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模具,具體涉及一種注塑模具。
背景技術:
注塑模具是用于成型塑件的常用模具,通過注塑模具能成型出形式多樣的塑件。塑件成型后通過頂出機構頂出,塑件掉落至收集箱。但塑件一般質量較輕,被頂出后會快速運動,部分塑件會進入導向孔或拋出模具外,導致塑件壓壞或粘上污染物,降低了成品率,而且塑件拋出后也會影響注塑機構的工作穩定性。因此,為了避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缺點,有必要對現有技術做出改進。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中的缺點與不足,提供一種提高使用穩定性和產品成品率的注塑模具。
本實用新型是通過以下的技術方案實現的:
一種注塑模具,包括前模具、后模具及分別安裝于所述前模具和后模具兩側的自動卷簾,所述自動卷簾包括卷片及安裝于所述卷片兩端的轉軸,所述前模具和后模具的相對面兩側分別開設有安裝槽,所述轉軸安裝于所述安裝槽內。
進一步,所述自動卷簾的下部向內側傾斜設置。
進一步,所述轉軸的兩端還設有安裝座,所述轉軸通過安裝座固定安裝于所述安裝槽內。
進一步,所述安裝座包括基座及開設在所述基座上的定位孔,所述轉軸套設于所述定位孔內與所述定位孔轉動連接。
進一步,所述前模具和后模具的相對面兩側分別設有導向機構。
進一步,所述導向機構包括開設于前模具的導向孔和設于后模具的導向柱,所述導向柱的外徑與所述導向孔的內徑相適配。
進一步,所述自動卷簾設于所述導向機構的內側。
進一步,所述前模具和后模具上端設有自動卷簾。
相對于現有技術,本實用新型的自動卷簾在開模或合模時實現自動打開或卷收,開模時卷片可以隔擋被拋出的塑件,防止塑件拋出模具外,提高模具工作穩定性。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性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實用新型注塑模具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前模具;2.后模具;3.轉軸;4.卷片;5.安裝槽;6.安裝座;7.導向柱;8.塑件。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注塑模具,包括前模具1、后模具2及分別安裝于前模具1和后模具2兩側的自動卷簾,自動卷簾包括卷片4及安裝于卷片4兩端的轉軸3,前模具1和后模具2的相對面兩側分別開設有安裝槽5,轉軸3安裝于安裝槽5內。
自動卷簾的下部向內側傾斜設置。該自動卷簾的下部向內側傾斜的夾角為3度~10度。當然,該夾角的角度可以根據塑件大小、卷片4的長度等需要調整。設置一定傾斜角度更有利于塑件8快速下落至收集箱,防止拋出,提高了對輕小塑件的收集效果。
轉軸3的兩端還設有安裝座6,轉軸3通過安裝座6固定安裝于安裝槽5內。安裝座6包括基座及開設在基座上的定位孔,轉軸3套設于定位孔內與定位孔轉動連接。該安裝槽5具有足夠空間可容納轉軸3及卷收于轉軸3外的卷片4。
前模具1和后模具2的相對面兩側分別設有導向機構。該導向機構包括開設于前模具1的導向孔和設于后模具2的導向柱7,導向柱7的外徑與導向孔的內徑相適配,有利于前模具1和后模具2開模和合模的穩定性。自動卷簾設于導向機構的內側,防止塑件8飛進導向孔內。
為了進一步提高塑件收集效果,防止塑件從頂部拋出,可以在前模具1和后模具2上端設有自動卷簾。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