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防水式自發熱地板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建筑裝潢領域的產品,具體涉及ー種防水式自發熱地板。
背景技術:
目前,自發熱地板表現形式為電熱地板,電熱地板已經成為ー種新興的取暖方式,它是將電熱材料鋪設在地板地板中,通過對電熱材料加熱而使地板供熱。中國專利文獻CN1034826C (申請號92114554.3)公開了ー種電熱地板,該地板是在地板塊中設有水平方向的2個通孔,將電熱線穿入通孔中,為了防止相鄰地板塊的通孔錯位而磨斷電熱線,通孔的端ロ采用喇叭ロ。為了更加安全,地板塊可加入阻燃材料,或者地板塊采用木粉、石棉粉和適量粘合劑壓制而成。雖然該文獻未對如何進行電熱線的接線進行描述,但從上述“為了防止相鄰地板塊的通孔錯位而磨斷電熱線”內容中可以推斷其電熱線是逐塊穿過地板塊的,不僅安裝麻煩,而且在安裝中也會損壞電熱線,存在極大的安全隱患,還有就是一旦某處的電熱線有損壞而不導通,則所有地板塊都不能發熱。中國專利文獻CN200992793Y (申請號200720002236.4)公開了ー種“一體式電加熱地板系統”,其中記載了:“安裝時,本實用新型的地板単元I可以象普通地板一樣拼接起來,只是在一行(地板長邊方向)里面,首尾連接的地板単元之間必須用轉換接頭實現電連接,這一行地板形式上是串聯,但實際上每ー塊地板中的電熱導線都是并聯的。”再結合其獨立權利要求可知:該地板系統中,第一接插件(也即上述轉換接頭)設置在首尾相連的地板単元之間,是必要技術特征之一,再根據其具體實施方式
的描述,可進ー步知曉所述的轉換接頭為獨立于地板単元的構件。由此看出,首先,在安裝地板系統時,首尾相連的2個地板単元之間必須有ー個轉換接頭,這使得在安裝地板系統時,較為復雜。其次,該文獻中,地板単元包括發熱單元和傳輸單元,發熱單元為并聯在傳輸單元上的電熱導線,傳輸単元和電熱導線安裝在地板內部。該文獻還舉出了電熱導線在地板內的3種安裝方式,第一種安裝方式是,通過在地板背面開槽的方式將電熱導線鋪設在其中,然后再復合一層或多層同樣的材料或不同的材料,或者直接將槽填平;第二種安裝方式是,采用在地板側面上打孔然后穿線的方法設置電熱導線;第三種安裝方式是,將電熱導線預埋在地板中,對于復合地板可以采用預埋的方式。上述三種安裝方式中,第三種方式中的“復合地板”包括的范圍很廣,例如,強化木地板就是ー種由下至上依次為平衡紙層、密度板、裝飾紙層和耐磨紙層通過熱壓構成的復合地板,因而從結構上講這種復合地板無法對電熱導線進行預埋,故對于該文獻中的電熱導線的第三種安裝方式來說,本領域的技術人員無法實施。至于前兩種安裝方式都存在制造復雜麻煩的問題。
再次,該文獻中提出了第一插接件、第二插接件、堵頭、第一接頭和第二接頭均為防水結構的特征,但是并未解決整個地板系統的防水問題。雖然第一接頭和第二接頭采用了防水結構,但是未提到如何解決在該兩個接頭與電熱導線的連接部位進行防水的問題,也未涉及該兩個接頭在與地板板體的接觸處處的密封和防水問題,當一段時間未對地板系統通電后,空氣中的水汽會從接頭與地板板體之間的縫隙中進入地板內部,而在接頭與電熱導線的連接部位凝結,若此時通電,會產生嚴重的漏電,使得觸保器立刻跳閘,若未安裝觸保器則會因大電流的生成而引起過熱甚至是燒毀地板。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克服上述問題,提供ー種結構簡單、安裝簡便、使用壽命較長和防水性較好的防水式自發熱地板。實施本發明的目的的基本技術方案是:本發明的防水式自發熱地板包括地板主體和自發熱組件,地板主體包括上部主體和底板,地板主體由上部主體的下端面粘結固定在底板的上端面上而構成。地板主體在前后兩側設有使用時用于與相鄰防水式自發熱地板相連接的連接部。其結構特點是:所述地板主體的左右兩側均設有屬于自發熱組件的供電插接件。上部主體的左右兩側各設有I個插接限位部,2個插接限位部按照所處的左右位置的不同而分為左插接限位部和右插接限位部。左右2個插接限位部均沿地板的短邊方向貫穿地板的上部主體。上述底板的左右兩側也各設有I個與上部主體的插接限位部相對應的插接支撐部。2個插接支撐部按照所處的左右位置不同而分為左插接支撐部和右插接支撐部。2個插接支撐部均沿地板的短邊方向貫穿底板。底板的中間部位的上表面沿左右方向設有上部凹槽。上述自發熱組件為防水式電熱組件,包括傳輸單元、電熱片、位于電熱片左右兩端的一端的插座部和位于電熱片左右兩端的另一端的雙插頭部。插座部和雙插頭部均從左右方向的外側、或上下方向的ー側露出地板主體。上述電熱片為I至5片,各片電熱片相互間在同一個平面上平行設置。每片電熱片是在左右端各設置ー個電極的薄片狀密封防水式電熱器件。插座部是使用時能與相應的相鄰的防水式自發熱地板的自發熱組件的雙插頭部相互插接固定電連接、且相互密封的防水連接部件。雙插頭部是使用時能與相應的相鄰的防水式自發熱地板的自發熱組件的插座部相互插接固定電連接、且相互密封的防水連接部件。上述插座部包括插座基座和2個銅插針。插座基座為條形塊狀的注塑一體件,包括在左右方向上位于內側的卡接部,還包括在左右方向上位于外側的2個插接孔部,該2個插接孔部的插接孔基本呈圓柱盲孔形,2個插接孔均開ロ朝向左右方向的外側、或上下方向的ー側、或左右方向的外側的凸出部位的前后方向的ー側,使得2個插接孔部的軸線沿相應方向,也即沿左右方向、或沿上下方向、或沿前后方向設置。2個銅插針中的I個為火線銅插針,另I個為零線銅插針,各銅插針位于插座基座的相應I個插接孔部中,且沿所述插接孔部的軸線設置。上述雙插頭部包括插頭基座和2個銅套。插頭基座為條形塊狀的注塑一體件,包括在左右方向上位于內側的卡接部,還包括在左右方向上位于外側的2個插頭。所述插頭的外形與插座部的插接孔部的插接孔的形狀相對應,且其軸線的方向與插座部的插接孔部的軸線方向相同。2個銅套中的I個為火線銅套,另I個為零線銅套,且各銅套位于插頭基座的相應I個插頭中。上述傳輸單元由防水式火線和防水式零線組成。防水式火線電連接在火線銅插針與火線銅套之間,防水式零線電連接在零線銅插針與零線銅套之間。電熱片之間相互并聯或串聯,且電熱片組由其相應的電熱片的相應電極電連接在防水式火線與防水式零線之間。上述自發熱組件的與火線銅插針電連接的器件構成插座側第一電連接組件。所述的插座側第一電連接組件是指與火線銅插針的尾部直接電連接的所有器件,或者插座部還包括第一銅構件,且火線銅插針的尾部與第一銅構件的一端電連接,從而插座側第一電連接組件則是指與第一銅構件的另一端直接電連接的所有器件。上述自發熱組件的與零線銅插針電連接的器件構成插座側第二電連接組件。所述的插座側第二電連接組件是指與零線銅插針的尾部直接電連接的所有器件,或者是插座部還包括第二銅構件,且零線銅插針的尾部上的第二銅構件的一端電連接,從而插座側第二電連接組件則是指與第二銅構件的另一端直接電連接的所有器件。所述2個插座側電連接組件的相應器件的全部和其余器件的位于插座基座ー側的側部部位共同做為嵌件,在插座部的插座基座注塑時與該插座基座形成一體,并且各銅插針的尾部被包覆在插座基座的塑料體中,各銅插針的頭部則位于相應的插接孔部的接孔部中,且與該插接孔部同軸線設置。上述自發熱組件的與火線銅套電連接的器件構成插頭側第一電連接組件。所述的插頭側第一電連接組件是指與火線銅套的尾部直接電連接的所有器件,或者雙插頭部還包括第三銅構件,且火線銅套的尾部與第三銅構件的一端電連接,從而插頭側第一電連接組件則是指與第三銅構件的另一端直接電連接的所有器件。上述自發熱組件的與零線銅套電連接的器件構成插頭側第二電連接組件。所述的插頭側第二電連接組件是指與零線銅套的尾部直接電連接的所有器件,或者雙插頭部還包括第四銅構件,且零線銅套的尾部與第四銅構件的一端電連接,從而插頭側第二電連接組件則是指與第四銅構件的另一端直接電連接的所有器件。所述2個插頭側電連接組件的相應器件的全部和其余器件的位于插頭基座ー側的側部部位共同做為嵌件,在雙插頭部的插頭基座注塑時與該插頭基座形成一體,并且各銅套的尾部被包覆在插頭基座的相應的插頭的塑料體中且從左右方向的外側、或上下方向的ー側、或左右方向的外側的凸出部位的前后方向的ー側與外界相通。上述自發熱組件的電熱片設置在底板的上部凹槽中。插座部由其插座基座的卡接部的上端被限定在上部主體的相應ー個插接限位部中,插座基座的卡接部的下端被限定在底板的相應ー個插接支撐部中。雙插頭部由其插頭基座的卡接部的上端被限定在上部主體的相應ー個插接限位部中,插頭基座的卡接部的下端被限定在底板的相應ー個插接支撐部中。以上述防水式自發熱地板的基本技術方案為基礎的進ー步技術方案是:所述上部主體的前后兩側為下部經過切削加工而形成的卡接部。2個卡接部按照所處的前后位置的不同而分為前卡接部和后卡接部。前后2個卡接部相對于經過上部主體長邊方向的中央直線的鉛垂面對稱設置,且均沿地板的長邊方向貫穿地板的上部主體。每個卡接部包括均沿上部主體的左右方向伸展的下凸部和接觸限位部。下凸部和接觸限位部按照前后方向上從外向內的次序依次設置。上述底板的前后兩側為上部經過切削加工而形成的支撐部。2個支撐部按照所處的前后位置的不同而分為前支撐部和后支撐部。前后2個支撐部相對于經過上部主體長邊方向的中央直線的鉛垂面對稱設置,每個支撐部均為底板的在其前后側的相應的上部設置了豁ロ的部位,該豁ロ均沿地板的長邊方向貫穿地板的底板,且各支撐部分別與上部主體的相應的卡接部相對應,共同形成地板主體的分別位于前后兩側的做為連接部的卡接槽部位。以上述防水式自發熱地板的基本技術方案為基礎的進ー步技術方案還有:所述底板還包括2條電線槽。底板的上部凹槽包括沿地板長邊方向貫通底板的分前后設置的上部前凹槽和上部后凹槽。2條電線槽按照所處的前后位置的不同分為前電線槽和后電線槽。前電線槽位于上部前凹槽中,且沿地板長邊方向貫通底板。后電線槽位于上部后凹槽中,且沿地板長邊方向貫通底板。上述自發熱組件的傳輸單元的防水式火線和防水式零線均為電線,2根電線均為單根銅芯線外面包覆有絕緣塑料皮的導電線,且2根電線分別設置在底板的2條電線槽中。2根電線中,用作防水式火線的為第一電線,用作防水式零線的為第二電線。上述自發熱組件的插座部位于電熱片的左側,雙插頭部位于電熱片的右側。自發熱組件的電熱片有2片,按照所處的前后位置的不同而分為前側電熱片和后側電熱片,且前側電熱片和后側電熱片按并聯方式電連接在防水式火線與防水式零線之間。各電熱片均包括I條方帶狀導電發熱層、2片電極銅皮、起絕緣隔離和保護作用的含有玻璃纖維的環氧樹脂外層。所述電極銅皮為平面狀“L”形銅皮,由按照前后方向設置的壓貼段和按照左右方向設置的連接段相連構成。2片電極銅皮分別從上方由其壓貼段壓貼在導電發熱層的左端和右端之上而相應作為左端電極銅片和右端電極銅片,各電極銅皮的連接段位于左右方向的外側。環氧樹脂外層整體覆蓋包圍在導電發熱層及電極銅皮的上下及四周,從而環氧樹脂外層的與電極銅皮的連接段相對應的部分則成為環氧樹脂外層的連接段,該環氧樹脂外層的連接段與電極銅皮的連接段則構成電熱片的連接段。電熱片的連接段中無導電發熱層,且通過機械加工而在其上表面設置露出電極銅皮的連接段的一部分的ー個缺ロ。前側電熱片的左右兩個連接段位于后側,后側電熱片的左右兩個連接段位于前側。上述自發熱組件的插座部的火線銅插針位于前側電熱片的左方,零線銅插針位于后側電熱片的左方。雙插頭部的火線銅套位于前側電熱片的右方,零線銅套位于后側電熱片的右方。上述自發熱組件的插座部還包括火線端導電銅片。火線端導電銅片橫跨在前側電熱片的左側連接段的上表面與后側電熱片的左側連接段的上表面之間。火線端導電銅片的前部位于前側電熱片的左端電極銅皮的連接段的向上露出的部位的上方,由銅鉚釘從下向上依次穿過包括左端電極銅皮的連接段的向上露出的部位在內的前側電熱片以及火線端導電銅片的前部、再將兩者錨固在一起而電連接。火線端導電銅片的位于前側電熱片的左側連接段的前方的前端與火線銅插針的尾部焊接在一起而電連接,且火線銅插針的尾端與傳輸單元的第一電線的左端焊接在一起而電連接,或者是火線端導電銅片的位于前側電熱片的左側連接段的前方的前端與第一銅構件電連接,第一銅構件再與火線銅插針的尾部電連接,以及第一銅構件與傳輸單元的第一電線的左端焊接在一起而電連接。火線端導電銅片的后端位于后側電熱片的左端電極銅皮的連接段的向上露出的部位的上方,由銅鉚釘從下向上依次穿過包括左端電極銅皮的連接段的向上露出的部位在內的后側電熱片以及火線端導電銅片的后端、再將兩者錨固在一起而電連接。所述結構中所涉及的相應部分構成了插座側第一電連接組件。 上述插座部的零線銅插針的處于右側的尾端與第二電線的左端焊接在一起而電連接,或者是零線銅插針的處于右側的尾端與第二銅構件電連接,第二銅構件再與第二電線的左端焊接在一起而電連接。所述結構中所涉及的相應部分構成了插座側第二電連接組件。所述插座側第一電連接組件和插座側第二電連接組件分前后做為前后嵌件,在插座部的插座基座注塑時與該插座基座形成一體,且火線銅插針的尾部、零線銅插針的尾部、火線端導電銅片、前側電熱片的左側、后側電熱片的左側、第一電線的左端和第二電線的左端均被絕緣密封在插座基座中。并且火線銅插針的頭部則位于前側插接孔部的插接孔中,且與前側插接孔部同軸線設置。零線銅插針的頭部則位于后側插接孔部的插接孔中,且與后側插接孔部同軸線設置。上述雙插頭部的火線銅套的處于左側的尾端與第一電線的右端焊接在一起而電連接,或者是火線銅套的處于左側的尾端與第三銅構件電連接,第三銅構件再與第一電線的右端焊接在一起而電連接。所述結構中所涉及的相應部分構成了插頭側第一電連接組件。上述雙插頭部還包括零線端導電銅片。雙插頭部的零線端導電銅片橫跨在前側電熱片的右側連接段的上表面與后側電熱片的右側連接段的上表面之間。零線端導電銅片的前端位于前側電熱片的右端電極銅皮的連接段的向上露出的部位的上方,由銅鉚釘從下向上依次穿過包括右端電極銅皮的連接段的向上露出的部位在內的前側電熱片以及零線端導電銅片的前端、再將兩者錨固在一起而電連接。零線端導電銅片的后部位于后側電熱片的右端電極銅皮的連接段的向上露出的部位的上方,由銅鉚釘從下向上依次穿過包括右端電極銅皮的連接段的向上露出的部位在內的后側電熱片以及零線端導電銅片的后部并將兩者錨固而電連接。零線端導電銅片的位于后側電熱片的右側連接段的后方的后端與零線銅套的尾部焊接在一起而電連接、且零線銅套的尾端與傳輸單元的第二電線的右端焊接在一起而電連接,或者零線銅套由零線端導電銅片的后端所增設的向右延長部分折彎構成、且零線端導電銅片的后端還與傳輸單元的第二電線的右端焊接在一起而電連接,或者是零線端導電銅片的后端所增設的向右延長部分的左段作為第四銅構件、該向右延長部分的右段折彎構成零線銅套、且零線端導電銅片的后端還與傳輸單元的第二電線的右端焊接在一起而電連接。所述結構中所述及的相應部分構成了插頭側第二電連接組件。上述插頭側第一電連接組件和插頭側第二電連接組件分前后做為前后嵌件在雙插頭部的插頭基座注塑時與該插頭基座形成一體,且火線銅套的尾部、零線銅套的尾部、零線端導電銅片、前側電熱片的右側、后側電熱片的右側、第一電線的右端和第二電線的右端均被密封在插頭基座中。并且火線銅套的頭部則位于前側插頭中,與前側插頭同軸線設置且從前側插頭所朝方向與外界相通。零線銅套的頭部則位于后側插頭中,與后側插頭同軸線設置且從后側插頭所朝方向與外界相通。上述自發熱組件的前側電熱片的位于插座部與雙插頭部之間的部位設置在底板的上部前凹槽中,自發熱組件的后側電熱片的位于插座部與雙插頭部之間的部位設置在上部后凹槽中。以上述防水式自發熱地板的基本技術方案為基礎的技術方案還有:所述底板的上部凹槽包括沿地板長邊方向貫通底板的分前后設置的上部前凹槽和上部后凹槽。上述自發熱組件的插座部位于電熱片的左側,雙插頭部位于電熱片的右側。自發熱組件的電熱片有2片,按照所處的前后位置的不同而分為前側電熱片和后側電熱片,且前側電熱片和后側電熱片按并聯方式電連接在防水式火線與防水式零線之間。各電熱片均包括I條方帶狀導電發熱層、2片電極銅皮、起絕緣隔離和保護作用的含有玻璃纖維的環氧樹脂外層。所述電極銅皮為平面狀“L”形銅皮,由前后方向的壓貼段和左右方向的連接段相連構成。2片電極銅皮分別從上方由其壓貼段壓貼在導電發熱層的左端和右端之上而相應作為左端電極銅片和右端電極銅片,各電極銅皮的連接段位于左右方向的外側。環氧樹脂外層整體覆蓋在導電發熱層及電極銅皮的上下及四周,從而環氧樹脂外層的與電極銅皮的連接段相對應的部分則成為環氧樹脂外層的連接段,該環氧樹脂外層的連接段與電極銅皮的連接段則構成電熱片的連接段。電熱片的連接段中無導電發熱層,且通過機械加工而在其上表面設置露出電極銅皮的連接段的一部分的ー個缺ロ。前側電熱片的左右兩個連接段位于后側,后側電熱片的左右兩個連接段位于前側。上述自發熱組件的插座部的火線銅插針位于前側電熱片的左方,零線銅插針位于后側電熱片的左方。雙插頭部的火線銅套位于前側電熱片的右方,零線銅套位于后側電熱片的右方。上述自發熱組件的傳輸單元的防水式火線和防水式零線均包括2片導電用銅皮、鋁箔和聚氯こ烯薄板。各導電用銅皮從下方固定在電熱片的下表面上,且各導電用銅皮的下表面上涂覆有導電膠。鋁箔的形狀與電熱片的帶狀導電發熱層的形狀相同,位于電熱片的下方,且從下方遮擋住帶狀導電發熱層,并且鋁箔的左右端的上表面與相應的導電用銅皮電連接。聚氯こ烯薄板從下方覆蓋并通過熱熔膠密閉粘結固定在鋁箔上以及位于鋁箔四周的電熱片的下表面上。所述防水式火線的鋁箔為火線鋁箔。所述防水式火線的2片導電用銅皮為火線銅皮,火線銅皮按照所處的左右位置的不同而分為左側火線銅皮和右側火線銅皮。左側火線銅皮的中部設有向左延伸部分,火線銅插針的尾端焊接在左側火線銅皮的向左延伸部分上,或者是左側火線銅皮的向左延伸部分的右段作為第一銅構件、該向左延伸部分的左段與火線銅插針的尾端焊接在一起,從而使得火線銅插針與左側火線銅皮電連接。右側火線銅皮的中部設有向右延伸部分,火線銅套的尾端焊接在右側火線銅皮的向右延伸部分上而使得火線銅套與右側火線銅皮電連接,或者右側火線銅皮的向右延伸部分直接彎曲制成火線銅套,或者是右側火線銅皮的向右延伸部分的左段作為第三銅構件,該向右延伸部分的右段彎曲制成火線銅套。所述防水式零線的鋁箔為零線鋁箔。所述防水式零線的2片導電用銅皮為零線銅皮,零線銅皮按照所處的左右位置的不同而分為左側零線銅皮和右側零線銅皮。左側零線銅皮的中部設有向左延伸部分,零線銅插針的尾端焊接在左側零線銅皮的向左延伸部分上,或者是左側零線銅皮的向左延伸部分的右段作為第二銅構件、該向左延伸部分的左段與零線銅插針的尾端焊接在一起,從而使得零線銅插針與左側零線銅皮電連接。右側零線銅皮的中部設有向右延伸部分,零線銅套的尾端焊接在右側零線銅皮的向右延伸部分上而使得零線銅套與右側零線銅皮電連接,或者右側零線銅皮的向右延伸部分直接彎曲制成零線銅套,或者是右側零線銅皮的向右延伸部分的左段作為第四銅構件,該向右延伸部分的右段彎曲制成零線銅套。上述自發熱組件的插座部還包括火線端導電銅片。火線端導電銅片橫跨在前側電熱片的左側連接段的上表面與后側電熱片的左側連接段的上表面之間。火線端導電銅片的前端位于前側電熱片的左端電極銅皮的連接段的向上露出的部位的上方,防水式火線的左側火線銅皮的后端位于前側電熱片的左端電極銅皮的連接段的下方,由銅鉚釘從下向上依次穿過防水式火線的左側火線銅皮、包括左端電極銅皮的連接段的向上露出的部位在內的前側電熱片以及火線端導電銅片的前端,再將三者錨固在一起而電連接。火線端導電銅片的后端位于后側電熱片的左端電極銅皮的連接段的向上露出的部位的上方,由銅鉚釘從下向上依次穿過包括左端電極銅皮的連接段的向上露出的部位在內的后側電熱片以及火線端導電銅片的后端、再將兩者錨固在一起而電連接。所述結構連同火線銅插針或者帶有第一銅構件的火線銅插針與防水式火線的左側火線銅皮和火線鋁箔的電連接關系中所涉及的相應部分構成了插座側第一電連接組件。上述零線銅插針或者帶有第二銅構件的零線銅插針與防水式零線的左側零線銅皮和零線鋁箔的電連接關系中所涉及的相應部分構成了插座側第二電連接組件。所述插座側第一電連接組件和插座側第二電連接組件分前后做為前后嵌件在插座部的插座基座注塑時與該插座基座形成一體,且火線銅插針的尾部、零線銅插針的尾部、火線端導電銅片、前側電熱片的左側、后側電熱片的左偵彳、防水式火線的左側火線銅皮以及火線鋁箔的左側部位和相應的聚氯こ烯薄板的左側部位、防水式零線的左側零線銅皮以及零線鋁箔的左側部位和相應的聚氯こ烯薄板的左側部位均被絕緣密封在插座基座中,火線銅插針的頭部則位于前側插接孔部的插接孔中,且與前側插接孔部同軸線設置,零線銅插針的頭部則位于后側插接孔部的插接孔中,且與后側插接孔部同軸線設置。上述自發熱組件的雙插頭部的火線銅套或者帶有第三銅構件的火線銅套與防水式火線的右側火線銅皮和火線鋁箔的電連接關系中所涉及的相應部分構成了插頭側第一電連接組件。上述雙插頭部還包括零線端導電銅片。零線端導電銅片橫跨在前側電熱片的右側連接段的上表面與后側電熱片的右側連接段的上表面之間。零線端導電銅片的前端位于前側電熱片的右端電極銅皮的連接段的向上露出的部位的上方,由銅鉚釘從下向上依次穿過包括右端電極銅皮的連接段的向上露出的部位在內的前側電熱片以及零線端導電銅片的前端、再將兩者錨固在一起而電連接。零線端導電銅片的后端位于后側電熱片的位于右端電極銅皮的連接段的向上露出的部位的上方,防水式零線的右側零線銅皮的后端位于后側電熱片的右端電極銅皮的連接段的下方,由銅鉚釘從下向上依次穿過防水式零線的右側火線銅皮、包括右端電極銅皮的連接段的向上露出的部位在內的后側電熱片以及零線端導電銅片的前端,再將三者錨固在一起而電連接。所述結構連同零線銅套或者帶有第四銅構件的零線銅套與防水式零線的右側零線銅皮和零線鋁箔的電連接關系中所涉及的相應部分構成了插頭側第二電連接組件。所述插頭側第一電連接組件和插頭側第二電連接組件分前后做為前后嵌件在雙插頭部的插頭基座注塑時與該插頭基座形成一體,且火線銅套尾部、零線銅套的尾部、零線端導電銅片、前側電熱片的右側、后側電熱片的右側、防水式零線的右側零線銅皮以及零線鋁箔的右側部位和相應的聚氯こ烯薄板的右側部位、防水式火線的右側火線銅皮以及火線鋁箔的右側部位和相應的聚氯こ烯薄板的右側部位均被密封在插頭基座中。并且火線銅套的頭部則位于前側插頭中,與前側插頭同軸線設置且從前側插頭所朝方向與外界相通。零線銅套的頭部則位于后側插頭中,與后側插頭同軸線設置且從后側插頭所朝方向與外界相通。上述自發熱組件的前側電熱片的位于插座部與雙插頭部之間的部位設置在底板的上部前凹槽中,自發熱組件的后側電熱片的位于插座部與雙插頭部之間的部位設置在上部后凹槽中。以上述防水式自發熱地板的基本技術方案為基礎的技術方案還有:所述底板的上部凹槽包括沿地板長邊方向貫通底板的分前后設置的上部前凹槽和上部后凹槽。上述自發熱組件的插座部位于電熱片的左側,雙插頭部位于電熱片的右側。自發熱組件的電熱片有2片,按照所處的前后位置的不同而分為前側電熱片和后側電熱片,且前側電熱片和后側電熱片按照串聯方式電連接在防水式火線與防水式零線之間。各電熱片均包括I條方帶狀導電發熱層、2片電極銅皮、起絕緣隔離和保護作用的含有玻璃纖維的環氧樹脂外層。所述電極銅皮為平面狀“L”形銅皮,由前后方向的壓貼段和左右方向的連接段相連構成。2片電極銅皮分別從上方由其壓貼段壓貼在導電發熱層的左端和右端之上而相應作為左端電極銅片和右端電極銅片,各電極銅皮的連接段位于左右方向的外側。環氧樹脂外層整體覆蓋在導電發熱層及電極銅皮的上下及四周,從而環氧樹脂外層的與電極銅皮的連接段相對應的部分則成為環氧樹脂外層的連接段,該環氧樹脂外層的連接段與電極銅皮的連接段則構成電熱片的連接段。電熱片的連接段中無導電發熱層,且通過機械加工而在其上表面設置露出電極銅皮的連接段的一部分的ー個缺ロ,再將該缺ロ設置成焊點。前側電熱片的左右兩個連接段位于后側,后側電熱片的左右兩個連接段位于前側。上述自發熱組件的插座部的火線銅插針位于前側電熱片的左方,零線銅插針位于后側電熱片的左方。雙插頭部的火線銅套位于前側電熱片的右方,零線銅套位于后側電熱片的右方。上述自發熱組件的傳輸單元的防水式火線和防水式零線均包括聚氯こ烯薄板和稱為導電銅帶的用于導電的銅帶。各導電銅帶沿電熱片的左右方向粘結固定在相應一片電熱片的下表面上,聚氯こ烯薄板從下方覆蓋并通過熱熔膠密閉粘結固定在導電銅帶上以及位于導電銅帶四周的電熱片的下表面上。所述防水式火線的導電銅帶為火線銅帶。防水式零線的導電銅帶為零線銅帶。上述自發熱組件的插座部的火線銅插針的處于右側的尾端焊接在防水式火線的火線銅帶的向左延伸部分上而相互電連接,或者是火線銅帶的向左延伸部分同時作為第一銅構件。該結構中所涉及的相應部分構成了插座側第一電連接組件。上述插座部的零線銅插針的處于右側的尾端焊接在防水式零線的零線銅帶的向左延伸部分上而相互電連接,或者是零線銅帶的向左延伸部分同時作為第二銅構件。該結構中所涉及的相應部分構成了插座側第二電連接組件。上述自發熱組件還包括串聯器件,該串聯器件為銅導線、條形銅皮、溫控開關或自恢復保險絲。所述串聯器件的相應一端與前側電熱片的左端電極銅皮的連接段處的焊點的焊料焊接固定而使得前側電熱片的左端電極銅皮與串聯器件的相應一端電連接。串聯器件的另一端與后側電熱片的左端電極銅皮的連接段處的焊點的焊料焊接固定而使得后側電熱片的左端電極銅皮與串聯器件的另一端電連接。該結構構成了插座側第三電連接組件。上述插座側第一電連接組件、第二電連接組件和第三電連接組件共同形成插座側電連接組件。該電連接組件在插座部的插座基座注塑時與該插座基座形成一體,且火線銅插針的尾部、零線銅插針的尾部、防水式火線的左端部位、防水式零線的左端部位、溫控開關、前側電熱片的左端部位及后側電熱片的左端部位均被絕緣密封在插座基座中,火線銅插針的頭部則位于前側插接孔部的插接孔中,且與前側插接孔部同軸線設置,零線銅插針的頭部則位于后側插接孔部的插接孔中,且與后側插接孔部同軸線設置。上述自發熱組件的雙插頭部還包括由銅皮制成的2個U形連接件。該2個U形連接件按照與所連接的銅帶的不同,分為火線端連接件和零線端連接件。上述雙插頭部的火線端連接件由其兩個插腳分別由下向上穿過火線銅帶和前側電熱片右端的空白部位,再分別向前后翻折而使得火線端連接件與火線銅帶電連接。火線端連接件的位于后側的插腳的翻折段的后端與前側電熱片的右端電極銅皮的連接段處的焊點的焊料焊接固定而使得火線端連接件與前側電熱片的右端電極銅皮電連接。火線端連接件的中部設有向右延伸部分,火線銅套的尾端焊接在火線端連接件的向右延伸部分上,或者火線端連接件的向右延伸部分直接彎曲制成火線銅套,或者火線端連接件的向右延伸部分直接作為第三銅構件,從而使得火線端連接件與火線銅套電連接。所述結構中所涉及的相應部分構成了插頭側第一電連接組件。上述雙插頭部的零線端連接件由其兩個插腳分別由下向上穿過零線銅帶和后側電熱片右端的空白部位,再分別向前后翻折而使得零線端連接件與零線銅帶電連接。零線端連接件的位于前側的插腳的翻折段的前端與后側電熱片的右端電極銅皮的連接段處的焊點的焊料焊接固定而使得零線端連接件與后側電熱片的右端電極銅皮電連接。零線端連接件的中部設有向右延伸部分,零線銅套的尾端焊接在零線端連接件的向右延伸部分上,或者零線端連接件的向右延伸部分直接彎曲制成零線銅套,或者零線端連接件的向右延伸部分直接作為第四銅構件,從而使得零線端連接件與零線銅套電連接。所述結構中所涉及的相應部分構成了插頭側第二電連接組件。上述插頭側第一電連接組件和第二電連接組件分前后做為前后嵌件在雙插頭部的插頭基座注塑時與該插頭基座形成一體,且火線銅套尾部、零線銅套的尾部、防水式火線的右端部位、防水式零線的右端部位、前側電熱片的右端部位及后側電熱片的右端部位均被絕緣密封在插頭基座中。并且火線銅套的頭部位于前側插頭中,與前側插頭同軸線設置且從前側插頭所朝方向與外界相通。零線銅套的頭部則位于后側插頭中,與后側插頭同軸線設置且從后側插頭所朝方向與外界相通。上述自發熱組件的前側電熱片的位于插座部與雙插頭部之間的部位設置在底板的上部前凹槽中,自發熱組件的后側電熱片的位于插座部與雙插頭部之間的部位設置在上部后凹槽中。
以上述防水式自發熱地板的相應技術方案為基礎的技術方案有:所述自發熱組件的插座部位于電熱片的左側,雙插頭部位于電熱片的右側。上述上部主體的2個插接限位部相對于經過上部主體的短邊方向的中央直線的鉛垂面對稱設置。上部主體的每個插接限位部包括均沿上部主體的前后方向伸展的凹槽部、凸出部和遮蓋部。凹槽部、凸出部和遮蓋部在左右方向上按照從內向外的次序依次設置。凹槽部的開ロ向下,凸出部向下凸起,遮蓋部為板體,且遮蓋部的下端面高于凹槽部的下端面,凹槽部的下端面高于凸出部的下端面。上述底板的2個插接支撐部相對于經過底板的短邊方向的中央直線的鉛垂面對稱設置。底板的每個插接支撐部包括均沿底板的前后方向伸展的凹槽部、凸起部和托板部。凹槽部、凸起部和托板部在左右方向上按照從內向外的次序依次設置。凹槽部的開ロ向上,凸起部向上凸起,托板部為板體,且凸起部的上端面高于凹槽部的上端面,凹槽部的上端面高于托板部的上端面。上述自發熱組件的插座部的插座基座的卡接部包括在左右方向上依次從內向外設置的凸出部和插接槽。凸出部按其所處的上下位置的不同而分為上凸出部和下凸出部,插接槽按照所處的上下位置的不同分為上插接槽和下插接槽。自發熱組件的插座部由其插座基座的卡接部的上凸出部與上部主體的左插接限位部的凹槽部相互間上下插接配合。自發熱組件的插座部由其插座基座的卡接部的上插接槽與上部主體的左插接限位部的凸出部相互間上下插接配合。自發熱組件的插座部由其插座基座的卡接部的下凸出部與底板的左插接支撐部的凹槽部相互插接配合。自發熱組件的插座部由其插座基座的卡接部的下插接槽與底板的左插接支撐部的凸起部相互插接配合。上述自發熱組件的雙插頭部的插頭基座的卡接部包括在左右方向上依次從內向外設置的凸出部和插接槽。凸出部按其所處的上下位置的不同而分為上凸出部和下凸出部,插接槽按照所處的上下位置的不同分為稱為上插接槽和下插接槽。自發熱組件的雙插頭部由其插頭基座的卡接部的上凸出部與上部主體的右插接限位部的凹槽部相互間上下插接配合。自發熱組件的雙插頭部由其插頭基座的卡接部的上插接槽與上部主體的右插接限位部的凸出部相互間上下插接配合。自發熱組件的雙插頭部由其插頭基座的卡接部的下凸出部與底板的右插接支撐部的凹槽部相互插接配合。自發熱組件的雙插頭部由其插頭基座的卡接部的下插接槽與底板的右插接支撐部的凸起部相互插接配合。所述結構使得自發熱組件的插座部由其插座基座的卡接部卡接固定在上部主體的左插接限位部和底板的左插接支撐部之間,使得自發熱組件的雙插頭部由其插頭基座的卡接部卡接固定在上部主體的右插接限位部和底板的右插接支撐部之間。當自發熱組件的插座部的插座基座的插接孔部的軸線沿左右方向設置時,銅插針的形狀呈直線形,雙插頭部的銅套的形狀也呈直線形,且插頭基座的插頭的軸線也沿左右方向設置。當自發熱組件的插座部的插座基座的插接孔部的軸線沿前后方向設置時,插座部還包括第一銅構件和第二銅構件。火線銅插針和零線銅插針均朝向前后方向中的ー個方向同向設置,且插接孔部的插接孔的朝向與銅插針的朝向相同,第一銅構件和第二銅構件均沿左右方向設置。插座部的插座基座的插接孔部的在左右方向的外側部位為向外凸出的第ー插塊部位,插座基座的與插接孔部的朝向上的相鄰的部位處設有第一插槽部位。雙插頭部還包括第三銅構件和第四銅構件。雙插頭部的火線銅套和零線銅套均沿前后方向中的另ー個方向同向設置,該另ー個方向與銅插針的朝向相対,且插頭的朝向與銅套的朝向相同,第三銅構件和第四銅構件均沿左右方向設置。雙插頭部的插頭基座的插頭的在左右方向的外側部位為向外凸出的第二插塊部位,插頭基座的與插頭的朝向上的相鄰的部位處設有第ニ插槽部位。以上述防水式自發熱地板的相應技術方案為基礎的技術方案還有:所述自發熱組件的插座部位于電熱片的左側,雙插頭部位于電熱片的右側。插座部的左部向上露出上部主體的左插接限位部。雙插頭部的右部向下露出底板的右插接支撐部。上述自發熱組件的插座部的插座基座的插接孔部的軸線沿上下方向設置,插座部還包括第一銅構件和第二銅構件。火線銅插針和零線銅插針均朝向上下方向中的同一個方向,且插接孔部的插接孔的朝向與銅插針的朝向相同,第一銅構件和第二銅構件均沿左右方向設置。雙插頭部還包括第三銅構件和第四銅構件。雙插頭部的火線銅套和零線銅套均朝向上下方向中的另ー個方向,該另ー個方向與銅插針的朝向相対,且插頭的朝向與銅套的朝向相同,第三銅構件和第四銅構件均沿左右方向設置。上述上部主體的左插接限位部包括均沿上部主體的前后方向伸展的凹槽部和凸出部。凹槽部和凸出部在左右方向上按照從內向外的次序依次設置。凹槽部的開ロ向下,凸出部向下凸起,且凹槽部的下端面高于凸出部的下端面。上述上部主體的右插接限位部包括均沿上部主體的前后方向伸展的凹槽部、凸出部和遮蓋部。凹槽部、凸出部和遮蓋部在左右方向上按照從內向外的次序依次設置。凹槽部的開ロ向下,凸出部向下凸起,遮蓋部為板體,且遮蓋部的下端面高于凹槽部的下端面,凹槽部的下端面高于凸出部的下端面。底板的左插接支撐部包括均沿底板的前后方向伸展的凹槽部、凸起部和托板部。凹槽部、凸起部和托板部在左右方向上按照從內向外的次序依次設置。凹槽部的開ロ向上,凸起部向上凸起,托板部為板體,且凸起部的上端面高于凹槽部的上端面,凹槽部的上端面高于托板部的上端面。上述底板的右插接支撐部包括均沿底板的前后方向伸展的凹槽部和凸起部。凹槽部和凸起部在左右方向上按照從內向外的次序依次設置。凹槽部的開ロ向上,凸起部向上凸起,且凸起部的上端面高于凹槽部的上端面。上述自發熱組件的插座部的插座基座的卡接部包括在左右方向上依次從內向外設置的凸出部和插接槽。凸出部按其所處的上下位置的不同而分為上凸出部和下凸出部,插接槽按照所處的上下位置的不同分為上插接槽和下插接槽。自發熱組件的插座部由其插座基座的卡接部的上凸出部與上部主體的左插接限位部的凹槽部相互間上下插接配合。自發熱組件的插座部由其插座基座的卡接部的上插接槽與上部主體的左插接限位部的凸出部相互間上下插接配合。自發熱組件的插座部由其插座基座的卡接部的下凸出部與底板的左插接支撐部的凹槽部相互插接配合。自發熱組件的插座部由其插座基座的卡接部的下插接槽與底板的左插接支撐部的凸起部相互插接配合。上述自發熱組件的雙插頭部的插頭基座的卡接部包括在左右方向上依次從內向外設置的凸出部和插接槽。凸出部按其所處的上下位置的不同而分為上凸出部和下凸出部,插接槽按照所處的上下位置的不同分為稱為上插接槽和下插接槽。自發熱組件的雙插頭部由其插頭基座的卡接部的上凸出部與上部主體的右插接限位部的凹槽部相互間上下插接配合。自發熱組件的雙插頭部由其插頭基座的卡接部的上插接槽與上部主體的右插接限位部的凸出部相互間上下插接配合。自發熱組件的雙插頭部由其插頭基座的卡接部的下凸出部與底板的右插接支撐部的凹槽部相互插接配合。自發熱組件的雙插頭部由其插頭基座的卡接部的下插接槽與底板的右插接支撐部的凸起部相互插接配合。所述結構使得自發熱組件的插座部由其插座基座的卡接部卡接固定在上部主體的左插接限位部和底板的左插接支撐部之間,使得自發熱組件的雙插頭部由其插頭基座的卡接部卡接固定在上部主體的右插接限位部和底板的右插接支撐部之間。以上述防水式自發熱地板的各相應技術方案為基礎的技術方案還有:所述上部主體的2個插接限位部相對于經過上部主體的短邊方向的中央直線的鉛垂面對稱設置。上部主體的每個插接限位部包括均沿上部主體的前后方向伸展的凹槽部、凸出部和遮蓋部。凹槽部、凸出部和遮蓋部在左右方向上按照從內向外的次序依次設置。凹槽部的開ロ向下,凸出部向下凸起,遮蓋部為板體,且遮蓋部的下端面高于凹槽部的下端面,凹槽部的下端面高于凸出部的下端面。上述底板的2個插接支撐部相對于經過底板的短邊方向的中央直線的鉛垂面對稱設置。底板的每個插接支撐部包括均沿底板的前后方向伸展的凹槽部、凸起部和托板部。凹槽部、凸起部和托板部在左右方向上按照從內向外的次序依次設置。凹槽部的開ロ向上,凸起部向上凸起,托板部為板體,且凸起部的上端面高于凹槽部的上端面,凹槽部的上端面高于托板部的上端面。 上述自發熱組件的插座部的插座基座的卡接部包括在左右方向上依次從內向外設置的凸出部和插接槽。凸出部按其所處的上下位置的不同而分為上凸出部和下凸出部,插接槽按照所處的上下位置的不同分為上插接槽和下插接槽。自發熱組件的插座部由其插座基座的卡接部的上凸出部與上部主體的左插接限位部的凹槽部相互間上下插接配合。自發熱組件的插座部由其插座基座的卡接部的上插接槽與上部主體的左插接限位部的凸出部相互間上下插接配合。自發熱組件的插座部由其插座基座的卡接部的下凸出部與底板的左插接支撐部的凹槽部相互插接配合。自發熱組件的插座部由其插座基座的卡接部的下插接槽與底板的左插接支撐部的凸起部相互插接配合。上述自發熱組件的雙插頭部的插頭基座的卡接部包括在左右方向上依次從內向外設置的凸出部和插接槽。凸出部按其所處的上下位置的不同而分為上凸出部和下凸出部,插接槽按照所處的上下位置的不同分為稱為上插接槽和下插接槽。自發熱組件的雙插頭部由其插頭基座的卡接部的上凸出部與上部主體的右插接限位部的凹槽部相互間上下插接配合。自發熱組件的雙插頭部由其插頭基座的卡接部的上插接槽與上部主體的右插接限位部的凸出部相互間上下插接配合。自發熱組件的雙插頭部由其插頭基座的卡接部的下凸出部與底板的右插接支撐部的凹槽部相互插接配合。自發熱組件的雙插頭部由其插頭基座的卡接部的下插接槽與底板的右插接支撐部的凸起部相互插接配合。所述結構使得自發熱組件的插座部由其插座基座的卡接部卡接固定在上部主體的左插接限位部和底板的左插接支撐部之間,使得自發熱組件的雙插頭部由其插頭基座的卡接部卡接固定在上部主體的右插接限位部和底板的右插接支撐部之間。當自發熱組件的插座部的插座基座的插接孔部的軸線沿左右方向設置時,銅插針的形狀呈直線形,雙插頭部的銅套的形狀也呈直線形,且插頭基座的插頭的軸線也沿左右方向設置。當自發熱組件的插座部的插座基座的插接孔部的軸線沿前后方向設置時,插座部還包括第一銅構件和第二銅構件。火線銅插針和零線銅插針均朝向前后方向中的ー個方向同向設置,且插接孔部的插接孔的朝向與銅插針的朝向相同,第一銅構件和第二銅構件均沿左右方向設置。插座部的插座基座的插接孔部的在左右方向的外側部位為向外凸出的第ー插塊部位,插座基座的與插接孔部的朝向上的相鄰的部位處設有第一插槽部位。雙插頭部還包括第三銅構件和第四銅構件。雙插頭部的火線銅套和零線銅套均沿前后方向中的另ー個方向同向設置,該另ー個方向與銅插針的朝向相対,且插頭的朝向與銅套的朝向相同,第三銅構件和第四銅構件均沿左右方向設置。雙插頭部的插頭基座的插頭的在左右方向的外側部位為向外凸出的第二插塊部位,插頭基座的與插頭的朝向上的相鄰的部位處設有第ニ插槽部位。以上述防水式自發熱地板的各相應技術方案為基礎的技術方案還有:所述插座部的左部向上露出上部主體的左插接限位部。雙插頭部的右部向下露出底板的右插接支撐部。上述自發熱組件的插座部的插座基座的插接孔部的軸線沿上下方向設置,插座部還包括第一銅構件和第二銅構件。火線銅插針和零線銅插針均朝向上下方向中的同一個方向,且插接孔部的插接孔的朝向與銅插針的朝向相同,第一銅構件和第二銅構件均沿左右方向設置。雙插頭部還包括第三銅構件和第四銅構件。雙插頭部的火線銅套和零線銅套均朝向上下方向中的另ー個方向,該另ー個方向與銅插針的朝向相対,且插頭的朝向與銅套的朝向相同,第三銅構件和第四銅構件均沿左右方向設置。上述上部主體的左插接限位部包括均沿上部主體的前后方向伸展的凹槽部和凸出部。凹槽部和凸出部在左右方向上按照從內向外的次序依次設置。凹槽部的開ロ向下,凸出部向下凸起,且凹槽部的下端面高于凸出部的下端面。上述上部主體的右插接限位部包括均沿上部主體的前后方向伸展的凹槽部、凸出部和遮蓋部。凹槽部、凸出部和遮蓋部在左右方向上按照從內向外的次序依次設置。凹槽部的開ロ向下,凸出部向下凸起,遮蓋部為板體,且遮蓋部的下端面高于凹槽部的下端面,凹槽部的下端面高于凸出部的下端面。底板的左插接支撐部包括均沿底板的前后方向伸展的凹槽部、凸起部和托板部。凹槽部、凸起部和托板部在左右方向上按照從內向外的次序依次設置。凹槽部的開ロ向上,凸起部向上凸起,托板部為板體,且凸起部的上端面高于凹槽部的上端面,凹槽部的上端面高于托板部的上端面。上述底板的右插接支撐部包括均沿底板的前后方向伸展的凹槽部和凸起部。凹槽部和凸起部在左右方向上按照從內向外的次序依次設置。凹槽部的開ロ向上,凸起部向上凸起,且凸起部的上端面高于凹槽部的上端面。 上述自發熱組件的插座部的插座基座的卡接部包括在左右方向上依次從內向外設置的凸出部和插接槽。凸出部按其所處的上下位置的不同而分為上凸出部和下凸出部,插接槽按照所處的上下位置的不同分為上插接槽和下插接槽。自發熱組件的插座部由其插座基座的卡接部的上凸出部與上部主體的左插接限位部的凹槽部相互間上下插接配合。自發熱組件的插座部由其插座基座的卡接部的上插接槽與上部主體的左插接限位部的凸出部相互間上下插接配合。自發熱組件的插座部由其插座基座的卡接部的下凸出部與底板的左插接支撐部的凹槽部相互插接配合。自發熱組件的插座部由其插座基座的卡接部的下插接槽與底板的左插接支撐部的凸起部相互插接配合。上述自發熱組件的雙插頭部的插頭基座的卡接部包括在左右方向上依次從內向外設置的凸出部和插接槽。凸出部按其所處的上下位置的不同而分為上凸出部和下凸出部,插接槽按照所處的上下位置的不同分為稱為上插接槽和下插接槽。自發熱組件的雙插頭部由其插頭基座的卡接部的上凸出部與上部主體的右插接限位部的凹槽部相互間上下插接配合。自發熱組件的雙插頭部由其插頭基座的卡接部的上插接槽與上部主體的右插接限位部的凸出部相互間上下插接配合。自發熱組件的雙插頭部由其插頭基座的卡接部的下凸出部與底板的右插接支撐部的凹槽部相互插接配合。自發熱組件的雙插頭部由其插頭基座的卡接部的下插接槽與底板的右插接支撐部的凸起部相互插接配合。所述結構使得自發熱組件的插座部由其插座基座的卡接部卡接固定在上部主體的左插接限位部和底板的左插接支撐部之間,使得自發熱組件的雙插頭部由其插頭基座的卡接部卡接固定在上部主體的右插接限位部和底板的右插接支撐部之間。以上述防水式自發熱地板的基本技術方案為基礎的技術方案還有:所述的防水式自發熱地板還包括定位塊。定位塊有4個,各定位塊均包括主體部,燕尾榫和定位凸臺。定位塊的主體部的截面形狀與插座部的插座基座的截面形狀相同。燕尾榫與插座部的燕尾槽相對應。上述插座部的插座基座前后兩端沿水平方向設有燕尾槽,燕尾槽按其所處的前后位置分為第一燕尾槽和第二燕尾槽。上述雙插頭部的插頭基座前后兩端沿水平方向設有燕尾槽,燕尾槽按其所處的前后位置分為第一燕尾槽和第二燕尾槽。插座部的第一燕尾槽和第二燕尾槽及雙插頭部的第一燕尾槽和第二燕尾槽的結構均相同。使用時,將4個定位塊分別由各自的燕尾榫插入相應的插座部的第一燕尾槽、第二燕尾槽及雙插頭部的第一燕尾槽、第二燕尾槽中。上述插座部的插座基座的2個插接孔的內壁上從外向內均依次設有截面均為弓形的第一密封圈槽和第二密封圈槽。上述雙插頭部的插頭基座的2個插頭自內向外均依次設有作為第一插頭卡接部和第二插頭卡接部的截面呈弓形的環形凸出部位。且第一插頭卡接部與插座部的插座基座的插接孔的第一密封圈槽相對應,第二插頭卡接部與插座部的插座基座的插接孔的第二密封圈槽相對應。以上述防水式自發熱地板的基本技術方案為基礎的技術方案還有:所述自發熱組件的插座部還包括2個卡接孔部,2個卡接孔部按其所處的前后位置的不同而分為第一卡接孔部和第二卡接孔部。第一卡接孔部和第二卡接孔部均為設有截面呈“L”形的孔的部位,其所述“L”形的孔的一個開口向左,另一個開口向上。自發熱組件的雙插頭部還包括2個卡接孔部。該2個卡接孔部按其所處的前后位置的不同而分為第三卡接孔部和第四卡接孔部。第三卡接孔部和第四卡接孔部均為設有截面呈“L”形的孔的部位,其所述“L”形的孔的一個開口向右,另一個開口向上。本發明具有積極的效果:(I)本發明的自發熱組件中的所有電連接部位均被注塑在相應的插座部和雙插頭部中,而使得本發明的自發熱組件是一種防水式自發熱組件,做到了整體的絕緣密封,不會產生漏電現象,大大提高了產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2)本發明的自發熱組件的電熱片的導電發熱層優選800至1000目的石墨粉作為主要的導電材料,使得整個電熱片的不同部位的溫度非常接近,最大的溫度差值也能保持在I度以內,從而整個電熱片發熱較為均勻,而且導電發熱層和銅皮被壓實真空密封在兩塊環氧樹脂薄板之間,避免了電極處產生較大的電流,使電極的使用壽命大大延長。(3)本發明的自發熱組件的電熱片的導電發熱層和銅皮被壓實密封在兩塊環氧樹脂薄板之間,使導電發熱層和銅皮與空氣隔絕,從而大大提高了電熱片的使用壽命。(4)本發明的自發熱組件中還設有溫度開關或自恢復保險絲。溫度開關是一種用雙金屬片作為感溫元件的溫度開關,當自發熱組件正常工作時,雙金屬片處于自由狀態,觸點處于閉合狀態。當溫度升高至動作溫度值時,雙金屬元件受熱產生內應力而迅速動作,打開觸點而切斷電路,從而起到熱保護地板的作用。當溫度降到設定溫度時觸點自動閉合,恢復正常工作狀態,無需人工更換,結構簡單可靠。采用自恢復保險絲時,當電路發生短路或者過載時,流經保險絲的大電流使其集溫升高,當達到居里溫度時,其態密度迅速減小,相變增大,內部的導電鏈路呈雪崩態變或斷裂,保險絲呈階躍式遷到高阻態,電流被迅速夾斷,從而對電路進行快速、準確的限制和保護,其微小的電流使保險絲一直處于保護狀態,有效地避免了電路的燒毀甚至因電路燒毀造成的火災。當斷電和故障排除后,其集溫降低,態密度增大,相變復原,納米晶體還原成鏈狀導電通路,自恢復保險絲恢復為正常狀態,無需人工更換,結構簡單可靠。(5)本發明的防水式自發熱地板以設置在其上部主體和底板構成的內部腔體中的電熱片作為發熱元件,還在上部主體和底板的左右兩端分別設有插接限位部和插接支撐部,可將防水式自發熱地板的自發熱組件的插座部和雙插頭部牢牢的嵌接固定在防水式自發熱地板中,結構簡單可靠。(6)本發明的自發熱組件的電熱片設置在防水式自發熱地板的底板的凹槽中,防水式自發熱地板的底板與上部主體的材質相同且通過聚氨酯熱熔膠直接粘結成為一體,避免了不同材質之間相互粘結受熱脹冷縮影響而產生開裂的問題;還通過粘結劑使得電熱片的上側面粘結在上部面板上,以及使得電熱片的下側面粘結在底板上,結構可靠。(7)本發明的防水式自發熱地板相互間均采用塑料件進行連接固定,不僅結構簡單可靠,而且節約了大量由于制作傳統的榫頭而浪費掉的木材。(8)本發明的防水式自發熱地板的自發熱組件的插座部和相鄰的相應的防水式自發熱地板的自發熱組件的雙插頭部在相互固定連接配合且電連接時,可以采用沿地板長邊方向也即左右方向相互插接固定連接配合且電連接;也可以采用沿地板的上下方向相互插接固定連接配合且電連接;還可以采用沿地板左右方向的外側部位的前后方向相互插接固定連接配合且電連接,形式多種多樣,可以適應不同的安裝要求。
圖1為本發明的防水式自發熱地板的立體示意圖;圖2為從圖1的右前下方處向上觀察時的立體示意圖;圖3為從圖1的左前下方處向上觀察時的立體示意圖;圖4為圖2中的I處的局部放大示意圖5為圖3中的II處的局部放大示意圖;圖6為圖1的A-A剖視示意圖;圖7為圖6中的III處的局部放大示意圖;圖8為圖6中的防水式自發熱地板的底板的示意圖;圖9為從圖1的前方觀察時防水式自發熱地板的示意圖;圖10為從圖9中的防水式自發熱地板的上部主體和底板的示意圖;圖11為從圖10的F向觀察時的示意圖;圖12為圖6中的電熱片的立體示意圖;圖13為自發熱組件的透視示意圖;圖14為圖1所示的防水式自發熱地板中的自發熱組件的立體示意圖;圖15為圖1中的定位塊的示意圖;圖16為圖14的自發熱組件與圖15的定位塊組合在一起的示意圖;圖17為應用本發明的防水式自發熱地板系統的第一連接件的示意圖;圖18為從圖17的前方觀察時第一連接件的示意圖;圖19為由圖17所示的第一連接件將兩塊圖1所示的防水式自發熱地板在長邊部位連接在一起時的示意圖;圖20為應用本發明的防水式自發熱地板系統的第二連接件的示意圖;圖21為從圖20的前方觀察時第二連接件的示意圖;圖22為由圖20所示的第二連接件將兩塊圖1所示的防水式自發熱地板在短邊部位通過相應的自發熱組件的供電插接部連接在一起時的剖視示意圖;圖23為應用本發明的防水式自發熱地板系統的供電線路的立體示意圖;圖24為圖21的B-B剖視示意圖;圖25為應用本發明的防水式自發熱地板系統的示意圖;圖26為本發明的另一種自發熱組件的透視示意圖;圖27為圖26中C-C剖視示意圖;圖28為圖26中的自發熱組件的端頭部分的電連接結構示意圖;圖29為本發明的第三種自發熱組件的透視示意圖;圖30為圖29中的自發熱組件的端頭部分的電連接結構示意圖;圖31為本發明的第四種自發熱組件的結構示意圖;圖32為圖31中雙插頭部的插頭基座的不意圖;圖33為圖31中插座部的插座基座的不意圖;圖34為圖32所示的插頭基座與圖33所示的插座基座相互插接配合時的示意圖;圖35為圖31所示的兩個第四種自發熱組件的相應的端頭部分的配合透視示意圖;圖36為本發明的第五種自發熱組件應用在第二種防水式自發熱地板中的示意圖;圖37為圖36所示的兩塊防水式自發熱地板的短邊相互配合且電連接的示意圖;圖38為與圖31所示的第四種自發熱組件的雙插頭部配合使用的供電線路的示意圖。
上述附圖中的標記如下:防水式自發熱地板I,上部主體11,插接限位部11-1,左插接限位部11-11,右插接限位部11-12,凹槽部11-1-1,凸出部11-1-2,遮蓋部11+3,卡接部11-2,前側卡接部11-21,后側卡接部11_22,下凸部11_2_1,導向面ll_2a,下端面ll_2b,阻擋面ll-2c,接觸限位部11-2-2,接觸面ll_2d,限位面ll_2e,底板12,插接支撐部12-1,左插接支撐部12-11,右插接支撐部12_12,凹槽部12-1-1,凸起部12-1-2,托板部12-1-3,支撐部12_2,前支撐部12-21,后支撐部12-22,支撐面12-2a,限位面12-2b,上部凹槽12_3,上部前凹槽12_3_1,上部后凹槽12_3_2,電線槽
12-4,前電線槽12-4-1,后電線槽12-4-2,自發熱組件13,插座側第一電連接組件13al,插座側第二電連接組件13a2,插座側第三電連接組件13a3,插頭側第一電連接組件13bl,插頭側第二電連接組件13b2,電熱片13-1,前側電熱片13-11,后側電熱片13-12,導電發熱層13_1_1,電極銅皮13_1_2,環氧樹脂外層13-1-3,左連接部13-l-3a,左內連接部13_l_3al,左外連接部13_l_3a2,右連接部13-l-3b,右內連接部13-l-3bl,右外連接部13-l-3b2,注塑連接孔13_1_4,焊點13_1_5,串聯器件13-1-6,插座部13-2,插座基座13-2-1,卡接部13_2_la,插接孔部13_2_lb,前側插接孔部13-2-lbl,后側插接孔部13-2-lb2,第一插塊部位13_2_lc,第一插槽部位13-2_ld,火線端導電銅片13-2-2,銅插針13-2-3,火線銅插針13_2_3a,零線銅插針13_2_3b,第一銅構件13-2-3c,第二銅構件13-2-3d,凸出部13-2-4,上凸出部13_2_4a,下凸出部13_2_4b,插接槽13-2-5,上插接槽13-2-5a,下插接槽13_2_5b第一密封圈槽13_2_6,第二密封圈槽13-2-7,第一卡接孔座13-2-8,第二 卡接孔座13_2_9,燕尾槽13_2_10,第一燕尾槽
13-2-10a,第二燕尾槽13-2-10b,雙插頭部13-3,插頭基座13-3-1,卡接部13_3_la,插頭13_3_lb,前側插頭13-3-lbl,后側插頭13-3_lb2,第二插塊部位13_3_lc,第二插槽部位13-3_ld,零線端導電銅片13-3-2,銅套13-3-3,火線銅套13_3_3a,零線銅套13_3_3b,第三銅構件13_3_3c,第四銅構件13-3-3d,凸出部13-3-4,上凸出部13_3_4a,下凸出部13_3_4b插接槽13_3_5,上插接槽13-3-5a,下插接槽13-3-5b第一插頭卡接部13-3-6,第二插頭卡接部13-3-7,第—^接孔座13-3-8,第二卡接孔座13-3-9,燕尾槽13_3_10,第一燕尾槽13_3_10a,第二燕尾槽13-3-10b, U形連接件13-3-11,火線端連接件13-3-11,零線端連接件13-3-1 lb,電線13-4,第一電線13-41,第二電線13-42,鋁箔13-5,火線鋁箔13-51,零線鋁箔13-52,導電用銅皮13-6,銅鉚釘13-7,聚氯乙烯薄板13_8,導電銅帶13_9,火線銅帶13-91,零線銅帶13-92,定位塊14,主體部14-1,燕尾榫14_2,定位凸臺14_3,連接件2,第一連接件21,連接部21-1,彈性卡接部21_2,端面21_2a,變形槽21-3,第二連接件22,連接部22-1,彈性卡接部22_2,端面22_2a,變形槽22_3,供電插座6,座體61,座體主部61-1,連接套部61-2,第一^Nt槽61_2_1,第二卡接槽61-2-2,注塑連接部61-3,供電插釘62,護套線7,第一電線71,第二電線72,第一配合間隙91,第二配合間隙92,第一防水式自發熱地板101,第二防水式自發熱地板102,第三防水式自發熱地板103,第四防水式自發熱地板104,第五防水式自發熱地板105,第六防水式自發熱地板106,供電線路600。
具體實施例方式本發明的具體描述方式的方位按照圖1所示的方位描述,以地板的長邊方向為左右方向,以地板短邊方向為前后方向,以靠近地板中心的一側稱為內側,以遠離地板中心的一側稱為外側,即圖1中的左下方為前側,右上方為后側。(實施例1、防水式自發熱地板)見圖1至圖2、圖14和圖15,本實施例的防水式自發熱地板I包括上部主體11、底板12、自發熱組件13和定位塊14。見圖12和圖13,自發熱組件13為防水式電熱組件,自發熱組件13包括傳輸單元、電熱片13-1、以及分別位于電熱片13-1左右兩端的插座部13-2和雙插頭部13-3。自發熱組件13的傳輸單元由防水式火線和防水式零線組成,自發熱組件13的傳輸單元包括2根電線13-4。插座部13-2是使用時能與相應的相鄰的防水式自發熱地板I的自發熱組件13的雙插頭部13-3相互插接固定電連接,且相互密封防水連接的部件;雙插頭部13-3是使用時能與相應的相鄰的防水式自發熱地板I的自發熱組件13的雙插頭部13-3相互插接固定電連接,且相互密封防水連接的部件。電熱片13-1有I至5片,本實施例的電熱片13-1有兩片,其結構形狀相對應,每片電熱片均為在左右端各設置一個電極的薄片狀密封防水式電熱器件;且沿地板的長邊方向的軸線對稱設置,兩片電熱片13-1按其所處的前后位置分為前側電熱片13-11和后側電熱片13-12,前側電熱片13-11和后側電熱片13-12間相互平行設置。2根電線13_4包括位于前側的用作防水式火線的第一電線13-41和位于后側的用作防水式零線的第二電線13-42。2根電線13-4均為單根銅芯線外面包覆有絕緣塑料皮的導電線。前側電熱片13-11和后側電熱片13-12的左端分別與插座部13-2的右側前后固定連接且電連接,前側電熱片13-11和后側電熱片13-12的右端分別與雙插頭部13-3的左側前后固定連接且電連接。見圖12和圖13,電熱片13-1的制作方法是:將導電發熱材料(本實施例采用的導電發熱材料為800目至1000目的石墨粉)和樹脂粘結劑(如環氧樹脂粘結劑,或聚胺酯樹脂粘結劑,或三聚氰胺粘結劑等,本實施例采用環氧樹脂粘結劑),攪拌均勻得到導電涂料,其中,導電發熱材料占導電涂料總重量的20%-85%。然后將導電涂料按照方帶狀的形狀在含有玻璃纖維的預固化的環氧樹脂薄板(薄板厚度為0.2毫米,其中玻璃纖維與環氧樹脂的重量比為I比I)上通過絲網印刷工藝印刷方帶狀導電發熱層13-1-1,并使印刷層在110攝氏度至120攝氏度溫度下,在I分鐘內進行固化,且導電發熱層13-1-1的寬度為防水式自發熱地板I的底板12的上部凹槽12-3的相應的上部前凹槽12-3-1的槽寬的1/2至3/4 (本實施例的導電發熱層13-1-1的寬度為防水式自發熱地板I的底板12的上部凹槽12-3的相應的上部前凹槽12-3-1的槽寬的2/3)。在導電發熱層固化完畢后,立即將一條0.05毫米厚的“L”形的銅皮作為電極銅皮13-1-2覆蓋在導電發熱層的左端之上,該電極銅皮稱為左端電極銅片,而將另一條0.05毫米厚的“L”形的電極銅皮13-1-2覆蓋在導電發熱層的右端之上,該電極銅皮稱為右端電極銅片,所述2片電極銅皮13-1-2均由按照前后方向設置的壓貼段和按照左右方向設置的連接段相連構成,2片電極銅皮13-1-2分別從上方由其壓貼段壓貼在導電發熱層的左端和右端之上而相應作為左端電極銅片和右端電極銅片,各電極銅皮13-1-2的連接段位于左右方向的外側;然后用壓機將另一塊同樣的含有玻璃纖維的預固化的環氧樹脂薄板在160攝氏度至200攝氏度的溫度、20MPa的壓力下,使得上層的環氧樹脂薄板與下層的環氧樹脂薄板粘結固定在一起,而使帶狀導電發熱層13-1-1和電極銅皮13-1-2被壓實真空密封在兩塊環氧樹脂薄板之間,使石墨粉的游離最小,兩塊環氧樹脂薄板則形成環氧樹脂外層13-1-3,從而得到厚度為0.5毫米的碳墨薄板。從而環氧樹脂外層13-1-3的與電極銅皮13-1-2的連接段相對應的部分則成為環氧樹脂外層13-1-3的連接段,該環氧樹脂外層13-1-3的連接段與電極銅皮13-1-2的連接段則構成電熱片13-1的連接段13-la。電熱片13-1的連接段13_la中無導電發熱層13-1-1,且通過機械加工而在其上表面設置露出電極銅皮13-1-2的連接段的一部分的一個缺口 ;前側電熱片13-11的左右兩個連接段13-la位于后側,后側電熱片13-12的左右兩個連接段13-la位于前側;各連接段13-la均設有注塑連接孔13_14。在其它實施例中,可以用碳晶粉代替上述石墨粉,該碳晶粉由專利申請號為200610026524.3的文獻所公開。見圖3,圖5,圖13,圖14和圖16,插座部13_2包括插座基座13_2_1,火線端導電銅片13-2-2和2個銅插針13-2-3。2個銅插針13_2_3按其所處的前后位置分為火線銅插針13-2-3a和零線銅插針13-2-3b。插座基座13_2_1為條形塊狀的具有嵌件的注塑一體件,包括在左右方向上位于內側中部的卡接部13-2-la ;插座部13-2的插座基座13_2_1的卡接部13-2-la包括在左右方向上依次從內向外設置的凸出部13-2-4和插接槽13_2_5 ;凸出部13-2-4按其所處的上下位置的不同而分為上凸出部13-2-4a和下凸出部13_2_4b,在凸出部13-2-4與插座基座13-2-1之間形成相應的插接槽13-2-5,插接槽13_2_5按照所處的上下位置的不同分為上插接槽13-2-5a和下插接槽13-2-5b。自發熱組件13的插座部13-2由其插座基座13-2-1的卡接部13-2-la的上凸出部13_2_4a與上部主體11的左插接限位部11-11的凹槽部11-1-1相互間上下插接配合;自發熱組件13的插座部13-2由其插座基座13-2-1的卡接部13-2-la的上插接槽13_2_5a與上部主體11的左插接限位部11-11的凸出部11-1-2相互間上下插接配合;自發熱組件13的插座部13-2由其插座基座13-2-1的卡接部13-2-la的下凸出部13_2_4b與底板12的左插接支撐部12-11的凹槽部12-1-1相互插接配合;自發熱組件13的插座部13-2由其插座基座13-2-1的卡接部
13-2-la的下插接槽13-2-5b與底板12的左插接支撐部12-11的凸起部12_1_2相互插接配合。插座基座13-2-1還設有軸線沿左右方向設置的2個插接孔13-2-lb和2個卡接孔座,且銅插針13-2-3的形狀呈直線形。2個插接孔13-2-lb分別位于插座基座13_2_1外側中部前后兩側,該2個插接孔部13-2-lb的插接孔基本呈圓柱盲孔形,2個插接孔均開口朝向左右方向的外側。2個插接孔13-2-lb按其所處的位置分為前側插接孔13-2-lbl和后側插接孔13-2-lb2 ;2個卡接孔座位于插座基座13-2-1的外側前后兩側。插座基座13_2_1的2個插接孔13-2-lb的內壁上從外向內均依次設有截面均為弓形的第一密封圈槽13-2-6和第二密封圈槽13-2-7。2個卡接孔座按其所處的前后位置分為第一卡接孔座13-2-8和第二卡接孔座13-2-9。第一卡接孔座13-2-8和第二卡接孔座13_2_9均設有截面呈“L”形的孔的部位,其所述“L”形的孔的一個開口向左,另一個開口向上(見圖22)。插座基座13-2-1的前后兩端沿水平方向設有燕尾槽13-2-10,燕尾槽13-2-10按其所處的前后位置分為第一燕尾槽13-2-10a和第二燕尾槽13-2-10b。見圖1,圖2,圖4,圖13,圖14和圖16,雙插頭部13_3包括插頭基座13_3_1,零線端導電銅片13-3-2和2個銅套13-3-3。2個銅套13_3_3按其所處的前后位置分為火線銅套13-3-3a和零線銅套13-3-3b。插頭基座13_3_1為條形塊狀的具有嵌件的注塑一體件,包括在左右方向上位于內側中部的卡接部13-3-la ;雙插頭部13-3的插頭基座13_3_1的卡接部13-3-la包括在左右方向上依次從內向外設置的凸出部13-3-4和插接槽13_3_5 ;凸出部13-3-4按其所處的上下位置的不同而分為上凸出部13-3-4a和下凸出部13_3_4b,在凸出部13-3-4與插頭基座13-3-1之間形成相應的插接槽13-3-5,插接槽13_3_5按照所處的上下位置的不同分為上插接槽13-3-5a和下插接槽13-3-5b。自發熱組件13的雙插頭部13-3由其插頭基座13-3-1的卡接部13-3-la的上凸出部13_3_4a與上部主體11的右插接限位部11-12的凹槽部11-1-1相互間上下插接配合;自發熱組件13的雙插頭部13-3由其插頭基座13-3-1的卡接部13-3-la的上插接槽13_3_5a與上部主體11的右插接限位部11-12的凸出部11-1-2相互間上下插接配合;自發熱組件13的雙插頭部13-3由其插頭基座13-3-1的卡接部13-3-la的下凸出部13_3_4b與底板12的右插接支撐部12-12的凹槽部12-1-1相互插接配合;自發熱組件13的雙插頭部13-3由其插頭基座13-3-1的卡接部13-3-la的下插接槽13-3-5b與底板12的右插接支撐部12-12的凸起部12_1_2相互插接配合。見圖9,插頭基座13-3-1還設有軸線也沿左右方向設置的2個圓柱形插頭13-3-lb和2個卡接孔座,且雙插頭部13-3的銅套13-3-3的形狀也呈直線形。2個插頭13-3-lb分別位于插頭基座13-3-1外側中部前后兩側,各插頭13-3-lb的外形與插座部13-2的各相應的插接孔部13-2-lb的插接孔的形狀相對應,且其軸線的方向與插座部13-2的插接孔部13-2-lb的軸線方向相同。2個插頭13-3-lb按其所處的前后位置分為前側插頭13-3-lbl和后側插頭13-3-lb2 ;2個插頭13_3_lb是使用時能與相應的插接孔13_2_lb相互插接配合的部位,插頭13-3-lb自內向外均依次設有作為第一插頭卡接部13-3-6和第二插頭卡接部13-3-7的截面呈弓形的環形凸出部位;且第一插頭卡接部13-3-6與插座部
13-2的第一密封圈槽13-2-6相對應,第二插頭卡接部13-3-7與插座部13_2的第二密封圈槽13-2-7相對應。2個卡接孔座位于插頭基座13-3-1的外側前后兩側。2個卡接孔座按其所處的前后位置分為第一卡接孔座13-3-8和第二卡接孔座13-3-9。第一卡接孔座13_3_8和第二卡接孔座13-3-9均為截面呈“L”形的孔,且分別與插座部13-2的第一卡接孔座13_2_8和第二卡接孔座13-2-9相對應。插頭基座13-3-1的前后兩端沿水平方向設有燕尾槽13-3-10,燕尾槽13-3-10按其所處的前后位置分為第一燕尾槽13-3-10a和第二燕尾槽13_3_10b。插座部13-2的第一燕尾槽13-2-10a和第二燕尾槽13_2_10b及雙插頭部13_3的第一燕尾槽13-3-10a和第二燕尾槽13-3-10b的結構均相同。定位塊14包括主體部14-1,燕尾榫14-2和定位凸臺14_3。定位塊14為注塑一體件。定位塊14的主體部14-1的截面形狀與插座部13-2的插座基座13-2-1的截面形狀相同,燕尾榫14-2與插座部13-2的燕尾槽13-2-10相對應。定位凸臺14_3位于主體部
14-1的內側。安裝時將4個相同的定位塊14分別通過其各自的燕尾榫14-2插入相應的插座部13-2的第一燕尾槽13-2-10a和第二燕尾槽13_2_10b及雙插頭部13_3的第一燕尾槽13-3-10a和第二燕尾槽13-3-10b中,從而將定位塊14分別固定在插座部13_2和雙插頭部13-3的前后兩端,且定位凸臺均位于內側。見圖13,將插座部13-2的火線銅插針13_2_3a的右端(也即尾端)與第一電線13-41的左端固定連接且電連接,然后通過插座部13-2的火線端導電銅片13-2-2將前側電熱片13-11的位于左端的電極銅皮13-1-2,后側電熱片13-12的位于左端的電極銅皮13-1-2及火線銅插針13-2-3a固定連接且電連接,即火線端導電銅片13_2_2橫跨在前側電熱片13-11的左側連接段13-la的上表面與后側電熱片13-12的左側連接段13_la的上表面之間,火線端導電銅片13-2-2的前部位于前側電熱片13-11的左端電極銅皮13-1-2的連接段的向上露出的部位的上方,由銅鉚釘從下向上依次穿過包括左端電極銅皮13-1-2的連接段的向上露出的部位在內的前側電熱片13-11以及火線端導電銅片13-2-2的前部、再將兩者錨固在一起而電連接;火線端導電銅片13-2-2的位于前側電熱片13-11的左側連接段13-la的前方的前端與火線銅插針13-2-3a的尾部焊接在一起而電連接,且火線銅插針13-2-3a的尾端與傳輸單元的第一電線13-41的左端焊接在一起而電連接。火線端導電銅片13-2-2的后端位于后側電熱片13-12的左端電極銅皮13-1-2的連接段的向上露出的部位的上方,由銅鉚釘從下向上依次穿過包括左端電極銅皮13-1-2的連接段的向上露出的部位在內的后側電熱片13-12以及火線端導電銅片13-2-2的后端、再將兩者錨固在一起而電連接;上述結構中所涉及的相應部分構成了插座側第一電連接組件13al (也即自發熱組件13的與火線銅插針13-2-3a的尾部直接電連接的所有器件構成插座側第一電連接組件 13al)。插座部13-2的零線銅插針13-2_3b的處于右側的尾端與第二電線13_42的左端焊接在一起而電連接,上述結構中所涉及的相應部分構成了插座側第二電連接組件13a2(也即自發熱組件13的與零線銅插針13-2-3b的尾部直接電連接的所有器件構成插座側第二電連接組件13a2)。上述插座側第一電連接組件13al和插座側第二電連接組件13a2的相應器件的全部和其余器件的位于插座基座13-2-1 —側的側部部位共同作為嵌件,在插座部13-2的插座基座13-2-1注塑時與該插座基座13-2-1形成一體,且火線銅插針13-2-3a的尾部、零線銅插針13-2-3b的尾部、火線端導電銅片13-2-2、前側電熱片13-11的左側、后側電熱片13-12的左側、第一電線13-41的左端和第二電線13-42的左端均被絕緣密封在插座基座13-2-1中;并且火線銅插針13-2-3a的頭部則位于前側插接孔部13-2-lbl的插接孔中,且與前側插接孔部13-2-lbl同軸線設置;零線銅插針13-2-3b的頭部則位于后側插接孔部13-2-lb2的插接孔中,且與后側插接孔部13-2-lb2同軸線設置。注塑好以后在各電熱片13-1與相應的插座部13-2的插座基座13_2_1的交界處用還可用防水密封膠進行進一步的防水密封處理。雙插頭部13-3的火線銅套13-3_3a的處于左側的尾端與第一電線13_41的右端焊接在一起而電連接,上述結構中所涉及的相應部分構成了插頭側第一電連接組件13bl(也即自發熱組件13的與火線銅套13-3-3a的尾部直接電連接的所有器件構成插頭側第一電連接組件13bl)。將雙插頭部13-3的零線銅套13-3_3b的左端(也即尾端)與第二電線13_42的右端固定連接且電連接,然后通過雙插頭部13-3的零線端導電銅片13-3-2將前側電熱片13-11的位于右端的電極銅皮13-1-2,后側電熱片13-12的位于右端的電極銅皮13-1-2及零線銅套13-3-3b固定連接且電連接,將第二電線的左端與插座部13-2的零線銅插針13-2-3b的右端固定連接且電連接,雙插頭部13-3的零線端導電銅片13-3-2橫跨在前側電熱片13-11的右側連接段13-la的上表面與后側電熱片13-12的右側連接段13_la的上表面之間。零線端導電銅片13-3-2的前端位于前側電熱片13-11的右端電極銅皮13-1-2的連接段的向上露出的部位的上方,由銅鉚釘從下向上依次穿過包括右端電極銅皮13-1-2的連接段的向上露出的部位在內的前側電熱片13-11以及零線端導電銅片13-3-2的前端、再將兩者錨固在一起而電連接。零線端導電銅片13-3-2的后部位于后側電熱片13-12的右端電極銅皮13-1-2的連接段的向上露出的部位的上方,由銅鉚釘從下向上依次穿過包括右端電極銅皮13-1-2的連接段的向上露出的部位在內的后側電熱片13-12以及零線端導電銅片13-3-2的后部并將兩者錨固而電連接。零線端導電銅片13-3-2的位于后側電熱片13-12的右側連接段13-la的后方的后端與零線銅套13-3-3b的尾部焊接在一起而電連接、且零線銅套13-3-3b的尾端與傳輸單元的第二電線13-42的右端焊接在一起而電連接,或者零線銅套13-3-3b由零線端導電銅片13-3-2的后端所增設的向右延長部分折彎構成、且零線端導電銅片13-3-2的后端還與傳輸單元的第二電線13-42的右端焊接在一起而電連接;上述結構中所涉及的相應部分從而構成了插頭部側的第二電連接組件13b2 (也即自發熱組件13的與零線銅套13-3-3b的尾部直接電連接的所有器件構成插頭側第二電連接組件13b2)。插頭側第一電連接組件13bl和插頭側第二電連接組件13b2的相應器件的全部和其余器件的位于插頭基座13-3-1 —側的側部部位共同做為嵌件,在雙插頭部13-3的插頭基座13-3-1注塑時與該插頭基座13-3-1形成一體,且火線銅套13-3-3a的尾部、零線銅套13-3-3b的尾部、零線端導電銅片13-3-2、前側電熱片13-11的右側、后側電熱片13-12的右側、第一電線13-41的右端和第二電線13-42的右端均被密封在插頭基座13-3-1中,并且火線銅套13-3-3a的頭部則位于前側插頭13-3-lbl中,與前側插頭13-3-lbl同軸線設置且從前側插頭13-3-lbl所朝方向與外界相通。零線銅套13-3-3b的頭部則位于后側插頭13-3-lb2中,與后側插頭13-3-lb2同軸線設置且從后側插頭13_3_lb2所朝方向與外界相通。注塑好以后在各電熱片13-1與相應的雙插頭部13-3的插頭基座13_3_1的交界處還可用防水密封膠進行進一步的防水密封處理。見圖1、圖10和圖11,上部主體11為木質材料制成的一體件。上部主體11的基本形狀為板狀長方體形,且上部主體11的左右兩側為下部經過切削加工而形成的插接限位部11-1,以及上部主體11的前后兩側為下部經過切削加工而形成的卡接部11-2。見圖10,所述的2個插接限位部11-1按照所處的左右位置的不同而分為左插接限位部11-11和右插接限位部11-12。上部主體11的2個插接遮擋部左插接限位部11-11包括均沿上部主體11的前后方向伸展的凹槽部11-1-1和凸出部11-1-2。凹槽部11-1-1和凸出部11-1-2在左右方向上按照從內向外的次序依次設置。凹槽部11-1-1的開口向下,凸出部11-1-2向下凸起,且凹槽部11-1-1的下端面高于凸出部11-1-2的下端面。上部主體11的相對于經過上部主體11的短邊方向的中央直線的鉛垂面對稱設置。上部主體11的每個插接遮擋部右插接限位部11-12包括均沿上部主體11的前后方向伸展的凹槽部11-1-1、凸出部11-1-2和遮蓋部11-1-3。凹槽部凸出部11_1_2和遮蓋部11-1-3在左右方向上按照從內向外的次序依次設置。凹槽部11-1-1的開口向下,凸出部11-1-2向下凸起,遮蓋部11-1-3為板體,且遮蓋部11-1-3的下端面高于凹槽部11-1-1的下端面,凹槽部i1-1-1的下端面高于凸出部11-1-2的下端面。且右插接限位部11-12的凹槽部11-1-1和凸出部11-1-2與左插接限位部11-11的凹槽部11_1_1和凸出部11-1-2相對于經過地板主體的長邊方向的中央直線的水平面對稱設置。見圖11,2個卡接部11-2按照所處的前后位置的不同而分為前卡接部11_21和后卡接部11-22。前后2個卡接部11-2相對于經過上部主體11長邊方向的中央直線的鉛垂面對稱設置,且均沿地板的長邊方向貫穿地板的上部主體11。每個卡接部11-2包括均沿上部主體11的左右方向伸展的下凸部11-2-1和接觸限位部11-2-2。下凸部11-2-1和接觸限位部11-2-2按照前后方向上從外向內的次序依次設置。本實施例優選的具體結構是:下凸部11-2-1包括在上部主體11的前后方向上按照由外向內的次序依次設置的導向面ll_2a、下端面ll-2b和阻擋面ll-2c ;接觸限位部
11-2-2包括在上部主體11前后方向上按照由外向內的次序依次設置的接觸面ll-2d和限位面ll_2e。上述導向面ll_2a、下端面ll_2b、阻擋面ll_2c、接觸面ll_2d和限位面ll_2e依次首尾相接,其中的導向面ll_2a為外高內低的斜面,下端面ll_2b水平設置,阻擋面
11-2c為外低內高的斜面,接觸面ll-2d外部段為外高內低的斜面,內部段為水平面,限位面ll_2e鉛垂設置。見圖2、圖6、圖8、圖10和圖11,底板12為木質材料制成的一體件。底板12的基本形狀為板狀長方體形,且底板12的左右兩側為上部經過切削加工而形成的插接支撐部
12-1,底板12的前后兩側為上部經過切削加工而形成的支撐部12-2,底板12的中間部位的上表面沿左右方向設置2條上部凹槽12-3,以及分別設置在2條上部凹槽12-3中的電線槽
12-4 ο見圖10,所述的2個插接支撐部12-1按照所處的左右位置不同而分為左插接支撐部12-11和右插接支撐部12-12。底板12的2個左插接支撐部12-11相對于經過底板12的短邊方向的中央直線的鉛垂面對稱設置。底板12的每個插接支撐部12-1包括均沿底板12的前后方向伸展的凹槽部12-1-1、凸起部12-1-2和托板部12_1_3。凹槽部12_1_1、凸起部12-1-2和托板部12-1-3在左右方向上按照從內向外的次序依次設置。凹槽部12-1-1的開口向上,凸起部12-1-2向上凸起,托板部12-1-3為板體,且凸起部12-1-2的上端面高于凹槽部12-1-1的上端面,凹槽部12-1-1的上端面高于托板部12-1-3的上端面。底板12的右插接支撐部12-12包括均沿底板12的前后方向伸展的凹槽部12_1_1和凸起部12-1-2。凹槽部12-1-1和凸起部12-1-2在左右方向上按照從內向外的次序依次設置。凹槽部12-1-1的開口向上,凸起部12-1-2向上凸起,且凸起部12-1-2的上端面高于凹槽部12-1-1的上端面。且右插接支撐部12-12的凹槽部12-1-1和凸起部12_1_2與左插接支撐部12-11的凹槽部12-1-1和凸起部12-1-2相對于經過地板主體的長邊方向的中央直線的水平面對稱設置。見圖11,2個支撐部12-2按照所處的前后位置的不同而分為前支撐部12_21和后支撐部12-22。前后2個支撐部12-2相對于經過上部主體11長邊方向的中央直線的鉛垂面對稱設置,且均沿地板的長邊方向貫穿地板的底板12,且各支撐部12-2分別與上部主體11的相應的卡接部11-2相對應,共同形成防水式自發熱地板I的分別位于前后兩側的可通過連接件進行相拼裝的做為連接部的卡接槽部位。每個支撐部12-2為底板12的在其前后側的上部設置了豁口的部位,該豁口沿底板12的左右方向伸展。本實施例中,支撐部12-2的優選的具體結構是:支撐部12-2包括在底板12的前后方向上按照由外向內的次序依次設置的支撐面12-2a和限位面12-2b。支撐面12-2a為水平面或者是外低內高的斜面(本實施例為水平面),限位面12-2b鉛垂設置,且該限位面12_2b與上部主體11的卡接部11-2的限位面ll_2e相對應且位于同一鉛垂面上。見圖8,底板12的所述的2條上部凹槽12-3按照所處的前后位置的不同分為上部前凹槽12-3-1和上部后凹槽12-3-2。2條上部凹槽12_3均沿地板長邊方向貫通底板12,上部凹槽12-3的深度為0.3至1.1毫米(本實施例為0.7毫米),且上部前凹槽12-3-1和上部后凹槽12-3-2的大小相同。見圖8,底板12的所述2條電線槽12-4按照所處的前后位置的不同分為前電線槽
12-4-1和后電線槽12-4-2。2條電線槽12_4均沿地板長邊方向貫通底板12。將自發熱組件13的電熱片13-1的位于插座部13-2與雙插頭部13_3之間的部位分別設置在底板12的相應的上部凹槽12-3中,自發熱組件13的前側電熱片13-11的位于插座部13-2與雙插頭部13-3之間的部位設置在底板12的上部前凹槽12-3-1中,自發熱組件13的后側電熱片13-12的位于插座部13-2與雙插頭部13_3之間的部位設置在上部后凹槽12-3-2中,插座部13-2和雙插頭部13-3分別從左右方向的相應一個外側露出地板主體,且第一電線13-41和第二電線13-42分別位于底板12的相應的前電線槽12_4_1和后電線槽12-4-2中,且電熱片13-1下側粘結固定在底板12上,將自發熱組件13的插座部
13-2和雙插頭部13-3由其各自下部分別粘結設置在底板12的相應的插接支撐部12-1上,然后將上部主體11由其下端面通過聚氨酯熱熔膠粘結固定在底板12的上端面上而構成地板主體,此時的四個定位塊14通過其定位凸臺14-3可以準確的將上部主體11定位在底板12上,且自發熱組件13的插座部13-2由其插座基座13-2-1的卡接部13_2_la卡接固定在上部主體11的左插接限位部11-11和底板12的左插接支撐部12-11之間;自發熱組件13的雙插頭部13-3由其插頭基座13-3-1的卡接部13_3_la卡接固定在上部主體11的右插接限位部11-12和底板12的右插接支撐部12-12之間。還可以在上部主體11的相應的插接限位部11-1的下表面涂膠,將自發熱組件13的插座部13-2和雙插頭部13-3粘結固定在上部主體11的右插接限位部11-12和底板12的右插接支撐部12-12之間,增加牢固。因此自發熱組件13的插座部13-2和雙插頭部13-3做為防水式自發熱地板I的左右兩側相應的供電插接件。(實施例2、防水式自發熱地板)本實施例的防水式自發熱地板I其余部分與實施例1相同,其不同之處在于:本實施例的防水式自發熱地板2的長度為實施例1的防水式自發熱地板I的長度的一半。(實施例3、防水式自發熱地板)本實施例的防水式自發熱地板I其余部分與實施例1相同,其不同之處在于:底板12上不設相應的電線槽12-4。見圖26至圖28,本實施例的自發熱組件13其余部分與實施例1的自發熱組件13相同,其不同之處在于:自發熱組件13的傳輸單元的防水式火線和防水式零線均包括2片導電用銅皮13-6、鋁箔13-5和聚氯乙烯薄板13-8。各導電用銅皮13_6從下方固定在電熱片13-1的下表面上,且各導電用銅皮13-6的下表面上涂覆有導電膠。鋁箔13-5的形狀與電熱片13-1的帶狀導電發熱層13-1-1的形狀相同,位于電熱片13-1的下方,且從下方遮擋住帶狀導電發熱層13-1-1,并且鋁箔13-5的左右端的上表面與相應的導電用銅皮13-6電連接。聚氯乙烯薄板13-8從下方覆蓋并通過熱熔膠密閉粘結固定在鋁箔13-5上以及位于鋁箔13-5四周的電熱片13-1的下表面上。上述防水式火線的鋁箔13-5為火線鋁箔13-51。上述防水式火線的2片導電用銅皮13-6為火線銅皮,火線銅皮按照所處的左右位置的不同而分為左側火線銅皮和右側火線銅皮。左側火線銅皮13-6的中部設有向左延伸部分,火線銅插針13-2-3a的尾端焊接在左側火線銅皮13-6的向左延伸部分上,或者是左側火線銅皮13-6的向左延伸部分的右段作為第一銅構件13-2-3C、該向左延伸部分的左段與火線銅插針13-2-3a的尾端焊接在一起,從而使得火線銅插針13-2-3a與左側火線銅皮13-6電連接。右側火線銅皮13_6的中部設有向右延伸部分,火線銅套13-3-3a的尾端焊接在右側火線銅皮的向右延伸部分上而使得火線銅套13-3-3a與右側火線銅皮13-6電連接,或者右側火線銅皮13_6的向右延伸部分直接彎曲制成火線銅套13-3-3a,或者是右側火線銅皮13-6的向右延伸部分的左段作為第三銅構件13-3-3C,該向右延伸部分的右段彎曲制成火線銅套13-3-3a。上述防水式零線的鋁箔13-5為零線鋁箔13-52。上述防水式零線的2片導電用銅皮13-6為零線銅皮,零線銅皮按照所處的左右位置的不同而分為左側零線銅皮和右側零線銅皮。左側零線銅皮13-6的中部設有向左延伸部分,零線銅插針13-2-3b的尾端焊接在左側零線銅皮13-6的向左延伸部分上,或者是左側零線銅皮13-6的向左延伸部分的右段作為第二銅構件13-2-3d、該向左延伸部分的左段與零線銅插針13-2-3b的尾端焊接在一起,從而使得零線銅插針13-2-3b與左側零線銅皮電連接。右側零線銅皮13-6的中部設有向右延伸部分,零線銅套13-3-3b的尾端焊接在右側零線銅皮13-6的向右延伸部分上而使得零線銅套13-3-3b與右側零線銅皮13-6電連接,或者右側零線銅皮13-6的向右延伸部分直接彎曲制成零線銅套13-3-3b,或者是右側零線銅皮13-6的向右延伸部分的左段作為第四銅構件13-3-3d,該向右延伸部分的右段彎曲制成零線銅套13-3-3b。自發熱組件13的插座部13-2還包括火線端導電銅片13_2_2。火線端導電銅片13-2-2橫跨在前側電熱片13-11的左側連接段13-la的上表面與后側電熱片13-12的左側連接段13-la的上表面之間。火線端導電銅片13-2-2的前端位于前側電熱片13-11的左端電極銅皮13-1-2的連接段的向上露出的部位的上方,防水式火線的左側火線銅皮的后端位于前側電熱片13-11的左端電極銅皮13-1-2的連接段的下方,由銅鉚釘從下向上依次穿過防水式火線的左側火線銅皮、包括左端電極銅皮13-1-2的連接段的向上露出的部位在內的前側電熱片13-11以及火線端導電銅片13-2-2的前端,再將三者錨固在一起而電連接。火線端導電銅片13-2-2的后端位于后側電熱片13-12的左端電極銅皮13-1-2的連接段的向上露出的部位的上方,由銅鉚釘從下向上依次穿過包括左端電極銅皮13-1-2的連接段的向上露出的部位在內的后側電熱片13-12以及火線端導電銅片13-2-2的后端、再將兩者錨固在一起而電連接。上述結構連同火線銅插針13-2-3a或者帶有第一銅構件13-2-3C的火線銅插針13-2-3a與防水式火線的左側火線銅皮13_6和火線鋁箔13-51的電連接關系中所涉及的相應部分構成了插座側第一電連接組件13al。零線銅插針13-2_3b或者帶有第二銅構件13-2-3d的零線銅插針13_2_3b與防水式零線的左側零線銅皮13-6和零線鋁箔13-52的電連接關系中所涉及的相應部分構成了插座側第二電連接組件13a2。上述插座側第一電連接組件13al和插座側第二電連接組件13a2分前后做為前后嵌件在插座部13-2的插座基座13-2-1注塑時與該插座基座13-2-1形成一體,且火線銅插針13-2-3a的尾部、零線銅插針13-2-3b的尾部、火線端導電銅片13_2_2、前側電熱片13-11的左側、后側電熱片13-12的左側、防水式火線的左側火線銅皮13-6以及火線鋁箔13-51的左側部位和相應的聚氯乙烯薄板13-8的左側部位、防水式零線的左側零線銅皮13-6以及零線鋁箔13-52的左側部位和相應的聚氯乙烯薄板13-8的左側部位均被絕緣密封在插座基座13-2-1中,火線銅插針13-2-3a的頭部則位于前側插接孔部13-2-lbl的插接孔中,且與前側插接孔部13-2-lbl同軸線設置,零線銅插針13-2-3b的頭部則位于后側插接孔部13-2-lb2的插接孔中,且與后側插接孔部13-2-lb2同軸線設置。自發熱組件13的雙插頭部13-3的火線銅套13_3_3a或者帶有第三銅構件13-3-3C的火線銅套13-3-3a與防水式火線的右側火線銅皮13_6和火線鋁箔13-51的電連接關系中所涉及的相應部分構成了插頭側第一電連接組件13bl。雙插頭部13-3還包括零線端導電銅片13-3-2。零線端導電銅片13_3_2橫跨在前側電熱片13-11的右側連接段13-la的上表面與后側電熱片13-12的右側連接段13_la的上表面之間。零線端導電銅片13-3-2的前端位于前側電熱片13-11的右端電極銅皮13-1-2的連接段的向上露出的部位的上方,由銅鉚釘從下向上依次穿過包括右端電極銅皮13-1-2的連接段的向上露出的部位在內的前側電熱片13-11以及零線端導電銅片13-3-2的前端、再將兩者錨固在一起而電連接。零線端導電銅片13-3-2的后端位于后側電熱片13-12的位于右端電極銅皮13-1-2的連接段的向上露出的部位的上方,防水式零線的右側零線銅皮的后端位于后側電熱片13-12的右端電極銅皮13-1-2的連接段的下方,由銅鉚釘從下向上依次穿過防水式零線的右側火線銅皮、包括右端電極銅皮13-1-2的連接段的向上露出的部位在內的后側電熱片13-12以及零線端導電銅片13-3-2的前端,再將三者錨固在一起而電連接;上述結構連同零線銅套13-3-3b或者帶有第四銅構件13-3-3d的零線銅套13-3-3b與防水式零線的右側零線銅皮13-6和零線鋁箔13-52的電連接關系中所涉及的相應部分構成了插頭側第二電連接組件13b2。上述插頭側第一電連接組件13bl和插頭側第二電連接組件13b2分前后做為前后嵌件在雙插頭部13-3的插頭基座13-3-1注塑時與該插頭基座13-3-1形成一體,且火線銅套13-3-3a尾部、零線銅套13-3-3b的尾部、零線端導電銅片13_3_2、前側電熱片13-11的右側、后側電熱片13-12的右側、防水式零線的右側零線銅皮13-6以及零線鋁箔13-52的右側部位和相應的聚氯乙烯薄板13-8的右側部位、防水式火線的右側火線銅皮13-6以及火線鋁箔13-51的右側部位和相應的聚氯乙烯薄板13-8的右側部位均被密封在插頭基座13-3-1中,并且火線銅套13-3-3a的頭部則位于前側插頭13-3-lbl中,與前側插頭13-3-lbl同軸線設置且從前側插頭13-3-lbl所朝方向與外界相通。零線銅套13-3-3b的頭部則位于后側插頭13-3-lb2中,與后側插頭13-3-lb2同軸線設置且從后側插頭13_3_lb2所朝方向與外界相通。
(實施例4、防水式自發熱地板)本實施例的防水式自發熱地板I其余部分與實施例1相同,其不同之處在于:底板12上不設相應的電線槽12-4。見圖29和圖30,本實施例的自發熱組件13其余部分與實施例1的自發熱組件13相同,其不同之處在于:自發熱組件13的插座部13-2位于電熱片13-1的左側,雙插頭部13-3位于電熱片13-1的右側。自發熱組件13的電熱片13-1有2片,按照所處的前后位置的不同而分為前側電熱片13-11和后側電熱片13-12,且前側電熱片13-11和后側電熱片13-12按照串聯方式電連接在防水式火線與防水式零線之間。各電熱片13-1均包括I條方帶狀導電發熱層13-1_1、2片電極銅皮13-1-2、起絕緣隔離和保護作用的含有玻璃纖維的環氧樹脂外層13-1-3。所述電極銅皮13-1-2為平面狀“L”形銅皮,由前后方向的壓貼段和左右方向的連接段相連構成。2片電極銅皮13-1-2分別從上方由其壓貼段壓貼在導電發熱層的左端和右端之上而相應作為左端電極銅片和右端電極銅片,各電極銅皮13-1-2的連接段位于左右方向的外側。環氧樹脂外層13-1-3整體覆蓋在導電發熱層13-1-1及電極銅皮13-1-2的上下及四周,從而環氧樹脂外層13-1-3的與電極銅皮13-1-2的連接段相對應的部分則成為環氧樹脂外層13-1-3的連接段,該環氧樹脂外層13-1-3的連接段與電極銅皮13-1-2的連接段則構成電熱片13-1的連接段13-la。電熱片13_1的連接段13_la中無導電發熱層13-1-1,且通過機械加工而在其上表面設置露出電極銅皮13-1-2的連接段的一部分的一個缺口,再將該缺口設置成焊點3-1-5。前側電熱片13-11的左右兩個連接段13-la位于后側,后側電熱片13-12的左右兩個連接段13_la位于前側。自發熱組件13的插座部13-2的火線銅插針13_2_3a位于前側電熱片13_11的左方,零線銅插針13-2-3b位于后側電熱片13-12的左方。雙插頭部13-3的火線銅套13_3_3a位于前側電熱片13-11的右方,零線銅套13-3-3b位于后側電熱片13-12的右方。自發熱組件13的傳輸單元的防水式火線和防水式零線均包括聚氯乙烯薄板13-8和稱為導電銅帶13-9的用于導電的銅帶。各導電銅帶13-9沿電熱片13-1的左右方向粘結固定在相應一片電熱片13-1的下表面上,聚氯乙烯薄板13-8從下方覆蓋并通過熱熔膠密閉粘結固定在導電銅帶13-9上以及位于導電銅帶13-9四周的電熱片13-1的下表面上。所述防水式火線的導電銅帶13-9為火線銅帶13-91。防水式零線的導電銅帶13-9為零線銅帶13-92。自發熱組件13的插座部13-2的火線銅插針13_2_3a的處于右側的尾端焊接在防水式火線的火線銅帶13-91的向左延伸部分上而相互電連接,或者是火線銅帶13-91的向左延伸部分同時作為第一銅構件13-2-3C ;該結構中所涉及的相應部分構成了插座側第一電連接組件13al。插座部13-2的零線銅插針13-2_3b的處于右側的尾端焊接在防水式零線的零線銅帶13-92的向左延伸部分上而相互電連接,或者是零線銅帶13-92的向左延伸部分同時作為第二銅構件13-2-3d ;該結構中所涉及的相應部分構成了插座側第二電連接組件13a2。自發熱組件13還包括串聯器件13-1-6,該串聯器件13_1_6為銅導線、條形銅皮、溫控開關或自恢復保險絲(本實施例采用溫控開關)。所述串聯器件13-1-6的相應一端與前側電熱片13-11的左端電極銅皮13-1-2的連接段處的焊點13-1-5的焊料焊接固定而使得前側電熱片13-11的左端電極銅皮13-1-2與串聯器件13-1-6的相應一端電連接;串聯器件13-1-6的另一端與后側電熱片13-12的左端電極銅皮13-1-2的連接段處的焊點13_1_5的焊料焊接固定而使得后側電熱片13-12的左端電極銅皮13-1-2與串聯器件13-1-6的另一端電連接;該結構構成了插座側第三電連接組件13a3。插座側第一電連接組件13al、第二電連接組件13a2和第三電連接組件共同形成插座側電連接組件。該電連接組件在插座部13-2的插座基座13-2-1注塑時與該插座基座13-2-1形成一體,且火線銅插針13-2-3a的尾部、零線銅插針13_2_3b的尾部、防水式火線的左端部位、防水式零線的左端部位、溫控開關13-1-6、前側電熱片13-11的左端部位及后側電熱片13-12的左端部位均被絕緣密封在插座基座13-2-1中,火線銅插針13-2-3a的頭部則位于前側插接孔部13-2-lbl的插接孔中,且與前側插接孔部13-2-lbl同軸線設置,零線銅插針13-2-3b的頭部則位于后側插接孔部13-2-lb2的插接孔中,且與后側插接孔部13-2-lb2同軸線設置。自發熱組件13的雙插頭部13-3還包括由銅皮制成的2個U形連接件13-3-11;該2個U形連接件13-3-11按照與所連接的銅帶的不同,分為火線端連接件13-3-lla和零線端連接件13-3-1 lb。雙插頭部13-3的火線端連接件13-3-lla由其兩個插腳分別由下向上穿過火線銅帶13-91和前側電熱片13-11右端的空白部位,再分別向前后翻折而使得火線端連接件13-3-lla與火線銅帶13-91電連接。火線端連接件13-3-lla的位于后側的插腳的翻折段的后端與前側電熱片13-11的右端電極銅皮13-1-2的連接段處的焊點13-1-5的焊料焊接固定而使得火線端連接件13-3-lla與前側電熱片13-11的右端電極銅皮13_1_2電連接。火線端連接件13-3-lla的中部設有向右延伸部分,火線銅套13-3-3a的尾端焊接在火線端連接件13-3-lla的向右延伸部分上,或者火線端連接件13-3-lla的向右延伸部分直接彎曲制成火線銅套13-3-3a,或者火線端連接件13-3-lla的向右延伸部分直接作為第三銅構件13-3-3C,從而使得火線端連接件13-3-lla與火線銅套13_3_3a電連接;上述結構中所涉及的相應部分構成了插頭側第一電連接組件13bl。雙插頭部13-3的零線端連接件13-3-llb由其兩個插腳分別由下向上穿過零線銅帶13-92和后側電熱片13-12右端的空白部位,再分別向前后翻折而使得零線端連接件13-3-llb與零線銅帶13-92電連接。零線端連接件13_3_llb的位于前側的插腳的翻折段的前端與后側電熱片13-12的右端電極銅皮13-1-2的連接段處的焊點13-1-5的焊料焊接固定而使得零線端連接件13-3-llb與后側電熱片13-12的右端電極銅皮13-1-2電連接。零線端連接件13-3-llb的中部設有向右延伸部分,零線銅套13-3-3b的尾端焊接在零線端連接件13-3-llb的向右延伸部分上,或者零線端連接件13-3-llb的向右延伸部分直接彎曲制成零線銅套13-3-3b,或者零線端連接件13-3-llb的向右延伸部分直接作為第四銅構件13-3-3d,從而使得零線端連接件13-3-llb與零線銅套13_3_3b電連接;上述結構中所涉及的相應部分構成了插頭側第二電連接組件13b2。插頭側第一電連接組件13bl和第二電連接組件13b2分前后做為前后嵌件在雙插頭部13-3的插頭基座13-3-1注塑時與該插頭基座13-3-1形成一體,且火線銅套13_3_3a尾部、零線銅套13-3-3b的尾部、防水式火線的右端部位、防水式零線的右端部位、前側電熱片13-11的右端部位及后側電熱片13-12的右端部位均被絕緣密封在插頭基座13-3-1中;并且火線銅套13-3-3a的頭部位于前側插頭13-3-lbl中,與前側插頭13-3-lbl同軸線設置且從前側插頭13-3-lbl所朝方向與外界相通。零線銅套13-3-3b的頭部則位于后側插頭13-3-lb2中,與后側插頭13-3-lb2同軸線設置且從后側插頭13_3_lb2所朝方向與外界相通。(實施例5、防水式自發熱地板)本實施例的防水式自發熱地板I其余部分與實施例1相同,其不同之處在于:底板12上不設相應的電線槽12-4。見圖31至圖35,本實施例的自發熱組件13其余部分與實施例4的自發熱組件13相同,其不同之處在于:自發熱組件13的插座部13-2的插座基座13-2-1的插接孔部13-2-lb的軸線沿前后方向設置。插座部13-2還包括第一銅構件13-2-3C和第二銅構件13-2-3d。火線銅插針13-2-3a和零線銅插針13-2-3b均朝向前后方向中的一個方向同向設置,且插接孔部13-2-lb的插接孔的朝向與銅插針13-2-3的朝向相同,第一銅構件13-2-3C和第二銅構件13-2-3d均沿左右方向設置。插座部13-2的插座基座13-2-1的插接孔部13-2-lb的在左右方向的外側部位為向外凸出的第一插塊部位13-2-lc,插座基座13-2-1的與插接孔部13-2-lb的朝向上的相鄰的部位處設有第一插槽部位13-2-ld。插頭部13-3還包括第三銅構件13-3-3C和第四銅構件13-3-3d。雙插頭部13_3的火線銅套13_3_3a和零線銅套13-3-3b均沿前后方向中的另一個方向同向設置,該另一個方向與銅插針13-2-3的朝向相對,且插頭13-3-lb的朝向與銅套13-3-3的朝向相同,第三銅構件13-3-3C和第四銅構件13-3-3d均沿左右方向設置。雙插頭部13-3的插頭基座13-3-1的插頭13_3_lb的在左右方向的外側部位為向外凸出的第二插塊部位13-3-lc,插頭基座13-3-1的與插頭13-3-lb的朝向上的相鄰的部位處設有第二插槽部位13-3-ld。(實施例6、防水式自發熱地板)見圖36至圖37,本實施例的防水式自發熱地板I其余部分與實施例1相同,其不同之處在于:底板12上不設相應的電線槽12-4。見圖36至圖37,本實施例的自發熱組件13其余部分與實施例4的自發熱組件13相同,其不同之處在于:自發熱組件13的插座部13-2位于電熱片13-1的左側,雙插頭部13-3位于電熱片13-1的右側。自發熱組件13的插座部13-2的插座基座13_2_1的插接孔部13-2-lb的軸線沿上下方向設置,插座部13-2還包括第一銅構件13-2-3C和第二銅構件13-2-3d。火線銅插針13-2-3a和零線銅插針13_2_3b均朝向上下方向中的同一個方向,且插接孔部13-2-lb的插接孔的朝向與銅插針13-2-3的朝向相同,第一銅構件13-2-3C和第二銅構件13-2-3d均沿左右方向設置。雙插頭部13-3還包括第三銅構件13-3-3C和第四銅構件13-3-3d。雙插頭部13-3的火線銅套13-3-3a和零線銅套13_3_3b均朝向上下方向中的另一個方向,該另一個方向與銅插針13-2-3的朝向相對,且插頭13-3-lb的朝向與銅套13-3-3的朝向相同,第三銅構件13-3-3C和第四銅構件13-3_3d均沿左右方向設置。自發熱組件13的插座部13-2的插座基座13_2_1的卡接部13_2_la包括在左右方向上依次從內向外設置的凸出部13-2-4和插接槽13-2-5。凸出部13_2_4按其所處的上下位置的不同而分為上凸出部13-2-4a和下凸出部13-2-4b,插接槽13_2_5按照所處的上下位置的不同分為上插接槽13-2-5a和下插接槽13-2-5b。自發熱組件13的雙插頭部13-3的插頭基座13_3_1的卡接部13_3_la包括在左右方向上依次從內向外設置的凸出部13-3-4和插接槽13-3-5。凸出部13_3_4按其所處的上下位置的不同而分為上凸出部13-3-4a和下凸出部13-3-4b,插接槽13_3_5按照所處的上下位置的不同分為稱為上插接槽13-3-5a和下插接槽13-3-5b。插座部13-2的左部向上露出上部主體11的左插接限位部11-1 ;雙插頭部13_3的右部向下露出底板12的右插接支撐部12-12。上部主體11的左插接限位部11-11包括均沿上部主體11的前后方向伸展的凹槽部11-1-1和凸出部11-1-2。凹槽部11-1-1和凸出部11-1-2在左右方向上按照從內向外的次序依次設置。凹槽部i1-1-1的開口向下,凸出部11-1-2向下凸起,且凹槽部11-1-1的下端面高于凸出部11-1-2的下端面。上部主體11的右插接限位部11-12包括均沿上部主體11的前后方向伸展的凹槽部11-1-1、凸出部11-1-2和遮蓋部11-1-3。凹槽部凸出部11_1_2和遮蓋部11-1-3在左右方向上按照從內向外的次序依次設置。凹槽部11-1-1的開口向下,凸出部
11-1-2向下凸起,遮蓋部11-1-3為板體,且遮蓋部11-1-3的下端面高于凹槽部11_1_1的下端面,凹槽部11-1-1的下端面高于凸出部11-1-2的下端面,且右插接限位部11-12的凹槽部11-1-1和凸出部11-1-2與左插接限位部11-11的凹槽部11-1-1和凸出部11-1-2相對于經過地板主體的長邊方向的中央直線的水平面對稱設置。底板12的左插接支撐部12-11包括均沿底板12的前后方向伸展的凹槽部
12-1-1、凸起部12-1-2和托板部12-1-3。凹槽部12_1_1、凸起部12_1_2和托板部12_1_3在左右方向上按照從內向外的次序依次設置。凹槽部12-1-1的開口向上,凸起部12-1-2向上凸起,托板部12-1-3為板體,且凸起部12-1-2的上端面高于凹槽部12-1-1的上端面,凹槽部12-1-1的上端面高于托板部12-1-3的上端面。底板12的右插接支撐部12-12包括均沿底板12的前后方向伸展的凹槽部12_1_1和凸起部12-1-2。凹槽部12-1-1和凸起部12-1-2在左右方向上按照從內向外的次序依次設置。凹槽部12-1-1的開口向上,凸起部12-1-2向上凸起,且凸起部12-1-2的上端面高于凹槽部12-1-1的上端面,且右插接支撐部12-12的凹槽部12-1-1和凸起部12_1_2與左插接支撐部12-11的凹槽部12-1-1和凸起部12-1-2相對于經過地板主體的長邊方向的中央直線的水平面對稱設置。自發熱組件13的插座部13-2由其插座基座13_2_1的卡接部13_2_la的上凸出部13-2-4a與上部主體11的左插接限位部11_11的凹槽部11_1_1相互間上下插接配合。自發熱組件13的插座部13-2由其插座基座13-2-1的卡接部13_2_la的上插接槽13_2_5a與上部主體11的左插接限位部11-11的凸出部11-1-2相互間上下插接配合。自發熱組件13的插座部13-2由其插座基座13-2-1的卡接部13_2_la的下凸出部13_2_4b與底板12的左插接支撐部12-11的凹槽部12-1-1相互插接配合。自發熱組件13的插座部13-2由其插座基座13-2-1的卡接部13-2-la的下插接槽13_2_5b與底板12的左插接支撐部12-11的凸起部12-1-2相互插接配合。自發熱組件13的雙插頭部13-3由其插頭基座13_3_1的卡接部13_3_la的上凸出部13-3-4a與上部主體11的右插接限位部11_12的凹槽部相互間上下插接配合。自發熱組件13的雙插頭部13-3由其插頭基座13-3-1的卡接部13_3_la的上插接槽
13-3-5a與上部主體11的右插接限位部11_12的凸出部11_1_2相互間上下插接配合。自發熱組件13的雙插頭部13-3由其插頭基座13-3-1的卡接部13_3_la的下凸出部13_3_4b與底板12的右插接支撐部12-12的凹槽部12-1-1相互插接配合。自發熱組件13的雙插頭部13-3由其插頭基座13-3-1的卡接部13-3-la的下插接槽13_3_5b與底板12的右插接支撐部12-22的凸起部12-1-2相互插接配合。上述結構使得自發熱組件13的插座部13-2由其插座基座13_2_1的卡接部13-2-la卡接固定在上部主體11的左插接限位部11-11和底板12的左插接支撐部12-11之間,使得自發熱組件13的雙插頭部13-3由其插頭基座13-3-1的卡接部13_3_la卡接固定在上部主體11的右插接限位部11-12和底板12的右插接支撐部12-12之間。(應用例1、防水式自發熱地板系統)見圖23,本應用例在進行防水式自發熱地板系統描述時,其前后、左右和上下方向與實施例1所述的方向相同,即以圖23中供電線路600的長度方向為前后方向,即圖25中下方為前側,上方為后側,也即以圖24的上下左右方向為描述的上下左右方向。見圖19、圖22和圖25,本應用例的防水式自發熱地板系統包括防水式自發熱地板、連接件2和供電系統。供電系統為供電線路600。防水式自發熱地板采用實施例1和實施例2的防水式自發熱地板I相結合進行鋪設。見圖17至圖21,連接件2包括第一連接件21和第二連接件22。見圖17和圖19,第一連接件21為左右對稱的擠塑一體件,包括位于中部的連接部21-1和位于連接部21-1左右兩側的彈性卡接部21-2。第一連接件21在使用時可以根據需要進行相應的裁切。第一連接件21的彈性卡接部21-2的自由狀態的外部輪廓的形狀與防水式自發熱地板I的位于前后兩側的卡接槽部位的形狀相對應,且第一連接件21的外部輪廓的形狀與前后相鄰鋪設的兩塊防水式自發熱地板I的相鄰的卡接槽部位之間所形成的空間的形狀相對應。連接部21-1的形狀基本呈倒“U”形,彈性卡接部21-2的形狀為設有自由端的從上方折回的折彎形,且彈性卡接部21-2從連接部21-1的左右兩側中部連接在連接部21-1上,從而在連接部21-1與各彈性卡接部21-2之間形成了相應一個變形槽21-3。使用時,第一連接件21由其彈性卡接部21-2的自由端部位被向下壓縮而伸入防水式自發熱地板I的相應一個卡接槽部位中,由于此時彈性卡接部21-2的自由端部的端面21-2a被防水式自發熱地板I的上部主體11的卡接部11-2的下凸部11-2-1的阻擋面ll-2c所阻擋,所以使得第一連接件21將前后相鄰的兩塊防水式自發熱地板I鎖定連接在一起。見圖20和圖21,第二連接件22為左右對稱的注塑一體件,包括位于中部的連接部22-1和位于連接部22-1左右兩側的彈性卡接部22-2。連接部22_1的形狀基本呈“口”字形,彈性卡接部22-2的結構與第一連接件21的彈性卡接部21-2的結構基本相同,且彈性卡接部22-2從連接部22-1的左右兩側下部連接在連接部22-1上,從而在連接部21_1與各彈性卡接部22-2之間形成了相應一個變形槽22-3。使用時,第二連接件22由其彈性卡接部22-2的自由端部位被向下壓縮而伸入防水式自發熱地板I的相應一個卡接孔座中,由于此時彈性卡接部22-2的自由端部的端面22-2a被防水式自發熱地板I的供電插接部
13-2的卡接孔座的相應的內壁所阻擋,所以使得第二連接件22將左右相鄰的兩塊防水式自發熱地板I鎖定連接在一起。見圖23至圖25,供電線路600包括多個形狀結構相同的供電插座6和一根護套線
7。護套線7中包括2根電線,2根電線分為第一電線71和第二電線72,第一電線71和第二電線72中的銅導線為銅絲絞合線。每2個供電插座6為I組。每個供電插座6均包括座體61和供電插釘62。座體61為具有嵌件的注塑一體件。座體61包括座體主部61-1、連接套部61-2和注塑連接部61-3。連接套部61-2從左方連接在座體主部61-1的左側上。連接套部61-2的內壁上自左至右依次設有與自發熱組件13的雙插頭部13-3的插頭13-3-lb上的第一插頭卡接部13-3-6和第二插頭卡接部13-3-7相應的第一卡接槽61_2_1和第二卡接槽61-2-2。將多組供電插釘62等間隔(所述間隔等于防水式自發熱地板I的寬度)釘在護套線7中的第一電線71上,且供電插釘62的尾部向左依次穿過護套線7的位于左方的表皮、第一電線71的位于左方的表皮、第一電線71中的銅絲絞合線、第一電線71的位于右方的表皮和護套線7的位于右方的表皮后,其頭部由于徑向尺寸較大而被阻擋在護套線7的位于左方的表皮的左方。將另外多組供電插釘62等間隔(所述間隔等于防水式自發熱地板I的寬度)釘在護套線7中的第二電線72上,供電插釘62的尾部向下依次穿過護套線7的位于左方的表皮、第二電線72的位于左方的表皮,第二電線72中的銅絲絞合線、第二電線72的位于右方的表皮和護套線7的位于右方的表皮后,其頭部由于徑向尺寸較大而被阻擋在護套線7的位于左方的表皮的左方。分屬于不同組的相鄰近的兩組供電插釘62之間的沿護套線7長度方向間的距離等于防水式自發熱地板I的雙插頭部13-3的前側插頭13-3-lbl與后側插頭13-3-lb2之間的距離。將各供電插釘62和護套線7的相應的一段長度所構成的電連接組件作為嵌件在座體61注塑時與該座體61形成一體件,且供電插釘62的上端的頭部被包覆在座體主部61-1的塑料材質中,供電插釘62的向下穿過護套線7的下部則位于連接套部61-2的軸線部位上。座體61與相應的護套線7的伸出座體61的部位的外表之間通過因注塑而連為一體的注塑連接部61-3而密閉固定連接,從而構成相應一個供電插座6。依次進行上述的注塑,最后得到多個供電插座6與護套線7相連且電連接而組成的供電線路600。使用時,護套線7中的第一電線71和第二電線72分別與火線和零線進行電連接,從而使得同一組的兩個供電插頭6中的一個供電插頭6成為火線供電插頭,另一個供電插頭6成為零線供電插頭。見圖25,在安裝本發明的防水式自發熱地板系統時,可先將房間的地面上鋪設一層保溫材料做為保溫層,本應用例采用可發性聚苯乙烯板鋪設在地面上做為保溫層。見圖25,將供電線路600沿所需鋪設的房間的右邊鋪設在墻角處(圖25中只畫出3組供電插頭6),并按從前向后的方式確定各組供電插頭6的次序,分別是第一組供電插頭601,第二組供電插頭602和第三組供電插頭603。將防水式自發熱地板I按照從右向左和從前向后的次序(或者按照從右向左和從后向前的次序)進行安裝,在圖25中畫出了第一防水式自發熱地板101、第二防水式自發熱地板102、第二防水式自發熱地板103、第四防水式自發熱地板104、第五防水式自發熱地板105和第六防水式自發熱地板106及供電線路600相互安裝在一起的示意圖。其中第一防水式自發熱地板101、第二防水式自發熱地板102、第四防水式自發熱地板104、第五防水式自發熱地板105和第六防水式自發熱地板106均采用實施例1所述的防水式自發熱地板,第三防水式自發熱地板103采用實施例2所述的防水式自發熱地板。
以安裝圖中第一排的第一防水式自發熱地板101為例,將第一防水式自發熱地板101的雙插頭部13-3的前側插頭13-3-lbl和后側插頭13_3_lb2分別插入相應的第一組供電插頭601的兩個供電插座6中,各地板雙插頭部13-3的插頭3的弟一插頭卡接部13-3-6和第二插頭卡接部13-3-7分別位于相應的供電插頭6的第—^接槽61-2-1和第二卡接槽61-2-2中,形成相互卡接配合結構,且形成防水連接。各供電插頭6的供電插釘62則分別插入相應的雙插頭部13-3的插頭3的火線銅套13-3-3a和零線銅套13_3_3b中,形成過盈配合且電連接。見圖25,然后將兩個相同的第二連接件22分別插入第一防水式自發熱地板101的插座部13-2的第一卡接孔座13-2-8和第二卡接孔座13-2-9中,形成相互卡接配合,且各第二連接件22的位于右側的彈性卡接部22-2的右端面與第一防水式自發熱地板101的插座部13-2的相應的第一^^接孔座13-2-8和第二卡接孔座13-2-9的內側面均留有0.1至
0.3毫米的第一配合間隙91 (本應用例為0.2毫米)。使第二防水式自發熱地板102與第一防水式自發熱地板101在左右方向上保持在同一直線上,然后用力將第二防水式自發熱地板102沿地板長邊方向推向第一防水式自發熱地板101,此時第二防水式自發熱地板102的自發熱組件13的雙插頭部13-3的前側插頭13-3-lbl,和后側插頭13-3-lb2分別插入相應的第一防水式自發熱地板101的插座部13-2的前側插接孔13-2-lbl和后側插接孔13-2-lb2中,,前側插頭13-3-lbl的第一插頭卡接部13-3-6和第二插頭卡接部13-3-7分別位于插座部13_2的前側插接孔13-2-lbl的第一密封圈槽13-2-6和第二密封圈槽13-2-7中,形成相互卡接配合結構,且形成防水連接。后側插頭13-3-lb2的弟一插頭卡接部13-3-6和弟_■插頭卡接部13-3-7分別位于插座部13-2的后側插接孔13-2-lb2第一密封圈槽13-2-6和第二密封圈槽13_2_7中,形成相互卡接配合結構,且形成防水連接。第二防水式自發熱地板102的自發熱組件13的插座部13_2的火線銅插針
13-2-3a插入第一防水式自 發熱地板101的雙插頭部13_3火線銅套13_3_3a中形成過盈配合且電連接。第二防水式自發熱地板102的自發熱組件13的插座部13-2的零線銅插針
13-2-3b插入第一防水式自發熱地板101的雙插頭部13-3零線銅套13_3_3b中形成過盈配合且電連接。兩個第二連接件22的位于左側的彈性卡接部22-2則分別插入第二防水式自發熱地板102的雙插頭部13-3的相應的第一^^接孔座13-2-8和第二卡接孔座13_2_9中,形成卡接配合結構,且各第二連接件22的位于左側的彈性卡接部22-2的左端面與第二防水式自發熱地板102的雙插頭部13-3的相應的第一卡接孔座13-2-8和第二卡接孔座13_2_9的內側面均留有0.1至0.3毫米的第二配合間隙92 (本應用例為0.2毫米)。從而第一防水式自發熱地板101與第二防水式自發熱地板102通過兩個第二連接件22固定連接在一起。然后按相同的方法鋪設位于后側相鄰的第二排的第三防水式自發熱地板103時,先將第三防水式自發熱地板103安裝在供電線路600的第二組供電插頭601上;然后將相應的裁切好的第一連接件21插入第一防水式自發熱地板101后側右段榫槽中形成卡接配合,然后將第三防水式自發熱地板103沿地板寬度方向推向第一連接件21,則第一連接件21插入第三防水式自發熱地板103的前側的榫槽中形成卡接配合,從而將第三防水式自發熱地板103與相應的第一防水式自發熱地板101固定連接在一起。
從而按照從右向左,從前向后的安裝次序完成整個房間的防水式自發熱地板的安裝。其中位于房間邊角處需要裁切的地板還可采用普通地板代替。且所有處于每排地板末端的未與雙插頭部13-3連接的插座部13-2的前側插接孔13-2-lbl和后側插接孔
13-2-lb2均進行絕緣密封處理。每一排的防水式自發熱地板I則以并聯方式連接,從而每一個防水式自發熱地板I均為一個相對獨立的發熱單元。當電源接通時,所有防水式自發熱地板I 一起發熱用來取暖,即便是某一塊損壞,也不會影響其他的防水式自發熱地板I的正常工作而且所有接頭之間全部防水連接,安全可靠。(應用例2、防水式自發熱地板系統)本應用例其余與應用例I相同,其不同之處在于:本應用例采用實施例5所述的防水式自發熱地板I。見圖38,本應用例的供電線路是一種在前后方向上進行插接而電連接的供電線路,可以和實施例5所述的防水式自發熱地板相互配合使用。圖38所示意的是該供電線路放置在地面上,由水平面對其剖切后而得到的俯視示意圖。圖中的上下方向為后前方向。供電插釘62為“L形”。制作時先將各供電插釘62分別釘在相應的護套線7中的第一電線71和第二電線72上,且各供電插釘62的尾部向左依次穿過護套線7的位于右方的表皮、相應的一根電線的位于右方的表皮、該電線中的銅絲絞合線、該電線的位于左方的表皮和護套線7的位于左方的表皮后,其頭部由于徑向尺寸較大而被阻擋在護套線7的位于右方的表皮的右方。然后將伸出護套線7的左側外的部分向后折90度后形成“L”形的供電插釘62 (也即供電插針62的向后折彎的部分沿護套線的長度方向設置)。連接套部61-2從后方連接在座體主部61-1的左部后側上。連接套部61-2設有插接孔61_2a,插接孔61-2a的形狀為旋轉體形,連接套部61-2的內壁上按照從前向后的次序依次設有截面形狀均為弓形的第一卡接槽61-2-1和第二卡接槽61-2-2。各供電插釘62和護套線7的相應的一段長度所構成的電連接組件作為嵌件在相應的供電插座6的座體61注塑時與該座體61形成一體件。各供電插釘62的右端的頭部被包覆在座體主部61-1的塑料材質中,供電插釘62的向左穿過護套線7的左部后向后折彎的部分則位于連接套部61-2的插接孔61-2a的軸線上,用于與設置在電熱地板上的插頭的銅插針電連接。座體61與相應的護套線7的伸出座體61的部位的外表之間通過因注塑而連為一體的注塑連接部61-3而密閉固定連接。以上諸實施例及應用例僅供說明本發明之用,而非對本發明的限制,有關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范圍的情況下,還可以作出各種變換和變化,因此所有等同的技術方案均應該歸入本發明的專利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防水式自發熱地板,包括地板主體和自發熱組件(13),地板主體包括上部主體(11)和底板(12),地板主體由上部主體(11)的下端面粘結固定在底板(12)的上端面上,且上部主體(11)和底板(12)之間構成有內部腔體;地板主體在前后兩側設有使用時用干與相鄰防水式自發熱地板相連接的連接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地板主體的左右兩側均設有屬于自發熱組件(13)的供電插接件;自發熱組件(13)為防水式電熱組件,包括電熱片(13-1 )、位于電熱片(13-1)左右兩端的一端的插座部(13-2)和位于電熱片(13-1)左右兩端的另ー端的雙插頭部(13-3);自發熱組件(13)的插座部(13-2)和雙插頭部(13-3)嵌接固定上部主體(11)和底板(12)中;插座部(13-2)和雙插頭部(13-3)均從左右方向的外偵1K或上下方向的ー側露出地板主體; 電熱片(13-1)為I至5片,各片電熱片(13-1)相互間在同一個平面上平行設置;每片電熱片(13-1)是在左右端各設置ー個電極的薄片狀密封防水式電熱器件;電熱片(13-1)之間相互并聯或串聯;自發熱組件(13)的電熱片(13-1)設置在下部主體(11)和上部面板(12)之間的內部腔體中;插座部(13-2)是使用時能與相應的相鄰的防水式自發熱地板(I)的自發熱組件(13)的雙插頭部(13-3)相互插接固定電連接、且相互密封的防水連接部件;雙插頭部(13-3)是使用時能與相應的相鄰的防水式自發熱地板(I)的自發熱組件(13)的插座部(13-2 )相互插接固定電連接、且相互密封的防水連接部件。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防水式自發熱地板,其特征在于:自發熱組件(13)的插座部(13-2)包括插座基座(13-2-1)和2個銅插針(13-2-3);插座基座(13-2-1)為條形塊狀的注塑一體件,包括在左右方向上位于內側的卡接部(13-2-la),還包括在左右方向上位于外側的2個插接孔部(13-2-lb),該2個插接孔部(13-2-lb)的插接孔基本呈圓柱盲孔形,2個插接孔均開ロ朝向左右方向的外側、或上下方向的ー側、或左右方向的外側的凸出部位的前后方向的ー側,使得2個插接孔部(13-2-lb)的軸線沿相應方向,也即沿左右方向、或沿上下方向、或沿前后方向設置;2個銅插針(13-2-3)中的I個為火線銅插針(13-2-3a),另I個為零線銅插針(13-2-3b),各銅插針(13-2-3)位于插座基座(13-2-1)的相應I個插接孔部(13-2-lb)中,且沿 所述插接孔部(13-2-lb)的軸線設置; 雙插頭部(13-3)包括插頭基座(13-3-1)和2個銅套(13-3-3);插頭基座(13_3_1)為條形塊狀的注塑一體件,包括在左右方向上位于內側的卡接部(13-3-la),還包括在左右方向上位于外側的2個插頭(13-3-lb);所述插頭(13-3-lb)的外形與插座部(13-2)的插接孔部(13-2-lb)的插接孔的形狀相對應,且其軸線的方向與插座部(13-2)的插接孔部(13-2-lb)的軸線方向相同;2個銅套(13-3-3)中的I個為火線銅套(13-3-3a),另I個為零線銅套(13-3-3b),且各銅套(13-3-3)位于插頭基座(13-3-1)的相應I個插頭(13_3_lb)中; 自發熱組件(13)還包括傳輸單元;傳輸單元由防水式火線和防水式零線組成;防水式火線電連接在火線銅插針(13-2-3a)與火線銅套(13-3-3a)之間,防水式零線電連接在零線銅插針(13-2-3b)與零線銅套(13-3-3b)之間;電熱片組由其相應的電熱片(13)的相應電極電連接在防水式火線與防水式零線之間; 自發熱組件(13)的與火線銅插針(13-2-3a)電連接的器件構成插座側第一電連接組件(13al);所述的插座側第一電連接組件(13al)是指與火線銅插針(13_2_3a)的尾部直接電連接的所有器件,或者插座部(13-2)還包括第一銅構件(13-2-3c),且火線銅插針(13-2-3a)的尾部與第一銅構件(13-2-3c)的一端電連接,從而插座側第一電連接組件(13al)則是指與第一銅構件(13-2-3C)的另一端直接電連接的所有器件; 自發熱組件(13)的與零線銅插針(13-2-3b)電連接的器件構成插座側第二電連接組件(13a2);所述的插座側第二電連接組件(13a2)是指與零線銅插針(13_2_3b)的尾部直接電連接的所有器件,或者是插座部(13-2)還包括第二銅構件(13-2-3d),且零線銅插針(13-2-3b)的尾部上的第二銅構件(13-2-3d)的一端電連接,從而插座側第二電連接組件(13a2)則是指與第二銅構件(13-2-3d)的另一端直接電連接的所有器件; 上述2個插座側電連接組件的相應器件的全部和其余器件的位于插座基座(13-2-1)一側的側部部位共同做為嵌件,在插座部(13-2)的插座基座(13-2-1)注塑時與該插座基座(13-2-1)形成一體,并且各銅插針(13-2-3)的尾部被包覆在插座基座(13-2-1)的塑料體中,各銅插針(13-2-3)的頭部則位于相應的插接孔部(13-2-lb)的接孔部中,且與該插接孔部(13-2-lb)同軸線設置; 自發熱組件(13)的與火線銅套(13-3-3a)電連接的器件構成插頭側第一電連接組件(13bl);所述的插頭側第一電連接組件(13bl)是指與火線銅套(13-3-3a)的尾部直接電連接的所有器件,或者雙插頭部(13-3)還包括第三銅構件(13-3-3C),且火線銅套(13-3-3a)的尾部與第三銅構件(13-3-3C)的一端電連接,從而插頭側第一電連接組件(13bl)則是指與第三銅構件(13-3-3C)的另一端直接電連接的所有器件; 自發熱組件(13)的與零線銅套(13-3-3b)電連接的器件構成插頭側第二電連接組件(13b2);所述的插頭側第二電連接組件(13b2)是指與零線銅套(13-3-3b)的尾部直接電連接的所有器件,或者雙插頭部(13-3)還包括第四銅構件(13-3-3d),且零線銅套(13-3-3b)的尾部與第四銅構件(13-3-3d)的一端電連接,從而插頭側第二電連接組件(13b2)則是指與第四銅構件(13-3- 3d)的另一端直接電連接的所有器件; 上述2個插頭側電連接組件的相應器件的全部和其余器件的位于插頭基座(13-3-1)一側的側部部位共同做為嵌件,在雙插頭部(13-3)的插頭基座(13-3-1)注塑時與該插頭基座(13-3-1)形成一體,并且各銅套(13-3-3)的尾部被包覆在插頭基座(13-3-1)的相應的插頭(13-3-lb)的塑料體中且從左右方向的外側、或上下方向的ー側、或左右方向的外側的凸出部位的前后方向的ー側與外界相通。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防水式自發熱地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主體(11)的左右兩側各設有I個插接限位部(11-1 ),2個插接限位部(11-1)按照所處的左右位置的不同而分為左插接限位部(11-11)和右插接限位部(11-12);左右2個插接限位部(11-1)均沿地板的短邊方向貫穿地板的上部主體(11); 底板(12)的左右兩側也各設有I個與上部主體(11)的插接限位部(11-1)相對應的插接支撐部(12-1) ;2個插接支撐部(12-1)按照所處的左右位置不同而分為左插接支撐部(12-11)和右插接支撐部(12-12) ;2個插接支撐部(12-1)均沿地板的短邊方向貫穿底板(12);底板(12)的中間部位的上表面沿左右方向設有上部凹槽(12-3); 自發熱組件(13)的插座部(13-2)的插座基座(13-2-1)還包括在左右方向上位于內側的卡接部(13-2-la);雙插頭部(13-3)的插頭基座(13-3-1)還包括在左右方向上位于內側的卡接部(13-3-la);插座部(13-2)由其插座基座(13-2-1)的卡接部(13_2_la)的上端被限定在上部主體(11)的相應ー個插接限位部(11-1)中,插座基座(13-2-1)的卡接部(13-2-la)的下端被限定在底板(12)的相應ー個插接支撐部(12-1)中;雙插頭部(13-3)由其插頭基座(13-3-1)的卡接部(13-3-la)的上端被限定在上部主體(11)的相應ー個插接限位部(11-1)中,插頭基座(13-3-1)的卡接部(13-3-la)的下端被限定在底板(12)的相應ー個插接支撐部(12-1)中;自發熱組件(13)的電熱片(13-1)設置在底板(12)的上部凹槽(12-3)中。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防水式自發熱地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2)還包括2條電線槽(12-4); 底板(12)的上部凹槽(12-3)包括沿地板長邊方向貫通底板(12)的分前后設置的上部前凹槽(12-3-1)和上部后凹槽(12-3-2); 2條電線槽(12-4)按照所處的前后位置的不同分為前電線槽(12-4-1)和后電線槽(12-4-2);前電線槽(12-4-1)位于上部前凹槽(12-3-1)中,且沿地板長邊方向貫通底板(12);后電線槽(12-4-2)位于上部后凹槽(12-3-2)中,且沿地板長邊方向貫通底板(12);自發熱組件(13)的傳輸單元的防水式火線和防水式零線均為電線(13-4),2根電線(13-4)均為單根銅芯線外面包覆有絕緣塑料皮的導電線,且2根電線(13-4)分別設置在底板(12)的2條電線槽(12-4)中;2根電線(13-4)中,用作防水式火線的為第一電線(13-41),用作防水式零線的為第二電線(13-42); 自發熱組件(13)的插座部(13-2)位于電熱片(13-1)的左側,雙插頭部(13-3)位于電熱片(13-1)的右側;自發熱組件(13)的電熱片(13-1)有2片,按照所處的前后位置的不同而分為前側電熱片(13-11)和后 側電熱片(13-12),且前側電熱片(13-11)和后側電熱片(13-12)按并聯方式電連接在防水式火線與防水式零線之間;各電熱片(13-1)均包括I條方帶狀導電發熱層(13-1-1 )、2片電極銅皮(13-1-2)、起絕緣隔離和保護作用的含有玻璃纖維的環氧樹脂外層(13-1-3);所述電極銅皮(13-1-2)為平面狀“L”形銅皮,由按照前后方向設置的壓貼段和按照左右方向設置的連接段相連構成;2片電極銅皮(13-1-2)分別從上方由其壓貼段壓貼在導電發熱層的左端和右端之上而相應作為左端電極銅片和右端電極銅片,各電極銅皮(13-1-2)的連接段位于左右方向的外側;環氧樹脂外層(13-1-3)整體覆蓋包圍在導電發熱層(13-1-1)及電極銅皮(13-1-2)的上下及四周,從而環氧樹脂外層(13-1-3)的與電極銅皮(13-1-2)的連接段相對應的部分則成為環氧樹脂外層(13-1-3)的連接段,該環氧樹脂外層(13-1-3)的連接段與電極銅皮(13-1-2)的連接段則構成電熱片(13-1)的連接段(13-la);電熱片(13-1)的連接段(13-la)中無導電發熱層(13_1_1 ),且通過機械加工而在其上表面設置露出電極銅皮(13-1-2)的連接段的一部分的一個缺ロ ;前側電熱片(13-11)的左右兩個連接段(13-la)位于后側,后側電熱片(13-12)的左右兩個連接段(13-la)位于前側; 自發熱組件(13)的插座部(13-2)的火線銅插針(13-2-3a)位于前側電熱片(13-11)的左方,零線銅插針(13-2-3b)位于后側電熱片(13-12)的左方;雙插頭部(13-3)的火線銅套(13-3-3a)位于前側電熱片(13-11)的右方,零線銅套(13-3-3b)位于后側電熱片(13-12)的右方; 自發熱組件(13)的插座部(13-2)還包括火線端導電銅片(13-2-2);火線端導電銅片(13-2-2)橫跨在前側電熱片(13-11)的左側連接段(13-la)的上表面與后側電熱片(13-12)的左側連接段(13-la)的上表面之間;火線端導電銅片(13-2-2)的前部位于前側電熱片(13-11)的左端電極銅皮(13-1-2)的連接段的向上露出的部位的上方,由銅鉚釘從下向上依次穿過包括左端電極銅皮(13-1-2)的連接段的向上露出的部位在內的前側電熱片(13-11)以及火線端導電銅片(13-2-2)的前部、再將兩者錨固在一起而電連接;火線端導電銅片(13-2-2)的位于前側電熱片(13-11)的左側連接段(13-la)的前方的前端與火線銅插針(13-2-3a)的尾部焊接在一起而電連接,且火線銅插針(13-2-3a)的尾端與傳輸単元的第一電線(13-41)的左端焊接在一起而電連接,或者是火線端導電銅片(13-2-2)的位于前側電熱片(13-11)的左側連接段(13-la)的前方的前端與第一銅構件(13-2-3c)電連接,第一銅構件(13-2-3C)再與火線銅插針(13-2-3a)的尾部電連接,以及第一銅構件(13-2-3c)與傳輸單元的第一電線(13-41)的左端焊接在一起而電連接;火線端導電銅片(13-2-2)的后端位于后側電熱片(13-12)的左端電極銅皮(13-1-2)的連接段的向上露出的部位的上方,由銅鉚釘從下向上依次穿過包括左端電極銅皮(13-1-2)的連接段的向上露出的部位在內的后側電熱片(13-12)以及火線端導電銅片(13-2-2)的后端、再將兩者錨固在一起而電連接;上述結構中所涉及的相應部分構成了插座側第一電連接組件(13al);插座部(13-2)的零線銅插針(13-2-3b)的處于右側的尾端與第二電線(13-42)的左端焊接在一起而電連接,或者是零線銅插針(13-2-3b)的處于右側的尾端與第二銅構件(13-2-3d)電連接,第二銅構件(13-2-3d)再與第二電線(13-42)的左端焊接在一起而電連接;上述結構中所涉及的相應部分構成了插座側第二電連接組件(13a2); 上述插座側第一電連接組件(13al)和插座側第二電連接組件(13a2)分前后做為前后嵌件,在插座部(13-2)的插座基座(13-2-1)注塑時與該插座基座(13-2-1)形成一體,且火線銅插針(13-2-3a)的尾部、零線銅插針(13-2-3b)的尾部、火線端導電銅片(13_2_2)、前側電熱片(13-11)的左側、后側電熱片(13-12)的左側、第一電線(13-41)的左端和第二電線(13-42)的左端均被絕緣密封在插座基座(13-2-1)中;并且火線銅插針(13-2-3a)的頭部則位于前側插接孔部(13-2-lbl)的插接孔中,且與前側插接孔部(13-2-lbl)同軸線設置;零線銅插針(13-2-3b)的頭部則位于后側插接孔部(13-2-lb2)的插接孔中,且與后側插接孔部(13-2-lb2)同軸線設置; 雙插頭部(13-3)的火線銅套(13-3-3a)的處于左側的尾端與第一電線(13-41)的右端焊接在一起而電連接,或者是火線銅套(13-3-3a)的處于左側的尾端與第三銅構件(13-3-3C)電連接,第三銅構件(13-3-3C)再與第一電線(13-41)的右端焊接在一起而電連接;上述結構中所涉及的相應部分構成了插頭側第一電連接組件(13bl); 雙插頭部(13-3)還包括零線端導電銅片(13-3-2);雙插頭部(13-3)的零線端導電銅片(13-3-2)橫跨在前側電熱片(13-11)的右側連接段(13-la)的上表面與后側電熱片(13-12)的右側連接段(13-la)的上表面之間;零線端導電銅片(13-3-2)的前端位于前側電熱片(13-11)的右端電極銅皮(13-1-2)的連接段的向上露出的部位的上方,由銅鉚釘從下向上依次穿過包括右端電極銅皮(13-1-2)的連接段的向上露出的部位在內的前側電熱片(13-11)以及零線端導電銅片(13-3-2)的前端、再將兩者錨固在一起而電連接;零線端導電銅片(13-3-2)的后部位于后側電熱片(13-12)的右端電極銅皮(13-1-2)的連接段的向上露出的部位的上方,由銅鉚釘從下向上依次穿過包括右端電極銅皮(13-1-2)的連接段的向上露出的部位在內的后側電熱片(13-12)以及零線端導電銅片(13-3-2)的后部并將兩者錨固而電連接;零線端導電銅片(13-3-2)的位于后側電熱片(13-12)的右側連接段(13-la)的后方的后端與零線銅套(13-3-3b)的尾部焊接在一起而電連接、且零線銅套(13-3-3b)的尾端與傳輸單元的第二電線(13-42)的右端焊接在一起而電連接,或者零線銅套(13-3-3b)由零線端導電銅片(13-3-2)的后端所增設的向右延長部分折彎構成、且零線端導電銅片(13-3-2)的后端還與傳輸單元的第二電線(13-42)的右端焊接在一起而電連接,或者是零線端導電銅片(13-3-2)的后端所增設的向右延長部分的左段作為第四銅構件(13-3-3d)、該向右延長部分的右段折彎構成零線銅套(13-3-3b)、且零線端導電銅片(13-3-2)的后端還與傳輸單元的第二電線(13-42)的右端焊接在一起而電連接;上述結構中所述及的相應部分構成了插頭側第二電連接組件(13b2); 插頭側第一電連接組件(13bl)和插頭側第二電連接組件(13b2)分前后做為前后嵌件在雙插頭部(13-3)的插頭基座(13-3-1)注塑時與該插頭基座(13-3-1)形成一體,且火線銅套(13-3-3a)的尾 部、零線銅套(13-3-3b)的尾部、零線端導電銅片(13_3_2)、前側電熱片(13-11)的右側、后側電熱片(13-12)的右側、第一電線(13-41)的右端和第二電線(13-42)的右端均被密封在插頭基座(13-3-1)中;并且火線銅套(13-3-3a)的頭部則位于前側插頭(13-3-lbl)中,與前側插頭(13-3-lbl)同軸線設置且從前側插頭(13-3-lbl)所朝方向與外界相通;零線銅套(13-3-3b)的頭部則位于后側插頭(13-3-lb2)中,與后側插頭(13-3-lb2)同軸線設置且從后側插頭(13-3-lb2)所朝方向與外界相通; 自發熱組件(13)的前側電熱片(13-11)的位于插座部(13-2)與雙插頭部(13-3)之間的部位設置在底板(12)的上部前凹槽(12-3-1)中,自發熱組件(13)的后側電熱片(13-12)的位于插座部(13-2)與雙插頭部(13-3)之間的部位設置在上部后凹槽(12-3-2)中。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防水式自發熱地板,其特征在干:底板(12)的上部凹槽(12-3)包括沿地板長邊方向貫通底板(12)的分前后設置的上部前凹槽(12-3-1)和上部后凹槽(12-3-2); 自發熱組件(13)的插座部(13-2)位于電熱片(13-1)的左側,雙插頭部(13-3)位于電熱片(13-1)的右側;自發熱組件(13)的電熱片(13-1)有2片,按照所處的前后位置的不同而分為前側電熱片(13-11)和后側電熱片(13-12),且前側電熱片(13-11)和后側電熱片(13-12)按并聯方式電連接在防水式火線與防水式零線之間;各電熱片(13-1)均包括I條方帶狀導電發熱層(13-1-1 )、2片電極銅皮(13-1-2)、起絕緣隔離和保護作用的含有玻璃纖維的環氧樹脂外層(13-1-3);所述電極銅皮(13-1-2)為平面狀“L”形銅皮,由前后方向的壓貼段和左右方向的連接段相連構成;2片電極銅皮(13-1-2)分別從上方由其壓貼段壓貼在導電發熱層的左端和右端之上而相應作為左端電極銅片和右端電極銅片,各電極銅皮(13-1-2)的連接段位于左右方向的外側;環氧樹脂外層(13-1-3)整體覆蓋在導電發熱層(13-1-1)及電極銅皮(13-1-2)的上下及四周,從而環氧樹脂外層(13-1-3)的與電極銅皮(13-1-2)的連接段相對應的部分則成為環氧樹脂外層(13-1-3)的連接段,該環氧樹脂外層(13-1-3)的連接段與電極銅皮(13-1-2)的連接段則構成電熱片(13-1)的連接段(13-la);電熱片(13-1)的連接段(13-la)中無導電發熱層(13-1-1 ),且通過機械加工而在其上表面設置露出電極銅皮(13-1-2)的連接段的一部分的ー個缺ロ ;前側電熱片(13-11)的左右兩個連接段(13-la)位于后側,后側電熱片(13-12)的左右兩個連接段(13-la)位于前側; 自發熱組件(13)的插座部(13-2)的火線銅插針(13-2-3a)位于前側電熱片(13_11)的左方,零線銅插針(13-2-3b)位于后側電熱片(13-12)的左方;雙插頭部(13-3)的火線銅套(13-3-3a)位于前側電熱片(13-11)的右方,零線銅套(13-3-3b)位于后側電熱片(13-12)的右方; 自發熱組件(13)的傳輸單元的防水式火線和防水式零線均包括2片導電用銅皮(13-6)、鋁箔(13-5)和聚氯こ烯薄板(13-8);各導電用銅皮(13-6)從下方固定在電熱片(13-1)的下表面上,且各導電用銅皮(13-6)的下表面上涂覆有導電膠;鋁箔(13-5)的形狀與電熱片(13-1)的帶狀導電發熱層(13-1-1)的形狀相同,位于電熱片(13-1)的下方,且從下方遮擋住帶狀導電發熱層(13-1-1 ),并且鋁箔(13-5)的左右端的上表面與相應的導電用銅皮(13-6)電連接;聚氯こ烯薄板(13-8)從下方覆蓋并通過熱熔膠密閉粘結固定在鋁箔(13-5)上以及位于鋁箔(13-5)四周的電熱片(13-1)的下表面上; 上述防水式火線的鋁箔(13-5)為火線鋁箔(13-51);上述防水式火線的2片導電用銅皮(13-6)為火線銅皮,火線銅皮按照所處的左右位置的不同而分為左側火線銅皮和右側火線銅皮;左側火線銅皮(13-6)的中部設有向左延伸部分,火線銅插針(13-2-3a)的尾端焊接在左側火線銅皮(13-6)的向左延伸部分上,或者是左側火線銅皮(13-6)的向左延伸部分的右段作為第一銅構件(13-2-3c)、該向左延伸部分的左段與火線銅插針(13-2-3a)的尾端焊接在一起,從而使得火線銅插針(13-2-3a)與左側火線銅皮(13-6)電連接;右側火線銅皮(13-6)的中部設有向右延伸部分,火線銅套(13-3-3a)的尾端焊接在右側火線銅皮的向右延伸部分上而使得火線銅套(13-3-3a)與右側火線銅皮(13-6)電連接,或者右側火線銅皮(13-6)的向右延伸部分直接彎曲制成火線銅套(13-3-3a),或者是右側火線銅皮(13-6)的向右延伸部分的左段作為第三銅構件(13-3-3c),該向右延伸部分的右段彎曲制成火線銅套(13-3-3a); 上述防水式零線的鋁箔(13-5)為零線鋁箔(13-52);上述防水式零線的2片導電用銅皮(13-6)為零線銅皮,零線銅皮按照所處的左右位置的不同而分為左側零線銅皮和右側零線銅皮;左側零線銅皮(13-6)的中部設有向左延伸部分,零線銅插針(13-2-3b)的尾端焊接在左側零線銅皮(13-6)的向左延伸部分上,或者是左側零線銅皮(13-6)的向左延伸部分的右段作為第二銅構件(13 -2-3d)、該向左延伸部分的左段與零線銅插針(13-2-3b)的尾端焊接在一起,從而使得零線銅插針(13-2-3b)與左側零線銅皮電連接;右側零線銅皮(13-6)的中部設有向右延伸部分,零線銅套(13-3-3b)的尾端焊接在右側零線銅皮(13-6)的向右延伸部分上而使得零線銅套(13-3-3b)與右側零線銅皮(13-6)電連接,或者右側零線銅皮(13-6)的向右延伸部分直接彎曲制成零線銅套(13-3-3b),或者是右側零線銅皮(13-6)的向右延伸部分的左段作為第四銅構件(13-3-3d),該向右延伸部分的右段彎曲制成零線銅套(13-3-3b); 自發熱組件(13)的插座部(13-2)還包括火線端導電銅片(13-2-2);火線端導電銅片(13-2-2)橫跨在前側電熱片(13-11)的左側連接段(13-la)的上表面與后側電熱片(13-12)的左側連接段(13-la)的上表面之間;火線端導電銅片(13-2-2)的前端位于前側電熱片(13-11)的左端電極銅皮(13-1-2)的連接段的向上露出的部位的上方,防水式火線的左側火線銅皮的后端位于前側電熱片(13-11)的左端電極銅皮(13-1-2)的連接段的下方,由銅鉚釘從下向上依次穿過防水式火線的左側火線銅皮、包括左端電極銅皮(13-1-2)的連接段的向上露出的部位在內的前側電熱片(13-11)以及火線端導電銅片(13-2-2)的前端,再將三者錨固在一起而電連接;火線端導電銅片(13-2-2)的后端位于后側電熱片(13-12)的左端電極銅皮(13-1-2)的連接段的向上露出的部位的上方,由銅鉚釘從下向上依次穿過包括左端電極銅皮(13-1-2 )的連接段的向上露出的部位在內的后側電熱片(13-12)以及火線端導電銅片(13-2-2)的后端、再將兩者錨固在一起而電連接;上述結構連同火線銅插針(13-2-3a)或者帶有第一銅構件(13-2-3C)的火線銅插針(13_2_3a)與防水式火線的左側火線銅皮(13-6)和火線鋁箔(13-51)的電連接關系中所涉及的相應部分構成了插座 側第一電連接組件(13al); 零線銅插針(13-2-3b)或者帶有第二銅構件(13-2-3d)的零線銅插針(13-2-3b)與防水式零線的左側零線銅皮(13-6)和零線鋁箔(13-52)的電連接關系中所涉及的相應部分構成了插座側第二電連接組件(13a2); 上述插座側第一電連接組件(13al)和插座側第二電連接組件(13a2)分前后做為前后嵌件在插座部(13-2)的插座基座(13-2-1)注塑時與該插座基座(13-2-1)形成一體,且火線銅插針(13-2-3a)的尾部、零線銅插針(13-2-3b)的尾部、火線端導電銅片(13_2_2)、前側電熱片(13-11)的左側、后側電熱片(13-12 )的左側、防水式火線的左側火線銅皮(13-6 )以及火線鋁箔(13-51)的左側部位和相應的聚氯こ烯薄板(13-8)的左側部位、防水式零線的左側零線銅皮(13-6)以及零線鋁箔(13-52)的左側部位和相應的聚氯こ烯薄板(13-8)的左側部位均被絕緣密封在插座基座(13-2-1)中,火線銅插針(13-2-3a)的頭部則位于前側插接孔部(13-2-lbl)的插接孔中,且與前側插接孔部(13-2-lbl)同軸線設置,零線銅插針(13-2-3b)的頭部則位于后側插接孔部(13-2-lb2)的插接孔中,且與后側插接孔部(13-2-lb2)同軸線設置; 自發熱組件(13)的雙插頭部(13-3)的火線銅套(13-3-3a)或者帶有第三銅構件(13-3-3C)的火線銅套(13-3-3a)與防水式火線的右側火線銅皮(13_6)和火線鋁箔(13-51)的電連接關系中所涉及的相應部分構成了插頭側第一電連接組件(13bl); 雙插頭部(13-3)還包括零線端導電銅片(13-3-2);零線端導電銅片(13-3-2)橫跨在前側電熱片(13-11)的右側連接段(13-la)的上表面與后側電熱片(13-12)的右側連接段(13-la)的上表面之間;零線端導電銅片(13-3-2)的前端位于前側電熱片(13-11)的右端電極銅皮(13-1-2)的連接段的向上露出的部位的上方,由銅鉚釘從下向上依次穿過包括右端電極銅皮(13-1-2)的連接段的向上露出的部位在內的前側電熱片(13-11)以及零線端導電銅片(13-3-2)的前端、再將兩者錨固在一起而電連接;零線端導電銅片(13-3-2)的后端位于后側電熱片(13-12)的位于右端電極銅皮(13-1-2)的連接段的向上露出的部位的上方,防水式零線的右側零線銅皮的后端位于后側電熱片(13-12)的右端電極銅皮(13-1-2)的連接段的下方,由銅鉚釘從下向上依次穿過防水式零線的右側火線銅皮、包括右端電極銅皮(13-1-2)的連接段的向上露出的部位在內的后側電熱片(13-12)以及零線端導電銅片(13-3-2)的前端,再將三者錨固在一起而電連接;上述結構連同零線銅套(13-3-3b)或者帶有第四銅構件(13-3-3d)的零線銅套(13-3-3b)與防水式零線的右側零線銅皮(13-6)和零線鋁箔(13-52)的電連接關系中所涉及的相應部分構成了插頭側第二電連接組件(13b2); 上述插頭側第一電連接組件(13bl)和插頭側第二電連接組件(13b2)分前后做為前后嵌件在雙插頭部(13-3)的插頭基座(13-3-1)注塑時與該插頭基座(13-3-1)形成一體,且火線銅套(13-3-3a)尾部、零線銅套(13-3-3b)的尾部、零線端導電銅片(13_3_2)、前側電熱片(13-11)的右側、后側電熱片(13-12)的右側、防水式零線的右側零線銅皮(13-6)以及零線鋁箔(13-52)的右側部位和相應的聚氯こ烯薄板(13-8)的右側部位、防水式火線的右側火線銅皮(13-6)以及火線鋁箔(13-51)的右側部位和相應的聚氯こ烯薄板(13-8)的右側部位均被密封在插頭基座(13-3-1)中;并且火線銅套(13-3-3a)的頭部則位于前側插頭(13-3-lbl)中,與前側插頭(13-3-lbl)同軸線設置且從前側插頭(13-3-lbl)所朝方向與外界相通;零線銅套(13-3-3b)的頭部則位于后側插頭(13-3-lb2)中,與后側插頭(13-3-lb2)同軸線設置且從后側插頭(13-3-lb2)所朝方向與外界相通; 自發熱組件(13)的前側電熱片(13-11)的位于插座部(13-2)與雙插頭部(13-3)之間的部位設置在底板(12)的上部前凹槽(12-3-1)中,自發熱組件(13)的后側電熱片(13-12)的位于插座部(13-2)與雙插頭部(13-3)之間的部位設置在上部后凹槽(12-3-2)中。
6.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防水式自發熱地板,其特征在干:底板(12)的上部凹槽(12-3)包括沿地板長邊方向貫通底板(12)的分前后設置的上部前凹槽(12-3-1)和上部后凹槽(12-3-2); 自發熱組件(13)的插座部(13-2)位于電熱片(13-1)的左側,雙插頭部(13-3)位于電熱片(13-1)的右側;自發熱組件(13)的電熱片(13-1)有2片,按照所處的前后位置的不同而分為前側電熱片(13-11)和后側電熱片(13-12),且前側電熱片(13-11)和后側電熱片(13-12)按照串聯方式電連接在防水式火線與防水式零線之間;各電熱片(13-1)均包括I條方帶狀導電發熱層(13-1-1 )、2片電極銅皮(13-1-2)、起絕緣隔離和保護作用的含有玻璃纖維的環氧樹脂外層(13-1-3);所述電極銅皮(13-1-2)為平面狀“L”形銅皮,由前后方向的壓貼段和左右方向的連接段相連構成;2片電極銅皮(13-1-2)分別從上方由其壓貼段壓貼在導電發熱層的左端和右端之上而相應作為左端電極銅片和右端電極銅片,各電極銅皮(13-1-2)的連接段位于左右方向的外側;環氧樹脂外層(13-1-3)整體覆蓋在導電發熱層(13-1-1)及電極銅皮(13-1-2)的上下及四周,從而環氧樹脂外層(13-1-3)的與電極銅皮(13-1-2)的連接段相對應的部分則成為環氧樹脂外層(13-1-3)的連接段,該環氧樹脂外層(13-1-3)的連接段 與電極銅皮(13-1-2)的連接段則構成電熱片(13-1)的連接段(13-la);電熱片(13-1)的連接段(13-la)中無導電發熱層(13_1_1 ),且通過機械加工而在其上表面設置露出電極銅皮(13-1-2)的連接段的一部分的ー個缺ロ,再將該缺ロ設置成焊點(13-1-5);前側電熱片(13-11)的左右兩個連接段(13-la)位于后側,后側電熱片(13-12)的左右兩個連接段(13-la)位于前側; 自發熱組件(13)的插座部(13-2)的火線銅插針(13-2-3a)位于前側電熱片(13_11)的左方,零線銅插針(13-2-3b)位于后側電熱片(13-12)的左方;雙插頭部(13-3)的火線銅套(13-3-3a)位于前側電熱片(13-11)的右方,零線銅套(13-3-3b)位于后側電熱片(13-12)的右方; 自發熱組件(13)的傳輸單元的防水式火線和防水式零線均包括聚氯こ烯薄板(13-8)和稱為導電銅帶(13-9)的用于導電的銅帶;各導電銅帶(13-9)沿電熱片(13-1)的左右方向粘結固定在相應一片電熱片(13-1)的下表面上,聚氯こ烯薄板(13-8)從下方覆蓋并通過熱熔膠密閉粘結固定在導電銅帶(13-9)上以及位于導電銅帶(13-9)四周的電熱片(13-1)的下表面上;所述防水式火線的導電銅帶(13-9)為火線銅帶(13-91);防水式零線的導電銅帶(13-9)為零線銅帶(13-92);自發熱組件(13)的插座部(13-2)的火線銅插針(13-2-3a)的處于右側的尾端焊接在防水式火線的火線銅帶(13-91)的向左延伸部分上而相互電連接,或者是火線銅帶(13-91)的向左延伸部分同時作為第一銅構件(13-2-3C);該結構中所涉及的相應部分構成了插座側第一電連接組件(13al); 插座部(13-2)的零線銅插針(13-2-3b)的處于右側的尾端焊接在防水式零線的零線銅帶(13-92)的向左延伸部分上而相互電連接,或者是零線銅帶(13-92)的向左延伸部分同時作為第二銅構件(13-2-3d);該結構中所涉及的相應部分構成了插座側第二電連接組件(13a2); 自發熱組件(13)還包括串聯器件(13-1-6),該串聯器件(13-1-6)為銅導線、條形銅皮、溫控開關或自恢復保險絲;所述串聯器件(13-1-6)的相應一端與前側電熱片(13-11)的左端電極銅皮(13-1-2)的連接段處的焊點(13-1-5)的焊料焊接固定而使得前側電熱片(13-11)的左端電極銅皮(13-1-2)與串聯器件(13-1-6)的相應一端電連接;串聯器件(13-1-6)的另一端與后側電熱片(13-12)的左端電極銅皮(13-1-2)的連接段處的焊點(13-1-5)的焊料焊接固定而使得后側電熱片(13-12)的左端電極銅皮(13-1-2)與串聯器件(13-1-6)的另一端電連接;該結構構成了插座側第三電連接組件(13a3); 插座側第一電連接組件(13al)、第二電連接組件(13a2)和第三電連接組件(13a3)共同形成插座側電連接組件;該電連接組件在插座部(13-2)的插座基座(13-2-1)注塑時與該插座基座(13-2-1)形成一體,且火線銅插針(13-2-3a)的尾部、零線銅插針(13_2_3b)的尾部、防水式火線的左端部位、防水式零線的左端部位、溫控開關(13-1-6)、前側電熱片(13-11)的左端部位及后側電熱片(13-12)的左端部位均被絕緣密封在插座基座(13-2-1)中,火線銅插針(13-2-3a)的頭部則位于前側插接孔部(13-2-lbl)的插接孔中,且與前側插接孔部(13-2-lbl)同軸線設置,零線銅插針(13-2-3b)的頭部則位于后側插接孔部(13-2-lb2)的插接孔中,且與后側插接孔部(13-2-lb2)同軸線設置; 自發熱組件(13)的雙插頭部(13-3)還包括由銅皮制成的2個U形連接件(13-3-11);該2個U形連接件(13- 3-11)按照與所連接的銅帶的不同,分為火線端連接件(13-3-lla)和零線端連接件(13-3-1 lb); 雙插頭部(13-3)的火線端連接件(13-3-lla)由其兩個插腳分別由下向上穿過火線銅帶(13-91)和前側電熱片(13-11)右端的空白部位,再分別向前后翻折而使得火線端連接件(13-3-lla)與火線銅帶(13-91)電連接;火線端連接件(13-3-lla)的位于后側的插腳的翻折段的后端與前側電熱片(13-11)的右端電極銅皮(13-1-2)的連接段處的焊點(13-1-5)的焊料焊接固定而使得火線端連接件(13-3-lla)與前側電熱片(13-11)的右端電極銅皮(13-1-2)電連接;火線端連接件(13-3-lla)的中部設有向右延伸部分,火線銅套(13-3-3a)的尾端焊接在火線端連接件(13-3-lla)的向右延伸部分上,或者火線端連接件(13-3-lla)的向右延伸部分直接彎曲制成火線銅套(13-3-3a),或者火線端連接件(13-3-lla)的向右延伸部分直接作為第三銅構件(13-3-3c),從而使得火線端連接件(13-3-lla)與火線銅套(13-3-3a)電連接;上述結構中所涉及的相應部分構成了插頭側第ー電連接組件(I3bI); 雙插頭部(13-3)的零線端連接件(13-3-llb)由其兩個插腳分別由下向上穿過零線銅帶(13-92)和后側電熱片(13-12)右端的空白部位,再分別向前后翻折而使得零線端連接件(13-3-llb)與零線銅帶(13-92)電連接;零線端連接件(13-3-llb)的位于前側的插腳的翻折段的前端與后側電熱片(13-12)的右端電極銅皮(13-1-2)的連接段處的焊點(13-1-5)的焊料焊接固定而使得零線端連接件(13-3-llb)與后側電熱片(13-12)的右端電極銅皮(13-1-2)電連接;零線端連接件(13-3-llb)的中部設有向右延伸部分,零線銅套(13-3-3b)的尾端焊接在零線端連接件(13-3-llb)的向右延伸部分上,或者零線端連接件(13-3-llb)的向右延伸部分直接彎曲制成零線銅套(13-3-3b),或者零線端連接件(13-3-llb)的向右延伸部分直接作為第四銅構件(13-3-3d),從而使得零線端連接件(13-3-llb)與零線銅套(13-3-3b)電連接;上述結構中所涉及的相應部分構成了插頭側第ニ電連接組件(13b2); 插頭側第一電連接組件(13bl)和第二電連接組件(13b2)分前后做為前后嵌件在雙插頭部(13-3)的插頭基座(13-3-1)注塑時與該插頭基座(13-3-1)形成一體,且火線銅套(13-3-3a)尾部、零線銅套(13-3-3b)的尾部、防水式火線的右端部位、防水式零線的右端部位、前側電熱片(13-11)的右端部位及后側電熱片(13-12)的右端部位均被絕緣密封在插頭基座(13-3-1)中;并且火線銅套(13-3-3a)的頭部位于前側插頭(13-3-lbl)中,與前側插頭(13-3-lbl)同軸線設置且從前側插頭(13-3-lbl)所朝方向與外界相通;零線銅套(13-3-3b)的頭部則位于后側插頭(13-3-lb2)中,與后側插頭(13-3-lb2)同軸線設置且從后側插頭(13-3-lb2)所朝方向與外界相通; 自發熱組件(13)的前側電熱片(13-11)的位于插座部(13-2)與雙插頭部(13-3)之間的部位設置在底板(12)的上部前凹槽(12-3-1)中,自發熱組件(13)的后側電熱片(13-12)的位于插座部(13-2)與雙插頭部(13-3)之間的部位設置在上部后凹槽(12-3-2)中。
7.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防水式自發熱地板,其特征在于:自發熱組件(13)的插座部(13-2)位于電熱片(13-1)的左側,雙插頭部(13-3)位于電熱片(13-1)的右側; 上部主體(11)的2個插接限位部(11-1)相對于經過上部主體(11)的短邊方向的中央直線的鉛垂面對稱設置;上部主體(11)的每個插接限位部(11-1)包括均沿上部主體(11)的前后方向伸展的凹槽部(11-1-1)、凸出部(11-1-2)和遮蓋部(11-1-3);凹槽部(11-1-1)、凸出部(11-1-2)和遮蓋部(11-1-3)在左右方向上按照從內向外的次序依次設置;凹槽部(11-1-1)的開ロ向下,凸出部(11-1-2)向下凸起,遮蓋部(11-1-3)為板體,且遮蓋部(11-1-3)的下端面高于凹槽部(11-1-1)的下端面,凹槽部(11-1-1)的下端面高于凸出部(11-1-2)的下端面; 底板(12)的2個插接支撐部(12-1)相對于經過底板(12)的短邊方向的中央直線的鉛垂面對稱設置;底板(12)的每個插接支撐部(12-1)包括均沿底板(12)的前后方向伸展的凹槽部(12-1-1 )、凸起部(12-1-2)和托板部(12-1-3);凹槽部(12-1-1 )、凸起部(12-1-2)和托板部(12-1-3)在左右方向上按照從內向外的次序依次設置;凹槽部(12-1-1)的開ロ向上,凸起部(12-1-2)向上凸起,托板部(12-1-3)為板體,且凸起部(12-1-2)的上端面高于凹槽部(12-1-1)的上端面,凹槽部(12-1-1)的上端面高于托板部(12-1-3)的上端面;自發熱組件(13)的插座部(13-2)的插座基座(13-2-1)的卡接部(13-2-la)包括在左右方向上依次從內向外設置的凸出部(13-2-4)和插接槽(13-2-5);凸出部(13-2-4)按其所處的上下位置的不同而分為上凸出部(13-2-4a)和下凸出部(13-2-4b),插接槽(13-2-5)按照所處的上下位置的不同分為上插接槽(13-2-5a)和下插接槽(13_2_5b);自發熱組件(13)的插座部(13-2)由其插座基座(13-2-1)的卡接部(13-2-la)的上凸出部(13-2-4a)與上部主體(11)的左插接限位部(11-11)的凹槽部(11-1-1)相互間上下插接配合;自發熱組件(13)的插座部(13-2)由其插座基座(13-2-1)的卡接部(13-2-la)的上插接槽(13-2-5a)與上部主體(11)的左插接限位部(11-11)的凸出部(11-1-2)相互間上下插接配合;自發熱組件(13)的插座部(13-2)由其插座基座(13-2-1)的卡接部(13-2-la)的下凸出部(13-2-4b)與底板(12)的左插接支撐部(12-11)的凹槽部(12-1-1)相互插接配合;自發熱組件(13)的插座部(13-2)由其插座基座(13-2-1)的卡接部(13-2-la)的下插接槽(13-2-5b)與底板(12)的左插接支撐部(12-11)的凸起部(12-1-2)相互插接配合; 自發熱組件(13)的雙插頭部(13-3)的插頭基座(13-3-1)的卡接部(13-3-la)包括在左右方向上依次從內向外設置的凸出部(13-3-4)和插接槽(13-3-5);凸出部(13-3-4)按其所處的上下位置的不同而分為上凸出部(13-3-4a)和下凸出部(13-3-4b),插接槽(13-3-5)按照所處的上下位置的不同分為稱為上插接槽(13-3-5a)和下插接槽(13-3-5b);自發熱組件(13)的雙插頭部(13-3)由其插頭基座(13-3-1)的卡接部(13-3-la)的上凸出部(13-3-4a)與上部主體(11)的右插接限位部(11-12)的凹槽部(11-1-1)相互間上下插接配合;自發熱組件(13)的雙插頭部(13-3)由其插頭基座(13-3-1)的卡接部(13-3-la)的上插接槽(13-3-5a)與上部主體(11)的右插接限位部(11-12)的凸出部(11-1-2)相互間上下插接配合;自發熱組件(13)的雙插頭部(13-3)由其插頭基座(13-3-1)的卡接部(13-3-la)的下凸出部(13-34b)與底板(12)的右插接支撐部(12-12)的凹槽部(12-1-1)相互插接配合;自發熱組件(13)的雙插頭部(13-3)由其插頭基座(13-3-1)的卡接部(13-3-la)的下插接槽(13-3-5b)與底板(12)的右插接支撐部(12-12)的凸起部(12-1-2)相互插接配合; 上述結構使得自發熱組件(13)的插座部(13-2)由其插座基座(13-2-1)的卡接部(13-2-la)卡接固定在上部主體(11)的左插接限位部(11-11)和底板(12)的左插接支撐部(12-11)之間,使得自發熱組件(13)的雙插頭部(13-3)由其插頭基座(13-3-1)的卡接部(13-3-la)卡接固定在上部主體(11)的右插接限位部(11-12)和底板(12)的右插接支撐部(12-12)之間; 當自發熱組件(13)的插座部(13-2)的插座基座(13-2-1)的插接孔部(13-2-lb)的軸線沿左右方向設置時,銅插針(13-2-3)的形狀呈直線形,雙插頭部(13-3)的銅套(13-3-3)的形狀也呈直線形,且插頭基座(13-3-1)的插頭(13-3-lb)的軸線也沿左右方向設置;自發熱組件(13 )的插座部(13-2 )和雙插頭部(13-3 )均不需設置所述第一銅構件至第四銅構件; 當自發熱組件(13)的插座部(13-2)的插座基座(13-2-1)的插接孔部(13-2-lb)的軸線沿前后方向設置時,插座部(13-2)還包括第一銅構件(13-2-3C)和第二銅構件(13-2-3d);火線銅插針(13-2-3a)和零線銅插針(13_2_3b)均朝向前后方向中的ー個方向同向設置,且插接孔部(13-2-lb)的插接孔的朝向與銅插針(13-2-3)的朝向相同,第一銅構件(13-2-3C)和第二銅構件(13-2-3d)均沿左右方向設置;插座部(13-2)的插座基座(13-2-1)的插接孔部(13-2-lb)的在左右方向的外側部位為向外凸出的第一插塊部位(13-2-lc),插座基座(13-2-1)的與插接孔部(13-2-lb)的朝向上的相鄰的部位處設有第一插槽部位(13-2-ld);雙插頭部(13-3)還包括第三銅構件(13-3-3C)和第四銅構件(13-3-3d);雙插頭部(13-3)的火線銅套(13-3-3a)和零線銅套(13_3_3b)均沿前后方向中的另ー個方向同向設置,該另ー個方向與銅插針(13-2-3)的朝向相対,且插頭(13-3-lb)的朝向與銅套(13-3-3)的朝向相同,第三銅構件(13-3-3C)和第四銅構件(13-3-3d)均沿左右方向設置;雙插頭部(13-3)的插頭基座(13-3-1)的插頭(13-3-lb)的在左右方向的外側部位為向外凸出的第二插塊部位(13-3-lc),插頭基座(13-3-1)的與插頭(13-3-lb)的朝向上的相鄰的部位處設有第二插槽部位(13-3-ld)。
8.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防水式自發熱地板,其特征在干:自發熱組件(13)的插座部(13-2)位于電熱片(13-1)的左側,雙插頭部(13-3)位于電熱片(13-1)的右側;插座部(13-2)的左部向上露出上部主體(11)的左插接限位部(11-11);雙插頭部(13-3)的右部向下露出底板(12)的右插接支撐部(12-12); 自發熱組件 (13)的插座部(13-2)的插座基座(13-2-1)的插接孔部(13-2-lb)的軸線沿上下方向設置,插座部(13-2)還包括第一銅構件(13-2-3c)和第二銅構件(13-2-3d);火線銅插針(13-2-3a)和零線銅插針(13-2-3b)均朝向上下方向中的同一個方向,且插接孔部(13-2-lb)的插接孔的朝向與銅插針(13-2-3)的朝向相同,第一銅構件(13-2-3C)和第二銅構件(13-2-3d)均沿左右方向設置;雙插頭部(13-3)還包括第三銅構件(13-3-3C)和第四銅構件(13-3-3d);雙插頭部(13-3)的火線銅套(13-3-3a)和零線銅套(13_3_3b)均朝向上下方向中的另ー個方向,該另ー個方向與銅插針(13-2-3)的朝向相對,且插頭(13-3-lb)的朝向與銅套(13-3-3)的朝向相同,第三銅構件(13-3-3C)和第四銅構件(13-3-3d)均沿左右方向設置; 上部主體(11)的左插接限位部(11-11)包括均沿上部主體(11)的前后方向伸展的凹槽部(11-1-1)和凸出部(11-1-2);凹槽部(11-1-1)和凸出部(11-1-2)在左右方向上按照從內向外的次序依次設置;凹槽部(11-1-1)的開ロ向下,凸出部(11-1-2)向下凸起,且凹槽部(11-1-1)的下端面高于凸出部(11-1-2)的下端面; 上部主體(11)的右插接限位部(11-12)包括均沿上部主體(11)的前后方向伸展的凹槽部(11-1-1)、凸出部(11-1-2)和遮蓋部(11-1-3);凹槽部(11-1-1)、凸出部(11-1-2)和遮蓋部(11-1-3)在左右方向上按照從內向外的次序依次設置;凹槽部(11-1-1)的開ロ向下,凸出部(11-1-2)向下凸起,遮蓋部(11-1-3)為板體,且遮蓋部(11-1-3)的下端面高于凹槽部(11-1-1)的下端面,凹槽部(11-1-1)的下端面高于凸出部(11-1-2)的下端面;底板(12)的左插接支撐部(12-11)包括均沿底板(12)的前后方向伸展的凹槽部(12-1-1 )、凸起部(12-1-2)和托板部(12-1-3);凹槽部(12-1-1)、凸起部(12-1-2)和托板部(12-1-3)在左右方向上按照從內 向外的次序依次設置;凹槽部(12-1 -1)的開ロ向上,凸起部(12-1 -2 )向上凸起,托板部(12-1- 3)為板體,且凸起部(12-1-2)的上端面高于凹槽部(12-1-1)的上端面,凹槽部(12-1-1)的上端面高于托板部(12-1-3)的上端面; 底板(12)的右插接支撐部(12-12)包括均沿底板(12)的前后方向伸展的凹槽部(12-1-1)和凸起部(12-1-2);凹槽部(12-1-1)和凸起部(12-1-2)在左右方向上按照從內向外的次序依次設置;凹槽部(12-1-1)的開ロ向上,凸起部(12-1-2)向上凸起,且凸起部(12-1-2)的上端面高于凹槽部(12-1-1)的上端面; 自發熱組件(13)的插座部(13-2)的插座基座(13-2-1)的卡接部(13-2-la)包括在左右方向上依次從內向外設置的凸出部(13-2-4)和插接槽(13-2-5);凸出部(13-2-4)按其所處的上下位置的不同而分為上凸出部(13-2-4a)和下凸出部(13-2-4b),插接槽(13-2-5)按照所處的上下位置的不同分為上插接槽(13-2-5a)和下插接槽(13_2_5b);自發熱組件(13)的插座部(13-2)由其插座基座(13-2-1)的卡接部(13-2-la)的上凸出部(13-2-4a)與上部主體(11)的左插接限位部(11-11)的凹槽部(11-1-1)相互間上下插接配合;自發熱組件(13)的插座部(13-2)由其插座基座(13-2-1)的卡接部(13-2-la)的上插接槽(13-2-5a)與上部主體(11)的左插接限位部(11-11)的凸出部(11-1-2)相互間上下插接配合;自發熱組件(13)的插座部(13-2)由其插座基座(13-2-1)的卡接部(13-2-la)的下凸出部(13-2-4b)與底板(12)的左插接支撐部(12-11)的凹槽部(12-1-1)相互插接配合;自發熱組件(13)的插座部(13-2)由其插座基座(13-2-1)的卡接部(13-2-la)的下插接槽(13-2-5b)與底板(12)的左插接支撐部(12-11)的凸起部(12-1-2)相互插接配合; 自發熱組件(13)的雙插頭部(13-3)的插頭基座(13-3-1)的卡接部(13-3-la)包括在左右方向上依次從內向外設置的凸出部(13-3-4)和插接槽(13-3-5);凸出部(13-3-4)按其所處的上下位置的不同而分為上凸出部(13-3-4a)和下凸出部(13-3-4b),插接槽(13-3-5)按照所處的上下位置的不同分為稱為上插接槽(13-3-5a)和下插接槽(13-3-5b);自發熱組件(13)的雙插頭部(13-3)由其插頭基座(13-3-1)的卡接部(13-3-la)的上凸出部(13-3-4a)與上部主體(11)的右插接限位部(11-12)的凹槽部(11-1-1)相互間上下插接配合;自發熱組件(13)的雙插頭部(13-3)由其插頭基座(13-3-1)的卡接部(13-3-la)的上插接槽(13-3-5a)與上部主體(11)的右插接限位部(11-12)的凸出部(11-1-2)相互間上下插接配合;自發熱組件(13)的雙插頭部(13-3)由其插頭基座(13-3-1)的卡接部(13-3-la)的下凸出部(13-34b)與底板(12)的右插接支撐部(12-12)的凹槽部(12-1-1)相互插接配合;自發熱組件(13)的雙插頭部(13-3)由其插頭基座(13-3-1)的卡接部(13-3-la)的下插接槽(13-3-5b)與底板(12)的右插接支撐部(12-12)的凸起部(12-1-2)相互插接配合; 上述結構使得自發熱組件(13)的插座 部(13-2)由其插座基座(13-2-1)的卡接部(13-2-la)卡接固定在上部主體(11)的左插接限位部(11-11)和底板(12)的左插接支撐部(12-11)之間,使得自發熱組件(13)的雙插頭部(13-3)由其插頭基座(13-3-1)的卡接部(13-3-la)卡接固定在上部主體(11)的右插接限位部(11-12)和底板(12)的右插接支撐部(12-12)之間。
9.根據權利要求4至6之一所述的防水式自發熱地板,其特征在干:上部主體(11)的2個插接限位部(11-1)相對于經過上部主體(11)的短邊方向的中央直線的鉛垂面對稱設置;上部主體(11)的每個插接限位部(11-1)包括均沿上部主體(11)的前后方向伸展的凹槽部(11-1-1)、凸出部(11-1-2)和遮蓋部(11-1-3);凹槽部(11-1-1)、凸出部(11-1-2)和遮蓋部(11-1-3)在左右方向上按照從內向外的次序依次設置;凹槽部(11-1-1)的開ロ向下,凸出部(11-1-2)向下凸起,遮蓋部(11-1-3)為板體,且遮蓋部(11-1-3)的下端面高于凹槽部(11-1-1)的下端面,凹槽部(11-1-1)的下端面高于凸出部(11-1-2)的下端面; 底板(12)的2個插接支撐部(12-1)相對于經過底板(12)的短邊方向的中央直線的鉛垂面對稱設置;底板(12)的每個插接支撐部(12-1)包括均沿底板(12)的前后方向伸展的凹槽部(12-1-1)、凸起部(12-1-2)和托板部(12-1-3);凹槽部(12-1-1)、凸起部(12-1-2)和托板部(12-1-3)在左右方向上按照從內向外的次序依次設置;凹槽部(12-1-1)的開ロ向上,凸起部(12-1-2)向上凸起,托板部(12-1-3)為板體,且凸起部(12-1-2)的上端面高于凹槽部(12-1-1)的上端面,凹槽部(12-1-1)的上端面高于托板部(12-1-3)的上端面;自發熱組件(13)的插座部(13-2)的插座基座(13-2-1)的卡接部(13-2-la)包括在左右方向上依次從內向外設置的凸出部(13-2-4)和插接槽(13-2-5);凸出部(13-2-4)按其所處的上下位置的不同而分為上凸出部(13-2-4a)和下凸出部(13-2-4b),插接槽(13-2-5)按照所處的上下位置的不同分為上插接槽(13-2-5a)和下插接槽(13-2-5b);自發熱組件(13)的插座部(13-2)由其插座基座(13-2-1)的卡接部(13-2-la)的上凸出部(13-2-4a)與上部主體(11)的左插接限位部(11-11)的凹槽部(11-1-1)相互間上下插接配合;自發熱組件(13)的插座部(13-2)由其插座基座(13-2-1)的卡接部(13-2-la)的上插接槽(13-2-5a)與上部主體(11)的左插接限位部(11-11)的凸出部(11-1-2)相互間上下插接配合;自發熱組件(13)的插座部(13-2)由其插座基座(13-2-1)的卡接部(13-2-la)的下凸出部(13-2-4b)與底板(12)的左插接支撐部(12-11)的凹槽部(12-1-1)相互插接配合;自發熱組件(13)的插座部(13-2)由其插座基座(13-2-1)的卡接部(13-2-la)的下插接槽(13-2-5b)與底板(12)的左插接支撐部(12-11)的凸起部(12-1-2)相互插接配合; 自發熱組件(13)的雙插頭部(13-3)的插頭基座(13-3-1)的卡接部(13-3-la)包括在左右方向上依次從內 向外設置的凸出部(13-3-4)和插接槽(13-3-5);凸出部(13-3-4)按其所處的上下位置的不同而分為上凸出部(13-3-4a)和下凸出部(13-3-4b),插接槽(13-3-5)按照所處的上下位置的不同分為稱為上插接槽(13-3-5a)和下插接槽(13-3-5b);自發熱組件(13)的雙插頭部(13-3)由其插頭基座(13-3-1)的卡接部(13-3-la)的上凸出部(13-3-4a)與上部主體(11)的右插接限位部(11-12)的凹槽部(11-1-1)相互間上下插接配合;自發熱組件(13)的雙插頭部(13-3)由其插頭基座(13-3-1)的卡接部(13-3-la)的上插接槽(13-3-5a)與上部主體(11)的右插接限位部(11-12)的凸出部(11-1-2)相互間上下插接配合;自發熱組件(13)的雙插頭部(13-3)由其插頭基座(13-3-1)的卡接部(13-3-la)的下凸出部(13-3-4b)與底板(12)的右插接支撐部(12-12)的凹槽部(12-1-1)相互插接配合;自發熱組件(13)的雙插頭部(13-3)由其插頭基座(13-3-1)的卡接部(13-3-la)的下插接槽(13-3-5b)與底板(12)的右插接支撐部(12-12)的凸起部(12-1-2)相互插接配合; 上述結構使得自發熱組件(13)的插座部(13-2)由其插座基座(13-2-1)的卡接部(13-2-la)卡接固定在上部主體(11)的左插接限位部(11-11)和底板(12)的左插接支撐部(12-11)之間,使得自發熱組件(13)的雙插頭部(13-3)由其插頭基座(13-3-1)的卡接部(13-3-la)卡接固定在上部主體(11)的右插接限位部(11-12)和底板(12)的右插接支撐部(12-12)之間; 當自發熱組件(13)的插座部(13-2)的插座基座(13-2-1)的插接孔部(13-2-lb)的軸線沿左右方向設置時,銅插針(13-2-3)的形狀呈直線形,雙插頭部(13-3)的銅套(13-3-3)的形狀也呈直線形,且插頭基座(13-3-1)的插頭(13-3-lb)的軸線也沿左右方向設置;;自發熱組件(13)的插座部(13-2)和雙插頭部(13-3)均不需設置所述第一銅構件至第四銅構件; 當自發熱組件(13)的插座部(13-2)的插座基座(13-2-1)的插接孔部(13-2-lb)的軸線沿前后方向設置時,插座部(13-2)還包括第一銅構件(13-2-3C)和第二銅構件(13-2-3d);火線銅插針(13-2-3a)和零線銅插針(13_2_3b)均朝向前后方向中的ー個方向同向設置,且插接孔部(13-2-lb)的插接孔的朝向與銅插針(13-2-3)的朝向相同,第一銅構件(13-2-3c)和第二銅構件(13-2-3d)均沿左右方向設置;插座部(13-2)的插座基座(13-2-1)的插接孔部(13-2-lb)的在左右方向的外側部位為向外凸出的第一插塊部位(13-2-lc),插座基座(13-2-1)的與插接孔部(13-2-lb)的朝向上的相鄰的部位處設有第一插槽部位(13-2-ld);雙插頭部(13-3)還包括第三銅構件(13-3-3C)和第四銅構件(13-3-3d);雙插頭部(13-3)的火線銅套(13-3-3a)和零線銅套(13_3_3b)均沿前后方向中的另ー個方向同向設置,該另ー個方向與銅插針(13-2-3)的朝向相対,且插頭(13-3-lb)的朝向與銅套(13-3-3)的朝向相同,第三銅構件(13-3-3C)和第四銅構件(13-3-3d)均沿左右方向設置;雙插頭部(13-3)的插頭基座(13-3-1)的插頭(13-3-lb)的在左右方向的外側部位為向外凸出的第二插塊部位(13-3-lc),插頭基座(13-3-1)的與插頭(13-3-lb)的朝向上的相鄰的部位處設有第二插槽部位(13-3-ld)。
10.根據權利要求4至6之一所述的防水式自發熱地板,其特征在于:插座部(13-2)的左部向上露出上部主體(11)的左插接限位部(11-11);雙插頭部(13-3)的右部向下露出底板(12)的右插接支撐部(12-12); 自發熱組件(13)的插座部(13-2)的插座基座(13-2-1)的插接孔部(13-2-lb)的軸線沿上下方向設置,插座部(13-2)還包括第一銅構件(13-2-3C)和第二銅構件(13-2-3d);火線銅插針(13-2-3a)和零線銅插針(13-2-3b)均朝向上下方向中的同一個方向,且插接孔部(13-2-lb)的插接孔的朝向與銅插針(13-2-3)的朝向相同,第一銅構件(13-2-3C)和第二銅構件(13-2-3d)均沿左右方向設置;雙插頭部(13-3)還包括第三銅構件(13-3-3C)和第四銅構件(13-3-3d);雙插頭部(13-3)的火線銅套(13-3-3a)和零線銅套(13_3_3b)均朝向上下方向中的另ー個方向,該另ー個方向與銅插針(13-2-3)的朝向相對,且插頭(13-3-lb)的朝向與銅套(1 3-3-3)的朝向相同,第三銅構件(13-3-3C)和第四銅構件(13-3-3d)均沿左右方向設置; 上部主體(11)的左插接限位部(11-11)包括均沿上部主體(11)的前后方向伸展的凹槽部(11-1-1)和凸出部(11-1-2);凹槽部(11-1-1)和凸出部(11-1-2)在左右方向上按照從內向外的次序依次設置;凹槽部(11-1-1)的開ロ向下,凸出部(11-1-2)向下凸起,且凹槽部(11-1-1)的下端面高于凸出部(11-1-2)的下端面; 上部主體(11)的右插接限位部(11-12)包括均沿上部主體(11)的前后方向伸展的凹槽部(11-1-1)、凸出部(11-1-2)和遮蓋部(11-1-3);凹槽部(11-1-1)、凸出部(11-1-2)和遮蓋部(11-1-3)在左右方向上按照從內向外的次序依次設置;凹槽部(11-1-1)的開ロ向下,凸出部(11-1-2)向下凸起,遮蓋部(11-1-3)為板體,且遮蓋部(11-1-3)的下端面高于凹槽部(11-1-1)的下端面,凹槽部(11-1-1)的下端面高于凸出部(11-1-2)的下端面;底板(12)的左插接支撐部(12-11)包括均沿底板(12)的前后方向伸展的凹槽部(12-1-1 )、凸起部(12-1-2)和托板部(12-1-3);凹槽部(12-1-1)、凸起部(12-1-2)和托板部(12-1-3)在左右方向上按照從內向外的次序依次設置;凹槽部(12-1 -1)的開ロ向上,凸起部(12-1 -2 )向上凸起,托板部(12-1-3)為板體,且凸起部(12-1-2)的上端面高于凹槽部(12-1-1)的上端面,凹槽部(12-1-1)的上端面高于托板部(12-1-3)的上端面; 底板(12)的右插接支撐部(12-12)包括均沿底板(12)的前后方向伸展的凹槽部(12-1-1)和凸起部(12-1-2);凹槽部(12-1-1)和凸起部(12-1-2)在左右方向上按照從內向外的次序依次設置;凹槽部(12-1-1)的開ロ向上,凸起部(12-1-2)向上凸起,且凸起部(12-1-2)的上端面高于凹槽部(12-1-1)的上端面; 自發熱組件(13)的插座部(13-2)的插座基座(13-2-1)的卡接部(13-2-la)包括在左右方向上依次從內向外設置的凸出部(13-2-4)和插接槽(13-2-5);凸出部(13-2-4)按其所處的上下位置的不同而分為上凸出部(13-2-4a)和下凸出部(13-2-4b),插接槽(13-2-5)按照所處的上下位置的不同分為上插接槽(13-2-5a)和下插接槽(13-2-5b);自發熱組件(13)的插座部(13-2)由其插座基座(13-2-1)的卡接部(13-2-la)的上凸出部(13-2-4a)與上部主體(11)的左插接限位部(11-11)的凹槽部(11-1-1)相互間上下插接配合;自發熱組件(13)的插座部(13-2)由其插座基座(13-2-1)的卡接部(13-2-la)的上插接槽(13-2-5a)與上部主體(11)的左插接限位部(11-11)的凸出部(11-1-2)相互間上下插接配合;自發熱組件(13)的插座部(13-2)由其插座基座(13-2-1)的卡接部(13-2-la)的下凸出部(13-2-4b)與底板(12)的左插接支撐部(12-11)的凹槽部(12-1-1)相互插接配合;自發熱組件(13)的插座部(13-2)由其插座基座(13-2-1)的卡接部(13-2-la)的下插接槽(13-2-5b)與底板(12)的左插接支撐部(12-11)的凸起部(12-1-2)相互插接配合; 自發熱組件(13)的雙插頭部(13-3)的插頭基座(13-3-1)的卡接部(13-3-la)包括在左右方向上依次從內向外設置的凸出部(13-3-4)和插接槽(13-3-5);凸出部(13-3-4)按其所處的上下位置的不同而分為上凸出部(13-3-4a)和下凸出部(13-3-4b),插接槽(13-3-5)按照所處的上下位置的不同分為稱為上插接槽(13-3-5a)和下插接槽(13-3-5b);自發熱組件(13)的雙插頭部(13-3)由其插頭基座(13-3-1)的卡接部(13-3-la)的上凸出部(13-3-4a)與上部主體(11)的右插接限位部(11-12)的凹槽部(11-1-1)相互間上下插接配合;自發熱組件(13)的雙插頭部(13-3)由其插頭基座(13-3-1)的卡接部(13-3-la)的上插接槽(13-3-5a)與上部主體(11)的右插接限位部(11-12)的凸出部(11-1-2)相互間上下插接配合;自發熱組件(13)的雙插頭部(13-3)由其插頭基座(13-3-1)的卡接部(13-3-la)的下凸出部(13-34b)與底板(12)的右插接支撐部(12-12)的凹槽部(12-1-1)相互插接配合;自發熱組件(13)的雙插頭部(13-3)由其插頭基座(13-3-1)的卡接部(13-3-la)的下插接槽(13-3-5b)與底板 (12)的右插接支撐部(12-12)的凸起部(12-1-2)相互插接配合; 上述結構使得自發熱組件(13)的插座部(13-2)由其插座基座(13-2-1)的卡接部(13-2-la)卡接固定在上部主體(11)的左插接限位部(11-11)和底板(12)的左插接支撐部(12-11)之間,使得自發熱組件(13)的雙插頭部(13-3)由其插頭基座(13-3-1)的卡接部(13-3-la)卡接固定在上部主體(11)的右插接限位部(11-12)和底板(12)的右插接支撐部(12-12)之間。
11.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防水式自發熱地板,其特征在干:自發熱組件(13)的插座部(13-2)還包括2個卡接孔部,2個卡接孔部按其所處的前后位置的不同而分為第一卡接孔部(13-2-8)和第二卡接孔部(13-2-9);第一^Ni孔部(13-2-8)和第二卡接孔部(13-2-9)均為設有截面呈“L”形的孔的部位,其所述“L”形的孔的ー個開ロ向左,另ー個開ロ向上;自發熱組件(13)的雙插頭部(13-3)還包括2個卡接孔部;該2個卡接孔部按其所處的前后位置的不同而分為第三卡接孔部(13-3-8)和第四卡接孔部(13-3-9);第三卡接孔部(13-3-8)和第四卡接孔部(13-3-9)均為設有截面呈“L”形的孔的部位,其所述“L”形的孔的一個開ロ向右,另ー個開ロ向上。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防水式自發熱地板,包括地板主體和自發熱組件,地板主體包括上部主體和底板,地板主體由上部主體的下端面粘結固定在底板的上端面上,且上部主體和底板之間構成有內部腔體;其要點是所述地板主體的左右兩側均設有屬于自發熱組件的供電插接件;自發熱組件為防水式電熱組件,自發熱組件的電熱片設置在下部主體和上部面板之間的內部腔體中;插座部是使用時能與相應的相鄰的防水式自發熱地板的自發熱組件的雙插頭部相互插接固定電連接、且相互密封的防水連接部件;雙插頭部是使用時能與相應的相鄰的防水式自發熱地板的自發熱組件的插座部相互插接固定電連接、且相互密封的防水連接部件。
文檔編號F24D13/02GK103096531SQ20121058396
公開日2013年5月8日 申請日期2011年8月15日 優先權日2011年7月29日
發明者葛林, 葛鑫琰 申請人:葛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