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成型機模臺升降驅動機構,特別涉及成型機上模臺升降驅動機構。
背景技術:
成型機一般至少包含上模臺和下模臺,通過上模臺和下模臺之間合模實現成型工藝。因此,上模臺和下模臺之間必然有一個需要通過模臺升降驅動機構對其進行升降驅動。模臺升降驅動機構現有技術下通常有兩種形式:第一種是由液壓再加導柱導套進行導向實現升降驅動;第二種是采用電機驅動絲桿通過絲桿旋轉和絲套的相互作用實現升降。第一種由液壓驅動方式下,存在液壓自身不可彌補的缺陷,比如只能停留于活塞伸縮的兩個狀態,升降不夠勻速平穩。第二種方式下,一般絲桿需要四根,由電機進行驅動的話需要很多轉向器或鏈輪進行同步傳動,雖然可以彌補液壓驅動的缺陷,但成本比較高。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問題:設計一種不同于液壓和絲桿驅動的模臺升降機構。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方案如下:
一種成型機模臺升降驅動機構,包括電機、同步傳動軸、齒輪組、升降柱;電機連接同步傳動軸;齒輪組有兩組,分別安裝于同步傳動軸的兩端;升降柱為帶有橫齒并豎直設立的柱體,有四根;四根升降柱分成兩組升降柱組,每組升降柱組包含兩根升降柱;兩組升降柱組分別與兩組齒輪組相對應;齒輪組內設有兩個相互嚙合且相同規格的齒輪;齒輪組內的兩個齒輪分別與相對應的升降柱組內的兩根升降柱相嚙合;四根升降柱的底端連接上模架。
進一步,同步傳動軸由兩個聯軸裝置將三段分段軸同軸續接而成;電機通過減速器連接同步傳動軸;減速器位于其中一段分段軸上。
進一步,所述聯軸裝置包括兩個連接法蘭;連接法蘭由母接頭和螺絲盤組成;母接頭為圓柱體,內設有軸孔;軸孔側壁上設有軸向的凹槽;螺絲盤位于母接頭的一端,盤面上設有螺絲孔;所述分段軸的末端設有公接頭;公接頭包括連接柱;連接柱的柱面上設有軸向的卡條;連接柱插在母接頭的軸孔內,并且卡條卡在凹槽內;兩個連接法蘭的螺絲盤之間通過螺絲孔安裝的螺絲相互固定。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效果如下:
1、本實用新型可以彌補液壓驅動方式的缺陷也可以避免絲桿驅動成本高的問題。
2、同步傳動軸由兩個聯軸裝置將三段分段軸同軸續接而成,使得整個驅動結構耦合度降低,由此帶來的好處是當電機故障,不需要拆卸整體結構,只需要拆卸聯軸裝置,就可以更換或維修電機。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是聯軸裝置拆分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詳細說明。
如圖1所示,一種成型機模臺升降驅動機構,包括電機1、同步傳動軸2、齒輪組3和升降柱4。電機1、同步傳動軸2、齒輪組3和升降柱4均安裝于成型機頂臺架9上。升降柱4為帶有橫齒并豎直設立的柱體,有四根。四根升降柱4分成兩組升降柱組,每組升降柱組包含兩根升降柱4。四根升降柱4的底端穿過成型機頂臺架9后與上模架5相連。齒輪組3有兩組。兩組齒輪組3分別與兩組升降柱組相對應,并分別通過齒輪組箱體31安裝于同步傳動軸2的兩端。同步傳動軸2水平設置,由兩個聯軸裝置將三段分段軸同軸續接而成。齒輪組3內設有兩個相互嚙合且相同規格的齒輪。齒輪組3內的兩個齒輪分別與相對應的升降柱組內的兩根升降柱4相嚙合。齒輪組3內的兩個齒輪中之一安裝在同步傳動軸2。也就是齒輪組3的兩個齒輪的軸心水平。電機1通過減速器11連接同步傳動軸2。減速器位于其中一段分段軸上,并位于兩組齒輪組3之間。由此,電機1通過減速器11帶動同步轉動軸2的轉動,進而帶動兩組齒輪組3的兩個齒輪進行轉動,通過齒輪組3的齒輪與升降柱4之間的嚙合作用驅動升降柱4升降,進而帶動上模架5的升降。
聯軸裝置,如圖2所示,包括兩個連接法蘭22。連接法蘭22由母接頭221和螺絲盤222組成。母接頭221為圓柱體,內設有軸孔223。軸孔223側壁上設有軸向的凹槽2231。螺絲盤222位于母接頭221的一端,盤面上設有螺絲孔2221。分段軸的末端設有公接頭21。公接頭21包括連接柱211。連接柱211的柱面上設有軸向的卡條212。連接柱211插在母接頭221的軸孔223內,并且卡條212卡在凹槽2231內。兩個連接法蘭22的螺絲盤222之間通過螺絲孔2221安裝的螺絲相互固定,由此實現兩端分段軸的續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