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立式空調器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4709877閱讀:279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立式空調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空調技術領域,具體而言,涉及一種立式空調器。
背景技術
目前立式空調器普遍采用雙風機的方式進行導風,這種方式一般將立式空調器的通風通道一分為二,兩個風機設置在不同的通道空間內進行導風,這樣雖然增加了出風速率,但是由于一分為二的通風通道的出風量有限,導致空調器第二風口的出風量小、出風強度小并且送風距離短。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種立式空調器,以解決現有技術中立式空調器第二風口的出風量小、出風強度小并且送風距離短的問題。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個方面,提供了一種立式空調器,包括殼體,殼體的第一端設置有第一風口、第二端設置有第二風口,殼體的內部設置有連通第一風口和第二風口之間的通風通道;換熱器,設置在通風通道中;第一風機,設置在通風通道靠近第一風口的一端;第二風機,設置在通風通道靠近第二風口的另一端。進一步地,換熱器包括依次連接的多組換熱板,換熱器呈多邊棱柱狀。進一步地,換熱器呈圓筒狀。進一步地,第一風機和第二風機均為離心式風機或軸流式風機或混流式風機。進一步地,立式空調器還包括固定板,固定板安裝在通風通道靠近第一風口的一端,換熱器固定連接在固定板上。進一步地,固定板的中部設置有用于進風的通孔,固定板的邊緣密封連接在殼體的內壁上。進一步地,固定板通過固定架固定連接在殼體的內壁上,固定板的邊緣與殼體的內壁之間具有用于進風的間隙。進一步地,固定板為板式換熱器。進一步地,殼體呈筒狀,第一風口設置在殼體的側壁上或者設置在殼體的端壁上。進一步地,第一風口為進風口,第二風口為出風口。進一步地,第三風口為進風口,第一風口和/或第二風口為出風口。應用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立式空調器包括殼體,殼體的第一端設置有第一風口、第二端設置有第二風口,殼體的內部設置有位于第一風口和第二風口之間的通風通道;換熱器,沿縱向延伸地設置在通風通道中;第一風機,設置在通風通道靠近第一風口的一端;第二風機,設置在通風通道靠近第二風口的一端。當空調器運轉時,空氣從第一風口進入殼體內部后經第一風機流進通風通道,在進入換熱器前第一風機的導風作用給空氣一個正壓力,空氣可流進換熱器的部分進行換熱,與此同時第二風機也在進行導風,使整個通風通道的空氣流動加快,使更多的空氣進入空調器,這樣有效地增加了空調器的出風風量、由于第二風機的導風作用也使出風強度更大且送風距離更遠,充分發揮出雙風機進行導風的優勢。

構成本申請的一部分的說明書附圖用來提供對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理解,本實用新型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圖I示出了本實用新型的立式空調器的第一實施例的內部結構示意圖;圖2示出了圖I的立式空調器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圖3示出了本實用新型的立式空調器的第二實施例的內部結構示意圖;圖4示出了本實用新型的立式空調器的第三實施例的內部結構示意圖;圖5示出了本實用新型的立式空調器的第四實施例的內部結構示意圖;圖6示出了圖5的立式空調器的俯視結構示意圖;圖7示出了本實用新型的立式空調器的第五實施例的內部結構示意圖;圖8示出了圖7的立式空調器的外部結構示意圖;圖9示出了本實用新型的立式空調器的第六實施例的內部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需要說明的是,在不沖突的情況下,本申請中的實施例及實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組合。下面將參考附圖并結合實施例來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本實用新型提供了立式空調器的第一實施例,具體參見圖I和圖2,本實施例的立式空調器包括殼體10、換熱器20、第一風機31以及第二風機32,殼體10的第一端設置有第一風口 11、第二端設置有第二風口 12,殼體10的內部設置有位于第一風口 11和第二風口12之間的通風通道13,換熱器20沿縱向延伸地設置在通風通道13中,第一風機31設置在通風通道13靠近第一風口 11的一端,第二風機32設置在通風通道13靠近第二風口 12的另一端。其中,本實施例中的第一風口 11為進風口,第二風口 12為出風口。當空調器運轉時,空氣從第一風口進入殼體內部后經第一風機流進通風通道,在進入換熱器前第一風機的導風作用給空氣一個正壓力,空氣可流進換熱器的部分進行換熱,與此同時第二風機也在進行導風,使整個通風通道的空氣流動加快,使更多的空氣進入空調器,這樣有效地增加了空調器的出風風量、由于第二風機的導風作用也使出風強度更大且送風距離更遠,充分發揮出雙風機進行導風的優勢。換熱器20包括依次連接的多組換熱板,換熱器20呈多邊棱柱狀。第一風機31和第二風機32均為離心式風機。立式空調器還包括固定板40,固定板40安裝在通風通道13靠近第一風口 11的一端,換熱器20固定連接在固定板40上。固定板40通過固定架固定連接在殼體10的內壁上,固定板40的邊緣與殼體10的內壁之間具有用于進風的間隙。殼體10呈筒狀,第一風口 11設置在殼體10的側壁上。本實施例的換熱器20為多邊棱柱狀,這樣有效地增加了換熱器與空氣接觸的面積,增加了換熱效率。而且,空氣從第一風口進入空調器內后,經過第一風機31的導風后,空氣由固定板40與殼體10之間的間隙進入通風通道13中,即空氣從換熱器20的四周流進換熱器的內部進行交叉換熱,具體的風向流動可以參見圖I和圖2中的風向箭頭,這樣充分的利用了換熱器有限的換熱面積進行最大程度化的換熱,大大提高了換熱效率。其中,需要說明的是,在其他未示出的實施例中,換熱器20也可以呈圓筒狀,技術效果與多變棱柱狀的效果相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立式空調器的第二實施例,具體參見圖3,本實施例的立式空調器包括殼體10、換熱器20、第一風機31以及第二風機32,本實施例的立式空調器的結構與第一實施例的立式空調器的結構基本一致,第二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的立式空調器區別僅在于,第一風機31和 第二風機32均為軸流式風機。本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的技術效果基本相同,此處不再贅述。本實用新型提供了立式空調器的第三實施例,具體參見圖4,本實施例的立式空調器的結構與第一實施例的立式空調器的結構基本一致,第三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的立式空調器區別僅在于,第一風機31和第二風機32均為混流式風機。本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的技術效果基本相同,此處不再贅述。本實用新型提供了立式空調器的第四實施例,具體參見圖5和圖6,本實施例的立式空調器的結構與第一實施例的立式空調器的結構基本一致,第四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的立式空調器區別僅在于,立式空調器的固定板40的中部設置有用于進風的通孔,固定板40的邊緣密封連接在殼體10的內壁上。空氣從第一風口進入空調器內后,經過第一風機31的導風后,空氣由固定板40的通孔通風通道13中,即空氣從換熱器20的中間流進換熱器的內部進行交叉換熱,空氣沖換熱器20的中間向換熱器20的四周進行流動,具體的風向流動可以參見圖5和圖6中的風向箭頭,這樣充分的利用了換熱器有限的換熱面積進行最大程度化的換熱,大大提高了換熱效率。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了立式空調器的第五實施例,具體參見圖7和圖8,本實施例的立式空調器的結構與第一實施例的立式空調器的結構基本一致,第五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的立式空調器區別僅在于,殼體10呈筒狀,第一風口 11設置殼體10的端壁上,立式空調器還設置有用于支撐殼體的底座,第一風口 11位于殼體靠近底座的一端,第一風口 11沿殼體的周向延伸設置,本實施例的技術效果與第一實施例基本相同,此處不再贅述。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了立式空調器的第六實施例,具體參見圖9,本實施例的立式空調器的結構與第一實施例的立式空調器的結構基本一致,第五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的立式空調器區別僅在于,殼體10還包括設置在殼體10中部的第三風口 14,第三風口 14與通風通道13連通。本實施例中的第三風口 14為進風口,而第一風口和第二風口為出風口,空氣從第三風口 14進入通風通道13中,然后從第一風口和第二風口出風。如此設置,可以使得空調器的從上下出風,可以更快地調節空調使用環境的溫度、濕度等調節因素,提升空調使用的舒適度。需要說明的是,在其他未示出的實施例中,第一風口或者第二風口出風也可以滿足上述的技術效果。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實用新型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1.一種立式空調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殼體(10),所述殼體(10)的第一端設置有第一風口(11)、第二端設置有第二風口(12),所述殼體(10)的內部設置有連通所述第一風口(11)和所述第二風口(12)之間的通風通道(13); 換熱器(20),設置在所述通風通道(13)中; 第一風機(31),設置在所述通風通道(13 )靠近所述第一風口( 11)的一端; 第二風機(32),設置在所述通風通道(13)靠近所述第二風口(12)的另一端。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立式空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換熱器(20)包括依次連接的多組換熱板,所述換熱器(20)呈多邊棱柱狀。
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立式空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換熱器(20)呈圓筒狀。
4.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立式空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風機(31)和第二風機(32)均為離心式風機或軸流式風機或混流式風機。
5.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立式空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殼體(10)包括設置在所述殼體(10)中部的第三風口( 14),所述第三風口( 14)與所述通風通道(13)連通。
6.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立式空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立式空調器還包括固定板(40 ),所述固定板(40 )安裝在所述通風通道(13)靠近所述第一風口( 11)的一端,所述換熱器(20)固定連接在所述固定板(40)上。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立式空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40)的中部設置有用于進風的通孔,所述固定板(40)的邊緣密封連接在所述殼體(10)的內壁上。
8.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立式空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40)通過固定架固定連接在所述殼體(10)的內壁上,所述固定板(40)的邊緣與所述殼體(10)的內壁之間具有用于進風的間隙。
9.根據權利要求6至8中任一項所述的立式空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40)為板式換熱器。
10.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立式空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殼體(10)呈筒狀,所述第一風口(11)設置在所述殼體(10)的側壁上或者設置在所述殼體(10)的端壁上。
11.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立式空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風口(11)為進風口,所述第二風口(12)為出風口。
12.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立式空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風口(14)為進風口,所述第一風口(11)和/或第二風口(12)為出風口。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旨在提供了一種立式空調器,包括殼體(10),殼體(10)的第一端設置有第一風口(11)、第二端設置有第二風口(12),殼體(10)的內部設置有連通第一風口(11)和第二風口(12)之間的通風通道(13);換熱器(20),設置在通風通道(13)中;第一風機(31),設置在通風通道(13)靠近第一風口(11)的一端;第二風機(32),設置在通風通道(13)靠近第二風口(12)的一端。本實用新型有效地解決了現有技術中立式空調器第二風口的出風量小、出風強度小并且送風距離短的問題。
文檔編號F24F1/00GK202734076SQ201220459519
公開日2013年2月13日 申請日期2012年9月10日 優先權日2012年9月10日
發明者張輝, 陳紹林, 劉北泉, 陳誠, 金海元 申請人: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