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梯懸掛繩張力測量及調節機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電梯懸掛繩張力測量及調節機構。
【背景技術】
[0002]眾所周知,電梯轎廂的各根懸掛繩在使用一段時間后會存在相互之間張力不均的情況,而這種張力不均的情況對電梯性能、懸掛繩以及繩輪的壽命影響很大,比如會引起曳引輪的繩槽面壓不均,若受力集中在某幾個繩槽中,會使得該繩槽的磨損加劇;其次,會導致懸掛繩受力所產生的彈性伸長量不同,造成部分懸掛繩在繩槽中由靜摩擦變為滑動摩擦,從而吞噬材料,影響電梯轎廂運行的舒適感,并且加快了懸掛繩和曳引輪的報廢速度。所以,電梯廠家都采用電梯懸掛繩張力測量及調節機構定期對電梯懸掛繩的張力進行測量和調節,保證各懸掛繩的張力與其平均值的偏差不大于某一比例,該比例一般為5%左右。
[0003]現有的張力測量及調節機構通常包括底座、頂座、壓力傳感器、彈簧、以及調節元件,但該種機構存在測量和調節不方便、以及結構比較復雜的弊端,故而有必要對此進行改進。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針對現有技術中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種改進的電梯懸掛繩張力測量及調節機構,其中的壓力傳感器的壓力輸出數據更為精確,而且其整體構造簡單,成本經濟。
[0005]為實現上述實用新型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術方案:一種電梯懸掛繩張力測量及調節機構,包括端部連接懸掛繩的螺桿、依次套設在螺桿上的彈性元件、鎖緊螺母、以及壓力傳感器,其特征在于:該電梯懸掛繩張力測量及調節機構還包括調節螺母,調節螺母套設在螺桿的端部并與螺桿相螺紋連接,調節螺母直接與壓力傳感器接觸,并可壓力均勻地壓緊于壓力傳感器上,調節螺母設有導向部,導向部位于螺桿與壓力傳感器之間。
[0006]此外,本實用新型還提供如下附屬技術方案:
[0007]導向部為中空的圓柱體,導向部、螺桿以及壓力傳感器三者之間具有同軸線。
[0008]調節螺母還設有調節頭部,導向部自調節頭部向下一體延伸。
[0009]導向部套設在螺桿與壓力傳感器之間。
[0010]調節頭部的端面設有刻度。
[0011]電梯懸掛張力測量及調節機構,其還包括調節器,調節器支撐在壓力傳感器的下方。
[0012]調節器的頂端周邊設有多個調節孔。
[0013]調節器與鎖緊螺母之間還設有調整套。
[0014]調整套與鎖緊螺母緊密配合,并且其周邊設有多個調整孔。
[0015]電梯懸掛張力測量及調節機構,還包括高度調節裝置,該高度調節裝置套設在調節器上并與調節器相螺紋配接。
[0016]相比于現有技術,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在于其所提供的懸掛繩張力測量及調節機構,設有罩設在鎖緊螺母外圍的調節器和調整套,可以方便快捷的對鎖緊螺母進行調節,而且可以適用于不同規格尺寸的鎖緊螺母;同時,其設有獨特的調節螺母,不僅使得壓力傳感器的輸出壓力更為精確,而且使得該機構的整體構造更簡單,生產成本更經濟。
【附圖說明】
[0017]圖1是對應于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的電梯懸掛繩張力測量及調節機構的裝配剖視圖。
[0018]圖2是圖1中調節器的平面視圖。
[0019]圖3是沿著圖2中A-A線的剖視圖。
[0020]圖4是圖1中調整套的俯視圖。
[0021]圖5是沿著圖4中C-C線的剖視圖。
[0022]圖6是圖1中調節螺母的俯視圖。
[0023]圖7是沿著圖6中D-D線的剖視圖。
[0024]圖8是對應于本實用新型另一實施例的調節器的平面視圖。
[0025]圖9是沿著圖8中B-B線的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6]以下結合較佳實施例及其附圖對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作進一步非限制性的詳細說明。
[0027]實施例一
[0028]參照圖1,一種電梯懸掛繩張力測量及調節機構,包括繩頭螺桿1、繩頭座3、彈性元件5、鎖緊螺母7、壓力傳感器9以及調節螺母11。
[0029]上述繩頭螺桿1、繩頭座3以及彈性元件5為電梯的現有結構,其中繩頭螺桿I的下端連接電梯懸掛繩(圖未示),繩頭座3螺紋套設在繩頭螺桿I上,而彈性元件5為壓簧,其套設在繩頭螺桿I上并位于繩頭座3的上方。在該彈性元件5的上下兩端設有套設在螺桿I上的上、下彈簧墊13、15,其中下彈簧墊15設置在彈性元件5與繩頭座3之間。
[0030]進一步參照圖2和圖5,上述鎖緊螺母7螺紋連接在繩頭螺桿I上,在鎖緊螺母7的外側套設有調節器17和設置在鎖緊螺母7與調節器17之間的調整套19。調節器17大致為中空的柱狀,其具有六邊形的內腔21。在調節器17的側壁上開設有軸向對稱的一對調節窗23。在調節器17的頂端沿著其周邊設有數個調節圓孔25。對應于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上述調整套19與鎖緊螺母7的形狀相適配,其為中空的圓柱體狀,且亦具有六邊形的內腔22。在調整套19的圓周面上,設有多個調整孔27。調整套19與鎖緊螺母7為緊密配合,故而調節工具(圖未示),如插銷,銷釘等,穿過調節窗23并插入調整孔27來旋轉該調整套19即可帶動鎖緊螺母7旋轉以進行擰緊或松懈。需要說明的是,當鎖緊螺母7的形狀規格變大時,本實用新型亦可拆卸掉調整套19以具有較大空間容納該鎖緊螺母7,這樣調節器17直接套設在鎖緊螺母7上。在調節鎖緊螺母7時,若調節器17與鎖緊螺母7非緊密配合,則調節工具穿過上述調節窗23來旋轉鎖緊螺母7進行調節;另一方面,若調節器17與鎖緊螺母7相互緊密配合,則調節工具插入上述調整孔27旋轉調節器17即可帶動鎖緊螺母7進行調節。可見,本實用新型的調節器17、調整套19的設置便于調節工具的使用,省時省力,而無需手動調節,不方便施力;而且現有技術中的手動調節該鎖緊螺母時,需要留給鎖緊螺母較大空間以便于手動調節,那樣增加了整個機構的占有空間;而且,本實用新型的張力測量及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