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一種提高丙綸增強復合材料界面結合強度的方法

文檔序號:4451457閱讀:325來源:國知局
一種提高丙綸增強復合材料界面結合強度的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提高丙綸增強復合材料界面結合強度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1)對丙綸纖維進行改性;2)將步驟1改性后的丙綸纖維同環氧樹脂進行機械共混,然后將混合粉料放入平板硫化機模具中成型,對預成型坯料進行預塑;3)迅速將溫度升到180~185℃,保持50~60min,使模壓料成型,然后采用隨爐降溫的方式降溫到110℃后將壓力撤掉;4)將步驟3模壓成型后的復合材料連同模具一起取出,冷卻至室溫,獲得復合材料,工藝方法簡單,制得的復合材料有很好的界面結合強度和優異的力學性能。
【專利說明】一種提高丙綸增強復合材料界面結合強度的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屬于復合材料界面結合強度【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提高丙綸增強復合材料界面結合強度的方法。
【背景技術】
[0002]丙綸纖維因為其密度小、強度高、初始模量高、彈性好、耐磨性好、質輕保暖性好、耐酸耐堿性等優異的性能而被廣泛的應用于無紡布、工業和衛生領域,其中丙綸纖維增強樹脂基復合材料是丙綸纖維的主要應用形式。但是,由于丙綸纖維表面極性不高,使得其溶解性、耐疲勞性不夠好,耐光性較差,剪切性能差及纖維容易微纖化而劈裂,并且熱穩定性較差易老化。丙綸纖維的化學惰性和光滑表面導致纖維表面光滑且活性低,不易于樹脂浸潤,導致纖維與樹脂基體界面結合性較差,界面剪切強度較低。這些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丙綸纖維在復合材料領域中的應用,對纖維表面進行改性后,使其能與樹脂基體形成較好的界面層,從而發揮丙綸纖維在有機纖維中的優勢地位。[0003]近年來,人們對丙綸纖維的改性方法有化學接枝、表面涂層等化學方法以及用冷等離子體、Y射線或超聲波等對表面進行的物理方法,但采用以上方法進行改性時存在投資大反應條件高,而且反應設備多,界面結合性差;此外,化學改性等上述各種方法均在不同程度上損傷纖維的表面結構和性能,因此,本專利探討一種物理改性丙綸纖維表面結構的方法。
[0004]附生結晶這一術語是1928年由Royer引入的。通常認為附生結晶是一種結晶物質在另一種物質基底上的取向結晶,實際上是一種表面誘導的取向結晶現象。由于基底對附生物質的作用導致其兩者間存在著嚴格取向關系,從而使附生物質產生異乎尋常的形態結構。對給定化學組成的聚合物材料而言,形態結構直接決定材料的性能,特殊的附生取向關系必然導致材料的特異性能。

【發明內容】

[0005]為了克服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提高丙綸增強復合材料界面結合強度的方法,工藝方法簡單,制得的復合材料有很好的界面結合強度和優異的力學性能。
[0006]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提高丙綸增強復合材料界面結合強度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對丙綸纖維進行改性,具體作法是:將聚偏氟乙烯PVDF或聚己二酸丁酯PBA溶液澆鑄薄膜分別加熱到195~205°C、80~100°C,保溫10~15min消除熱歷史,將聚偏氟乙烯PVDF或聚己二酸丁酯PBA薄膜以50~60°C /min的速率分別降溫到168~170°C、42~45°C,將兩端施加張力并將伸直的丙綸纖維或機織布放置到過冷態聚偏氟乙烯PVDF/聚己二酸丁酯PBA薄膜表面上并與其緊密接觸;
2)將步驟I改性后的丙綸纖維10%~20%(重量比)同環氧樹脂80%~90% (重量比)進行機械共混,然后將混合粉料放入平板硫化機模具中成型,先將爐溫升至135~145°C,保持50~60 min,對預成型坯料進行預塑,壓力控制在9~IlMPa ;
3)迅速將溫度升到180~185°C,保持50~60min,使模壓料成型,采用隨爐降溫的方式降溫到110°C后將壓力撤掉;
4)將步驟3)模壓成型后的復合材料連同模具一起取出,冷卻至室溫,獲得復合材料。
[0007]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結合結晶聚合物聚偏氟乙烯PVDF、聚己二酸丁酯PBA能在丙綸短纖維上附生結晶,附生結晶是一種結晶物質在另一種晶體基底上的取向結晶,有利于生成高取向度、高成核密度的柱晶。采用附生結晶法來改善丙綸纖維的界面性能。前人的研究結果表明,樹脂在纖維表面形成橫穿晶體后,纖維與樹脂的界面結合強度明顯增強。因此,使用附生結晶法在丙綸纖維表面附生一層極性的或者與其它樹脂熱力學相容的聚合物,最終達到改善丙綸纖維表面性能以提高丙綸纖維/環氧樹脂的界面結合強度的目的。根據形成橫穿晶體這一現象,進而將附生結晶后的丙綸纖維采用紅外光譜FTIR、掃描電子顯微鏡SEM、透射電子顯微鏡TEM、差示掃描量熱儀DSC表征手段研究改性丙綸纖維表面的形態、結構及性能,以驗證纖維表面是否存在這種橫穿晶體以及晶體的結構特性。改性前丙綸纖維為棒狀,改性后的丙綸為附生結晶物質折疊鏈片晶以丙綸為軸心附生生長,從而形成柱狀附生晶體結構,附生體系間存在強的物理作用,從而增強了附生體系間的粘結力,而且柱狀晶體含有強極性的碳氟鍵,有助于增強丙綸纖維與基體的結合力,提高力學性能。最后將改性處理后的丙綸纖維與環氧樹脂復合,進行機械共混,控制丙綸纖維的重量百分比為混合粉料的10~20 %,再將混合粉料放入不銹鋼模具中壓制成型,經過高溫燒結從而制備出改性后的丙綸纖維/環氧樹脂復合材料。其中所述的聚偏氟乙烯PVDF、聚己二酸丁酯PBA原料來源廣泛,本發明最大的優點是工藝方法簡單而且成本低,制得的復合材料有很好的力學性能。界面強度高出原來30%~40%的纖維/樹脂復合材料。
【具體實施方式】
[0008]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0009]實施例1:
一種提高丙綸增強復合材料界面結合強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O對丙綸纖維進行改性,具體作法是:將聚偏氟乙烯PVDF溶液澆鑄薄膜分別加熱到195°C,保溫IOmin消除熱歷史,將聚偏氟乙烯PVDF薄膜以50°C /min的速率降溫到168°C,將兩端施加張力并將伸直的丙綸纖維或機織布放置到過冷態聚偏氟乙烯PVDF/聚己二酸丁酯PBA薄膜表面上并與其緊密接觸;
2)將步驟I改性后的丙綸纖維10%(重量比)同環氧樹脂80% (重量比)進行機械共混,然后將混合粉料放入平板硫化機模具中成型,先將爐溫升至135°C,保持50min,對預成型坯料進行預塑,壓力控制在9 MPa;
3)迅速將溫度升到180~185°C,保持50~60min,使模壓料成型,然后采用隨爐降溫的方式降溫到110°C后將壓力撤掉;
4)將步驟3)模壓成型后的復合材料連同模具一起取出,冷卻至室溫,獲得復合材料。
[0010]實施例2:一種提高丙綸增強復合材料界面結合強度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對丙綸纖維進行改性,具體作法是:將聚偏氟乙烯PVDF溶液澆鑄薄膜加熱到200°C,保溫IOmin消除熱歷史,將聚偏氟乙烯PVDF薄膜以50°C /min的速率分別降溫到170°C,將兩端施加張力并將伸直的丙綸纖維或機織布放置到過冷態聚偏氟乙烯PVDF薄膜表面上并與其緊密接觸,在偏光顯微鏡下觀察溫度降低到170°C后的結晶過程和結晶完成后的晶體結構,并對附生結晶后的丙綸短纖維采用紅外光譜FTIR、掃描電子顯微鏡SEM、透射電子顯微鏡TEM、差示掃描量熱儀DS表征手段研究改性丙綸纖維表面的形態、結構及性能;
2)將步驟I改性后的丙綸纖維10%(重量比)同環氧樹脂90% (重量比)進行機械共混,然后將混合粉料放入平板硫化機模具中成型,先將爐溫升至140°C,保持60 min,對預成型坯料進行預塑,壓力控制在IOMPa ;
3)迅速將溫度升到185°C,保持60min,使模壓料成型,然后采用隨爐降溫的方式降溫到110°C后將壓力撤掉;
4)將步驟3)模壓成型后的復合材料連同模具一起取出,冷卻至室溫,獲得復合材料。 [0011]對制備得到的復合材料進行力學實驗,其拉伸強度可達163MPa。
[0012]作為對照,在相同的復合材料組分及復合材料制備工藝下,未改性的丙綸纖維與環氧樹脂復合材料拉伸強度為135MPa,由此可以看出,改性處理對丙綸復合材料界面強度性能提高明顯。
[0013]實施例3:
一種提高丙綸增強復合材料界面結合強度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對丙綸纖維進行改性,具體作法是:將聚偏氟乙烯PVDF溶液澆鑄薄膜加熱到200°C,保溫IOmin消除熱歷史,隨后將聚偏氟乙烯PVDF薄膜以50°C /min的速率分別降溫到170°C,立即將兩端施加張力并將伸直的丙綸纖維或機織布放置到過冷態聚偏氟乙烯PVDF薄膜表面上并與其緊密接觸,在偏光顯微鏡下觀察溫度降低到170°C后的結晶過程和結晶完成后的晶體結構,并對附生結晶后的丙綸短纖維采用紅外光譜FTIR、掃描電子顯微鏡SEM、透射電子顯微鏡TEM、差示掃描量熱儀DSC表征手段研究改性丙綸纖維表面的形態、結構及性能;
2)將步驟I改性后的丙綸纖維15%(重量比)同環氧樹脂85% (重量比)進行機械共混,然后將混合粉料放入平板硫化機模具中成型,先將爐溫升至140°C,保持60 min,對預成型坯料進行預塑,壓力控制在IOMPa ;
3)迅速將溫度升到185°C,保持60min,使模壓料成型,然后采用隨爐降溫的方式降溫到110°C后將壓力撤掉;
4)將步驟3)模壓成型后的復合材料連同模具一起取出,冷卻至室溫,獲得復合材料。
[0014]對制備得到的復合材料進行力學實驗,其拉伸強度可達186MPa。
[0015]實施例4:
一種提高丙綸增強復合材料界面結合強度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O對丙綸纖維進行改性,具體作法是:將聚偏氟乙烯PVDF的溶液澆鑄薄膜加熱到200°C,保溫IOmin消除熱歷史,將聚偏氟乙烯PVDF薄膜以50°C /min的速率分別降溫到170°C,將兩端施加張力并將伸直的丙綸纖維或機織布放置到過冷態聚偏氟乙烯PVDF薄膜表面上并與其緊密接觸,在偏光顯微鏡下觀察溫度降低到170°C后的結晶過程和結晶完成后的晶體結構,并對附生結晶后的丙綸短纖維采用紅外光譜FTIR、掃描電子顯微鏡SEM、透射電子顯微鏡TEM、差示掃描量熱儀DSC表征手段研究改性丙綸纖維表面的形態、結構及性倉泛;
2)將步驟I改性后的丙綸纖維20%(重量比)同環氧樹脂80% (重量比)進行機械共混,然后將混合粉料放入平板硫化機模具中成型,先將爐溫升至140°C,保持60 min,對預成型坯料進行預塑,壓力控制在IOMPa ;
3)迅速將溫度升到185°C,保持60min,使模壓料成型,然后采用隨爐降溫的方式降溫到110°C后將壓力撤掉;
4)將步驟3)模壓成型后的復合材料連同模具一起取出,冷卻至室溫,獲得復合材料。
[0016]對制備得到的復合材料進行力學實驗,其拉伸強度可達203MPa。
[0017]實施例5: 一種提高丙綸增強復合材料界面結合強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O對丙綸纖維進行改性,具體作法是:將聚己二酸丁酯PBA的溶液澆鑄薄膜加熱到80°C保溫15min消除熱歷史,將聚己二酸丁酯聚己二酸丁酯PBA薄膜以60°C /min的速率降溫到45°C,將兩端施加張力并將伸直的丙綸纖維或機織布放置到過冷態聚己二酸丁酯PBA薄膜表面上并與其緊密接觸;
2)將步驟I改性后的丙綸纖維10%(重量比)同環氧樹脂90% (重量比)進行機械共混,然后將混合粉料放入平板硫化機模具中成型,先將爐溫升至145°C,保持60 min,對預成型坯料進行預塑,壓力控制在IlMPa ;
3)迅速將溫度升到180°C,保持50min,使模壓料成型,然后采用隨爐降溫的方式降溫到110°C后將壓力撤掉;
4)將步驟3)模壓成型后的復合材料連同模具一起取出,冷卻至室溫,獲得復合材料。
[0018]實施例6:
一種提高丙綸增強復合材料界面結合強度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O對丙綸纖維進行改性,具體作法是:將聚己二酸丁酯PBA的溶液澆鑄薄膜加熱到80°C,保溫IOmin消除熱歷史,將聚己二酸丁酯PBA薄膜以50°C /min的速率分別降溫到45°C,將兩端施加張力并將伸直的丙綸纖維或機織布放置到過冷態聚己二酸丁酯PBA薄膜表面上并與其緊密接觸,在偏光顯微鏡下觀察溫度降低到45°C后的結晶過程和結晶完成后的晶體結構,并對附生結晶后的丙綸短纖維采用紅外光譜FTIR、掃描電子顯微鏡SEM、透射電子顯微鏡TEM、差示掃描量熱儀DSC表征手段研究改性丙綸纖維表面的形態、結構及性倉泛;
2)將步驟I改性后的丙綸纖維10%(重量比)同環氧樹脂90% (重量比)進行機械共混,然后將混合粉料放入平板硫化機模具中成型,先將爐溫升至140°C,保持60 min,對預成型坯料進行預塑,壓力控制在IOMPa ;
3)迅速將溫度升到185°C,保持60min,使模壓料成型,然后采用隨爐降溫的方式降溫到110°C后將壓力撤掉;
4)將步驟3)模壓成型后的復合材料連同模具一起取出,冷卻至室溫,獲得復合材料。
[0019]對制備得到的復合材料進行力學實驗,其拉伸強度可達142MPa。分析比較得知,PBA改性處理較不改性丙綸纖維復合材料略有增強,但是明顯低于PVDF改性處理的丙綸纖維復合材料。
[0020]實施例7:
一種提高丙綸增強復合材料界面結合強度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O對丙綸纖維進行改性,具體作法是:將聚己二酸丁酯PBA的溶液澆鑄薄膜加熱到80°C,保溫IOmin消除熱歷史,隨后將聚己二酸丁酯PBA薄膜以50°C /min的速率分別降溫到45°C,立即將兩端施加張力并將伸直的丙綸纖維或機織布放置到過冷態聚己二酸丁酯PBA薄膜表面上并與其緊密接觸,在偏光顯微鏡下觀察溫度降低到45°C后的結晶過程和結晶完成后的晶體結構,并對附生結晶后的丙綸短纖維采用紅外光譜FTIR、掃描電子顯微鏡SEM、透射電子顯微鏡TEM、差示掃描量熱儀DSC表征手段研究改性丙綸纖維表面的形態、結構及性能;
2)將步驟I改性后的丙綸纖維15%(重量比)同環氧樹脂85% (重量比)進行機械共混,然后將混合粉料放入平板硫化機模具中成型,先將爐溫升至140°C,保持60 min,對預成型坯料進行預塑,壓力控制在IOMPa ;
3)迅速將溫度升到185°C,保持60min,使模壓料成型,然后采用隨爐降溫的方式降溫到110°C后將壓力撤 掉;
4)將步驟3)模壓成型后的復合材料連同模具一起取出,冷卻至室溫,獲得復合材料。
[0021]對制備得到的復合材料進行力學實驗,其拉伸強度可達145MPa。
[0022]實施例8:
一種提高丙綸增強復合材料界面結合強度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O對丙綸纖維進行改性,具體作法是:將聚己二酸丁酯PBA的溶液澆鑄薄膜加熱到90°C,保溫13min消除熱歷史,隨后將聚己二酸丁酯PBA薄膜以50°C /min的速率分別降溫到43°C,立即將兩端施加張力并將伸直的丙綸纖維或機織布放置到過冷態聚己二酸丁酯PBA薄膜表面上并與其緊密接觸,在偏光顯微鏡下觀察溫度降低到45°C后的結晶過程和結晶完成后的晶體結構,并對附生結晶后的丙綸短纖維采用紅外光譜FTIR、掃描電子顯微鏡SEM、透射電子顯微鏡TEM、差示掃描量熱儀DSC表征手段研究改性丙綸纖維表面的形態、結構及性能;
2)將步驟I改性后的丙綸纖維20%(重量比)同環氧樹脂80% (重量比)進行機械共混,然后將混合粉料放入平板硫化機模具中成型,先將爐溫升至140°C,保持60 min,對預成型坯料進行預塑,壓力控制在IOMPa ;
3)迅速將溫度升到185°C,保持60min,使模壓料成型,然后采用隨爐降溫的方式降溫到110°C后將壓力撤掉;
4)將步驟3)模壓成型后的復合材料連同模具一起取出,冷卻至室溫,獲得復合材料。
[0023]對制備得到的復合材料進行力學實驗,其拉伸強度可達158MPa。
【權利要求】
1.一種提高丙綸增強復合材料界面結合強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 1)對丙綸纖維進行改性,具體作法是:將聚偏氟乙烯PVDF或聚己二酸丁酯PBA溶液澆鑄薄膜分別加熱到195~205°C、80~100°C,保溫10~15min消除熱歷史,將聚偏氟乙烯PVDF或聚己二酸丁酯PBA薄膜以50~60°C /min的速率分別降溫到168~170°C、42~45°C,將兩端施加張力并將伸直的丙綸纖維或機織布放置到過冷態聚偏氟乙烯PVDF/聚己二酸丁酯PBA薄膜表面上并與其緊密接觸; `2)將步驟I改性后的丙綸纖維10%~20%(重量比)同環氧樹脂80%~90% (重量比)進行機械共混,然后將混合粉料放入平板硫化機模具中成型,先將爐溫升至135~145°C,保持50~60 min,對預成型坯料進行預塑,壓力控制在9~IlMPa ; ` 3)迅速將溫度升到180~185°C,保持50~60min,使模壓料成型,采用隨爐降溫的方式降溫到110°C后將壓力撤掉; `4)將步驟3)模壓成型后的復合材料連同模具一起取出,冷卻至室溫,獲得復合材料。
2.一種提高丙綸增強復合材料界面結合強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 O對丙綸纖維進行改性,具體作法是:將聚偏氟乙烯PVDF溶液澆鑄薄膜分別加熱到195°C,保溫IOmin消除熱歷史,將聚偏氟乙烯PVDF薄膜以50°C /min的速率降溫到168°C,將兩端施加張力并將伸直的丙綸纖維或機織布放置到過冷態聚偏氟乙烯PVDF/聚己二酸丁酯PBA薄膜表面上并與其緊密接觸; ` 2)將步驟I改性后的丙綸纖維10%(重量比)同環氧樹脂80% (重量比)進行機械共混,然后將混合粉料放入平板硫化機模具中成型,先將爐溫升至135°C,保持50min,對預成型坯料進行預塑,壓力控制在9 MPa ; `3)迅速將溫度升到180~185°C,保持50~60min,使模壓料成型,然后采用隨爐降溫的方式降溫到110°C后將壓力撤掉; `4)將步驟3)模壓成型后的復合材料連同模具一起取出,冷卻至室溫,獲得復合材料。
3.一種提高丙綸增強復合材料界面結合強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1)對丙綸纖維進行改性,具體作法是:將聚偏氟乙烯PVDF溶液澆鑄薄膜加熱到200°C,保溫IOmin消除熱歷史,將聚偏氟乙烯PVDF薄膜以50°C /min的速率分別降溫到170°C,將兩端施加張力并將伸直的丙綸纖維或機織布放置到過冷態聚偏氟乙烯PVDF薄膜表面上并與其緊密接觸,在偏光顯微鏡下觀察溫度降低到170°C后的結晶過程和結晶完成后的晶體結構,并對附生結晶后的丙綸短纖維采用紅外光譜FTIR、掃描電子顯微鏡SEM、透射電子顯微鏡TEM、差示掃描量熱儀DS表征手段研究改性丙綸纖維表面的形態、結構及性能; `2)將步驟I改性后的丙綸纖維10%(重量比)同環氧樹脂90% (重量比)進行機械共混,然后將混合粉料放入平板硫化機模具中成型,先將爐溫升至140°C,保持60 min,對預成型坯料進行預塑,壓力控制在IOMPa ; ` 3)迅速將溫度升到185°C,保持60min,使模壓料成型,然后采用隨爐降溫的方式降溫到110°C后將壓力撤掉; ` 4)將步驟3)模壓成型后的復合材料連同模具一起取出,冷卻至室溫,獲得復合材料。
4.一種提高丙綸增強復合材料界面結合強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 I)對丙綸纖維進行改性,具體作法是:將聚偏氟乙烯PVDF溶液澆鑄薄膜加熱到200°C,保溫IOmin消除熱歷史,隨后將聚偏氟乙烯PVDF薄膜以50°C /min的速率分別降溫到170°C,立即將兩端施加張力并將伸直的丙綸纖維或機織布放置到過冷態聚偏氟乙烯PVDF薄膜表面上并與其緊密接觸,在偏光顯微鏡下觀察溫度降低到170°C后的結晶過程和結晶完成后的晶體結構,并對附生結晶后的丙綸短纖維采用紅外光譜FTIR、掃描電子顯微鏡SEM、透射電子顯微鏡TEM、差示掃描量熱儀DSC表征手段研究改性丙綸纖維表面的形態、結構及性能; 2)將步驟I改性后的丙綸纖維15%(重量比)同環氧樹脂85% (重量比)進行機械共混,然后將混合粉料放入平板硫化機模具中成型,先將爐溫升至140°C,保持60 min,對預成型坯料進行預塑,壓力控制在1OMPa ; 3)迅速將溫度升到185°C,保持60min,使模壓料成型,然后采用隨爐降溫的方式降溫到110°C后將壓力撤掉; 4)將步驟3)模壓成型后的復合材料連同模具一起取出,冷卻至室溫,獲得復合材料。
5.一種提高丙綸增強復合材料界面結合強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O對丙綸纖維進行改性,具體作法是:將聚偏氟乙烯PVDF的溶液澆鑄薄膜加熱到200°C,保溫1Omin消除熱歷史,將聚偏氟乙烯PVDF薄膜以50°C /min的速率分別降溫到170°C,將兩端施加張力并將伸直的丙綸纖維或機織布放置到過冷態聚偏氟乙烯PVDF薄膜表面上并與其緊密接觸; 2)將步驟1改性后的丙綸纖維20%(重量比)同環氧樹脂80% (重量比)進行機械共混,然后將混合粉料放入平板硫化機模具中成型,先將爐溫升至140°C,保持60 min,對預成型坯料進行預塑,壓力控制在IOMPa ; 3)迅速將溫度升到185°C,保持60min,使模壓料成型,然后采用隨爐降溫的方式降溫到110°C后將壓力撤掉; 4)將步驟3)模壓成型后的復合材料連同模具一起取出,冷卻至室溫,獲得復合材料。
6.一種提高丙綸增強復合材料界面結合強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O對丙綸纖維進行改性,具體作法是:將聚己二酸丁酯PBA的溶液澆鑄薄膜加熱到80°C保溫15min消除熱歷史,將聚己二酸丁酯聚己二酸丁酯PBA薄膜以60°C/min的速率降溫到45°C,將兩端施加張力并將伸直的丙綸纖維或機織布放置到過冷態聚己二酸丁酯PBA薄膜表面上并與其緊密接觸; 2)將步驟I改性后的丙綸纖維10%(重量比)同環氧樹脂90% (重量比)進行機械共混,然后將混合粉料放入平板硫化機模具中成型,先將爐溫升至145°C,保持60 min,對預成型坯料進行預塑,壓力控制在IlMPa ; 3)迅速將溫度升到180°C,保持50min,使模壓料成型,然后采用隨爐降溫的方式降溫到110°C后將壓力撤掉; 4)將步驟3)模壓成型后的復合材料連同模具一起取出,冷卻至室溫,獲得復合材料。
7.一種提高丙綸增強復合材料界面結合強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O對丙綸纖維進行改性,具體作法是:將聚己二酸丁酯PBA的溶液澆鑄薄膜加熱到80°C,保溫IOmin消除熱歷史,將聚己二酸丁酯PBA薄膜以50°C /min的速率分別降溫到45°C,將兩端施加張力并將伸直的丙綸纖維或機織布放置到過冷態聚己二酸丁酯PBA薄膜表面上并與其緊密接觸; 2)將步驟I改性后的丙綸纖維10% (重量比)同環氧樹脂90% (重量比)進行機械共混,然后將混合粉料放入平板硫化機模具中成型,先將爐溫升至140°C,保持60 min,對預成型坯料進行預塑,壓力控制在IOMPa ; 3)迅速將溫度升到185°C,保持60min,使模壓料成型,然后采用隨爐降溫的方式降溫到110°C后將壓力撤掉; 4)將步驟3)模壓成型后的復合材料連同模具一起取出,冷卻至室溫,獲得復合材料。
8.一種提高丙綸增強復合材料界面結合強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O對丙綸纖維進行改性,具體作法是:將聚己二酸丁酯PBA的溶液澆鑄薄膜加熱到80°C,保溫IOmin消除熱歷史,隨后將聚己二酸丁酯PBA薄膜以50°C /min的速率分別降溫到45°C,立即將兩端施加張力并將伸直的丙綸纖維或機織布放置到過冷態聚己二酸丁酯PBA薄膜表面上并與其緊密接觸; 2)將步驟I改性后的丙綸纖維15%(重量比)同環氧樹脂85% (重量比)進行機械共混,然后將混合粉料放入平板硫化機模具中成型,先將爐溫升至140°C,保持60 min,對預成型坯料進行預塑,壓力控制在1OMPa ; 3)迅速將溫度升到185°C,保持60min,使模壓料成型,然后采用隨爐降溫的方式降溫到110°C后將壓力撤掉; 4)將步驟3)模壓成型后的復合材料連同模具一起取出,冷卻至室溫,獲得復合材料。
9.一種提高丙綸增強復合材料界面結合強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1)對丙綸纖維進行改性,具體作法是:將聚己二酸丁酯PBA的溶液澆鑄薄膜加熱到90°C,保溫13min消除熱歷史,隨后將聚己二酸丁酯PBA薄膜以50°C /min的速率分別降溫到43°C,立即將兩端施加張力并將伸直的丙綸纖維或機織布放置到過冷態聚己二酸丁酯PBA薄膜表面上并與其緊密接觸; 2)將步驟I改性后的丙綸纖維20%(重量比)同環氧樹脂80% (重量比)進行機械共混,然后將混合粉料放入平板硫化機模具中成型,先將爐溫升至140°C,保持60 min,對預成型坯料進行預塑,壓力控制在IOMPa ; 3)迅速將溫度升到185°C,保持60min,使模壓料成型,然后采用隨爐降溫的方式降溫到110°C后將壓力撤掉; 4)將步驟3)模壓成型后的復合材料連同模具一起取出,冷卻至室溫,獲得復合材料。
【文檔編號】B29C70/40GK103937161SQ201410140787
【公開日】2014年7月23日 申請日期:2014年4月10日 優先權日:2014年4月10日
【發明者】王海軍, 李金祥, 王學川, 趙庭山, 馮會平, 雷樂樂, 趙彥群 申請人:陜西科技大學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