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乏汽回收設備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2110942閱讀:515來源:國知局
乏汽回收設備的制作方法與工藝

本實用新型涉及節能領域,具體而言,涉及一種乏汽回收設備。



背景技術:

由于國際能源價格的不斷上漲,國內的煤炭價格也大幅攀升,節約能源、降低企業成本成為各企業緊迫的任務。而火電廠的鍋爐在運行中配備除氧器及鍋爐連排、定排擴容器產生大量乏汽,具體地乏汽是由帶壓的高溫水進入到比它壓力低的容器里經閃蒸以后產生的微壓蒸汽,或是一定壓力的蒸汽被使用以后其壓力和溫度都降低到無法回到系統中利用,只有對空排放。這兩種蒸汽雖然很難再以蒸汽的狀態回到系統中進行利用,但如果排掉會浪費大量的能源(熱能和水資源),而且形成的“白龍”會對環境造成嚴重的熱污染。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乏汽回收設備,以解決現有技術中的乏汽排放造成熱能損失和熱污染的問題。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個方面,提供了一種乏汽回收設備,包括:乏汽回收單元,具有第一循環水入口和第一循環水出口,在乏汽回收單元內循環水與乏汽換熱得到冷凝水;換熱單元,具有第二循環水入口和第二循環水出口,第二循環水入口與第一循環水出口通過第一循環水輸送管線相連,第二循環水出口與第一循環水入口通過第二循環水輸送管線相連。

進一步地,上述乏汽回收設備還包括電廠加熱單元,電廠加熱單元具有凝結水出口和蒸汽入口,換熱單元具有凝結水入口和蒸汽出口,蒸汽入口與蒸汽出口通過蒸汽輸送管線相連,凝結水出口和凝結水入口通過凝結水輸送管線相連。

進一步地,上述乏汽回收單元具有乏汽入口,乏汽入口與除氧器乏汽出口和/或定排乏汽出口相連。

進一步地,上述換熱單元為板式換熱器。

進一步地,上述乏汽回收單元包括罐體和罐體包圍形成的容納腔,第一循環水入口設置在罐體的頂部,乏汽入口設置在罐體的中部,乏汽回收單元還包括:循環水噴射裝置,靠近罐體的頂部且設置在容納腔中,與第一循環水入口相連,循環水噴射裝置包括由上向下依次設置的多層自旋可調恒速噴嘴。

進一步地,上述各層自旋可調恒速噴嘴包括多個在同一水平面等間距設置的自旋可調恒速噴嘴。

進一步地,上述乏汽回收單元還包括設置在容納腔中的水膜裝置和填料裝置,水膜裝置和填料裝置按照依次遠離循環水噴射裝置的方式設置在循環水噴射裝置的下方,且填料裝置設置在乏汽入口的上方。

進一步地,上述填料裝置為異形填料裝置。

進一步地,上述第一循環水出口設置在罐體的底部,乏汽回收單元包括設置在乏汽入口下方且由上而下依次設置的微氣泡分離裝置、消旋裝置和增壓裝置,換熱得到冷凝水依次經過微氣泡分離裝置、消旋裝置和增壓裝置后經第一循環水出口流出乏汽回收單元。

進一步地,上述罐體上還設置在罐體頂部且避讓第一循環水入口設置的排氣口,乏汽回收單元還包括輔助排氧裝置,輔助排氧裝置設置在容納腔中且與排氣口相連。

應用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利用循環水作為冷源與乏汽進行換熱,乏汽降溫形成得到冷凝水和不凝結氣體,該冷凝水和原本用于與乏汽換熱的循環水混合經過換熱單元換熱降溫后返回乏汽回收單元進行循環利用,即將冷凝水和原有的與乏汽進行換熱的循環水作為新的循環水使用。同時,在利用換熱單元將冷凝水與冷媒進行換熱而將其熱量吸收,所吸收的熱量可以作為熱水或者熱蒸汽使用,進而實現了對乏汽熱量的吸收,解決了乏汽外排造成的能源浪費和熱污染的問題。

附圖說明

構成本申請的一部分的說明書附圖用來提供對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理解,本實用新型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

圖1示出了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乏汽回收設備的結構示意圖;以及

圖2示出了本實用新型的乏汽回收設備的乏汽回收單元的結構示意圖。

其中,上述附圖包括以下附圖標記:

10、電廠加熱單元;20、乏汽回收單元;21、乏汽入口;22、循環水噴射裝置;23、水膜裝置;24、填料裝置;25、微氣泡分離裝置;26、消旋裝置;27、增壓裝置;28、排氣口;29、輔助排氧裝置;30、換熱單元;1、第一循環水輸送管線;2、第二循環水輸送管線;3、蒸汽輸送管線;4、凝結水輸送管線。

具體實施方式

需要說明的是,在不沖突的情況下,本申請中的實施例及實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組合。下面將參考附圖并結合實施例來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

如背景技術所記載的,現有技術中乏汽和定排水難以利用,造成能源浪費和熱污染,為了解決該問題,本申請提供了一種乏汽回收設備。如圖1所示,該乏汽回收設備包括電廠加熱單元10、乏汽回收單元20和換熱單元30,電廠加熱單元10利用蒸汽進行加熱得到凝結水;乏汽回收單元20具有第一循環水入口和第一循環水出口;換熱單元30具有第二循環水入口和第二循環水出口,第二循環水入口與第一循環水出口通過第一循環水輸送管線1相連,循環水出口與第一循環水入口通過第二循環水輸送管線2相連。

利用循環水作為冷源與乏汽進行換熱,乏汽降溫形成得到冷凝水和不凝結氣體,該冷凝水和原本用于與乏汽換熱的循環水混合經過換熱單元30換熱降溫后返回乏汽回收單元20進行循環利用,即將冷凝水和原有的與乏汽進行換熱的循環水作為新的循環水使用。同時,在利用換熱單元30將冷凝水與冷媒進行換熱而將其熱量吸收,所吸收的熱量可以作為熱水或者熱蒸汽使用,進而實現了對乏汽熱量的吸收,解決了乏汽外排造成的能源浪費和熱污染的問題。

在乏汽回收單元20中,乏汽冷凝下來形成冷凝水,因此使得乏汽回收設備中水分越來越多,為了保證設備運行,可以乏汽冷凝下來的液體可以連續外排或者間隔一定時間外排。

正如本領域技術人員所理解的,如果使循環水循環,必然需要有動力源而本申請的第二循環水輸送管線2上或者第一循環水輸送管線1上設置有循環泵。具體的設置方式和型號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根據動力需求結合現有技術進行選擇,在此不再贅述。

為了進一步合理回收乏汽的熱量,優選上述乏汽回收設備還包括電廠加熱單元10,如圖1所示,電廠加熱單元10具有凝結水出口和蒸汽入口,換熱單元30具有凝結水入口和蒸汽出口,蒸汽入口與蒸汽出口通過蒸汽輸送管線3相連,凝結水出口和凝結水入口通過凝結水輸送管線4相連。將冷凝水經換熱單元30進行換熱時,以來自電廠加熱單元10的凝結水作為冷媒,凝結水吸收冷凝水的熱量變為蒸汽會熱水可被電廠加熱單元10進一步回收利用。同時,在設備運行初期,可以將凝結水注入乏汽回收單元中,并使其保持一定水位,比如在400~450mm,然后利用其吸收乏汽的熱量,并開啟循環泵利用循環水吸收乏汽的熱量。

優選本申請的乏汽來自目前除氧器或者定排,即如圖1所示,乏汽回收單元具有乏汽入口21,乏汽入口21與除氧器乏汽出口和/或定排乏汽出口相連。

本申請的換熱單元30可以采用本領域常規的換熱器,比如列管式換熱器、板式換熱器等,為了提高換熱效率,優選上述換熱單元30為板式換熱器。

本申請的乏汽回收單元20可以采用本領域常規的乏汽回收裝置進行乏汽的回收,為了提高乏汽回收效率,如圖2所示,優選上述乏汽回收單元20包括罐體和罐體包圍形成的容納腔,第一循環水入口設置在罐體的頂部,乏汽入口21設置在罐體的中部,乏汽回收單元20還包括循環水噴射裝置22,該循環水噴射裝置22靠近罐體的頂部且設置在容納腔中,與第一循環水入口相連,循環水噴射裝置22包括由上向下依次設置的多層自旋可調恒速噴嘴。多層自旋恒速可調噴嘴能夠將低溫的凝結水更加充分的霧化,增大汽水熱交換面積和增大汽水分離面積,從而提高凝結水與乏汽的接觸面積,提高換熱效率。噴嘴采用多層、自調節結構,在低壓力降下,全工況恒速出水,從而實現進水從零到滿負荷任何工況均能良好霧化;它設計簡潔、性能可靠、壽命長、不易結垢、不易堵塞;噴嘴的安裝、拆卸,檢修快捷方便。

為了提高凝結水與乏汽和定排水的接觸的均勻性,優選上述各層自旋可調恒速噴嘴包括多個在同一水平面等間距設置的自旋可調恒速噴嘴。且進一步優選相鄰兩層的自旋可調恒速噴嘴交錯設置。

在本申請另一種優選的實施例中,優選如圖2所示,上述乏汽回收單元20還包括設置在容納腔中的水膜裝置23和填料裝置24,水膜裝置23和填料裝置24按照依次遠離循環水噴射裝置22的方式設置在循環水噴射裝置22的下方,且填料裝置24設置在乏汽入口21的上方。在利用噴嘴將凝結水霧化后,在水膜裝置23和填料裝置24的作用下能夠保證霧化的凝結水與高溫乏汽更好的接觸,能夠在短時間內吸收高溫乏汽和二次汽的氣化潛熱,且耗費的水量較少。同時,乏汽入口21在填料裝置24的下方,使得乏汽和循環水逆流,從而進一步改善了換熱效果。為了提高填料裝置24的對換熱效果的改善作用,優選上述填料裝置24為異形填料裝置。

在本申請另一種優選的實施例中,優選如圖2所示,上述第一循環水出口設置在罐體的底部,乏汽回收單元20包括設置在乏汽入口21下方且由上而下依次設置的微氣泡分離裝置25、消旋裝置26和增壓裝置27,換熱得到冷凝水依次經過微氣泡分離裝置25、消旋裝置26和增壓裝置27后經第一循環水出口流出乏汽回收單元20。微氣泡分離裝置25將微小氣泡匯聚成大氣泡,消旋裝置26保證凝結水的進泵時流態穩定,增壓裝置27使得換熱后的冷凝水盡快流出乏汽回收單元20。

此外,為了加快乏汽冷卻后氣體的排出速度,以保證換熱順利進行和乏汽回收裝置安全工作,優選如圖2所示,上述罐體上還設置在罐體頂部且避讓第一循環水入口設置的排氣口28,且乏汽回收單元20還包括輔助排氧裝置29,輔助排氧裝置29設置在容納腔中且與排氣口28相連。利用氣體上浮的原理將排氣后設置在罐體的頂部,加快氣體的排出速度;同時,排氣口28避開第一循環水入口設置,因此避免了氣體對循環水噴射裝置22產生噴水阻力。輔助排氧裝置29的選擇有多種,本申請利用物理排氧的排氧裝置進行輔助排氧,即利用在容器中溶解于水中的氣體量是與水面上氣體的分壓成正比。采用熱力除氧的主法,比如用蒸汽來加熱水,提高水的溫度,使水面上蒸汽的分壓力逐步增加,而溶解氣體的分壓力則漸漸降低,溶解于水中的氣體就不斷逸出,當水被加熱至沸騰溫度時,水面上全都是水蒸汽,溶解氣體的分壓力為零,水不再具有溶解氣體的能力,亦即溶解于水中的氣體,包括氧氣均可被除去并通過輔助排氧裝置迅速排出,已達到降低回收水的含氧量目的。

從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實用新型上述的實施例實現了如下技術效果:

利用循環水作為冷源與乏汽進行換熱,乏汽降溫形成得到冷凝水和不凝結氣體,該冷凝水和原本用于與乏汽換熱的循環水混合經過換熱單元換熱降溫后返回乏汽回收單元進行循環利用,即將冷凝水和原有的與乏汽進行換熱的循環水作為新的循環水使用。同時,在利用換熱單元將冷凝水與冷媒進行換熱而將其熱量吸收,所吸收的熱量可以作為熱水或者熱蒸汽使用,進而實現了對乏汽熱量的吸收,解決了乏汽外排造成的能源浪費和熱污染的問題。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實用新型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當前第1頁1 2 3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