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一種橋梁施工裝置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1222485閱讀:727來源:國知局
一種橋梁施工裝置的制造方法

本發明涉及橋梁領域,特別是一種橋梁施工裝置。



背景技術:

橋梁施工過程中,經常需要將泥沙混凝土、鋼筋管件等材料通過吊裝設備從低處吊高到橋梁上。傳統的人工拉線吊高費時費力,穩定性差,速度慢;大型的吊車體積龐大,在許多空間不足的場合不適用;部分自動收繩的設備在收繩時通過轉盤來收繩,但是這些設備在完成收繩后需要將繩圈從轉盤上取下,方便存放,再裝上空轉盤,這一過程較為繁瑣,影響施工進度。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橋梁施工裝置,其能夠解決上述現在技術中的問題。

本發明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的:本發明的一種橋梁施工裝置,包括機座以及設置在所述機座內的滑接座,所述滑接座左右兩側的頂面內對等設有導接槽,每個所述導接槽內均設有左右延長設置的第二螺形桿,所述滑接座頂面中間位置固定設有向上延長設置的第一立柱,所述第一立柱左右兩側對等設有上下延長設置的第二立柱,左右兩側所述第二立柱底部延長末梢分別伸至左右兩側所述導接槽內且分別與左右兩側所述導接槽內的所述第二螺形桿螺形紋配合連接,左右兩側所述第二立柱與所述第一立柱頂部延長端均轉接有第一卡接件,所述第一立柱左右兩側面內分別轉接有轉接軸,左右兩側所述轉接軸上均固定設有與左右兩側所述第二立柱上的所述第一卡接件相對設置的第二卡接件,兩組所述轉接軸之間的所述第一立柱內設有第一腔室,左右兩側所述轉接軸與所述第一腔室鄰近側的所述第一立柱內壁體均設有過孔,所述第一腔室內設有通穿所述第一腔室且向前后方向延長設置的第二腔室,所述第二腔室內設有前后延長設置的第三螺形桿,所述第三螺形桿上螺形紋配合連接有前后延長設置的滑接板,所述滑接板前側延長端伸至所述第一腔室前側的所述第二腔室內,所述滑接板后側延長端伸至所述第一腔室后側的所述第二腔室內,所述第一腔室內設有滑接塊,所述滑接塊內壁中間位置固定設有第一馬達,所述第一馬達左右兩側末梢均配合連接有卡接軸,所述機座底部設置有四個行走輪,所述機座底部設置有與所述行走輪配合的制動器。

作為優選地技術方案,所述機座頂面內設有左右延長設置的滑接槽,所述滑接槽內設有左右延長設置的第一螺形桿,所述滑接座設置于所述滑接槽內且與所述第一螺形桿螺形紋配合連接,所述第一螺形桿左側延長末梢與所述滑接槽左側內壁轉接,所述第一螺形桿右側延長末梢與第一馬達配合連接,所述第一馬達外表面設置于所述滑接槽右側內壁內且固定連接。

作為優選地技術方案,左右兩側所述第二螺形桿相對一側的末梢均配合連接有第一馬達,左右兩側所述第一馬達分別設置于左右兩側所述導接槽鄰近側內壁內且固定連接,左右兩側所述第二螺形桿背向的末梢分別與左右兩側所述導接槽背向的內壁轉接。

作為優選地技術方案,所述第三螺形桿后側末梢與第二馬達配合連接,所述第二馬達外表面設置于所述第二腔室后側內壁內且固定連接,所述第三螺形桿前側末梢與所述第二腔室前側內壁轉接。

作為優選地技術方案,所述第一馬達前后兩側的所述滑接塊內均滑接有向左右兩側延長設置的導接桿,兩組所述導接桿左側端均與所述第一腔室左側內壁固定連接,兩組所述導接桿右側端均與所述第一腔室右側內壁固定連接,所述滑接塊左右兩側面外的兩組所述導接桿外表面均設有回位頂撐彈性件,所述滑接塊前后兩側面分別固定設有第一滑接塊和第二滑接塊,所述第一滑接塊左前側設有第三斜傾面,所述第二滑接塊右后側設有第四斜傾面,左右兩側所述轉接軸分別與左右兩側所述過孔鄰近側的末梢端面內設有分別與左右兩側所述卡接軸相對設置的卡接槽。

作為優選地技術方案,所述滑接板前后兩側的頂面分別固定設有相對等設置第一凸塊和第二凸塊,所述第一凸塊和所述第二凸塊相對側分別設有第一頂撐塊和第二頂撐塊,所述第一頂撐塊背向所述第一凸塊一側的右后側設有用以與所述三斜傾面頂撐滑接的第一斜傾面,所述第二頂撐塊背向所述第二凸塊一側的左前側設有用以與所述第四斜傾面頂撐滑接的第二斜傾面。

作為優選地技術方案,所述第一立柱和所述第二立柱之間的第一卡接件和第二卡接件之間配合連接有繩軸,所述繩軸左右兩側末梢均設有用以與所述第一卡接件和所述第二卡接件配合卡接的卡接腔。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1.通過兩組轉接軸之間的第一立柱內設第一腔室,左右兩側轉接軸與第一腔室鄰近側的第一立柱內壁體均設過孔,第一腔室內設通穿第一腔室且向前后方向延長設置的第二腔室,第二腔室內設前后延長設置的第三螺形桿,第三螺形桿上螺形紋配合連接前后延長設置的滑接板,滑接板前側延長端伸至第一腔室前側的第二腔室內,滑接板后側延長端伸至第一腔室后側的第二腔室內,第一腔室內設滑接塊,滑接塊內壁中間位置固定設第一馬達,第一馬達左右兩側末梢均配合連接卡接軸,從而實現自動收卷吊繩的配合連接切換工作,提高收卷吊繩工作效率以及切換控制左右兩側繩軸實現交替收卷吊繩工作,提高效率。

2.通過左右兩側第二螺形桿相對一側的末梢均配合連接第一馬達,左右兩側第一馬達分別設置于左右兩側導接槽鄰近側內壁內且固定連接,左右兩側第二螺形桿背向的末梢分別與左右兩側導接槽背向的內壁轉接,從而實現控制左右側第二立柱與第一立柱之間的繩軸進行快速拆裝工作。

3.通過第三螺形桿后側末梢與第二馬達配合連接,第二馬達外表面設置于第二腔室后側內壁內且固定連接,第三螺形桿前側末梢與第二腔室前側內壁轉接,從而實現自動帶動切換第一馬達左右兩側的卡接軸左右移動工作。

4.本發明結構簡單,操作方便,能實現自動切換控制帶動左右兩側的繩軸,減少設備投入,降低采購成本,能自動控制滑接座的左右移動,實現了左右兩側繩軸實現交替收卷吊繩工作以及更換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能實現快速設置和更換繩軸,提高收卷吊繩整體進程。

附圖說明

為了易于說明,本發明由下述的具體實施例及附圖作以詳細描述。

圖1為本發明的一種橋梁施工裝置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的第一立柱內部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的滑接座移動到滑接槽內的最左側位置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的機座底部仰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圖4所示,本發明的一種橋梁施工裝置,包括機座5以及設置在所述機座5內的滑接座6,所述滑接座6左右兩側的頂面內對等設有導接槽61,每個所述導接槽61內均設有左右延長設置的第二螺形桿610,所述滑接座6頂面中間位置固定設有向上延長設置的第一立柱7,所述第一立柱7左右兩側對等設有上下延長設置的第二立柱62,左右兩側所述第二立柱62底部延長末梢分別伸至左右兩側所述導接槽61內且分別與左右兩側所述導接槽61內的所述第二螺形桿610螺形紋配合連接,左右兩側所述第二立柱62與所述第一立柱7頂部延長端均轉接有第一卡接件621,所述第一立柱7左右兩側面內分別轉接有轉接軸75,左右兩側所述轉接軸75上均固定設有與左右兩側所述第二立柱62上的所述第一卡接件621相對設置的第二卡接件751,兩組所述轉接軸75之間的所述第一立柱7內設有第一腔室71,左右兩側所述轉接軸75與所述第一腔室71鄰近側的所述第一立柱7內壁體均設有過孔76,所述第一腔室71內設有通穿所述第一腔室71且向前后方向延長設置的第二腔室72,所述第二腔室72內設有前后延長設置的第三螺形桿721,所述第三螺形桿721上螺形紋配合連接有前后延長設置的滑接板73,所述滑接板73前側延長端伸至所述第一腔室71前側的所述第二腔室72內,所述滑接板73后側延長端伸至所述第一腔室71后側的所述第二腔室72內,所述第一腔室71內設有滑接塊74,所述滑接塊74內壁中間位置固定設有第一馬達742,所述第一馬達742左右兩側末梢均配合連接有卡接軸743,所述機座5底部設置有四個行走輪501,所述機座5底部設置有與所述行走輪501配合的制動器502。

其中,所述機座5頂面內設有左右延長設置的滑接槽51,所述滑接槽51內設有左右延長設置的第一螺形桿510,所述滑接座6設置于所述滑接槽51內且與所述第一螺形桿510螺形紋配合連接,所述第一螺形桿510左側延長末梢與所述滑接槽51左側內壁轉接,所述第一螺形桿510右側延長末梢與第一馬達52配合連接,所述第一馬達52外表面設置于所述滑接槽51右側內壁內且固定連接,從而實現設置在左側第二立柱62與第一立柱7之間的繩軸8與右側第二立柱62與第一立柱7之間的繩軸8進行快速切換,提高收卷吊繩工作的進度。

其中,左右兩側所述第二螺形桿610相對一側的末梢均配合連接有第一馬達611,左右兩側所述第一馬達611分別設置于左右兩側所述導接槽61鄰近側內壁內且固定連接,左右兩側所述第二螺形桿610背向的末梢分別與左右兩側所述導接槽61背向的內壁轉接,從而實現控制左右側第二立柱62與第一立柱7之間的繩軸8進行快速拆裝工作。

其中,所述第三螺形桿721后側末梢與第二馬達722配合連接,所述第二馬達722外表面設置于所述第二腔室72后側內壁內且固定連接,所述第三螺形桿721前側末梢與所述第二腔室72前側內壁轉接,從而實現自動帶動切換第一馬達742左右兩側的卡接軸743左右移動工作。

其中,所述第一馬達742前后兩側的所述滑接塊74內均滑接有向左右兩側延長設置的導接桿744,兩組所述導接桿744左側端均與所述第一腔室71左側內壁固定連接,兩組所述導接桿744右側端均與所述第一腔室71右側內壁固定連接,所述滑接塊74左右兩側面外的兩組所述導接桿744外表面均設有回位頂撐彈性件745,所述滑接塊74前后兩側面分別固定設有第一滑接塊746和第二滑接塊741,所述第一滑接塊746左前側設有第三斜傾面7461,所述第二滑接塊741右后側設有第四斜傾面7410,左右兩側所述轉接軸75分別與左右兩側所述過孔76鄰近側的末梢端面內設有分別與左右兩側所述卡接軸743相對設置的卡接槽752,從而實現自動控制第一馬達742切換帶動左右兩側轉接軸75轉,由左右兩側的轉接軸75切換帶動相對應第二卡接件751以及第二卡接件751上的繩軸8實現收卷吊繩工作,通過滑接塊74左右兩側面外的兩組導接桿744外表面均設置回位頂撐彈性件745,從而實現滑接塊74的自動回位工作。

其中,所述滑接板73前后兩側的頂面分別固定設有相對等設置第一凸塊734和第二凸塊732,所述第一凸塊734和所述第二凸塊732相對側分別設有第一頂撐塊733和第二頂撐塊731,所述第一頂撐塊733背向所述第一凸塊734一側的右后側設有用以與所述三斜傾面7461頂撐滑接的第一斜傾面7331,所述第二頂撐塊731背向所述第二凸塊732一側的左前側設有用以與所述第四斜傾面7410頂撐滑接的第二斜傾面7310,從而實現控制滑接塊74左右移動工作。

其中,所述第一立柱7和所述第二立柱62之間的第一卡接件621和第二卡接件751之間配合連接有繩軸8,所述繩軸8左右兩側末梢均設有用以與所述第一卡接件621和所述第二卡接件751配合卡接的卡接腔81,從而方便快速對位以及設置工作。

初始狀態時,滑接塊74受到左右兩側的回位頂撐彈性件745的頂撐力,使滑接塊74位于第一腔室71內的中間位置,此時,滑接塊74左右兩側的卡接軸743完全位于第一腔室71內,同時,滑接板73位于第二腔室72內的中間位置,此時,滑接板73頂面中間位置與滑接塊74底面相抵接且滑接,同時,第一頂撐塊733上的第一斜傾面7331與第一滑接塊746上的第三斜傾面7461的右前側段處于相對位置,第二頂撐塊731上的第二斜傾面7310與第二滑接塊741上的第四斜傾面7410的左后側段處于相對位置,此時,滑接座6位于滑接槽51內的最右側位置。

當需要收卷吊繩時,首先通過左右兩側導接槽61內的第一馬達611帶動左右兩側導接槽61內的第二螺形桿610轉,由左右兩側導接槽61內的第二螺形桿610分別帶動左右兩側的第二立柱62分別逐漸沿左右兩側導接槽61背向移動,此時,將兩根繩軸8分別移動至左側第二立柱62與第一立柱7以及右側第二立柱62與第一立柱7之間,朝第一立柱7一側移動繩軸8,使繩軸8與第二卡接件751鄰近側的卡接腔81與第二卡接件751配合連接,然后通過反向控制第一馬達611帶動第二螺形桿610轉,由第二螺形桿610帶動第二立柱62上的第一卡接件621與背向第二卡接件751一側的繩軸8上的卡接腔81配合連接,然后使吊繩與左側第二立柱62與第一立柱7之間的繩軸8固定連接,然后通過第二馬達722帶動第三螺形桿721轉,由第三螺形桿721帶動滑接板73逐漸沿第二腔室72內的前側方向滑,此時,滑接板73帶動第二凸塊732以及第二凸塊732前端的第二頂撐塊731逐漸向前側移動,直至第二頂撐塊731上的第二斜傾面7310與第四斜傾面7410的左后側段滑接,繼續控制第二馬達722帶動第三螺形桿721轉,使第二頂撐塊731帶動第二滑接塊741以及第二滑接塊741上的滑接塊74克服左側回位頂撐彈性件745的頂撐力,使滑接塊74逐漸沿導接桿744左側方向移動,直至滑接塊74左側端的卡接軸743經過左側過孔76后完全插入左側轉接軸75內的卡接槽752內,此時控制第二馬達722停止轉,然后控制第一馬達742帶動左右兩側的卡接軸743轉,由左側的卡接軸743帶動左側的第二卡接件751轉,從而實現帶動左側第二立柱62與第一立柱7之間的繩軸8收卷吊繩工作,此時,右側的卡接軸743最大程度背向右側轉接軸75內的卡接槽752,當左側第二立柱62與第一立柱7之間的繩軸8收卷完成后,通過第一馬達52帶動第一螺形桿510反轉,使第一螺形桿510帶動滑接座6位于滑接槽51內的最左側位置,然后通過第二馬達722帶動第三螺形桿721反轉控制滑接板73回到初始位置,同時,滑接塊74受到左側回位頂撐彈性件745的頂撐力,使滑接塊74回到滑接塊74內的初始位置,然后繼續將吊繩與右側第二立柱62和第一立柱7之間繩軸8固定連接,然后控制第二馬達722帶動第三螺形桿721反轉如上述步驟,使第一馬達742右側的卡接軸743與右側轉接軸75內的卡接槽752配合連接,然后通過第一馬達742帶動右側第二立柱62和第一立柱7之間繩軸8轉實現收卷吊繩工作,此時,通過控制左側導接槽61內的第一馬達611帶動左側導接槽61內的第二螺形桿610轉,使左側第二立柱62上的第一卡接件621與左側第二立柱62和第一立柱7之間的繩軸8脫離,此時卸下左側第二立柱62和第一立柱7之間的繩軸8,然后更換新繩軸8,通過第一馬達52控制滑接座6左右移動完成切換更換繩軸8以及實現不間斷收卷吊繩工作。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1.通過兩組轉接軸之間的第一立柱內設第一腔室,左右兩側轉接軸與第一腔室鄰近側的第一立柱內壁體均設過孔,第一腔室內設通穿第一腔室且向前后方向延長設置的第二腔室,第二腔室內設前后延長設置的第三螺形桿,第三螺形桿上螺形紋配合連接前后延長設置的滑接板,滑接板前側延長端伸至第一腔室前側的第二腔室內,滑接板后側延長端伸至第一腔室后側的第二腔室內,第一腔室內設滑接塊,滑接塊內壁中間位置固定設第一馬達,第一馬達左右兩側末梢均配合連接卡接軸,從而實現自動收卷吊繩的配合連接切換工作,提高收卷吊繩工作效率以及切換控制左右兩側繩軸實現交替收卷吊繩工作,提高效率。

2.通過左右兩側第二螺形桿相對一側的末梢均配合連接第一馬達,左右兩側第一馬達分別設置于左右兩側導接槽鄰近側內壁內且固定連接,左右兩側第二螺形桿背向的末梢分別與左右兩側導接槽背向的內壁轉接,從而實現控制左右側第二立柱與第一立柱之間的繩軸進行快速拆裝工作。

3.通過第三螺形桿后側末梢與第二馬達配合連接,第二馬達外表面設置于第二腔室后側內壁內且固定連接,第三螺形桿前側末梢與第二腔室前側內壁轉接,從而實現自動帶動切換第一馬達左右兩側的卡接軸左右移動工作。

4.本發明結構簡單,操作方便,能實現自動切換控制帶動左右兩側的繩軸,減少設備投入,降低采購成本,能自動控制滑接座的左右移動,實現了左右兩側繩軸實現交替收卷吊繩工作以及更換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能實現快速設置和更換繩軸,提高收卷吊繩整體進程。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不經過創造性勞動想到的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因此,本發明的保護范圍應該以權利要求書所限定的保護范圍為準。

當前第1頁1 2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