送機構,沿所述輸送機構依次設有:將電池依次放入輸送機構的自動上料機構;用于對輸送機構傳動的電池套套標膜的套標機;用于對套有套標膜后的電池加熱使套標膜收縮固定在電池上的熱風收縮機構;以及對套標膜收縮固定后的電池從輸送機構取出并收集在收料包裝盤的自動下料包裝機構。
具體的,所述自動上料機構包括相鄰設置的上料臺及料架,所述上料臺上設有導軌,所述導軌上滑動配合有移動平臺,所述移動平臺連接有平移氣缸;所述移動平臺的上方設有機械手,所述機械手通過支架板固定在上料臺上;所述料架從上至下依次設有多個用于收容料盤的料盤收容槽,所述料盤放置有待套標電池,所述料架的側部設有頂推塊,所述頂推塊的后端連接有頂推氣缸,所述頂推塊的前端正對朝向所述料盤收容槽設置,所述料架還連接有用于驅動料架上下運動的第一升降機構。
具體的,所述熱風收縮機構包括爐架,所述爐架上設有與輸送機構對接的輸送通道,所述輸送通道上均勻間隔設置有多個用于驅動電池從輸送通道起始端向末端移動的拖輪,所述拖輪連接有用于驅動拖輪沿其中心軸線轉動的拖輪驅動機構;所述爐架上還設有熱風發生裝置,所述熱風發生裝置設有熱風出口,所述熱風出口朝向所述輸送通道。
具體的,所述拖輪包括輪體及穿設于輪體中心的拖輪軸,所述拖輪軸的兩端安裝在輸送通道的兩側壁上,所述輪體外圓面上均勻開設有環形凹槽。
具體的,所述環形凹槽設有多個,多個凹槽沿軸向均勻排布。
作為本發明的一種改進,所述輪體外圓表面裹覆有高溫棉。
優選的,所述熱風出口設有兩個,兩個熱風出口位于輸送通道的兩側并朝向輸送通道內的拖輪。
具體的,所述自動下料包裝機構包括下料機架,所述下料機架上設有與輸送機構末端對接的收料槽,所述收料槽的一側設有一收料包裝盤,所述收料包裝盤通過第二升降機構豎直設置在下料機架上,所述收料包裝盤具有多排用于容納電池的包裝腔位,所述包裝腔位與收料槽在同一直線上且相互對接,所述收料槽遠離包裝腔位的一側設有用于將收料槽內的電池推入包裝腔位的推料機構。
本發明相比現有技術具有以下優點及有益效果:
1、本發明的電池套標設備從上料、套標、熱縮及收料均自動完成,該全自動電池套標機整個套標過程無需人工參與,操作簡單方便,自動完成上料及裝入包裝盤,節省人工及降低勞動強度,顯著提供生產效率。
2、本發明的熱風收縮機構采用拖輪旋轉帶動電池在輸送通道內移動,既可以實現電池的360度立體旋轉,結合熱風出口對電池全方位熱縮,熱縮均勻且效果好;拖輪上設置有環形凹槽,能讓熱風快速通過,達到瞬間將套標膜熱縮的效果,大大縮短熱縮時間并提高生產效率。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圖。
圖3為熱風收縮機構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4為拖輪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5為熱風收縮機構與自動下料包裝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實施例及附圖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的描述,但本發明的實施方式不限于此。
實施例
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提供一種全自動電池套標設備,包括用于輸送電池的輸送機構1,沿所述輸送機構1依次設有:將電池依次放入輸送機構1的自動上料機構2;用于對輸送機構1傳動的電池套套標膜的套標機3;用于對套有套標膜后的電池加熱使套標膜收縮固定在電池上的熱風收縮機構4;以及對套標膜收縮固定后的電池從輸送機構取出并收集在收料包裝盤的自動下料包裝機構5。
本實施例中,所述輸送機構1可以配置為設置有固定輸送導軌的輸送帶,從而使電池沿該固定輸送導軌統一方向從上料端至收料端運行。
如圖2所示,所述自動上料機構2包括相鄰設置的上料臺201及料架202,所述上料臺201上設有導軌(圖中未示出),所述導軌上滑動配合有移動平臺203,所述移動平臺203連接有平移氣缸204;所述移動平臺203的上方設有機械手205,所述機械手205通過支架板206固定在上料臺上;所述料架從上至下依次設有多個用于收容料盤的料盤收容槽207,所述料盤放置有待套標電池,所述料架202的側部設有頂推塊(圖中未示出),所述頂推塊的后端連接有頂推氣缸208,所述頂推塊的前端正對朝向所述料盤收容槽207設置,所述料架202還連接有用于驅動料架上下運動的第一升降機構(圖中未示出)。通過上述結構,頂推塊在頂推氣缸的驅動下將放置在料盤收容槽的料盤推送至移動平臺,再由平移氣缸驅動移動平臺上的料盤到機械手下方,機械手將料盤內的待套標電池移送至輸送機構,完成上料。頂推氣缸推送完成最底端料盤收容槽內的料盤后,第一升降機構驅動上料架上升一層料盤收容槽的位置,使頂推塊自動進入推動下一個料盤,以此類推。
如圖3所示,所述熱風收縮機構4包括爐架401,所述爐架401上設有與輸送機構1對接的輸送通道402,所述輸送通道402上均勻間隔設置有多個用于驅動電池從輸送通道起始端向末端移動的拖輪403,所述拖輪403連接有用于驅動拖輪403沿其中心軸線轉動的拖輪驅動機構(圖中未示出);所述爐架401上還設有熱風發生裝置404,所述熱風發生裝置404設有熱風出口405,所述熱風出口朝向所述輸送通道402。上述結構的熱風收縮機構采用拖輪旋轉帶動電池在輸送通道內移動,使電池360度立體旋轉,并結合熱風出口對電池全方位熱縮,電池的套標膜收縮效果好。
本實施例中,所述熱風發生裝置404可以為可調式內循環熱風收縮爐,該熱風收縮爐包括加熱裝置,用于輸送熱風的鼓風裝置,對熱風繼續導流的風向導流裝置,以及調節熱風溫度的溫度調節裝置。
結合圖3與圖4,所述拖輪403包括輪體4031及穿設于輪體中心的拖輪軸4032,所述拖輪軸4032的兩端安裝在輸送通道的兩側壁上,所述輪體外圓面上均勻開設有環形凹槽4033。上述結構的拖輪上設置有環形凹槽,能讓熱風快速通過,達到瞬間將套標膜熱縮的效果,大大縮短熱縮過程。
所述環形凹槽設有多個,多個凹槽沿軸向均勻排布。
作為本發明的一種改進,所述輪體4031外圓表面裹覆有高溫棉(圖中未示出)。通過上述結構,高溫棉能加快熱量的傳遞,并增加拖輪的使用壽命。
所述熱風出口405設有兩個,兩個熱風出口405位于輸送通道402的兩側并朝向輸送通道402內的拖輪403。上述在輸送通道的兩邊分別設置熱風出口,電池在經過有雙向熱風的輸送通道時,左右兩側的套標膜低位完成依次預收縮及高溫收縮,解決了進入高溫收縮爐時的套標膜收縮不同步的問題。
如圖5,所述自動下料包裝機構5包括下料機架501,所述下料機架501上設有與輸送機構1末端對接的收料槽502,所述收料槽502的一側設有一收料包裝盤503,所述收料包裝盤503通過第二升降機構(圖中未示出)豎直設置在下料機架501上,所述收料包裝盤503具有多排用于容納電池的包裝腔位504,所述包裝腔位504與收料槽502在同一直線上且相互對接,所述收料槽502遠離包裝腔位504的一側設有用于將收料槽502內的電池推入包裝腔位504的推料機構505。通過上述結構,推料機構將收料槽內的一排電池推送至收料包裝盤位于同一高度的包裝腔位,推送完成后第二升降機構驅動收料包裝盤上升一層包裝腔位的位置,使推料機構自動進入推動下一排電池,以此類推,直至收集裝滿整盤收料包裝盤。
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升降機構、第二升降機構均可以采用升降馬達及聯動組件組成。所述推料機構505可以采用氣缸連接推塊組成,通過氣缸啟動推塊將電池從收料槽推入收料包裝盤的包裝腔位。
結合圖1-圖5,工作時,頂推氣缸208將位于料架202中的裝有電池的料盤推出,移動平臺203將其接入,然后平移氣缸204將移動平臺203上的料盤移動到位后,通過機械手逐個或多個的取出到輸送機構1;輸送機構將電池送入套標機內自動完成套標,套有套標膜后的電池通過輸送機構1將其送入熱風收縮機構4;在輸送通道402上的拖輪403的帶動下,電池經過熱風出口405區域,完成套標膜的收縮固定;電池從輸送通道402的出料口出來后,通過輸送機構1的傳輸電池依次進入收料槽502,推料機構505將收料槽502內的一排電池推送至收料包裝盤503位于同一高度的包裝腔位504,推送完成后第二升降機構驅動收料包裝盤503上升一層包裝腔位的位置,使推料機構505自動進入推動下一排電池,以此類推,直至收集裝滿整盤收料包裝盤。
上述實施例為本發明較佳的實施方式,但本發明的實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制,其他的任何未背離本發明的精神實質與原理下所作的改變、修飾、替代、組合、簡化,均應為等效的置換方式,都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