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兩段式頂出機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模具,具體地說是一種具兩段式頂出機構的模具。
背景技術:
在利用模具成型工藝來制造塑料產品時,需要利用預先制造的模具結構, 并通過注塑機將熔融的塑料注入到模具之中以達到成型產品的目的。
目前,多數的注塑模具在產品注塑成型后,采用多個頂針頂出產品的方式, 將產品頂出,由此方法得到的產品可以有效避免產品被頂白或者頂凸的情況發 生,且不會出現拉模的情況;然而,對于形體較深的加工產品而言,則需要采 用具有頂塊結構的模具對其進行加工,而該加工產品一般在頂塊處也形成有一 定的結構,因此,產品成型后難以從該模具中取出。
實用新型內容
有鑒于上述課題,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與缺陷,提 供一種具有兩段式頂出機構的模具,其可以分段頂出的方式將成型后的產品由 加工模具中順利頂出,從而得以保證產品的質量。
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兩段式頂出機構,應用于成型模具中,該模具至少 公模板、上頂出板及下頂出板,該兩段式頂出機構包括第一鍥塊,固定安裝 于所述公模板上,其相對所述上頂出板的一側設置有斜面;第二鍥塊,固定安 裝于所述上頂出板上;擋板, 一端固定安裝于所述下頂出板上,于所述第一鍥 塊斜面的相應處設置有斜靠破面;頂桿, 一端以可旋轉的方式安裝于所述下頂 出板上;以及彈性組件,連接至所述擋板與所述頂桿之間。
較優的,所述頂桿的長度不小于所述擋板的長度。
較優的,所述彈性組件為彈簧。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采用頂桿的斜靠破面與第一鍥塊的斜面相配 合的設計,上頂出板先在第二鍥塊與頂桿的卡合狀態下隨著下頂出板一起運動, 當上、下頂出板運動至頂桿的斜靠破面與第一鍥塊的斜面相遇時,頂桿將繞軸 承順時針發生旋轉,使得第二鍥塊與頂桿解除卡合狀態,上頂出板將不再隨著 下頂出板上移,從而實現兩段式頂出的開模方式。該兩段式頂出機構結構簡單, 且可適用于多種模具。
圖1為本實用新型開模狀態一的剖面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開模狀態二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開模狀態三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內容、構造特征,以下結合實施方式并配合 附圖詳細予以說明。
本實用新型的兩段式頂出機構,應用于成型模具中,該模具至少公模板ll、 上頂出板12及下頂出板13,該兩段式頂出機構包括.-第一禊塊21,固定安裝 于所述公模板11上,其相對所述上頂出板12的一側設置有斜面211;第二鍥塊 22,固定安裝于所述上頂出板12上;擋板23, 一端固定安裝于所述下頂出板 13上;頂桿24, 一端以可旋轉的方式通過軸承241安裝于所述下頂出板13上, 于所述斜面211的相應處設置有斜靠破面242;以及彈簧25,連接至所述擋板 23與所述頂桿24之間。
請同時參閱圖l、圖2和圖3,為本實用新型開模的剖面結構示意圖。于所 述斜靠破面242與所述斜面211相遇之前,由于所述第二鍥塊22與所述頂桿24 處于卡合狀態,因此所述上頂出板12只能隨著所述下頂出板13 —起向靠近所 述公模板11的方向移動(參閱圖1);當所述斜靠破面242與所述斜面211相遇 之后,所述頂桿24將繞所述軸承241順時針發生旋轉至所述第二鍥塊22與所 述頂桿24之間解除卡合狀態(參閱圖2),此時,所述上頂出板12將不再隨著 所述下頂出板13 —起向靠近所述公模板11的方向移動(參閱圖3),從而實現 兩段式頂出的開模方式。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并非用來限定本實用新型的實施 范圍;凡是依本實用新型所作的等效變化與修改,都被本實用新型的專利范圍 所覆蓋。
權利要求1、一種兩段式頂出機構,應用于成型模具中,該模具至少公模板、上頂出板及下頂出板,其特征在于,該兩段式頂出機構包括第一鍥塊,固定安裝于所述公模板上,其相對所述上頂出板的一側設置有斜面;第二鍥塊,固定安裝于所述上頂出板上;擋板,一端固定安裝于所述下頂出板上;頂桿,一端以可旋轉的方式通過軸承安裝于所述下頂出板上,于所述第一鍥塊斜面的相應處設置有斜靠破面;以及彈性組件,連接至所述擋板與所述頂桿之間。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兩段式頂出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頂桿的長度 不小于所述擋板的長度。
3、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兩段式頂出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彈性組件為 彈簧。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兩段式頂出機構,應用于成型模具中,該模具至少公模板、上頂出板及下頂出板,該兩段式頂出機構包括第一鍥塊,固定安裝于所述公模板上,其相對所述上頂出板的一側設置有斜面;第二鍥塊,固定安裝于所述上頂出板上;擋板,一端固定安裝于所述下頂出板上,于所述第一鍥塊斜面的相應處設置有斜靠破面;頂桿,一端以可旋轉的方式安裝于所述下頂出板上;以及彈性組件,連接至所述擋板與所述頂桿之間。本實用新型采用的兩段式頂出機構結構簡單,且可適用于多種模具。
文檔編號B29C33/44GK201253926SQ200820161599
公開日2009年6月10日 申請日期2008年10月8日 優先權日2008年10月8日
發明者張正春 申請人:蘇州漢揚精密電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