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公開的實施例涉及一種用于形成空調的吸入口的吸入板和蓋構件。
背景技術:
空調是這樣一種設備,其包括壓縮機、冷凝器、膨脹閥、蒸發器、鼓風扇等,并利用冷卻循環來控制室內溫度、室內濕度、室內空氣流動等。空調可被分成:分體式空調,包括設置在室內的室內單元和設置在室外的室外單元;以及一體式空調,包括設置在單個殼體中的室內單元和室外單元兩者。
空調的室內單元包括:換熱器,使制冷劑與空氣進行熱交換;鼓風扇,使空氣運動;以及馬達,驅動鼓風扇以冷卻或加熱房間。
空調的室內單元吸入室內空氣以利用換熱器執行熱交換并排放熱交換后的空氣。這里,過濾器可設置在空氣經其被吸入的吸入口中,以便排放、吸入和排放新鮮空氣。
用戶可通過定期清洗過濾器來保持室內空氣的清潔狀態,通過使設置吸入口的吸入板分離以將過濾器移到空調的外部來清洗過濾器。
特別是在天花板嵌入式空調的情況下,用戶難以使設置在高處的吸入板分離。
技術實現要素:
因此,本公開的一方面在于提供一種允許用戶容易地分離吸入板的空調。
本公開的另一方面在于提供一種允許用戶容易地結合蓋構件的空調。
本公開的另一方面在于提供一種包括圓形過濾器的空調。
本公開的其他方面將在下面的描述中進行部分闡述,部分將通過描述而顯而易見或者可通過本公開的實踐而了解。
根據本公開的一方面,一種空調包括:殼體;換熱器,設置在殼體的內部;以及吸入板,包括吸入口并具有圓形形狀。這里,吸入板被構造成沿著吸入板的圓周方向相對于殼體旋轉,并且與殼體可分離地結合。
吸入板可包括結合構件,結合構件設置在吸入板的一側以被插入到殼體中并與殼體結合,殼體可包括結合部,結合部支撐插入到殼體中的結合構件。
多個這樣的結合構件可沿吸入板的圓周方向布置,并且多個這樣的結合部可對應于多個結合構件設置。
結合構件可包括:引導表面,將結合構件引導至結合部,并包括彎曲表面;和插入突起,從引導表面的一側突出并被結合部支撐。
在吸入板的設置有結合構件的側部上可設置與吸入板可分離地結合的過濾器,結合構件還可包括支撐過濾器的至少一側的鉤。
結合部可包括:引導槽,引導結合構件的插入和退出;插入槽,結合構件被插入到插入槽中;和支撐臺階,支撐插入的結合構件。
殼體可包括:上殼體,覆蓋換熱器;下殼體,設置在換熱器的一側。下殼體可包括:第一下殼體,包括與換熱器相鄰的一側;第二下殼體,設置在第一下殼體的另一側上。引導槽可設置在第二下殼體中,插入槽和支撐臺階可設置在第一下殼體中。
空調還可包括支撐單元,支撐單元包括連接構件,連接構件將吸入板的一側與殼體的一側連接,以在吸入板與殼體分離時使吸入板與殼體間隔開的同時支撐吸入板。
空調還可包括支撐單元,支撐單元包括:連桿構件,將吸入板與殼體連接,以在吸入板與殼體分離時使吸入板與殼體間隔開的同時支撐吸入板;滑動狹槽,設置在吸入板和殼體中的每個中,以允許連桿構件的兩端相對于吸入板和殼體滑動。
殼體可以以圓柱形形狀設置。換熱器可以以環形形狀設置。殼體可包括排放口,排放口位于殼體的內周表面和換熱器的外周表面之間,并具有圓弧形狀。吸入板可沿徑向方向設置在排放口的內部。
根據本公開的另一方面,一種空調包括:殼體,具有圓柱形形狀;換熱器,設置在殼體的內部;排水托盤,被設置為收集由換熱器產生的冷凝水;和蓋構件,覆蓋殼體的外緣并包括圓形開口。這里,蓋構件與殼體和排水托盤中的至少一個結合,并被設置為沿圓周方向相對于殼體可旋轉。
殼體可包括從殼體的外周表面向外突出的第一裝配部,排水托盤可包括從排水托盤的外周表面向外突出的第二裝配部,第一裝配部和第二裝配部設置在對應的位置以彼此疊置。凹入部可形成在第一裝配部和第二裝配部中的 至少一個中,以沿殼體的軸向方向成凹形。
蓋構件可包括結合鉤,結合鉤能夠與第一裝配部和第二裝配部中的至少一個鉤結合。凹入部可具有比結合鉤的寬度大的寬度。蓋構件可旋轉得與凹入部的寬度和結合鉤的寬度之差一樣多,以控制間隙。
蓋構件可包括結合狹槽,結合狹槽包括沿圓形開口的圓周方向延伸的縱向部。蓋構件可與第一裝配部和第二裝配部中的至少一個結合,然后可旋轉得與縱向部的長度一樣多以控制間隙。
蓋構件可沿殼體的圓周方向旋轉,并可由第一裝配部和第二裝配部中的至少一個支撐。
沿蓋構件的徑向方向向內突出的結合突起可設置在蓋構件的內周表面上,當結合突起設置在與第一裝配部和第二裝配部疊置的位置時,結合突起可由第一裝配部和第二裝配部中的至少一個支撐并與其結合。
蓋構件還可包括輔助結合突起,輔助結合突起沿蓋構件的徑向方向向內突出,以在由第一裝配部和第二裝配部中的至少一個支撐時與凹入部的一側結合。
蓋構件可從不同形狀的蓋構件中進行選擇,凹入部與選擇的蓋構件結合。
選擇的蓋構件可包括與凹入部結合的結合鉤,凹入部可具有比結合鉤的寬度大的寬度,以控制間隙。
選擇的蓋構件可包括:結合突起,由第一裝配部和第二裝配部中的至少一個支撐;輔助結合突起,與凹入部結合以限制蓋構件的旋轉。
附圖說明
通過下面結合附圖對實施例進行的描述,本公開的這些和/或其他方面將變得明顯和更加容易理解,在附圖中:
圖1是根據本公開的一個實施例的空調的室內單元的透視圖;
圖2是示出沿圖1中示出的I-I線截取的部分的剖視圖;
圖3是根據本公開的一個實施例的空調的分解透視圖;
圖4是示出根據本公開的一個實施例的空調的第二下殼體被移除的狀態的后視圖;
圖5是圖2中示出的部分的放大視圖;
圖6是示出根據本公開的一個實施例的空調的分離的吸入板的形狀的視 圖;
圖7是根據本公開的一個實施例的移除了吸入板的空調的后視圖;
圖8是根據本公開的一個實施例的空調的吸入板的俯視圖;
圖9是根據本公開的一個實施例的空調的結合構件的視圖;
圖10是示出根據本公開的一個實施例的空調的過濾器與結合構件結合的狀態的視圖;
圖11是根據本公開的一個實施例的空調的結合部的視圖;
圖12是根據本公開的一個實施例的空調的下殼體的分解透視圖;
圖13是根據本公開的一個實施例的空調的支撐單元的視圖;
圖14是根據本公開的另一實施例的空調的支撐單元的分解透視圖;
圖15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據本公開的另一實施例的空調的側部剖視圖;
圖16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據本公開的另一實施例的空調的吸入板與殼體結合的狀態的側部剖視圖;
圖17是根據本公開的另一實施例的空調的支撐單元的分解透視圖;
圖18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據本公開的另一實施例的空調的吸入板在分離時的側部剖視圖;
圖19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據本公開的另一實施例的空調的吸入板在結合時的側部剖視圖;
圖20是示出根據本公開的另一實施例的空調的吸入板在分離時的透視圖;
圖21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據本公開的另一實施例的空調的吸入板在分離時的側部剖視圖;
圖22是示出根據本公開的另一實施例的空調的吸入板在分離時的狀態的視圖;
圖23是示出根據本公開的一個實施例的蓋構件分離的狀態的視圖;
圖24是示出根據本公開的一個實施例的空調結合的狀態的局部視圖;
圖25是根據本公開的一個實施例的蓋構件的局部放大俯視圖;
圖26是示出根據本公開的一個實施例的蓋構件的旋轉狀態的視圖;
圖27是根據本公開的另一實施例的蓋構件的局部放大視圖;
圖28是示出根據本公開的另一實施例的蓋構件與空調分離的狀態的側部剖視圖;
圖29是示出根據本公開的另一實施例的蓋構件分離的狀態的視圖;
圖30是示出根據本公開的另一實施例的蓋構件結合的狀態的視圖;
圖31是根據本公開的另一實施例的蓋構件的透視圖;
圖32A和圖32B是示出根據本公開的另一實施例的蓋構件結合的狀態的俯視圖;
圖33是根據本公開的一個實施例的過濾器的局部透視圖;
圖34是根據本公開的一個實施例的過濾器的俯視圖;
圖35是根據本公開的一個實施例的過濾器的局部放大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在此描述的實施例和附圖中示出的構造僅僅是示例性的示例。另外,在提交本申請時,可存在可替代這些實施例和附圖的各種變型示例。
另外,在整個附圖中,相同的標號指示相同的元件。
另外,在此所使用的術語說明實施例,但并不意在約束和/或限制本公開。除非上下文另有限定,否則單數表述包括復數表述。在整個說明書中,術語“包括”和“具有”等在此用于說明存在所述特征、數量、步驟、操作、元件、組件或其組合,但并不排除存在或添加一個或更多個其他特征、數量、步驟、操作、元件、組件或其組合。
另外,應該理解的是,盡管術語“第一”、“第二”等可在此用于描述各種組件,但是這些組件不受這些術語限制。這些術語僅用于將一個組件與另一組件區分開。例如,在不脫離本公開的范圍的情況下,第一組件可被稱為第二組件,類似地,第二組件可被稱為第一組件。術語“和/或”包括相關所列項中的一個或多個的任意和全部組合。
另外,在此所使用的“上部”、“向上”、“下部”和“向下”指的是圖1中示出的根據本公開的一個實施例的空調的豎直方向。即,空調的設置有吸入口的側部被稱為下側,其上方的側部被稱為上側。
另外,實施例不限于本公開的一個實施例,而是可被應用于包括葉片的空調。
另外,根據本公開的一個實施例的空調包括具有環形形狀的換熱器,但不限于此,并且可被應用于包括具有四邊形形狀或各種形狀的換熱器的空調。
以下,將參照附圖詳細描述本公開的實施例。
圖1是根據本公開的一個實施例的空調的室內單元的透視圖。圖2是示出沿圖1中示出的I-I線截取的部分的剖視圖。圖3是根據本公開的一個實施例的空調的分解透視圖。圖4是示出根據本公開的一個實施例的空調的第二下殼體被移除的狀態的后視圖。圖5是圖2中示出的部分的放大視圖。
將參照圖1至圖5描述根據本公開的一個實施例的空調的示意性構造。
空調的室內單元1可安裝在天花板L上。空調的室內單元1的至少一部分可嵌入于天花板L中。
空調的室內單元1包括:殼體10,包括吸入口110和排放口33;換熱器80,設置在殼體10的內部;鼓風扇40,使空氣運動。
當從上方或下方觀看時,殼體10可具有近似圓形的形狀。殼體10可包括:上殼體20,設置在天花板L的內部;下殼體30,結合在上殼體20之下。
吸入板100可設置在下殼體30的中央部分,吸入板100包括空氣經其被吸入的吸入口110,空氣經其被排放的排放口33可沿徑向方向形成在吸入口110的外側。當從上方或下方觀看時,排放口33可具有近似圓形的形狀。
下殼體30可包括:第一下殼體31,與上殼體20結合并形成排放口33;第二下殼體32,覆蓋第一下殼體31的下側。
如圖5所示,第一下殼體31可包括三個組件。然而,第一下殼體31可設置有多個組件以便于在一個過程中進行裝配,但是第一下殼體31可被形成為單個組件。
在上述結構中,空調的室內單元1可從下側吸入空氣以進行冷卻或加熱,并可通過下側排放空氣。
過濾器120可與吸入板100的上側結合,以從通過吸入口110吸入的空氣中過濾出灰塵。
當從上方或下方觀看時,換熱器80可具有近似環形的形狀。
換熱器80可設置在排水托盤90上,以允許由換熱器80產生的冷凝水被收集在排水托盤90中。
鼓風扇40可沿徑向方向設置在換熱器80的內部。鼓風扇40可以是沿軸向方向吸入空氣并沿徑向方向排放空氣的離心式風扇。空調的室內單元1可包括用于驅動鼓風扇40的鼓風馬達41。
歸因于上述組件,空調的室內單元1可吸入室內空氣、冷卻室內空氣并將冷卻后的室內空氣排放到房間中,或者可吸入室內空氣、加熱室內空氣并 將加熱后的室內空氣排放到房間中。
空調的室內單元1還包括控制排放的氣流的氣流控制器50。
氣流控制器50可吸入排放口33周圍的空氣并改變其壓力,從而控制排放的氣流的方向。另外,氣流控制器50可控制排放口33周圍的空氣的吸入速率。即,氣流控制器50可通過控制排放口33周圍的空氣的吸入速率來控制排放的氣流的方向。
這里,控制排放的氣流的方向指的是控制排放的氣流的角度。
當吸入排放口33周圍的空氣時,氣流控制器50可從排放的氣流的運動方向的一側吸入空氣。
即,如圖5所示,當氣流控制器50未運行時排放的氣流的運動方向為方向A1時,氣流控制器50運行并從方向A1的一側吸入空氣,從而將排放的氣流的運動方向轉變成方向A2。
這里,可根據吸入速率調節將被轉變的角度。即,當吸入速率低時,可以以小角度執行轉變,當吸入速率高時,可以以大角度執行轉變。
氣流控制器50可朝著排放的氣流的運動方向A1的相反側排放吸入的空氣。因此,排放的氣流的角度可變得更大,并且可更加平穩地控制氣流。
氣流控制器50可沿徑向方向吸入排放口33外側的空氣。如上所述,由于氣流控制器50沿徑向方向吸入排放口33外側的空氣,因此排放的氣流可從排放口33的中央部分沿徑向方向廣泛地擴散到外側。
氣流控制器50包括:氣流控制風扇60,產生吸力用于吸入排放口33周圍的空氣;氣流控制馬達61,用于驅動氣流控制風扇60;導流路徑70,引導由氣流控制風扇60吸入的空氣。
氣流控制風扇60可容納于下殼體30的內部。詳細地講,氣流控制風扇60可設置在由第一下殼體31和第二下殼體32形成的下殼體30的內部空間中。
在實施例中,三個這樣的氣流控制風扇60以120°角設置,但是氣流控制風扇60的數量不限于此。氣流控制風扇60的數量和布置可被不同地設計。
另外,在實施例中,氣流控制風扇60是離心式風扇,但是不限于此,根據設計規范,氣流控制風扇60可以是諸如軸流式風扇、橫流式風扇、斜流式風扇等各種風扇中的一種。
導流路徑70將吸入排放口33周圍的空氣的入口71與排放吸入的空氣的 出口72連接。
入口71可形成在排放口33的外周表面上,出口72可設置在排放口33的內周表面上,與入口71相對。即,入口71和出口72可設置在形成排放口33的下殼體30上。
歸因于如上所述的這些組件,氣流控制器50可將吸入的空氣排放到排放的氣流的運動方向A1的相對側,可增加排放的氣流的角度,并可更加平穩地控制氣流。
導流路徑70可包括:第一流動路徑70a,沿下殼體30的圓周方向形成并連接到入口71;第二流動路徑70b,從第一流動路徑70a沿徑向方向向內部延伸;第三流動路徑70c,形成在安裝有氣流控制風扇60的區域中。
因此,通過入口71吸入的空氣可經過第一流動路徑70a、第二流動路徑70b和第三流動路徑70c,并可通過出口72被排放。
然而,導流路徑70的這樣的結構僅僅是示例,導流路徑70將入口71與出口72連接而在結構、形狀和布置上沒有限制。
歸因于這些組件,與在排放口中包括葉片并通過使葉片旋轉來控制排放的氣流的傳統結構相比,根據本公開的一個實施例的空調的室內單元可在沒有葉片結構的情況下控制排放的氣流。相應地,由于不存在由葉片造成的干擾,因此排放速率可提高并且流動噪聲可降低。
另外,傳統空調的室內單元的排放口為了使葉片旋轉而必須具有線性形狀。根據本公開的實施例的空調的室內單元的排放口可被設置成圓形形狀。
另外,傳統空調的室內單元的排放口為了使葉片旋轉而必須具有線性形狀。然而,根據本公開的實施例的空調的室內單元的排放口可被設置成圓形形狀。相應地,由于殼體、換熱器等也可被設置成圓形形狀,因此,可因差異化的設計而提高美觀性。另外,考慮到鼓風扇的形狀通常是圓形的,氣流可自然流動,可降低壓力損失,并且可提高空調的冷卻性能或加熱性能。
以下,將詳細描述吸入板100以及吸入板100和下殼體30之間的結合和分離。
圖6是示出根據本公開的一個實施例的空調的分離的吸入板的形狀的視圖。圖7是根據本公開的一個實施例的移除了吸入板的空調的后視圖。圖8是根據本公開的一個實施例的空調的吸入板的俯視圖。圖9是根據本公開的一個實施例的空調的結合構件的視圖。圖10是示出根據本公開的一個實施例 的空調的過濾器與結合構件結合的狀態的視圖。圖11是根據本公開的一個實施例的空調的結合部的視圖。圖12是根據本公開的一個實施例的空調的下殼體的分解透視圖。圖13是根據本公開的一個實施例的空調的支撐單元的視圖。
如圖6所示,吸入板100可相對于下殼體30旋轉,并可與下殼體30可分離地結合。即,當用戶施加使吸入板100繞鼓風扇40的軸向方向旋轉或者使其以空調的室內單元1的豎直方向作為軸線順時針或逆時針旋轉的力時,吸入板100可沿施力方向旋轉并可與下殼體30分離或結合。
根據本公開的一個實施例,當吸入板100基于用戶面對安裝在天花板L中的空調的室內單元1的方向繞鼓風扇40的旋轉軸線順時針旋轉時,吸入板100可與下殼體30結合。當逆時針旋轉時,吸入板100可與下殼體30分離。然而,結合和分離不限于此,并且可通過沿相反的方向施加力來執行結合和分離。
如圖7至圖12所示,將與下殼體30結合的結合構件130可設置在吸入板100之上,并且在下殼體30上可設置有結合部35,結合部35設置在與結合構件130對應的一側。
可存在一一對應的兩個或更多個結合構件130和結合部35,更優選地,多個這樣的結合構件130和多個結合部35可沿吸入板100的圓周方向布置在與吸入板100的邊緣鄰近的內表面上。
以下,將描述多個結合構件130中的每個與多個結合部35中的每個的單個單元。由于多個結合構件130以相同形狀設置并且多個結合部35以相同形狀設置,因此將省略對多個結合構件130和結合部35的描述。
結合構件130可被設置為向上突出的突起。詳細地講,結合構件130可包括插入于結合部35中并由結合部35支撐的第一鉤131。
第一鉤131可包括:引導表面132,引導第一鉤131插入到結合部35中,并具有圓滑形狀;插入突起133,從引導表面132橫向延伸,被插入到結合部35中并與結合部35鉤結合。
結合部35可凹入地形成在下殼體30的內部,以允許第一鉤131插入到下殼體30中。詳細地講,結合部35可包括:引導槽36,被設置為與插入突起133和引導表面132接觸同時與第一鉤131結合,以允許插入突起133插入到結合部35中;插入槽37,被引導的插入突起133插入到插入槽37中; 支撐臺階38,插入到插入槽37中的插入突起133與支撐臺階38鉤結合以由支撐臺階38支撐。
當用戶將吸入板100與下殼體30結合時,引導槽36可允許結合構件130容易地插入到結合部35中。為此,引導槽36可具有比引導表面132的寬度大的寬度,并且可被凹入地設置。
另外,引導槽36可朝著插入槽37以曲線形狀延伸,以允許插入突起133和引導表面132在與插入槽37彼此接觸的同時容易地運動到插入槽37。
如上所述,當用戶順時針旋轉吸入板100時,插入突起133可被引導槽36引導,被插入于插入槽37中,并與支撐臺階38鉤結合,從而允許吸入板100與下殼體30結合。
另一方面,當用戶逆時針旋轉吸入板100時,插入突起133可與支撐臺階38分離,繼而從插入槽37和引導槽36退出,從而允許吸入板100與下殼體30分離。
當吸入板100類似于本公開的一個實施例被設置為圓形形狀時,由于用戶可通過旋轉圓形的吸入板100來將吸入板100與殼體10分離和結合,因此吸入板100可通過使用圓形形狀而被直觀地分離或連接,從而為用戶提供了方便。
圓形的吸入板100不僅可被應用于包括以環形形狀設置的換熱器80(正如在本公開的實施例中)的空調的室內單元1,而且還可被應用于換熱器80以四邊形形狀或以各種形狀設置的情形,并且可通過旋轉將圓形的吸入板100與殼體10分離和再結合(如上所述)。
如圖12所示,插入槽37和支撐臺階38可設置在第一下殼體31上,并且引導槽36可設置在第二下殼體32上。這是為了提供抵抗長期應力的剛性,其中,在吸入板100長期鉤結合時在插入槽37和支撐臺階38處會出現所述長期應力。
如圖5所示,三個第一下殼體31可被可分離地形成。然而,在圖12中,為了便于描述,在多個這樣的下殼體31中,僅示出了設置在上方的一個第一下殼體31,而省略了其他兩個第一下殼體31。
在圖12中示出的第一下殼體31(將在下面進行描述)是圖5中示出的多個第一下殼體31中設置在上方的一個第一下殼體31。然而,與本公開的一個實施例不同,多個第一下殼體31可被可分離地設置,但不限于此,多個 第一下殼體31可被注射成型為單個殼體。
第一下殼體31可與上殼體20內部的排水托盤90結合,以提供抵抗重力的剛性。然而,由于第二下殼體32是覆蓋第一下殼體31的下側并由第一下殼體31支撐的部件,因此第二下殼體32抵抗應力的剛性可低于第一下殼體31抵抗應力的剛性。
因此,第二下殼體32可包括引導槽36和通孔32a,以在下殼體30之下暴露插入槽37和支撐臺階38。
然而,當第二下殼體32具有一定水平的剛性時,插入槽37和支撐臺階38可被一體地設置在第二下殼體32上。這里,下殼體30可不包括通孔32a。
結合構件130可包括沿吸入板100的徑向方向面朝內的第二鉤。詳細地講,第二鉤135可設置在結合構件130的側部,朝向引導表面132延伸,并可被設置為朝向吸入板100的半徑的中心部分。
如上所述,過濾器120可設置在吸入板100的上表面上,在那里,過濾器120的外周表面可與第二鉤135鉤結合以被吸入板100支撐。
由于在結合構件130的一側設置有第二鉤135,因此吸入板100不需要用于支撐過濾器的額外組件,從而簡化了過程并降低了制造成本。
用戶可旋轉吸入板100以使其與殼體10分離,然后可通過對與第二鉤135結合的過濾器120施壓來容易地將過濾器120與吸入板100分離。
由于空調的室內單元1嵌入在天花板中,因此,當用戶將吸入板100從天花板分離時,可能會因用戶的過失而發生諸如吸入板100掉落的安全事故。為了防止這種情況,吸入板100可包括支撐單元140,支撐單元140被設置為在吸入板100與殼體10分離時允許吸入板100被殼體10支撐。
支撐單元140可將吸入板100的上側與下殼體30的下側連接,以在吸入板100與下殼體30分離之后,允許吸入板100被下殼體30支撐,同時在吸入板100與下殼體30之間有一定間隔。
如圖13所示,支撐單元140可包括:連接構件141,將吸入板100與下殼體30連接;第一連接槽142,設置在吸入板100上;第二連接槽143,設置在下殼體30上。
連接構件141可由具有柔韌性的材料(諸如線)形成,并可被設置為當吸入板100與下殼體30結合時在吸入板100與下殼體30之間彎曲。
當吸入板100被分離時,連接構件141可因在下殼體30和吸入板100 之間產生的張力而允許吸入板100豎直地延伸,并允許吸入板100被下殼體30支撐。
連接構件141可包括具有剛性的材料,其能夠支撐作用在吸入板100上的重力。
第一連接槽142可形成在吸入板100上,并與連接構件141的一側結合。詳細地講,第一連接槽142可設置在結合構件130的引導表面132的一側,但不限于此,第一連接槽142可設置在吸入板100的上表面的一側。
第二連接槽143可形成在下殼體30的下側,并可與連接構件141的另一側結合。如圖12所示,類似于插入槽37和支撐臺階38,第二連接槽143可從第一下殼體31延伸,并可在第二下殼體32之下突出,但不限于此,第二連接槽143可設置在第二下殼體32上。
在下文中,將描述根據本公開的另一實施例的支撐單元240。以下,由于除了下面將要描述的吸入板200和支撐單元240以外的組件與上面描述的一個實施例的組件相同,因此將省略對其的描述。
圖14是根據本公開的另一實施例的空調的支撐單元的分解透視圖。圖15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據本公開的另一實施例的空調的側部剖視圖。圖16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據本公開的另一實施例的空調的吸入板與殼體結合的狀態的側部剖視圖。
如圖14所示,支撐單元240可包括:連桿構件241,將下殼體30與吸入板200連接;第一滑動狹槽242,設置在吸入板200上;第二滑動狹槽243,設置在下殼體30上。
連桿構件241可朝著下殼體30和吸入板200中的每者滑動,并可與下殼體30和吸入板200中的每者可旋轉地結合。
插入到第一滑動狹槽242和第二滑動狹槽243中并滑動的滑動突起244可設置在連桿構件241的兩端。
當吸入板200旋轉時,滑動突起244可在第一滑動狹槽242和第二滑動狹槽243中滑動,并且當吸入板200被分離時,滑動突起244可相對于第一滑動狹槽242和第二滑動狹槽243旋轉,以允許連桿構件241樞轉。
如圖16所示,當吸入板200與下殼體30結合時,連桿構件241可設置在吸入板200與下殼體30之間,同時沿著垂直于豎直方向的方向設置。
之后,滑動突起244可沿著當旋轉吸入板200時施壓的方向在第一滑動 狹槽242和第二滑動狹槽243中滑動,并可根據吸入板200的旋轉而滑動。
當吸入板200的旋轉完成時,結合構件130從結合部35退出從而可被分離。這里,連桿構件241可在朝向豎直方向設置的同時支撐吸入板200,以在距離下殼體30一定間隔的情況下支撐吸入板200。
滑動突起244在被插入于第一滑動狹槽242和第二滑動狹槽243中的同時旋轉,以允許連桿構件241沿豎直方向設置。當吸入板200被分離時,滑動突起244不僅可旋轉,而且還可在第一滑動狹槽242和第二滑動狹槽243中持續地滑動。
吸入板200可被下殼體30支撐,同時間隔開連桿構件241的長度。
在下文中,將描述根據本公開的另一實施例的吸入板300。以下,由于除了下面將要描述的吸入板300、結合構件330和支撐單元340以外的組件與上面描述的一個實施例的組件相同,因此將省略對其的描述。
圖17是根據本公開的另一實施例的空調的支撐單元的分解透視圖。圖18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據本公開的另一實施例的空調的吸入板在分離時的側部剖視圖。圖19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據本公開的另一實施例的空調的吸入板在結合時的側部剖視圖。
如圖17所示,吸入板300可以以垂直于鼓風扇40的旋轉軸線的方向作為旋轉軸線而旋轉,以與殼體10分離和結合。詳細地講,當用戶沿著空調的室內單元1的下側方向對吸入板300施壓時,吸入板300可沿著下側方向(施壓方向)旋轉,并可與下殼體30分離。
即,不同于圖6至圖16中示出的根據本公開的一個實施例的用戶沿著吸入板100、200的圓周方向對吸入板100、200施壓的方法,圖17至圖19以及圖20至圖22中示出的根據本公開的另一實施例的吸入板300、400可被向下施壓以與下殼體30分離,并且可被向上施壓以與下殼體30結合。
將吸入板300與下殼體30連接以使吸入板300與下殼體30彼此結合和分離的結合構件330可設置在吸入板300與下殼體30之間。
結合構件330可包括設置在吸入板300上的鉤部331以及設置在下殼體30上以允許鉤部331被插入和支撐的鉤支撐部(未示出)。
如圖17所示,可設置兩個這樣的鉤部331,但是鉤部不限于此,并且可被設置為單個鉤部或者三個或更多個鉤部。當吸入板300與下殼體30結合時,鉤部331可插入到鉤支撐部中并與鉤支撐部鉤結合。
當用戶對吸入板300向下施壓時,鉤部331可以以這樣的方式離開鉤支撐部,該方式使得鉤結合可被解除并且吸入板300可向下旋轉。
支撐單元340可包括:連桿構件341,以距離下殼體30一定間隔的方式支撐吸入板300,以允許吸入板300在與下殼體30分開一定間隔的同時旋轉;旋轉結合部342,被設置為允許吸入板300豎直地旋轉;旋轉部344,允許連桿構件341相對于下殼體30可旋轉;鉸接構件343,限制連桿構件341的運動,以允許連桿構件341支撐吸入板300同時保持所述一定間隔。
連桿構件341可具有與吸入板300的邊緣對應的環形形狀。詳細地講,連桿構件341可以以吸入板300的半圓形狀的環形形狀形成。
將與下殼體30結合的旋轉部344可設置在連桿構件341的半圓形狀的環形形狀的兩端,以允許連桿構件341與下殼體30可旋轉地結合。另外,旋轉結合部342可設置在連桿構件341的中央部分,旋轉結合部342將與吸入板300結合并被設置為允許吸入板300相對于連桿構件341可旋轉地結合。
即,連桿構件341可與下殼體30和吸入板300中的每者可旋轉地結合。
因此,當用戶對吸入板300向下施壓時,連桿構件341可與吸入板300相互連接,可相對于下殼體30旋轉,并可與吸入板300一起在下殼體30之下運動。連桿構件341可在距離下殼體30一定間隔的情況下支撐吸入板300,所述間隔與連桿構件341在下殼體30之下運動的距離一樣多。
吸入板300可通過連桿構件341而在下方運動一定距離,并可通過旋轉結合部342而相對于連桿構件341旋轉。吸入板300可繞旋轉結合部342作為旋轉軸線豎直地旋轉。
鉸接構件343可通過將下殼體30與連桿構件341的中央(即,鄰近于旋轉結合部342的部分)連接而限制連桿構件341的運動。
當吸入板300與下殼體30結合時,鉸接構件343可設置在下殼體30和吸入板300之間同時被折疊,當對吸入板300向下施壓時,鉸接構件343可在與連桿構件341相互連接的同時向下延伸。
如上所述,鉸接構件343可限制連桿構件341的旋轉,以允許連桿構件341支撐吸入板300同時與下殼體30保持一定間隔。
這里,當由鉸接構件343保持的旋轉結合部342和下殼體30之間的距離稱為L1,并且吸入板300的外周表面與旋轉結合部342之間的距離稱為L2時,L1的長度有必要大于L2的長度,以使得當吸入板300正在旋轉時,吸 入板300的旋轉不受限于下殼體30。
因此,鉸接構件343可支撐連桿構件341,以允許L1的長度大于L2的長度。即,當鉸接構件343向下延伸最大長度時,旋轉結合部342和下殼體30之間的距離有必要至少等于L2的長度。
不同于根據本公開的一個實施例的結合構件130,由于根據本公開的另一實施例的結合構件330不包括第二鉤135,因此過濾器120可設置在吸入板300的上表面上,同時包括除結合構件330之外的結合組件。然而,根據本公開的另一實施例的結合構件330不限于附圖,并且可包括第二鉤135,相應地可不包括額外的組件。
這里,有必要將結合構件330設置成與設置過濾器120的外表面的側部接觸。另外,有必要設置至少兩個結合構件330,以約束過濾器120的外周表面。
在下文中,將描述根據本公開的另一實施例的吸入板400。以下,由于除了下面將要描述的吸入板400和支撐單元440以外的組件與上面描述的一個實施例的組件相同,因此將省略對其的描述。
圖20是示出根據本公開的另一實施例的空調的吸入板在分離時的透視圖。圖21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據本公開的另一實施例的空調的吸入板在分離時的側部剖視圖。
如圖20所示,吸入板400可以以與鼓風扇40的旋轉軸線垂直的方向作為旋轉軸線旋轉,以與殼體10分離和結合。詳細地講,當用戶沿空調的室內單元1的下側方向對吸入板400施壓時,吸入板400可沿下側方向(施壓方向)旋轉,并可與下殼體30分離。
為了允許吸入板400在被下殼體30支撐的同時旋轉,可設置支撐單元440。
支撐單元440可包括:鉸接構件441,將下殼體30與吸入板400連接;旋轉部442,允許鉸接構件441與下殼體30可旋轉地結合;以及旋轉結合部443,允許吸入板400與鉸接構件441可旋轉地結合。
當吸入板400與下殼體30結合時,鉸接構件441可設置在吸入板400和下殼體30之間同時被折疊,并且當對吸入板400向下施壓時,鉸接構件441可在與吸入板400相互連接的同時向下延伸。
這里,鉸接構件441向下延伸并在與吸入板400分開的同時支撐吸入板 400。當下殼體30(鉸接構件441設置在該下殼體30上同時延伸)與旋轉結合部443之間的距離稱為L1且吸入板400的外周表面與旋轉結合部443之間的距離稱為L2時,使長度L1大于長度L2是必要的,以在吸入板400旋轉時允許吸入板400的旋轉不受下殼體30的限制。
因此,鉸接構件441可支撐吸入板400以允許長度L1大于長度L2。即,在鉸接構件441向下延伸最大長度時,使旋轉結合部443與下殼體30之間的距離至少等于長度L2是必要的。
下面將描述根據本公開的另一實施例的吸入板500。下面,因為除了下面將描述的吸入板500和支撐單元540以外的組件與上述實施例的組件相同,因此將省略其描述。
圖22是示出根據本公開的另一實施例的空調的吸入板在分離時的視圖。
如圖22所示,吸入板500可以以與鼓風扇40的旋轉軸線垂直的方向作為旋轉軸線旋轉,以與殼體10分離和結合。詳細地講,當用戶沿空調的室內單元1的下側方向對吸入板500施壓時,吸入板500可沿下側方向(施壓方向)旋轉,并可與下殼體30分離。
為了允許吸入板500在被下殼體30支撐的同時旋轉,可設置支撐單元540。
為了允許支撐單元540的外周表面的一側與下殼體30的一端鉸接地結合,吸入板500和下殼體30可通過鉸接部結合。
因此,當用戶對吸入板500向下施壓時,吸入板可繞支撐單元540的鉸接軸線作為旋轉軸線而向下旋轉。
下面,將詳細描述蓋構件600和蓋構件600與空調的室內單元1的的結合。
圖23是示出根據本公開的一個實施例的蓋構件分離的狀態的視圖。圖24是示出根據本公開的一個實施例的空調結合的狀態的局部視圖。圖25是根據本公開的一個實施例的蓋構件的局部放大俯視圖。圖26是示出根據本公開的一個實施例的蓋構件的旋轉狀態的視圖;
參照圖1,覆蓋下殼體30的外緣的蓋構件600可設置在空調的室內單元1的最下部。與蓋構件600可分離地設置的輔助蓋構件650可設置在蓋構件600的四個直角處。
下面將描述的輔助蓋構件650可與蓋構件600可分離地設置,以在蓋構 件600與空調的室內單元1(具體地,排水托盤90)鉤結合之后覆蓋輔助結合構件610與蓋構件600的螺釘結合而形成的結合部分。
此外,蓋構件600可在四個直角處包括通口部620,該通口部620包括開口以當空調的室內單元1安裝在天花板中時允許用戶通過蓋構件600容易地工作,且輔助蓋構件650可覆蓋蓋構件600與空調的室內單元1的結合部分以及通口部620。
即,輔助蓋構件650可被分離以允許用戶在蓋構件600被結合或空調的室內單元1被安裝的同時進行工作。當工作完成時,輔助蓋構件650可與蓋構件600結合以覆蓋蓋構件600的四個直角。
蓋構件600、下殼體30、排水托盤90和上殼體20從空調的室內單元1的下側疊置以被結合。
在傳統的空調的情況下,詳細地講,在使用一般的葉片來控制排放的氣流的類型的空調的情況下,蓋構件、排水托盤和殼體可從下側疊置。在根據本公開的實施例的空調的情況下,因為氣流控制器設置在排水托盤的下方而不包括葉片,所以諸如多個下殼體30的另外疊置的組件的數量大于傳統的空調中疊置的組件的數量。因此,可能難以結合各個組件。
尤其是由于疊置的組件的數量較大而難以將其彼此裝配在一起。因為每個組件由通常具有塑性的注射成型產品形成,所以當將組件彼此裝配在一起時,它們甚至會由于微小的沖擊通過彼此間的接觸而容易被損壞,因此劣化了空調的室內單元1的耐用性。
因此,為了克服這個問題,如圖24所示,各個組件彼此不結合,而是可以與輔助結合構件610結合以提高耐用性。
輔助結合構件610可沿空調的室內單元1的外周表面的豎直方向延伸,并可包括諸如鋼的具有高強度的材料。
下殼體30和排水托盤90可分別包括從外周表面向外突出的第一裝配部39和第二裝配部95。第一裝配部39和第二裝配部95可疊置并與輔助結合構件610結合。
蓋構件600可包括結合狹槽630,該結合狹槽630與第一裝配部39和第二裝配部95螺釘結合在一起,并可設置在與第一裝配部39和第二裝配部95對應的四個直角中的每個直角處。這可在下面具體地描述。
此外,因為輔助結合構件610插入在上殼體20中,所以上殼體20可通 過輔助結合構件610被結合。
可朝向空調的室內單元1對蓋構件600施壓且蓋構件600可與空調的室內單元1結合。詳細地講,可對蓋構件600向上施壓并且蓋構件600可與第二裝配部95鉤結合。
蓋構件600可包括朝向排水托盤90突出的結合鉤640,將與結合鉤640結合的凹入部96可設置在第二裝配部95上。
第二裝配部95可包括結合表面95a和延伸表面95b,結合表面95a沿排水托盤90的徑向突出并與第一裝配部39和輔助結合構件610螺釘結合,延伸表面95b沿結合表面95a的外緣向上延伸。
第一裝配部39可設置在結合表面95a的下表面上,且輔助結合構件610可設置在結合表面95a的上表面處以在疊置的同時進行螺釘結合。凹入部96可設置在延伸表面95b的一側,并可與結合鉤640鉤結合。
然而,凹入部96并不限于本公開的一個實施例,并可設置在第一裝配部39上。這里,第一裝配部39可包括結合部和延伸表面,第二裝配部95可設置在第一裝配部39的上表面上并可與被設置在第一裝配部39上方的輔助結合構件610螺釘結合。
當對蓋構件600向上施壓時,結合鉤640可向上運動,可沿延伸表面95b的上側引導,并可到達凹入部96并與凹入部96鉤結合。
由于結合鉤640,用戶可僅通過執行對蓋組件600向上施壓的操作而容易地將蓋構件600與空調的室內單元1結合。
在傳統的空調的情況下,需要一個用戶支撐蓋構件不掉落并且另一個用戶結合蓋構件以固定蓋構件,而這是不方便的。根據本公開的一個實施例的蓋構件600可通過簡單地對蓋構件600向上施壓而被固定到空調的室內單元1。
在結合蓋構件600的過程中,首先輔助蓋構件650朝向空調的室內單元1對處于分離狀態的蓋構件600施壓以使結合鉤640與凹入部96鉤結合。
之后,用戶可將螺釘插入到設置在蓋構件600處的結合狹槽630,并可在蓋構件600、第一裝配部39和第二裝配部95以及輔助結合構件610疊置的同時將它們螺釘結合。
雖然在下面進行描述,但是結合狹槽630能夠相對于螺釘滑動并可通過旋轉蓋構件600而調節結合蓋構件600的角度。在完成結合之后,輔助蓋構 件650可與蓋構件600結合,從而完成結合蓋構件600的過程。
在分離蓋構件600時,用戶可分離輔助蓋構件650,可從結合狹槽630移除螺釘,并可通過通口部620解除結合鉤640的鉤結合狀態,從而分離蓋構件600。
這里,即使在從結合狹槽630移除螺釘時,也能夠防止蓋構件600突然掉落,這是因為蓋構件600與排水托盤90鉤結合。
結合鉤640可包括拆卸肋647,該拆卸肋647允許用戶對結合鉤640的一側施壓以容易地解除鉤結合狀態。拆卸肋647可被設置成從結合鉤640的上端向上延伸,以允許用戶通過通口部620沿排水托盤90的徑向拉動拆卸肋647而容易地解除鉤結合
雖然在圖中未示出,但是為了容易地解除鉤結合,可在結合鉤640的一側設置保持部,且可在蓋構件600的與保持部對應的一側設置切割部,以允許諸如螺絲刀的細軸穿過蓋構件600并到達保持部。
這里,用戶可將軸插入到切割部中,可允許軸穿過蓋構件600以被保持部保持,并可沿排水托盤90的徑向方向向后彎曲軸。因此,結合鉤640可與軸的運動互聯并可沿背離凹入部96的方向向后彎曲,從而解除鉤結合。
如圖25所示,結合狹槽630可設置在蓋構件600的被輔助蓋構件650覆蓋的區域中。
螺釘被插入到結合狹槽630中以允許蓋構件600與輔助結合構件610螺釘結合。可設置縱向部631以在結合螺釘之后使結合狹槽630能夠相對于螺釘滑動。
詳細地講,如圖26所示,在蓋構件600與輔助結合構件610螺釘結合之后,用戶可通過繞鼓風扇40的旋轉軸線順時針或逆時針旋轉蓋構件600而設置蓋構件600,以調節結合蓋構件600的角度。
用戶可旋轉蓋構件600,以調節蓋構件600與空調的室內單元1所安裝到的天花板之間的垂直度和水平度。
即,當在順時針或逆時針對蓋構件600施壓時,結合狹槽630可在滑動的同時相對于螺釘在縱向部631的一端和另一端之間往復一段距離。因此,蓋構件600可旋轉得與縱向部631的長度一樣多。
此外,當蓋構件600旋轉時,與凹入部96結合的結合鉤640還可在與蓋構件600相互連接的同時順時針或逆時針旋轉。因此,凹入部96的寬度可大 于結合鉤640的寬度,以不限制蓋構件600的旋轉。
凹入部96的寬度和結合鉤640的寬度之間的差可至少等于蓋構件600通過結合狹槽630的滑動的旋轉長度。
然而,因為在螺釘被裝配到結合狹槽630之前,結合鉤640與凹入部96鉤結合并且凹入部96的寬度大于結合鉤640的寬度,所以蓋構件600可相對于殼體10旋轉與凹入部96的寬度和結合鉤640的寬度之間的差一樣多。
因此,不論螺釘是否被插入到結合狹槽630中,蓋構件600都能夠在一定的間隔下與殼體10可旋轉地結合。
蓋構件600可支撐輔助蓋構件650,同時使用線間隔開,以防止在分離輔助蓋構件650時輔助蓋構件650掉落。
即,能夠綁定線的線綁定部621以線的一側綁定到線綁定部621且線的另一側連接到輔助蓋構件650的一側的方式而被設置在蓋構件600的一側,以防止輔助蓋構件650在被分離時掉落。
詳細地講,線綁定部621可朝向通口部620的內部突出。線綁定部621按照用戶可容易地綁定線而使用線將蓋構件600與輔助蓋構件650連接的方式以鉤狀形成在通口部620處。
此外,線綁定部621可按照從蓋構件600的一側朝向通口部620延伸的形狀與蓋構件600一起一體地注射成型。因此,因為不需要用于防止輔助蓋構件650掉落的額外的組件,所以可減少用于形成空調的室內單元1的組件的數量,可簡化過程,并可降低制造成本。
下面,將描述根據本公開的另一實施例的結合鉤640’。下面,因為除了下面將要描述的結合鉤640’以外的組件與上述一個實施例的組件相同,所以將省略其描述。
圖27是根據本公開的另一實施例的蓋構件的局部放大視圖。圖28是示出根據本公開的另一實施例的蓋構件與空調分離的狀態的側部剖視圖。
如圖27所示,結合鉤640’可按照能夠沿排水托盤90的徑向方向向前和向后運動的彈簧保持器的形狀設置。彈簧保持器的保持器641以蓋構件600可與空調的室內單元1結合的方式與凹入部96鉤結合。
結合鉤640’可包括:保持器641,與凹入部96鉤結合;導向傾斜表面642,形成在保持器641的上表面上,以在保持器641與第一裝配部39和第二裝配部95接觸時引導保持器641的往復運動;彈簧構件643,允許保持器 641往復運動;支撐板644,支撐彈簧構件643的一側。
與根據本公開的一個實施例的結合鉤640類似,當對蓋構件600向上施壓時,結合鉤640’與凹入部96鉤結合,以允許蓋構件600容易地與排水托盤90結合。
當對蓋構件600向上施壓時,結合鉤640’可在向上運動的同時與第一裝配部39和第二裝配部95中的每者的一側接觸。這里,導向傾斜表面642與第一裝配部39和第二裝配部95的一側接觸。當在導向傾斜表面642與第一裝配部39和第二裝配部95的一側接觸的同時持續地對蓋構件600向上施壓時,第一裝配部39和第二裝配部95的一側沿著排水托盤90的徑向方向順著導向傾斜表面642對保持器641施壓。因此,彈簧構件643收縮且保持器641沿排水托盤90的徑向方向向后運動。
之后,當保持器641由于被持續地向上施壓而被設置在凹入部96的一側時,彈簧構件643在與擠壓導向傾斜表面642的第一裝配部39和第二裝配部95分開的同時而被設置,并再次延伸,從而允許保持器641沿排水托盤90的徑向方向朝內前進。
隨著保持器641向前運動,保持器641的下表面和凹入部96鉤結合,從而結合蓋構件600與排水托盤90。
當結合鉤640’與排水托盤90分離時,用戶可通過沿排水托盤90的徑向方向拉動從保持器641的下表面向下延伸的向后運動突起645而解除結合鉤640’與凹入部96之間的鉤結合。
向后運動突起645可設置在通口部620處,以通過通口部620而容易被用戶握持。
下面,將描述根據本公開的另一實施例的蓋構件700。下面,因為除了下面將要描述的蓋構件700以外的組件與上述一個實施例的組件相同,所以將省略其描述。
圖29是示出根據本公開的另一實施例的蓋構件分離的狀態的視圖。圖30是示出根據本公開的另一實施例的蓋構件結合的狀態的視圖。圖31是根據本公開的另一實施例的蓋構件的透視圖。圖32A和圖32B是示出根據本公開的另一實施例的蓋構件結合的狀態的俯視圖。
圖1、圖3和圖23至圖28中示出的根據本公開的一個實施例的蓋構件600在空調的室內單元1被嵌入到天花板中時可覆蓋形成在嵌入孔和殼體10 之間的分離空間,以使分離空間不被暴露出來。
詳細地講,當根據本公開的一個實施例的殼體10以圓柱形設置且傳統的嵌入孔以四邊形設置時,可在殼體10的外周表面和四邊形嵌入孔的拐角之間產生分離空間。因此,蓋構件600可以以具有四個直角的形狀設置,并可覆蓋在四個直角處形成的分離空間。
然而,近來,天花板安裝式空調未被安裝在嵌入孔中而通常使用在空調的室內單元完全暴露的同時安裝空調的方法。
當根據本公開的一個實施例的空調的室內單元1安裝在天花板上同時如上所述地暴露時,因為殼體10以圓柱形狀形成,所以沒有必要以四邊形形成蓋構件600。此外,由于在空調的以圓柱形狀形成的室內單元1的設計中缺少統一性,所以會劣化美觀性。
因此,當空調的室內單元1在被安裝同時暴露時,在圖28至圖32中示出的根據本公開的另一實施例的蓋構件700可按照具有與殼體10的外周表面對應的半徑的環形設置,以改善空調的室內單元1的美觀性。
然而,環形的蓋構件700不僅可應用到在設置在天花板上同時被暴露的情況,還可應用到在天花板中形成圓形嵌入孔的情況。
如圖29和圖30中所示,用戶可朝向空調的室內單元1對蓋構件700施壓而使蓋構件700與空調的室內單元1結合。當對蓋構件700向上施壓且蓋構件700與排水托盤90或下殼體30的一側接觸時,蓋構件700可旋轉而被固定到下殼體30或排水托盤90。
詳細地講,如圖31中所示,蓋構件700具有圓形開口和結合突起710,結合突起710設置在蓋構件700的內周表面上并沿徑向方向向內突出。當結合突起710通過用戶在排水托盤90的外周表面上旋轉然后被設置在與凹入部96設置于其上的延伸表面95b(即,設置在面對排水托盤90的外周表面的一側的延伸表面95b)對應的位置時(下面,延伸表面95b將被限定為第一延伸表面95b’,且在第一延伸表面95b’的兩端處從排水托盤90向外延伸的延伸表面95b將被限定為第二延伸表面95b”),結合突起710可由將與蓋構件700結合的第一延伸表面95b’的上側支撐。
參照圖32A,當結合突起710未通過第一延伸表面95b’的上側支撐時,排水托盤90和結合突起710的結合狀態可能沒有被維持和固定。然而,如圖32B所示,當結合突起710沿排水托盤90的外周表面旋轉且被設置在第一延 伸表面95b’上時,結合突起710的下側由第一延伸表面95b’支撐,從而允許蓋構件700被排水托盤90支撐。
如上所述,凹入部96可設置在包括不位于排水托盤90中的裝配部的另一組件(諸如下殼體30)中。
因為蓋構件700以環形設置,結合突起710沿外周表面向內突出,以允許用戶輕易地旋轉將被設置在第一延伸表面95b’上的結合突起710和蓋構件700。這樣方便的是用戶可直觀地結合蓋構件700,從而不需要其他組件來結合蓋構件700與空調的室內單元1,以降低制造成本并簡化過程。
如圖31所示,止動件720可設置在結合突起710的一側。如上所述,結合突起710由于旋轉而設置在第一延伸表面95b’上,以這樣的方式使得蓋構件700由排水托盤90支撐。此外,當蓋構件700分離時,用戶可通過旋轉施壓使結合突起710與第一延伸表面95b’分離而分離蓋構件700。
這里,即使在蓋構件700未分離的情況下施加諸如從外部施加的力的物理力時,蓋構件700也可旋轉。當結合突起700由于旋轉而與第一延伸表面95b’分離時,在沒有意向這樣做的情況下蓋構件700的結合也會解除。
為了防止這樣的問題,止動件720可設置在結合突起710的一側以防止蓋構件700隨意旋轉。
止動件720可從結合突起710的一側向上延伸并可朝向蓋構件700的內部突出。當結合突起710設置在第一延伸表面95b’時,止動件720可與第二延伸表面95b”的一側對應地設置。因此,即使當旋轉力被施加到蓋構件700時,止動件720也與第二延伸表面95b”接觸,從而限制蓋構件700的旋轉。
輔助結合突起730可設置在結合突起710下方,當結合突起710設置在第一延伸表面95b’上方時,輔助結合突起730與凹入部96的一側接觸。
輔助結合突起730可朝向蓋構件700的內部突出,并可延伸大約與對應于第一延伸表面95b’的厚度的長度一樣多。輔助結合突起730可設置成與凹入部96的一側接觸,此處,止動件720和第二延伸表面95b”彼此接觸。
蓋構件700的旋轉在一個方向上可受到止動件720的限制。然而,當沿相反方向旋轉時,該旋轉不會受到限制,從而允許結合突起如上所述地與第一延伸表面95b’分離。
為了防止這樣的問題,輔助結合突起730可與凹入部96的一側接觸,以限制蓋構件700沿與止動件720相反的方向的旋轉。
因此,用戶可僅在分離蓋構件700時通過施加能夠使輔助結合突起730與凹入部96分離的力而分離蓋構件700。
輔助蓋構件730可按照三角形形狀突出,通過這樣的方式使得對角線方向上的表面可引導插入到凹入部96中或者與凹入部96分離。
下面,將詳細描述過濾器120的構造。
圖33是根據本公開的一個實施例的過濾器的局部透視圖。圖34是根據本公開的一個實施例的過濾器的俯視圖。圖35是根據本公開的一個實施例的過濾器的局部放大視圖。
如上所述,過濾器120可以以圓形設置。因為吸入板100以環形設置,尤其是因為空調的室內單元1以圓柱形狀形成,所以過濾器120可以以與其對應的形狀形成。
在傳統的空調中,室內單元以長方體形狀設置,且設置有吸入口的面板以四邊形設置。設置在四邊形面板中的過濾器通常根據面板的形狀以四邊形設置。考慮到空氣流動,空氣通過吸入口經其流動到鼓風扇中的吸入流動路徑通常以圓形設置,以這樣的方式使得空氣不會通過過濾器的四個直角(是不必要的空間)被吸入。
然而,根據本公開的一個實施例的過濾器120可以以圓形設置,且過濾器120的半徑被設置成與空調的室內單元1的吸入流動路徑的半徑對應,以完全利用過濾器120而沒有不必要的部分。
過濾器120可包括:外周框架121,以圓形設置;多個內部框架122,沿一個方向朝向外周框架121的內部延伸;多個加強肋123,與多個內部框架122相交并加強過濾器120的剛度。
此外,如圖33所示,收集空氣中的灰塵的網構件124可設置在多個內部框架122之間。網構件124可以包括脊124a和溝124b的波紋形狀設置。
當以波紋形狀設置并形成多個彎曲部時,網構件124的橫截面可增大并可收集大量灰塵。網構件124可設置在多個內部框架122之間并可與多個內部框架122中的每者的兩側結合。
具有與網構件124的波紋形狀的脊124a和溝124b的形狀相同的彎曲突起122a設置在內部框架122的兩端,以允許網構件124容易地與內部框架122的兩端接觸。
與內部框架122相交的多個加強肋123可在網構件124上相交。這里, 加強肋123可以以與網構件124的波紋形狀對應的形狀延伸,以在支撐網構件124的同時與內部框架122相交。
即,加強肋123可與內部框架122相交,同時包括彎曲部123c,該彎曲部123c包括與網構件124的波紋形狀(包括脊124a和溝124b)對應的脊123a和溝123b。
彎曲部123c的脊123a和溝123b可與網構件124的脊124a和溝124b對應地形成,以允許網構件124由加強肋123支撐同時保持波紋形狀。
如圖34中所示,內部框架122和加強肋123彼此相交所成的角度可在0度到180度的范圍內。
在傳統的空調種,由于過濾器設置成四邊形,所以考慮到吸入空氣的效率,內部框架和加強肋以90度相交。然而,在根據本公開的一個實施例的過濾器120中,內部框架122和加強肋123可以各種角度彼此相交而不限制它們的相交角度。
吸入板100包括形成吸入口110的吸入格柵101(未示出)。內部框架122和加強肋123的相交角度可在0度到180度的范圍內自由地設置,從而將內部框架122和加強肋123布置在吸入格柵101的位置處。
因此,因為內部框架122和加強肋123未暴露于外部,所以可提高美觀性。
如上所述,內部框架122和加強肋123可以以各種角度彼此相交。然而,如圖35中所示,與內部框架122接觸的加強肋123的脊123a或溝123b可以以直角與內部框架122相交。
即,內部框架122和加強肋123的整個布置可在0度到180度的范圍內,但是內部框架122與加強肋123之間的在內部框架122和加強肋123彼此接觸的位置處的角度可被設置成直角。
因為加強肋123包括多個彎曲部123c,所以即使在與內部框架122以直角接觸時,彎曲部123c也對角地彎曲然后加強肋123和內部框架122可大體上對角地相交。
內部框架122和加強肋123彼此垂直地接觸,以允許網構件124由內部框架122支撐同時保持網構件124的完整的波紋形狀。當內部框架122和加強肋123中的每者的一側以除了直角以外的角度彼此接觸時,在網構件124的與其對應的區域中產生褶痕,然后在某些區域中不能保持波紋形狀,從而 防止空氣流動并減小內部框架122或加強肋123之間的結合力,這劣化了耐用性。
然而,根據本公開的一個實施例,網構件124可在與內部框架122接觸的整個區域中均勻地保持波紋形狀,從而克服上述限制。
通過上面的描述明顯的是,根據本公開的一個實施例的空調的吸入板相對于殼體橫向旋轉并分離以允許用戶容易地分離吸入板。
此外,根據本公開的一個實施例的空調的吸入板相對于殼體豎直旋轉并分離以允許用戶容易地分離吸入板。
此外,根據本公開的一個實施例的空調的蓋構件朝向殼體被施壓并結合以允許用戶容易地結合蓋構件。
此外,根據本公開的一個實施例的空調的過濾器具有圓形形狀并包括呈各種形狀的過濾器框架。
雖然已經示出并描述了本公開的一些實施例,但是本領域技術人員應該清楚,在不脫離由權利要求書及其等同物限定的本公開的精神和原理的情況下可對這些實施例進行變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