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塑膠押出機押出模頭之新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塑膠押出機押出模頭之新結構,尤指一種押出模頭可以押出粗細均勻、規格一致之電腦排線,以防止電腦排線制作不良易造成短路者。
一般習用塑膠押出機押出模頭押出電腦排線之情形,系于入料口處注入塑膠原料,塑膠粒原料經熱熔成為液體塑膠原料擠押進入押出模頭內,銅線貫穿過錐形模具之后進入押出模頭內;因此同時進入押出模頭內之液體塑膠原料及銅線,便可押出電腦排線產品。
由于液體塑膠原料系藉由錐形模具與押出模頭之錐形槽的擠壓而與銅線結合,此種錐形模具與錐形槽之擠壓,必會使液體塑膠粒原料產生分布不均的情形,譬如在錐形模具頂端所擠壓的液體塑膠原料系呈斜錐面的擠壓方式,一定無法使電腦排線產品線與線之間的粗細一致(如果要能粗細一致,一定要從四周環繞的方式注入液體塑膠原料,才能使電腦排線分布均勻),故液體塑膠粒原料并無法很均勻地與每一排銅線成形,故會造成所押出的電腦排線產品有粗細不勻的現象,該種電腦排線產品易造成短路而且也不美觀,不符合標準化、規格化之工業用產品水準者,經由上述所生產的電腦排線產品大都只能作雙排而無法成形多排,因此幾乎沒有人用此種方式生產多排電腦排線產品,該種錐形模具只能生產粗線條之雙排電腦線。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以押出均勻、規格一致的多排電腦排線的塑膠押出機押出模頭之新結構。
本實用新型是這樣實現的,押出模頭是由上模頭及下模頭所組成,上、下模頭內緣分別設有三角菱形之導料槽,上、下模頭結合后于一端形成一進料口,而上、下模頭之導料槽又相連,上、下模頭之間藉螺絲貫穿栓固成一體。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詳細描述。
圖1為本實用新型之結構示意圖。
圖2為
圖1之A-A剖面圖。
圖3為塑膠押出機之結構示意圖。
參閱
圖1及圖2所示,押出模頭(1)系由上模頭(2)及下模頭(3)所組成,上、下模頭(2)、(3)內緣分別設有三角菱形之導料槽(4)、(5),上、下模頭(2)、(3)結合后于一端形成一進料口(6),而上、下模頭(2)、(3)之導料槽(4)、(5)又相連,上、下模頭(2)、(3)之間藉螺絲(7)貫穿栓固成一體。
參閱圖3所示之塑膠押出機,其中塑膠粒原料由進料漏斗(14)進入,經由螺旋桿(12)之旋轉導料至押出模頭(1)端,螺旋桿(12)上、下端并具有加溫裝置(13),可將塑膠粒原料熱熔成液體塑膠原料。
液體塑膠原料經由進料口(6)進入導料槽(4)、(5)內,銅線C由上模頭(2)端穿入(如圖2所示),而上、下端環繞的液體塑膠原料經由排線模(9)之進料槽孔(11)進入排線模(9)之排線模孔(10)內,與穿入的銅線C相結合(如
圖1所示),押出成型之電腦排線(8)便由下模頭(3)端排出(如圖2所示);由于液體塑膠原料系由上、下端環繞地與銅線C結合,故該液體塑膠原料可以很均勻地散布在銅線C上,所押出的電腦排線,粗細大小完全一致,品質規格符合工業化、標準化之要求。
本實用新型系將液體塑膠原料經由上、下模頭之導料槽均勻地經由排線模之進料槽孔進入排線槽孔內與銅線結合,因而可押出粗細均勻、規格一致的多排電腦排線。
權利要求1.一種塑膠押出機押出模頭之新結構,其特征在于它由上模頭及下模頭所組成,上、下模頭內緣分別設有三角菱形之導料槽,上、下模頭結合后于一端形成一進料口,而上、下模頭之導料槽又相連,上、下模頭之間藉螺絲貫穿栓固成一體。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塑膠押出機押出模頭之新結構。它是由上模頭及下模頭所組成,上、下模頭內緣分別設有三角菱形之導料槽,上、下模頭結合后于一端形成一進料口,而上、下模頭之導料槽又相連,上、下模頭之間藉螺絲貫穿栓固成一體。該產品可以押出粗細均勻、規格一致的多排電腦排線。
文檔編號B29C47/30GK2229872SQ94231300
公開日1996年6月26日 申請日期1994年12月20日 優先權日1994年12月20日
發明者張國富 申請人:張國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