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高助燃性的焚化爐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焚化爐,特別涉及一種能促使爐內的燃燒物旋轉以提高助燃的高助燃性的焚化爐。
目前一般已知結構,如臺灣專利公告第405384號“一種增加燃燒速度的金爐構造”依其申請專利范圍所述,一種增加金爐構造,主要包括有一具有容置空間的爐桶,該爐桶的底部及桶壁圓設有多個貫穿通風孔,提供其內、外空氣流通,又桶底有一連通孔;及一供可蓋合定位于上述爐桶上方端部且呈圓形的上蓋;其特征在于于上述爐桶內部的底面接設有一支撐管,沿支撐管外壁接設有螺旋架,該螺旋架是由支撐管底向上呈圓形螺旋狀延伸至上部,并與支撐管留有空隙。藉由上述構造的設計,得以提供燃燒冥紙時增加爐桶內、外空氣流通,而可以增加燃燒速度并防止悶燒,減少濃煙產生。
由上述得知該已知結構是藉以爐桶底面及桶壁圓周上均設有多個通風孔,于爐桶底面設有一連通孔以接設一支撐管,而支撐管管壁具有貫穿孔并結設一螺旋架,主要藉由外在風力由爐桶底面進入支撐管內以其貫穿孔釋出氣流,而以螺旋架作為阻隔冥紙間隔以提高燃燒速度。
而支撐架管壁具有多個貫穿孔的目的,是希望外在風力由支撐管底部進入也就是爐桶底面有限高度空間進入而由該貫穿孔釋出,但爐桶圓周乃設有多個較大的通風孔,且風向往往以爐桶的橫向由通風孔進入,因此爐桶內所設具有多個貫穿孔的支撐管所承受的風力遠超過爐桶底面支撐管唯一的管孔,以致支撐管于爐桶內所裸現的貫穿孔承愛風力后,并藉風力橫向吹送于爐桶底面通過而對該支撐管底處的管孔形成虹吸作用而將爐桶內的風力吸走,使爐桶內的火焰形成倒燃缺氧狀態,致使燃燒速度難以增加,充其量僅能藉以該螺旋架阻隔冥紙疊置的效用。
于是,有鑒于此,及依執業多年的實務經驗,并經長期試制、研究、改進后,終獲肯定成效而成功首創一種高助燃性的焚化爐結構。
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要提供一種高助燃性的焚化爐,能使爐內的燃燒物旋轉以提高助燃性的功效。
本實用新型的次一目的是要提供一種高助燃性的焚化爐,能在投入燃燒物時,可避免火舌燒傷而具安全、方便性。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一種高助燃性的焚化爐,包含一具有容置空間本體,該本體環圍底側設有以供外界空氣進入的進氣孔,該本體上端邊沿蓋設一蓋體,其特征在于該本體內部圓周處環設一導流裝置,該導流裝置是由多個呈螺旋狀的導流板構成,該導流板的間隔恰能對置本體的進氣孔。
該本體是由上本體及下本體所構成,其中上本體為一中空筒狀,于上本體底環圍處凸設一環框,該環框外壁圍處設有卡掣處,該卡掣處為一環耳狀;該下本體亦為一上空筒狀,其外壁底圍設有呈近似水滴狀的進氣孔,其外壁頂圍處于上本體環框相對處設有活扣,該下本體底面設有滾動件,該滾動件為滾輪,該滾輪以螺栓與下本體底面結合,該螺栓則凸設于下本體內部的底面上。
該導流裝置導流板的片數則與下本體進氣孔呈相對數量,該導流板的底端結設一近乎下本體內環徑相等的環板,其板面上則設有定位孔,該環板的內環沿與導流板內環沿下端夾角處則設有導氣板,該導流板內環沿上端處則結設有以固定導流板上端間距的環圈。
本實用新型于焚化爐的筒狀本體環圍底處設有多個進氣孔,其筒狀本體內部的內環圍處設有導流裝置,該導流裝置呈螺旋狀并與進氣孔呈相對數量的導流板所構成,其外在風力以橫向吹送由本體環圍底處進氣孔進入,藉以本體內環圍螺旋狀的導流板的整流使風力進入本體后,以螺旋狀環帶動燃燒物旋轉,從而達到提高助燃性功效的目的;在該焚化爐的筒狀本體是以一上本體及下本體所構成,其中上本體為中空筒狀且在外環底圍處設有卡掣處,而下本體的外環頂圍處于卡掣處的相對位置則設有活扣,藉以上本體與下本體相套合時則以該活扣與卡掣處扣合或分離,促使上、下本體得以組合或拆解以利導流裝置取出清理灰燼或置入,而于上、下本體分離時以利下本體倒出灰燼確保焚化爐高助燃性的效益,且因本體采用上、下本體結合促使焚化爐以較高姿態呈現,從而達到在投入燃燒物時可避免火舌燒傷而更具安全、方便性的目的。
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該結構使外在空氣進入本體內使本體內的空氣形成旋流以旋轉燃燒物,且對外在空氣從進氣孔有吸引的效用,使本體的內外氣體對流更具順暢以提高本體內的燃燒性獲致助燃效益,而具實用性。
以下結合附圖進一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和實施例。
圖1是本實用新型結構組合立體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結構分解立體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結構組合剖視平面圖;圖4是本實用新型局部結構放大立體圖;圖5是本實用新型結構立體動作示意圖。
請參閱圖1、2所示,是本實用新型結構組合暨分解立體圖,本實用新型所提供一種高助燃性的焚化爐結構,其中該焚化爐乃由本體10、導流裝置20、蓋體30、滾動件40等基本構件組成,而構成要件的詳述如下本體10是由上本體100及下本體200所構成,其中上本體100為一中空筒狀,于底環圍處凸設一環框101,且在環框101外壁圍處設有卡掣處102,該卡掣處102為一環耳狀;而下本體200為一上空筒狀,其外壁底圍處設有呈近似水滴狀的進氣孔201,外壁頂圍處于上本體100環框101相對處設有活扣202,且該下本體200底面設有滾動件40,該滾動件40為滾輪41,滾輪41藉以螺栓42與下本體200底面結合后,該螺栓42則凸設于下本體200內部的底面上。
導流裝置20是由多個呈螺旋狀的導流板21構成,其中導流板21的片數則與下本體200進氣孔201呈相對數量,且導流板21的底端乃結設一近乎下本體200內的環徑相等的環板22,其板面上則設有定位孔23,該環板22的內環沿24與導流板21內沿下端夾角處則設有導氣板25(如圖4所示),而在導流板21內環沿上端處則結設有環圈26以固定導流板21上端的間距。
上蓋30,為一般的蓋體,其內徑得以容置上本體100外徑,使上蓋30得以蓋設于上本體100的上端沿處,而上蓋30的外表面上則設有一提把31以供握持上蓋30掀蓋動作。
如圖3所示,當焚爐化組合時,乃以下本體200為基座且滾動件40朝下,而導流裝置20則以環圈26為提把將整個導流裝置20由下本體200開口處置入,使環板22上的定位孔23套設于滾動件40凸伸在下本體200內部的螺栓42上使導流裝置20定位,此時下本體200外環圍的進氣孔201的一側邊沿恰與導流板21外側沿的旋向相同,且僅以約0.5厘米的距離相鄰設置,而該上本體100以底處環框101套穿導流裝置20后,于下本體200上邊沿處與該環框101楔合,上本體100套設于下本體200上端,并以下本體200的活扣202結合上本體100卡掣處102以結設上、下本體,藉此使焚化爐各主要構件得以組結或分離,使清理內部燃燒后的灰燼更具簡便性,且焚化爐的高度是經上、下本體構成較一般常用焚化爐為高的姿態呈現,促使投入燃燒物時不用彎腰,可避免火舌燒傷,進而提高使用安全、方便性。
如圖5所示,而當焚化爐內部置入燃燒物進行燃燒時,由于焚化爐內部燃燒所產生的上升氣流加上外部空氣以橫向吹送,使外在空氣由下本體200進氣孔201進入,經導氣板25的導氣作用使氣體順勢于導流板21的導流作用及上升氣流的帶動下,內部形成一股空氣旋轉動作,此動作乃使燃燒物受到旋轉加速燃燒,由于旋轉動作藉以上、下本體采以較高姿態呈現成一股慣性吸力,使得外部空氣由該進氣孔201四面八方被吸入,屆時得使燃燒物受到空氣強力的對流效果達到完全燃燒的效益。
經過上述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確可達成上述所主張創作目的及功效,創作人在開發本實用新型時乃用心深和研究探討,期使焚化爐燃燒過程更具順暢,而相對使操作者在使用上或清理更為安全、方便,且于申請前并未見其他同類物品有相同功效呈現,其新穎性實已無疑,且確實改善了目前狀態的缺點,乃為一具產業上實用的實用新型結構,故依法提出實用新型專利申請。
權利要求1.一種高助燃性的焚化爐,包含一具有容置空間本體,該本體環圍底側設有以供外界空氣進入的進氣孔,該本體上端邊沿蓋設一蓋體,其特征在于該本體內部圓周處環設一導流裝置,該導流裝置是由多個呈螺旋狀的導流板構成,該導流板的間隔恰能對置本體的進氣孔。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助燃性的焚化爐,其特征在于該本體是由上本體及下本體所構成,其中上本體為一中空筒狀,于上本體底環圍處凸設一環框,該環框外壁圍處設有卡掣處,該卡掣處為一環耳狀;該下本體亦為一上空筒狀,其外壁底圍設有呈近似水滴狀的進氣孔,其外壁頂圍處于上本體環框相對處設有活扣,該下本體底面設有滾動件,該滾動件為滾輪,該滾輪以螺栓與下本體底面結合,該螺栓則凸設于下本體內部的底面上。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高助燃性的焚化爐,其特征在于該導流裝置導流板的片數則與下本體進氣孔呈相對數量,該導流板的底端結設一近乎下本體內環徑相等的環板,其板面上則設有定位孔,該環板的內環沿與導流板內環沿下端夾角處則設有導氣板,該導流板內環沿上端處則結設有以固定導流板上端間距的環圈。
專利摘要一種具有高助燃性的焚化爐,主要包括一具容置空間的本體,該本體環圍底處環設貫穿本體的進氣孔,該本體上端邊沿蓋設一蓋體,其特征是該本體內部的內環壁處則設有導流裝置,該導流裝置以多個導流板采用螺旋方式設置,導流板間對置本體的進氣孔,其外在氣體由本體進氣孔吹入,藉以導流裝置使進入本體內的氣體以螺旋狀環繞,促使本體內的燃燒物旋轉以提高助燃的效益。
文檔編號F23G5/40GK2454645SQ0026513
公開日2001年10月17日 申請日期2000年12月7日 優先權日2000年12月7日
發明者陳清河 申請人:陳清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