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冷風機散熱片技術領域,具體涉及到一種新型微通道換熱器。
背景技術:
在制冷領域當中,工質經節流閥節流后,成為壓力較低的液體后,然后送入蒸發器,在蒸發器中的微通道內進行換熱,但工質在進入每一個微通道時因冷劑分布不均,導致微通道換熱器作為蒸發器工作時性能急劇下降。對此,一般做法是在微通道換熱器的微通道上方安裝分配器上開多孔或槽,每個孔或槽對應多個扁管進行冷媒分配。由于扁管與扁管之間的分配不均,以及每個扁平內的各個微通道之間可能存在的分配不均,采用單孔或單槽對應多個扁管分配的制冷劑分布是很難預測的,導致微通道蒸發器開發時需要反復調試,以達到期望的分配效果。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解決現有技術中扁管與扁管之間工質的分配不均,提供一種新型微通道換熱器。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一種新型微通道換熱器,包括工質入口集液管、數個層疊設置的翅片、弧形分流板、工質出口集液管,所述翅片中穿出數個扁管,所述數個扁管的入口端插接在所述弧形分流板的一端,所述弧形分流板的另一端上設置有分流孔,所述數個扁管的出口端插接在工質出口集液管的集流板中;所述工質入口集液管的一端為工質入口, 所述集液管的另一端與弧形分流板帶有分流孔的一端連接,所述弧形分流板與工質入口集液管之間用封口件封住。
進一步地,所述工質入口正下方的弧形分流板上不設置分流孔。
進一步地,所述工質入口正下方的弧形分流板上設置的分流孔向四周逐漸增大。
進一步地,所述分流孔為橢圓或者圓形中的一種。
進一步地,所述封口件與所述弧形分流板做成一體或者單獨安裝在所述集液管端部的蓋帽上。
進一步地,所述工質入口位于集液管的中間位置。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工質從工質入口進入到集液管內,經過弧形的分流板分流后,再容許節流后的工質進入到對應的所述扁管。由于工質在弧形分流板處大壓降的驅動,使得制冷劑在多個扁管之間的分布更容易均勻。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中工質入口集液管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中微通道、分流板、翅片安裝完成后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圖2另一角度的結構示意圖;
圖5 為本發明中工質出口集液管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工質入口,2、集液管,3、弧形分流板,4、分流孔,5、扁管,6、翅片,7、工質出口,8、集流板,9、插接孔。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和附圖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在以下的描述中闡述了更多的細節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發明,但是本發明顯然能夠以多種不同于此描述的其它方式來實施,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在不違背本發明內涵的情況下根據實際應用情況作類似推廣、演繹,因此不應以此具體實施例的內容限制本發明的保護范圍。
如圖1至圖5所示,一種新型微通道換熱器,由工質入口集液管、弧形分流板、扁管、翅片、工質出口集液管構成,工質入口集液管的一端為工質入口1, 工質入口集液管2的另一端與弧形分流板3帶有分流孔4的一端連接,所述弧形分流板3與工質入口集液管2之間用封口件封住,所述封口件與所述弧形分流板3做成一體或者單獨安裝在所述工質入口集液管2端部的蓋帽上。所述翅片6中穿出數個扁管5,所述數個扁管5的入口插接在所述弧形分流板3的一端,所述弧形分流板3的另一端上設置有分流孔4,所述工質入口集液管2中的工質入口1位于工質入口集液管2的中間位置。所述數個扁管5的出口插接在工質出口集液管的集流板8中的插接孔9中。所述工質入口1正下方的弧形分流板3上設置的分流孔4向四周逐漸增大,可將分流孔4設置為橢圓或者圓形中的一種,因工質入口1正下方處的弧形分流板3受到工質的沖擊力較大,四周沖擊力較小,分流孔的此種設置使工質容易進行平均分配。在所述工質入口1正下方的弧形分流板3上不設置分流孔4,因從工質入口1進入到工質入口集液管2中工質壓力很大,若在正下方的弧形分流板3上設置分流孔4,工質易從工質入口1正下方的分流孔4流入扁管5,不容易使工質進行平均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