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注塑機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雙色注塑機的轉盤結構
背景技術:
轉盤式雙色注塑機的模具裝于其轉盤上,通過轉盤的旋轉帶動模具的旋轉。工作過程中,模具旋轉的平穩性以及模具開合模的順暢性是影響雙色注塑生產效率以及質量的重要因素。而在轉盤旋轉過程中,如何保證轉盤在低摩擦力下運轉是影響模具旋轉平穩性的關鍵因素;在開合模過程中,如何通過轉盤保證模具的動模與定模之間的平行度則是影響模具開合模順暢性的關鍵因素。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種雙色注塑機的轉盤結構,旨在保證模具旋轉的平穩性以及模具開合模的順暢性。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出一種雙色注塑機的轉盤結構,包括:
后模板,所述后模板的中部位置開設有貫穿其前壁和后壁的中心孔,所述中心孔內裝有軸承;
轉盤,所述轉盤位于所述后模板的前側,所述轉盤的后壁開設有環形槽,所述環形槽包括后段和前段,所述前段的徑向寬度大于所述后段;
轉盤軸,所述轉盤軸插裝于所述軸承的內孔,其前端穿過所述中心孔后與所述轉盤連接并可驅動所述轉盤旋轉;
壓件,所述壓件的一側與所述后模板連接,另一側有徑向延伸至所述轉盤前壁的前方的限位部,所述限位部與所述轉盤相對的壁面設有由低摩擦系數材料制成的第一頂板;
調節件,所述調節件位于所述環形槽的前段內,且所述調節件的徑向寬度大于所述環形槽的后段,整個所述調節件或者至少所述調節件的前部由低摩擦系數材料制成;
以及驅動機構,所述驅動機構用于驅動所述調節件軸向移動,所述調節件可軸向向前移動至其前部將所述轉盤推至與所述第一頂板相抵,以及可軸向向后移動至將所述轉盤拉至與所述后模板相抵。
本發明技術方案在轉盤的后壁開設環形槽以安裝調節件,并通過驅動機構驅使調節件軸向移動。在轉盤旋轉前,先通過驅動機構驅使調節件在環形槽的前段內軸向向前移動,以使調節件的前部將轉盤推至與所述后模板分離并與第一頂板相抵,然后再通過轉盤軸驅動所述轉盤并帶動模具旋轉,在此狀態下,轉盤旋轉時的摩擦力分別來調節件的前部與環形槽的前段的內壁的摩擦,以及轉盤的前壁與第一頂板的摩擦,而調節件的前部以及第一頂板均由低摩擦系數材料制成,且能夠充足潤滑,因此,轉動過程中產生的摩擦力較小,可保證模具旋轉的平穩性。而停止旋轉并需合模時,可先通過驅動機構驅使調節件軸向后退并將轉盤后拉至與后模板的前壁相抵,直至合模動作結束,以使轉盤不會因外力作用而出現晃動或者傾斜,從而在合模的過程中保證模具的動模與定模之間的平行度,進而保證合模過程的順暢性。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雙色注塑機的轉盤結構的剖視圖;
圖2為圖1的A部分的放大詳圖;
圖3為圖1的B部分的放大詳圖;
圖4為本發明雙色注塑機的轉盤結構的轉盤的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的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
需要說明,若本發明實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諸如上、下、左、右、前、后、頂、底、內、外、垂向、橫向、縱向,逆時針、順時針、周向、徑向、軸向……),則該方向性指示僅用于解釋在某一特定姿態(如附圖所示)下各部件之間的相對位置關系、運動情況等,如果該特定姿態發生改變時,則該方向性指示也相應地隨之改變。
另外,若本發明實施例中有涉及“第一”或者“第二”等的描述,則該“第一”或者“第二”等的描述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其相對重要性或者隱含指明所指示的技術特征的數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隱含地包括至少一個該特征。另外,各個實施例之間的技術方案可以相互結合,但是必須是以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能夠實現為基礎,當技術方案的結合出現相互矛盾或無法實現時應當認為這種技術方案的結合不存在,也不在本發明要求的保護范圍之內。
本發明提出一種雙色注塑機的轉盤結構。
本發明實施例中,如圖1至4所示,該雙色注塑機的轉盤結構,包括后模板1、轉盤2、轉盤軸3、壓件4、調節件5、以及驅動機構6。
其中,所述后模板1的中部位置開設有貫穿其前壁和后壁的中心孔11,所述中心孔11內裝有軸承12,所述軸承12的安裝方式有多種,為現有技術并為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所熟知,這里不再進行贅述,所述軸承12的數量可以為一個或者多個,為多個時,有利于提高所述轉盤軸3運轉的平穩性,如圖1所示則為兩個的情況。
所述轉盤2位于所述后模板1的前側,用于安裝模具100,可在與所述后模板1的前壁相抵和相分離的位置之間移動,所述轉盤2的后壁開設有環形槽21,所述環形槽21包括后段211和前段212,所述前段212和所述后段211相通連,且所述前段212的徑向寬度大于所述后段211。
所述轉盤軸3插裝于所述軸承12的內孔,其前端穿過所述中心孔11后與所述轉盤2連接并可驅動所述轉盤2旋轉。可選地,所述轉盤軸3的軸線與所述環形槽21的中心線同軸(或者說位于同一直線上)。
所述壓件4的一側與所述后模板1連接,另一側有徑向延伸至所述轉盤2前壁的前方的限位部42,所述限位部42與所述轉盤2相對的壁面設有由低摩擦系數材料制成的第一頂板7。
所述調節件5位于所述環形槽21的前段212內,且所述調節件5的徑向寬度大于所述環形槽21的后段211,以使調節件5相對所述前段212軸向移動時,不會脫離所述前段212,并在軸向后退至一定距離后,可拉動所述轉盤2后退,整個所述調節件5或者至少所述調節件5的前部由低摩擦系數材料制成。
所述驅動機構6用于驅動所述調節件5軸向移動,所述調節件5可軸向向前移動至其前部將所述轉盤2推至與所述第一頂板7相抵,以及可軸向向后移動至將所述轉盤2拉至與所述后模板1相抵。
在轉盤2旋轉前,先通過驅動機構6驅使調節件5在環形槽21的前段212內軸向向前移動,以使調節件5的前部將轉盤2推至與所述后模板1分離并與第一頂板7相抵,然后再通過轉盤軸3驅動所述轉盤2并帶動模具100旋轉,在此狀態下,轉盤2旋轉時的摩擦力分別來調節件5的前部與環形槽21的前段212內壁的摩擦,以及轉盤2的前壁與第一頂板7的摩擦,而調節件5的前部以及第一頂板7均由低摩擦系數材料制成,且能夠充足潤滑,因此,轉動過程中產生的摩擦力較小,可保證模具旋轉的平穩性。而停止旋轉并需合模時,可先通過驅動機構6驅使調節件5軸向后退并將轉盤2后拉至與后模板1的前壁相抵,直至合模動作結束,以使轉盤2不會因外力作用而出現晃動或者傾斜,從而在合模的過程中保證模具的動模與定模之間的平行度,進而保證合模過程的順暢性。
本發明實施例中,如圖1所示,所述驅動機構6可以為油缸或者氣缸,優選油缸。所述油缸或者氣缸的缸體設于后模板1上,優選固設于所述后模板1的后壁且與所述環形槽21相對的位置,其活塞桿61軸向向前穿過所述后模板1和所述形槽21的后段211后與所述調節件5連接。具體地,所述油缸或者氣缸包括兩個以上,其繞環形槽21的中心線均勻分布,以保證轉盤2受力的穩定性。
進一步地,如圖1所示,為提高調節件5軸向移動的平穩性,所述后模板1與所述環形槽21相對的位置開槽并安裝導套8,所述油缸或者氣缸的活塞桿61插裝于所述導套8上,可對活塞桿61的軸向活動進行導向以及支撐。
具體地,如圖1、圖3所示,所述調節件5包括主體51以及固設于所述主體51前端的第二頂板52,第二頂板52形成所述調節件5的所述前部,所述第二頂板52由低摩擦系數材料制成,例如銅或者鑄鐵等,優選銅,而轉盤2則一般采用鋼制成,銅與銅或者鑄鐵與鋼之間所產生的摩擦系數較低,可保證轉盤2旋轉時,所述第二頂板52和所述轉盤2之間僅產生較小的摩擦力。應當說明的,考慮到成型的方便性以及結構的穩定性,所述調節件5可以整個采用低摩擦系數材料,并一體成型。所述調節件5可以直接或者通過中間件與所述活塞桿61連接,具體的連接方式,可以為螺紋連接、焊接或者螺釘連接等。
在本發明實施例中,如圖1、圖2所示,所述壓板4包括一側與所述轉盤2連接的環形基體41以及從環形基體41的所述另一側延伸于位于所述轉盤2前壁的前方的限位部42。具體地,所述環形基體41可通過焊接、螺釘結構連接或者卡扣結構連接等方式與所述轉盤2連接。同樣的,所述第一頂板7也可通過焊接、螺釘結構連接等方式與所述限位部42連接。應當說明的是,所述壓板4也可以為非環狀的分體式結構,其包括多個,并繞所述中心孔11的中心線均勻分布,每個所述壓板4包括一側與所述后模板1連接的基體41以及從基體41的另一側延伸于位于所述轉盤2的前壁前方的限位部42,壓板4的這種分體式結構雖不及環狀的整體式結構的穩定性強,但具有節省材料的優點。
更具體地,所述轉盤2前壁的邊緣開設有限位臺階22,所述限位部42伸入所述臺階22,所述第一頂板7和后模板1的前壁之間的間距形成可供所述轉盤2軸向移動的空間。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發明的專利范圍,凡是在本發明的發明構思下,利用本發明說明書及附圖內容所作的等效結構變換,或直接/間接運用在其他相關的技術領域均包括在本發明的專利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