烤盤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烤盤,所述烤盤包括用于煎烤食物的烤盤本體(1)、烤盤還包括安裝在烤盤本體(1)一側并具有出風口的吹風裝置(2),以及至少一個安裝在烤盤本體(1)上與吹風裝置(2)相對的一側的冷凝裝置(3);烤盤本體(1)具有煎烤面(11);出風口凸設于煎烤面(11);烤盤本體(1)工作時產生的油煙沿出風口的氣流流動方向吹向冷凝裝置(3)進行冷卻以形成油滴。實施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所述烤盤采用吹風裝置以及冷凝裝置的結構,其結構簡單,烤盤工作時產生的油煙通過吹風裝置吹向冷凝裝置進行冷卻并最終凝結成油滴,從而能夠有效地減少油煙的排放,以達到健康和環保的目的。
【專利說明】烤盤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家用電器【技術領域】,更具體地說,涉及一種烤盤。
【背景技術】
[0002]人們常將牛排、雞塊、魚等食物放在烤盤上進行煎烤,而在煎烤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油煙。現有技術中的烤盤,其在煎烤過程中產生的油煙往往是直接排放到大氣中,從而對環境造成污染;再者,煎烤過程中產生的油煙對于正在使用烤盤的用戶而言,吸入油煙會影響身體健康。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針對現有技術的上述烤盤在煎烤過程中產生的油煙污染環境且影響用戶的身體健康的缺陷,提供一種在煎烤過程中能夠減少油煙產生的烤盤。
[0004]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構造一種烤盤,包括用于煎烤食物的烤盤本體;所述烤盤本體具有煎烤面;其特征在于:所述烤盤還包括安裝在所述烤盤本體一側并具有出風口的吹風裝置,以及至少一個安裝在所述烤盤本體上與所述吹風裝置相對的一側的冷凝裝置;所述出風口凸設于所述煎烤面;所述烤盤本體工作時產生的油煙沿所述出風口的氣流流動方向吹向所述冷凝裝置進行冷卻以形成油滴。
[0005]在本實用新型所述的烤盤中,所述吹風裝置包括安裝在所述烤盤本體上的送風機,以及連接在所述送風機上的送風管;所述送風管上開設有可用于上下擺動送風的所述出風口 ;所述出風口與所述冷凝裝置的位置相對。
[0006]在本實用新型所述的烤盤中,所述吹風裝置還包括沿所述出風口依次排列的多個葉片;多個所述葉片可同向左右擺動地安裝在所述出風口的兩相對的側壁上;所述側壁與所述煎烤面相互平行。
[0007]在本實用新型所述的烤盤中,所述送風機設置有兩個;兩個所述送風機分別安裝在所述烤盤本體底部,每一所述送風機均與所述送風管相連通。
[0008]在本實用新型所述的烤盤中,所述冷凝裝置可拆卸地安裝在所述烤盤本體一側。
[0009]在本實用新型所述的烤盤中,所述冷凝裝置包括可拆卸地安裝在所述烤盤本體一側的冷凝箱、安裝在所述冷凝箱上的固定支架、安裝在所述固定支架上并與所述冷凝箱貼合的冷凝片,以及放置在所述冷凝箱內的冷卻液;所述冷凝片與所述吹風裝置的位置相對。
[0010]在本實用新型所述的烤盤中,所述烤盤還包括可拆卸地安裝在所述烤盤本體上與所述吹風裝置相對的一側的集油容器;所述冷凝裝置放置在所述集油容器中。
[0011]在本實用新型所述的烤盤中,所述集油容器包括向上開口的容器本體,以及若干個設置在所述容器本體底部內壁上并用于支撐所述冷凝裝置的支撐條。
[0012]實施本實用新型的烤盤,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所述烤盤采用吹風裝置以及冷凝裝置的結構,其結構簡單,烤盤工作時產生的油煙通過吹風裝置吹向冷凝裝置進行冷卻并最終凝結成油滴,從而能夠有效地減少油煙的排放,以達到健康和環保的目的;再者,吹風裝置工作時可產生上下和/或左右擺動的風向,能夠提高冷凝裝置冷卻油煙的效果,從而進一步減少油煙的排放。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3]下面將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附圖中:
[0014]圖1是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提供的烤盤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0015]圖2是圖1所示的烤盤的另一立體結構示意圖;
[0016]圖3是圖1所示的烤盤的底部結構示意圖;
[0017]圖4是圖1所示的烤盤中的冷凝裝置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0018]圖5是圖1所示的烤盤中的烤盤本體與集油盤拆分時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9]為了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現對照附圖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
[0020]如圖1、圖2以及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提供一種烤盤,其包括烤盤本體1、吹風裝置2、冷凝裝置3以及集油容器4。所述烤盤為電熱烤盤,即通過電能提供煎烤食物時所需的熱量。烤盤本體I用于煎烤食物。吹風裝置2安裝在烤盤本體I的一側,且吹風裝置2的出風口凸設于煎烤面11。冷凝裝置3安裝在烤盤本體I上與吹風裝置2相對的一側,且該冷凝裝置3至少設置有一個。當烤盤本體I對食物進行煎烤時,產生的油煙在吹風裝置2的作用下沿著出風口的氣流流動方向吹向冷凝裝置3,此時冷凝裝置3對油煙進行冷卻使得油煙凝結形成油滴。當油滴越積越大時,油滴在重力的作用下向下滴落至集油容器4中。所述烤盤采用上述吹風裝置2以及冷凝裝置3的結構,其結構簡單,能夠有效地減少油煙的排放,從而達到健康和環保的目的。
[0021]具體地,如圖1以及圖2所示,烤盤本體I大致為方形結構,其具有放置待煎烤食物的煎烤面11,該煎烤面11設置在烤盤本體I的頂部。烤盤本體I的一側邊設置有用于控制烤盤本體I運作的旋鈕12,通過打開或關閉該旋鈕12即可控制烤盤本體I的運作。吹風裝置2安裝在烤盤本體I的一側,本實施例中,吹風裝置2安裝在烤盤本體I上與旋鈕12的安裝位置相鄰的一側邊。冷凝裝置3安裝在烤盤本體I上與吹風裝置2相對的一側,也即旋鈕12安裝在烤盤本體I上位于吹風裝置2與冷凝裝置3之間的側邊上。
[0022]如圖2以及圖3并參閱圖1所示,吹風裝置2用于吹風,使得烤盤本體I煎烤食物時產生的油煙朝向冷凝裝置3流動。該吹風裝置2包括送風機21、送風管22以及葉片23。送風機21工作時吹出風,并通過送風管22吹向冷凝裝置3。本實施例中,送風機21設置有兩個,兩個送風機21相對地設置在送風管22的兩端,且兩個送風機21分別嵌入安裝在烤盤本體I的底部,以提高所述烤盤的整體結構的緊湊性。
[0023]如圖2以及圖3所示,送風管22大致為長條形結構,其安裝在烤盤本體I的側邊,且送風管22的長度大致與烤盤本體I的側邊長度相等。該送風管22連接在送風機21上,使得送風機21吹出的風通過該送風管22排出。送風管22的出風口(未標號)沿送風管22的長度方向開設,且該出風口與冷凝裝置3的位置相對,也即該出風口與冷凝裝置3位于烤盤本體I相對設置的兩側邊上。再者,該送風管22的出風口凸設于煎烤面11,也即該出風口位于煎烤面11的上方,采用此結構,能夠較為有效地將烤盤本體I煎烤食物時產生的油煙吹向冷凝裝置3。優選地,送風管22的出風口可用于上下擺動送風,可以增大送風管22中吹出的風的流向范圍,進而能夠將更大區域內的油煙吹向冷凝裝置3,從而進一步提高所述烤盤處理油煙的效果。
[0024]如圖2所示,葉片23用于使得送風管22的出風口能夠實現左右擺動送風,該葉片23設置有多個,多個葉片23可同向左右擺動地安裝在出風口的兩相對的側壁上,該側壁與煎烤面11相互平行。采用此結構同樣可以增大送風管22中吹出的風的流向范圍,進而能夠將更大區域內的油煙吹向冷凝裝置3,從而進一步提高所述烤盤處理油煙的效果。本實施例中,吹風裝置2還包括分別控制送風機21運作、控制送風管22的出風口上下擺動,以及控制葉片23左右擺動的控制開關24,該控制開關24安裝在烤盤本體I上設置有旋鈕12的側邊上。該控制開關24可以同時控制送風管22的出風口上下擺動送風以及左右擺動送風,也可以單獨控制送風管22的出風口上下擺動送風或者單獨控制送風管22的出風口左右擺動送風。優選地,所述烤盤煎烤食物時,同時啟動送風管22的出風口上下擺動送風以及左右擺動送風,此時所述烤盤處理油煙的效果最佳。具體的如何控制送風管22的出風口上下送風和左右擺動送風是本領域的慣用手段,所以不做詳細描述。
[0025]如圖4并參閱圖1、圖2以及圖3所示,冷凝裝置3用于將烤盤本體I煎烤食物時產生的油煙進行冷卻,以達到處理油煙的效果。該冷凝裝置3包括冷凝箱31、固定支架32、冷凝片33、開口蓋34以及冷卻液(未圖示);該冷卻液可選用水或任何有冷卻作用的水。冷凝箱31大致為長方體結構,其長度大致與烤盤本體I的側邊長度相等。該冷凝箱31放置在集油容器4中,使得油煙冷卻后形成的油滴可滴落至集油容器4中進行收集。
[0026]如圖4并參閱圖1、圖2以及圖3所示,固定支架32與冷凝箱31 —側面的外形相適配,其用于固定冷凝片33。該固定支架32安裝在冷凝箱31上與吹風裝置2相對的側邊。優選地,固定支架32的頂端向靠近烤盤本體I的一側彎折,采用此結構能夠使得冷凝裝置3冷卻更大區域內的油煙。冷凝片33大致為長方形的片狀結構,其安裝在固定支架32的中間位置處并與冷凝箱31的表面相互貼合。冷卻液放置在冷凝箱31內,開口蓋34密封設置在冷凝箱31的頂部,當需要加入冷卻液時,打開開口蓋34即可將冷卻液放入冷凝箱31內。本實施例中,冷凝箱31的頂部開設有用于放入冷卻液的開口(未標號),開口蓋34安裝在冷凝箱31的頂部,可拉起打開該開口或者關閉密封該開口。
[0027]如圖4并參閱圖1、圖2以及圖3所示,本實施例中,使用上述冷凝裝置3時,可采用將冷卻液注入冷凝箱31內用于實現對油煙的冷卻,也可將水注入冷凝箱31內,再將冷凝裝置3放入冰箱冷凍之后用于實現對油煙的冷卻。本實施例中,為了便于將冷凝裝置3放入冰箱內冷凍,優選地,冷凝裝置3設置有兩個,兩個冷凝裝置3并列地放置在集油容器4內,兩個冷凝裝置3組合形成的長度大致與烤盤本體I的側邊長度相等。與采用一個冷凝裝置3相比,達到同等的冷卻效果,采用兩個冷凝裝置3能夠減小單個冷凝裝置3的尺寸,從而能夠節省冰箱的冷藏空間。再者,采用兩個冷凝裝置3的結構還能夠便于冷凝裝置3與集油容器4的拆卸和組裝。在本實用新型的其它實施例中,冷凝裝置3的數量亦可以有其它的選擇,例如三個或四個等。
[0028]如圖5并參閱圖1、圖2以及圖3所示,集油容器4用于收集冷凝裝置3冷卻油煙形成的油滴。該集油容器4包括容器本體41、支撐條42以及滑動件43。容器本體41大致為長方體結構,其內部形成有用于收集油滴的容納槽(未標號),該容納槽的開口向上設置。該容器本體41可拆卸地安裝在烤盤本體I的側邊,當容納槽內的油滴收集到一定量時,通過拆卸容器本體41即可對油滴進行清洗。冷凝裝置3放置在該容納槽中,由于冷凝裝置3與容納槽之間沒有連接結構,拆卸和組裝冷凝裝置3時較為簡便。在本實用新型的其它實施例中,冷凝裝置3與容納槽之間可以安裝有卡扣連接結構,以實現兩者的穩固連接。支撐條42設置有若干個,若干個支撐條42等距地設置在容器本體41的底部內壁上,也即支撐條42由容器本體41的底部內壁向上延伸。該支撐條42用于支撐冷凝裝置3,更加利于冷凝裝置3的組裝和拆卸。滑動件43凸設于容器本體41的側面上,相應地烤盤本體I上開設有與該滑動件43相適配的滑動槽(未圖示),采用滑動件43與滑動槽的結構即可實現容器本體I可拆卸地安裝在烤盤本體I上。在本實用新型的其它實施例中,容器本體41與烤盤本體I還可采用卡扣連接等可拆卸連接結構。本實施例中,支撐條42、滑動件43以及容器本體41三者一體成型。
[0029]如圖4并參閱圖1所示,組裝上述烤盤時,首先將吹風裝置2安裝在烤盤本體I的側邊,將集油容器4安裝在烤盤本體I上與吹風裝置2相對的側邊。然后將兩個冷凝裝置3并排地放置在集油容器4中。
[0030]使用上述烤盤時,由于所述烤盤采用吹風裝置2以及冷凝裝置3的結構,其結構簡單,烤盤工作時產生的油煙通過吹風裝置2吹向冷凝裝置3進行冷卻并最終凝結成油滴,從而能夠有效地減少油煙的排放,以達到健康和環保的目的;再者,吹風裝置2工作時可產生上下和/或左右擺動的風向,能夠提高冷凝裝置冷卻油煙的效果,從而進一步減少油煙的排放。
[0031]上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進行了描述,但是本實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體實施方式】,上述的【具體實施方式】僅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的啟示下,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宗旨和權利要求所保護的范圍情況下,還可做出很多形式,這些均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烤盤,包括用于煎烤食物的烤盤本體(I);所述烤盤本體(I)具有煎烤面(11);其特征在于:所述烤盤還包括安裝在所述烤盤本體(I) 一側并具有出風口的吹風裝置(2),以及至少一個安裝在所述烤盤本體(I)上與所述吹風裝置(2)相對的一側的冷凝裝置(3);所述出風口凸設于所述煎烤面(11);所述烤盤本體(I)工作時產生的油煙沿所述出風口的氣流流動方向吹向所述冷凝裝置(3 )進行冷卻以形成油滴。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烤盤,其特征在于:所述吹風裝置(2)包括安裝在所述烤盤本體(I)上的送風機(21),以及連接在所述送風機(21)上的送風管(22);所述送風管(22)上開設有可用于上下擺動送風的所述出風口 ;所述出風口與所述冷凝裝置(3)的位置相對。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烤盤,其特征在于:所述吹風裝置(2)還包括沿所述出風口依次排列的多個葉片(23);多個所述葉片(23)可同向左右擺動地安裝在所述出風口的兩相對的側壁上;所述側壁與所述煎烤面(11)相互平行。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烤盤,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風機(21)設置有兩個;兩個所述送風機(21)分別安裝在所述烤盤本體(I)底部,每一所述送風機(21)均與所述送風管(22)相連通。
5.根據權利要求1?4任一項所述的烤盤,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裝置(3)可拆卸地安裝在所述烤盤本體(I) 一側。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烤盤,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裝置(3)包括可拆卸地安裝在所述烤盤本體(I) 一側的冷凝箱(31)、安裝在所述冷凝箱(31)上的固定支架(32)、安裝在所述固定支架(32)上并與所述冷凝箱(31)貼合的冷凝片(33),以及放置在所述冷凝箱(31)內的冷卻液;所述冷凝片(33)與所述吹風裝置(2)的位置相對。
7.根據權利要求1?4任一項所述的烤盤,其特征在于:所述烤盤還包括可拆卸地安裝在所述烤盤本體(I)上與所述吹風裝置(2)相對的一側的集油容器(4);所述冷凝裝置(3 )放置在所述集油容器(4 )中。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烤盤,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油容器(4)包括向上開口的容器本體(41 ),以及若干個設置在所述容器本體(41)底部內壁上并用于支撐所述冷凝裝置(3 )的支撐條(42)。
【文檔編號】F24C15/20GK203693373SQ201320784992
【公開日】2014年7月9日 申請日期:2013年12月2日 優先權日:2013年12月2日
【發明者】梁志華, 馮志聰, 劉偉雄 申請人:新瑪德制造廠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