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廚房家電,尤其是一種吸油煙機。
背景技術:
傳統的吸油煙機可看作是點匯式抽吸,吸氣氣流的能量衰減很快,隨著離開匯點距離的增加,流速呈二次方衰減,導致吸油煙機實際控制的吸煙區域很小。當前一些吸油煙機通過提高風量來實現較好的吸油煙效果,導致為了排出很少的油煙而抽吸大量的空氣,也即油煙機實際的吸油煙效率不高。
為了解決上述不足,已有提出形成風幕從而防止油煙外溢的吸油煙機,如申請號為201110327839.2的中國專利申請公開的一種隱藏式風幕油煙機,包括外罩、集煙罩和主機箱,外罩和集煙罩之間設置風幕模塊,風幕模塊包括風機和風道部,風機的出風口與風道部相連通,風道部包括風道蓋板和風道底板,風道蓋板和風道底板之間形成扁平狀的風道。然而,這種吸油煙機,由于風幕模塊只設置在前側,形成的為單出風氣流,由此導致容易在兩側形成油煙外溢,吸油煙效果仍待提高。
此外,也有提出了一種可形成人造龍卷風的吸油煙機,如本申請人的申請號為201410176912.4的中國專利公開的一種可形成人造龍卷風的吸油煙機,包括進風風機、送風風機和旋流器,在旋流器上設有位于中部的縱向進風通道和圍在縱向貫穿通道外部的環形送風通道,縱向進風通道與進風風機的進風口通過進風管相連通,環形送風通道的上端與送風風機的出風口通過出風管相連通,環形送風通道的底端形成供送風風機吹送出的氣流斜向外噴出的出氣口。然而,這種吸油煙機,其結構復雜,與現有油煙機的融合比較困難,應用于實際產品的可行性不高。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上述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提供一種提高適配性和吸油煙效果的吸油煙機。
本發明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吸油煙機,包括集煙罩,所述集煙罩上設置有風幕裝置,所述風幕裝置包括風機、以及與所述風機連通的出風裝置,所述出風裝置上形成有出風口,其特征在于:所述集煙罩的每一側上開設有出風孔相鄰兩側上的出風孔互相遠離,所述出風口與所述出風孔對應;所述風幕裝置通過所述出風孔吹出的誘導旋流與水平方向形成夾角,所述誘導旋流在水平方向上的分流構成同向旋流。
根據本發明的一個方面,所述出風裝置上還形成有進風口,所述進風口直接與所述風機連通,通過直連的結構,可以使得風幕裝置出風損失較小,吸油煙效果較優。
根據本發明的另一個方面,所述風幕裝置還包括風道和引流管,所述風道上形成有風道進風口和風道出風口,所述出風裝置上還形成有進風口;所述風機與所述風道進風口相連通,所述風道出風口與引流管的一端連接,所述引流管的另一端與出風裝置的進風口連接。通過引流管連接的結構,可以使得適應多種實際的安裝結構,結構通用性上則較強。
根據本發明的另一個方面,所述風幕裝置還包括兩個風道和兩個引流管,所述出風裝置也具有兩個,所述風道上形成有風道進風口和風道出風口,所述出風裝置上還形成有進風口;所述風機分別與所述風道進風口相連通,所述風道出風口與引流管的一端連接,所述引流管的另一端與出風裝置的進風口連接,由此可減少風幕裝置的數量,使得結構布局上更為緊湊、合理。
根據本發明的一個方面,所述集煙罩包括四個側面,所述出風孔形成在所述集煙罩的每一個側面上,所述出風口和出風孔均在縱向上延伸,出風的夾角可通過在出風裝置內設置隔板或通過集煙罩側面的傾斜來形成。
根據本發明的另一個方面,所述集煙罩包括四個側面,每個側面在底部邊緣向外延伸而形成底面,所述出風孔形成在所述集煙罩的每一個底面上,所述出風口和出風孔均在橫向上延伸,在本發明中優選的,所述夾角由設置在所述出風裝置內、相對縱向傾斜的隔板而形成。
為了使得吸煙效果較好,所述夾角為0°~45°。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優點在于:通過吹出的誘導旋流提供水平方向的剪切力,通過流體本身的粘性剪切力和湍流剪切力來傳遞旋轉運動,氣流方向互不干擾、形成同向旋流,起到有效屏蔽油煙外漏的同時使主吸風負壓下降、吸油煙機的吸煙區域得到控制,同時形成旋風抽吸,使得吸油煙機的負壓區域向下延伸,從而提升籠煙吸煙能力。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吸油煙機的第一個實施例的示意圖;
圖2為圖1的吸油煙機的局部正視圖(隱藏機箱、離心風機和出風罩);
圖3為圖1的吸油煙機的局部俯視圖;
圖4為圖1的吸油煙機的局部仰視圖;
圖5為圖3的局部分解結構示意圖;
圖6為圖5的風幕裝置的分解結構示意圖;
圖7為本發明的吸油煙機的第二個實施例的局部俯視圖;
圖8為圖7的局部分解結構示意圖;
圖9為圖8的風幕裝置的分解結構示意圖;
圖10為本發明的吸油煙機的第三個實施例的局部俯視圖;
圖11為圖10的局部分解結構示意圖;
圖12為圖11的風幕裝置的分解結構示意圖;
圖13為本發明的吸油煙機的第四個實施例的局部俯視圖;
圖14為本發明的吸油煙機的第四個實施例的局部仰視圖;
圖15為圖13的局部分解結構示意圖;
圖16為圖15的風幕裝置的分解結構示意圖;
圖17為本發明的吸油煙機的第五個實施例的局部俯視圖;
圖18為本發明的吸油煙機的第五個實施例的局部仰視圖;
圖19為圖17的局部分解結構示意圖;
圖20為現有技術的吸油煙機形成的負壓區域示意圖;
圖21為本發明的吸油煙機形成的負壓區域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描述。
參見圖1,一種吸油煙機,包括集煙罩1、設置在集煙罩1進風口處的濾網2、以及設置在集煙罩1上方的機箱3,機箱3內設有離心風機、出風罩等。集煙罩1上設有風幕裝置,其中,圖1中的直線箭頭表示風幕裝置吹出的誘導旋流的吹風方向,曲線箭頭則為油煙形成的漩渦。
在下文中,“前”、“后”、“左”、“右”、“上”、“下”等表示吸油煙機使用時相對使用者的位置關系,而不應理解為對結構的限定。
實施例一
參見圖2~圖6,集煙罩1包括頂面11和側面,側面包括前側面121、左側面122、右側面123和后側面124,上述五個面形成的集煙罩1上凹而形成有集煙腔13。上述四個側面底部向外延伸而形成有底面,底面與側面相應地,包括前底面141、左底面142、右底面143和后底面144,底面在外邊緣處向上翻折,翻折處上方設置頂板15,頂板15用于與機箱3連接。
在本實施例中,風幕裝置4設置在頂面11上的四個角上。風幕裝置4包括風機41和出風裝置42,出風裝置42上形成有進風口421和出風口422。風機41與出風裝置42的進風口421相連通,出風裝置42的出風口422形成為在縱向上延伸的長條狀,集煙罩1的每個側面與出風裝置42的出風口422相應的位置開設有在縱向上延伸的出風孔16,集煙罩1的出風孔16的形狀、尺寸與出風裝置42的出風口422相對應,出風裝置42的出風口422位于集煙罩1的側面。由此形成了單出風機直連的形式。
在本實施例中,出風孔16分別形成在集煙罩1的前側面121的右端、左側面122的前端、右側面123的后端和后側面124的左端,每一個風幕裝置4通過相應位置的出風孔16形成圖4上的直線箭頭所示的誘導旋流的吹風方向(水平方向上),圖4上的橢圓軌跡箭頭則為油煙形成的漩渦,為同向單旋流。可替代的,也可以完全反向,只要確保相鄰兩個側面上的出風孔16互相遠離,而不互相干擾即可。
再參見圖2,圖中箭頭所示為誘導旋流的吹風方向,為達成較好的吸油煙效果,誘導旋流與水平方向形成夾角α,優選的,為0~45°。該夾角α可通過集煙罩1各側面與水平方向形成一定的角度來實現,或者通過在出風裝置42內設置傾斜的隔板來實現。誘導旋流主要提供水平方向的剪切力,通過流體本身的粘性剪切力和湍流剪切力來傳遞旋轉運動,使得集煙罩1的進風口下方油煙氣流形成漩渦。各出風孔16吹出的誘導旋流在水平方向上的分流共同作用使得油煙氣流形成漩渦(旋流風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屏蔽周圍氣流的作用,使得吸油煙機的吸煙區域得到控制,同時形成旋風抽吸,使得吸油煙機的負壓區域向下延伸,參見圖20和圖21,從而提升籠煙吸煙能力。
實施例二
參見圖7~圖9,與上述實施例一的不同之處在于,在本實施例中,風幕裝置4’包括風機41、出風裝置42、風道43和引流管44,出風裝置42上形成有進風口421和出風口422,風道43上也形成有風道進風口431和風道出風口432。風機41與風道43的風道進風口431相連通,風道43的風道出風口432與引流管44的一端連接,引流管44的另一端與出風裝置42的進風口421連接,引流管44優選的為膠管。出風裝置42的出風口422形成為在縱向上延伸的長條狀,集煙罩1的每個側面與出風裝置42的出風口422相應的位置開設有在縱向上延伸的出風孔16(與實施例一的相同),集煙罩1的出風孔16的形狀、尺寸與出風裝置42的出風口422相對應。由此形成了單出風機膠管連接的形式。
實施例一中的直連形式,出風損失較小,吸油煙效果較優;而本實施例中的膠管連接形式,可以適應多種實際的安裝結構,結構通用性上則較強。
實施例三
參見圖10~圖12,在本實施例中,只需要兩個風幕裝置4”,風幕裝置4”與實施例二中的風幕裝置4’相比,其不同之處在于,風幕裝置4”的出風裝置42、風道43和引流管44分別具有兩套,兩個風道43分別連接在風機41的兩個出風口處,由此形成了雙出風機膠管連接的形式。
實施例四
參見圖13~圖16,與上述實施例二的不同之處在于,在本實施例中,風幕裝置4”’的出風裝置42”’的出風口422”’形成為在橫向上延伸的長條狀,集煙罩1的每個底面與出風裝置42”’的出風口422”’相應的位置開設有在橫向上延伸的出風孔16’,集煙罩1的出風孔16’的形狀、尺寸與出風裝置42”’的出風口422”’相對應,出風裝置42”’的出風口422”’位于集煙罩1的出風孔16’的上方。由此形成了單出風機膠管連接的形式。
在本實施例中,出風孔16’分別形成在集煙罩1的前底面141的左端、左底面142的后端、右底面143的前端和后底面144的右端。可替代的,也可以完全反向,只要確保相鄰兩個底面上的出風孔16’互相遠離即可。
在出風裝置42”’中,設置有多個平行布置的與縱向傾斜的隔板423,從而使得從出風孔16’吹出的誘導旋流與水平方向形成上述的夾角α。
本實施例中的這種出風方式,使得出風位置更靠外,形成的旋流風幕區域大于上述實施例一和二中的內側出風方式,能更進一步地提高吸油煙效果。
在實施例一和三中,也可以采用上述的出風方式。
實施例五
參見圖17~圖19,在上述實施例一至實施例四中,風幕裝置使得集煙罩1的進風口下油煙形成了單旋流;而在本實施例中,則能使得油煙形成雙旋流。風幕裝置包括第一風幕裝置51和第二風幕裝置52,第一風幕裝置51分別位于頂面11后側的兩個角,第二風幕裝置52則分別位于頂面11前側的兩個角。出風孔16分別形成在左右兩個側面的前端、后側面124的左右兩端、以及前側面121的中間并列兩個(也可以在后側面124的中間并列兩個,前側面121的左右兩端)。第一風幕裝置51的結構與實施例二中的風幕裝置4’相同,包括第一風機511、第一出風裝置512、第一風道513和第一引流管514,第一出風裝置512連接到后側面124的兩個出風孔16。第二風幕裝置52的結構則與實施例三中的風幕裝置4”相同,包括第二風機521,兩套第二出風裝置522、第二風道523和第二引流管524,第二出風裝置522則分別連接左右側面中的一個出風孔16和前側面121上的一個出風孔16。其中,直線箭頭為誘導旋流吹風方向,橢圓軌跡則為油煙形成的漩渦,由此形成了雙旋流,可針對兩個灶具的應用環境。
可替代的,每一個第二風幕裝置52也可以由兩個風幕裝置4或風幕裝置4’代替,其中一個風幕裝置4或風幕裝置4’的出風口422與集風罩1的其中一個側面出風孔16對應,另一個風幕裝置4或風幕裝置4’的出風口422與前側面中間的出風孔16對應。
可替代的,第一風幕裝置51也可以采用風幕裝置4’或風幕裝置4”’代替,或者兩個第一風幕裝置51由一個第二風幕裝置52代替。
只要使得上述位置的出風孔16、16’處均有相應的出風裝置的出風口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