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室外換熱器以及包含該室外換熱器的空調裝置,更具體地涉及一種根據運轉模式可改變冷媒流動的流路長度的室外換熱器以及包含該室外換熱器的空調裝置。
背景技術:
通常情況下,空調裝置是利用包含壓縮機、室外換熱器、膨脹閥及室內換熱器的制冷循環,來對室內進行制冷或制熱的裝置,即可以由對室內進行制冷的制冷機和對室內進行制熱的制熱機構成,也可以由對室內進行制冷或制熱的制冷制熱兩用空調裝置構成。
當上述空調裝置由制冷制熱兩用空調裝置構成時,其結構包括根據制冷運轉和制熱運轉切換在壓縮機中壓縮的冷媒流路的四通閥,即制冷運轉時,在壓縮機中壓縮的冷媒通過四通閥向室外換熱器流動,此時,室外換熱器起到冷凝器的作用。然后,在室外換熱器中冷凝的冷媒在膨脹閥中膨脹后流入室內換熱器,此時,室內換熱器起到蒸發器的作用,在室內換熱器中蒸發的冷媒再次通過四通閥流入壓縮機。
另外,在制熱運轉時,壓縮機中壓縮的冷媒通過四通閥向室內換熱器流動,室內換熱器起到冷凝器的作用。然后,室內換熱器中冷凝的冷媒在膨脹閥中膨脹后流入室外換熱器,此時,室外換熱器起到蒸發器的作用,在室外換熱器中蒸發的冷媒再次通過四通閥流入壓縮機。
當室外換熱器起到冷凝器的作用和蒸發器的作用時,根據冷媒所通過的流路長度不同而壓力損失方面存在差異,因此需要改變流路長度。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要解決的課題是提供一種根據運轉模式可改變冷媒流動的流路長度的室外換熱器以及包含該室外換熱器的空調裝置。
本發明的課題并不受限于上述所提及的課題,本領域技術人員可通過下述記載明確地理解未被提及的其他的課題。
為了解決上述課題,本發明實施例的室外換熱器以及包含該室外換熱器的空調裝置,包括:多個第一冷媒管,其排成一列;多個第二冷媒管,其與多個第一冷媒管相分開并排成一列;以及多個第三冷媒管,其與多個第一冷媒管相分開并排成一列;制冷運轉時,在多個第一冷媒管、多個第二冷媒管及多個第三冷媒管的內部有要冷凝的冷媒流動;制熱運轉時,在多個第一冷媒管和多個第三冷媒管的內部有要蒸發的冷媒流動;在多個第二冷媒管的內部沒有冷媒流動。
關于其它實施例的具體事項,包含在詳細說明及附圖中。
根據本發明的室外換熱器以及包含該室外換熱器的空調裝置,能夠得到以下效果之一或者全部。
第一、在制熱運轉時,使室外換熱器中的冷媒的壓力損失達到最小,從而能夠提高蒸發性能。
第二、在不改變現有室外換熱器的冷媒管和板結構的情況下,根據運轉模式,使冷媒流動的流路長度可變。
第三、在制熱運轉時,結霜被延遲。
本發明的效果并不受限于上述所提及的效果,本領域技術人員可通過權利要求書中的記載,能夠明確地理解未被提及的其他的效果。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一實施例的空調裝置的結構圖。
圖2是本發明一實施例的室外換熱器的結構圖。
圖3是本發明一實施例的室外換熱器的結構圖。
圖4是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室外換熱器的結構圖。
圖5是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室外換熱器的結構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參照附圖以及詳細后述的實施例,可以明確本發明的優點和特征,以及達到這些目的的方法。然而,本發明并不限定于下面所公開的實施例,可以以不同的多種方式實現。本實施例只是為了使本發明的公開完整,并將發明的范疇完整地向本領域技術人員展現而提供,本發明的保護范圍由權利要求書所定義的范疇來確定。在整篇說明書中,相同的附圖標記表示相同的結構部件。
下面,參照根據本發明實施例說明室外換熱器以及包含該室外換熱器的空調裝置的附圖,對本發明進行說明。
圖1是本發明一實施例的空調裝置的結構圖。
本發明一實施例的空調裝置,包括:壓縮機10,其壓縮冷媒;室外換熱器30,其設置于室外,使室外空氣和冷媒進行熱交換;室內換熱器20,其設置于室內,使室內空氣和冷媒進行熱交換;以及切換部90,其將從壓縮機10排出的冷媒,在制熱運轉時向室內換熱器20引導,而在制冷運轉時向室外換熱器30引導。
壓縮機10將流入的低溫低壓的冷媒壓縮成高溫高壓的冷媒。壓縮機10可以具有多種結構,可以是采用缸筒和活塞的往復式壓縮機或者利用動渦旋盤和靜渦旋盤的渦旋壓縮機。壓縮機10可根據實施例設置有多個。
壓縮機10中,制熱運轉時,在室外換熱器30中蒸發的冷媒流入,而在制冷運轉時,在室內換熱器20中蒸發的冷媒流入。
在本實施例中,“制熱運轉”是指,在室內換熱器20中冷凝冷媒而將室內空氣加熱的運轉模式,而“制冷運轉”是指,在室內換熱器20中蒸發冷媒而將室內空氣冷卻的運轉模式。
氣液分離器60在流入壓縮機10的冷媒中分離出氣相冷媒和液相冷媒。氣液分離器60在制熱運轉時在室外換熱器30中蒸發的冷媒,或在制冷運轉時在室內換熱器20中蒸發的冷媒中,分離出氣相冷媒和液相冷媒。氣液分離器60設置于切換部90和壓縮機10之間。在氣液分離器60中分離出的氣相冷媒流入壓縮機10。
切換部90作為用于切換制冷制熱的流路切換閥,將在壓縮機10中壓縮的冷媒,在制熱運轉時向室內換熱器20引導,而在制冷運轉時向室外換熱器30引導。
切換部90與壓縮機10和氣液分離器60相連接,并與室內換熱器20和室外換熱器30相連接。在制熱運轉時,切換部90將壓縮機10和室內換熱器20相連接,并將室外換熱器30和氣液分離器60相連接。在制冷運轉時,切換部90將壓縮機10和室外換熱器30相連接,并將室內換熱器20和氣液分離器60相連接。
切換部90可以由將彼此不同的流路相連接的多種模塊來實現,在本實施例中,切換閥90是用于切換流路的四通閥。根據實施例,切換部90可以由切換四個流路的兩個三通閥的組合等多種閥或其組合來實現。
室外換熱器30配置于室外空間,經過室外換熱器30的冷媒與室外空氣進行熱交換。室外換熱器30在制熱運轉時起到蒸發冷媒的蒸發器的作用,而在制冷運轉時起到冷凝冷媒的冷凝器的作用。
室外換熱器30與切換部90、室外膨脹閥50和/或室內膨脹閥40相連接。制熱運轉時,在室外膨脹閥50中膨脹的冷媒流入室外換熱器30蒸發后,向切換部90流動。制冷運轉時,在壓縮機10中壓縮并通過切換部90的冷媒流入室外換熱器30冷凝后,向室外膨脹閥50或室內膨脹閥40流動。
室外膨脹閥50在制熱運轉時其開度被調整而使冷媒膨脹,在制冷運轉時完全開放而使冷媒通過,或者關閉而不使冷媒通過。室外膨脹閥50與室外換熱器30和室內膨脹閥40相連接。
室外膨脹閥50使從室內換熱器20流向室外換熱器30的冷媒膨脹。室外膨脹閥50在制冷運轉時,使從室外換熱器30流入的冷媒通過,并向室內膨脹閥40引導,或者不使冷媒通過。
室內換熱器20配置于室內空間,經過室內換熱器20的冷媒與室內空氣進行熱交換。室內換熱器20在制熱運轉時起到冷凝冷媒的冷凝器的作用,而在制冷運轉時起到蒸發冷媒的蒸發器的作用。
室內換熱器20與切換部90和室內膨脹閥40相連接。制熱運轉時,在壓縮機10中壓縮并通過切換部90的冷媒流入室內換熱器20冷凝后,向室內膨脹閥40流動。制冷運轉時,在室內膨脹閥40中膨脹的冷媒流入室內換熱器20蒸發后,向切換部90排出。
室內膨脹閥40在制熱運轉時完全開放而使冷媒通過,在制冷運轉時其開度被調整而使冷媒膨脹。室內膨脹閥40與室內換熱器20、室內膨脹閥40和/或室外換熱器30相連接。
室內膨脹閥40在制熱運轉時使從室內換熱器20流入的冷媒通過,并向室外膨脹閥50引導。室內膨脹閥40在制冷運轉時使從室外換熱器30流向室內換熱器20的冷媒膨脹。
室外管道72將室外換熱器30和切換部90相連接。室外管道72在制熱運轉時,使在室外換熱器30中蒸發的冷媒向切換部90引導。室外管道72在制冷運轉時,使在壓縮機10中壓縮并通過切換部90的冷媒向室外換熱器30引導。
液體管線73將室內膨脹閥40和室外膨脹閥50或室外換熱器30相連接。液體管線73在制熱運轉時,使在室內換熱器20中冷凝并通過室內膨脹閥40的冷媒向室外膨脹閥50引導。液體管線73在制冷運轉時,使在室外換熱器30中冷凝的冷媒向室內膨脹閥40引導,或者使在室外換熱器30中冷凝并通過室外膨脹閥50的冷媒向室內膨脹閥40引導。
圖2和圖3是本發明一實施例的室外換熱器的結構圖。圖2示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室外換熱器在制冷運轉時的冷媒的流向,圖3示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室外換熱器在制熱運轉時的冷媒的流向。
本發明一實施例的室外換熱器30,包括:多個板120;多個第一冷媒管111,其貫通多個板120并排成一列;多個第二冷媒管112,其貫通多個板120,與多個第一冷媒管111相分開并排成一列;以及多個第三冷媒管113,其貫通多個板120,與多個第一冷媒管111相分開并排成一列。
多個板120與室外空氣進行熱交換。多個板120與貫通該多個板120的多個第一冷媒管111、多個第二冷媒管和/或多個第三冷媒管113相互進行熱傳遞,從而使流動于多個第一冷媒管111、多個第二冷媒管和/或多個第三冷媒管113內部的冷媒與室外空氣進行熱交換。當室外換熱器30起到蒸發器的作用時,多個板120接受室外空氣的熱量,并將該熱量傳遞至流動于多個第一冷媒管111、多個第二冷媒管和/或多個第三冷媒管113內部的冷媒。當室外換熱器30起到冷凝器的作用時,多個板120從流動于多個第一冷媒管111、多個第二冷媒管和/或多個第三冷媒管113內部的冷媒接受熱量,將該熱量傳遞至室外空氣。
多個板120中的每一個板均形成為板形狀,并相互平行地配置。多個板120中的每一個板均與多個第一冷媒管111、多個第二冷媒管112和多個第三冷媒管113的直線部分正交。多個板120沿著與室外空氣的流動方向相互垂直的方向相分開配置,以使室外空氣能夠在多個板120的彼此之間流動。優選為多個第一冷媒管111、多個第二冷媒管112和多個第三冷媒管113都貫通一個板120,但根據實施例,多個板120可以區分為多個第一冷媒管111所貫通的多個第一板、多個第二冷媒管112所貫通的多個第二板和多個第三冷媒管113所貫通的多個板。
多個第一冷媒管111中的每一個第一冷媒管111均形成為U形管,其直線部分貫通多個板120。多個第一冷媒管111沿著與室外空氣的流動方向相互垂直的方向相分開并排成一列。多個第一冷媒管111和多個第二冷媒管112通過多個第一返向彎管141相連接。多個第一冷媒管111和多個第三冷媒管113通過多個第二返向彎管142相連接。
多個第一冷媒管111在制冷運轉時,其內部有要冷凝的冷媒流動,而在制熱運轉時,其內部有要蒸發的冷媒流動。在制冷運轉時,流動于多個第一冷媒管111的冷媒與室外空氣進行熱交換而冷凝后經由多個第一返向彎管141向多個第二冷媒管112流動。在制熱運轉時,流動于多個第一冷媒管111的冷媒與室外空氣進行熱交換而蒸發后經由多個第二返向彎管142向多個第三冷媒管113流動。
多個第二冷媒管112中的每一個第二冷媒管112均形成為U形管,其直線部分貫通多個板120。多個第二冷媒管112沿著與室外空氣的流動方向相互垂直的方向相分開并排成一列。多個第二冷媒管112沿著多個第一冷媒管111所排列的方向排成一列。多個第二冷媒管112和多個第一冷媒管111通過多個第一返向彎管141相連接。多個第二冷媒管112和冷凝集流管171相連接。
多個第二冷媒管112在制冷運轉時,其內部有要冷凝的冷媒流動,而在制熱運轉時,其內部沒有冷媒流動。在制冷運轉時,流動于多個第二冷媒管112的冷媒與室外空氣進行熱交換而冷凝后向冷凝集流管171流動。
多個第三冷媒管113中的每一個冷媒管113均形成為U形管,其直線部分貫通多個板120。多個第三冷媒管113沿著與室外空氣的流動方向相互垂直的方向相分開并排成一列。多個第三冷媒管113沿著多個第一冷媒管111所排列的方向排成一列。多個第三冷媒管113和多個第一冷媒管111通過多個第二返向彎管142相連接。多個第三冷媒管113與分配模塊160相連接。
多個第三冷媒管113在制冷運轉時,其內部有要冷凝的冷媒流動,而在制熱運轉時,其內部有要蒸發的冷媒流動。在制冷運轉時,流動于多個第三冷媒管113的冷媒與室外空氣進行熱交換而冷凝后經由多個第二返向彎管142向多個第一冷媒管111流動。在制熱運轉時,流動于多個第三冷媒管113的冷媒與室外空氣進行熱交換而蒸發后向分配模塊160流動。
制冷運轉時,在多個第一冷媒管111、多個第二冷媒管112及多個第三冷媒管113的內部要冷凝的冷媒流動。制熱運轉時,在多個第一冷媒管111和多個第三冷媒管113的內部有要蒸發的冷媒流動,在多個第二冷媒管112的內部沒有冷媒流動。
多個第一冷媒管111、多個第二冷媒管112及多個第三冷媒管113分別配置成一列,并以室外空氣的流動方向為基準,多個第二冷媒管112配置于多個第一冷媒管111的前方,多個第三冷媒管113配置于多個第一冷媒管111的后方。
多個第一返向彎管141將多個第一冷媒管111和多個第二冷媒管112相連接。多個第一返向彎管141與蒸發集流管172相連接。多個第二返向彎管142將多個第一冷媒管111和多個第三冷媒管113相連接。
分配模塊160與室外管道72相連接。分配模塊160與多個第三冷媒管113相連接。
在制冷運轉時,分配模塊160將在壓縮機10中壓縮并通過切換部90再經由室外管道72流動的冷媒向多個第三冷媒管113供給。在制熱運轉時,分配模塊160中流入從蒸發集流管172供給而通過了多個第一返向彎管141、多個第一冷媒管111、多個第二返向彎管142及多個第三冷媒管113的冷媒。即,在制熱運轉時,分配模塊160中流入在多個第一冷媒管111和多個第三冷媒管113中蒸發的冷媒。
冷凝集流管171與多個第二冷媒管112相連接。冷凝集流管171與液體管線73相連接。冷凝集流管171和液體管線73之間設置有止回閥191,以防止冷媒從液體管線73流向冷凝集流管171。
在制冷運轉時,冷凝集流管171中流入從分配模塊160供給而通過了多個第三冷媒管113、多個第二返向彎管142、多個第一冷媒管111、多個第一返向彎管141及多個第二冷媒管112的冷媒。即,在制冷運轉時,冷凝集流管171中流入在多個第三冷媒管113、多個第一冷媒管111及多個第二冷媒管112中冷凝的冷媒。在制熱運轉時,冷凝集流管171中沒有冷媒流動。
蒸發集流管172與多個第一返向彎管141相連接。蒸發集流管172與液體管線73相連接。蒸發集流管172和液體管線73之間設置有室外膨脹閥50。在制熱運轉時,蒸發集流管172將在室外膨脹閥50中膨脹的冷媒向多個第一返向彎管141供給。在制冷運轉時,蒸發集流管172因室外膨脹閥50關閉而其中沒有冷媒流動。
下面,參照圖1和圖2,對本發明一實施例的室外換熱器在制冷運轉時的作用原理進行說明。
在壓縮機10中壓縮的冷媒經過切換部90并通過室外管道72向室外換熱器30的分配模塊160流動。流向分配模塊160的冷媒通過多個第三冷媒管113、多個第二返向彎管142、多個第一冷媒管111、多個第一返向彎管141及多個第二冷媒管112并冷凝后向冷凝集流管171流動。流向冷凝集流管171的冷媒經過止回閥191再經由液體管線73向室內膨脹閥40流動。流向室內膨脹閥40的冷媒膨脹并在室內換熱器20中蒸發后經過切換部90向氣液分離器60流動。在氣液分離器60中分離出的氣相冷媒流入壓縮機10再次被壓縮。
下面,參照圖1和圖3,對本發明一實施例的室外換熱器在制熱運轉時的作用原理進行說明。
在壓縮機10中壓縮的冷媒經過切換部90向室內換熱器20流動。流向室內換熱器20的冷媒在冷凝后經過室內膨脹閥40再經由液體管線73向室外膨脹閥50流動。流向室外膨脹閥50的冷媒在膨脹后向室外換熱器30的蒸發集流管172流動。
流向蒸發集流管172的冷媒通過多個第一返向彎管141、多個第一冷媒管111、多個第二返向彎管142及多個第三冷媒管113并蒸發后向分配模塊160流動。制熱運轉時,多個第二冷媒管112的內部沒有冷媒流動,僅在多個第一冷媒管111和多個第三冷媒管113的內部有冷媒流動,因此,冷媒流動的流路長度變短,從而壓力損失減小,使蒸發性能提升。并且,以室外空氣流動的方向為基準,在配置于最前端的多個第二冷媒管112的內部沒有要蒸發的冷媒流動,因此,在制熱運轉時結霜被延遲。
流向分配模塊160的冷媒通過室外管道72向切換部90流動。流向切換部90的冷媒向氣液分離器60流動,在氣液分離器60中分離出的氣相冷媒流入壓縮機10再次被壓縮。
圖4和圖5是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室外換熱器的結構圖。圖4示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室外換熱器在制冷運轉時的冷媒的流向,圖5示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室外換熱器在制熱運轉時的冷媒的流向。
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室外換熱器30,包括:多個板220;多個第一冷媒管211,其貫通多個板220并排成一列;多個第二冷媒管212,其貫通多個板220,與多個第一冷媒管211相分開并排成一列;以及多個第三冷媒管213,其貫通多個板220,與多個第一冷媒管211相分開并排成一列。
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多個板220與本發明一實施例的多個板120的形狀和功能相同,因此對此省略說明。
多個第一冷媒管211中的每一個冷媒管211均形成為U形管,其直線部分貫通多個板220。多個第一冷媒管211沿著與室外空氣的流動方向相互垂直的方向相分開并排成一列。多個第一冷媒管211和多個第二冷媒管212通過蒸發分配器262相連接。多個第一冷媒管211和多個第三冷媒管213通過多個連接彎管240相連接。
在制冷運轉時,多個第一冷媒管211的內部有要冷凝的冷媒流動,在制熱運轉時,其內部有要蒸發的冷媒流動。在制冷運轉時,流動于多個第一冷媒管211的冷媒與室外空氣進行熱交換并冷凝后通過多個連接彎管240向多個第三冷媒管213流動。在制熱運轉時,流動于多個第一冷媒管211的冷媒與室外空氣進行熱交換并蒸發后向蒸發分配器262流動。
多個第二冷媒管212中的每一個第二冷媒管212均形成為U形管,其直線部分貫通多個板220。多個第二冷媒管212沿著與室外空氣的流動方向相互垂直的方向相分開并排成一列。多個第二冷媒管212沿著多個第一冷媒管211所排列的方向排成一列。多個第二冷媒管212和多個第一冷媒管211通過蒸發分配器262相連接。多個第二冷媒管212與冷凝分配器261相連接。
在制冷運轉時,多個第二冷媒管212的內部有要冷凝的冷媒流動,在制熱運轉時,其內部沒有冷媒流動。在制冷運轉時,流動于多個第二冷媒管212的冷媒與室外空氣進行熱交換并冷凝后通過蒸發分配器262向多個第一冷媒管211流動。
多個第三冷媒管213中的每一個第三冷媒管213均形成為U形管,其直線部分貫通多個板220。多個第三冷媒管213沿著與室外空氣的流動方向相互垂直的方向相分開并排成一列。多個第三冷媒管213沿著多個第一冷媒管211所排列的方向排成一列。多個第三冷媒管213和多個第一冷媒管211通過連接彎管240相連接。多個第三冷媒管213與集流模塊270相連接。
在制冷運轉時,多個第三冷媒管213的內部有要冷凝的冷媒流動,在制熱運轉時,其內部有要蒸發的冷媒流動。在制冷運轉時,流動于多個第三冷媒管213的冷媒與室外空氣進行熱交換并冷凝后向集流模塊270流動。在制熱運轉時,流動于多個第三冷媒管213的冷媒與室外空氣進行熱交換并蒸發后通過連接彎管240向多個第一冷媒管211流動。
制冷運轉時,在多個第一冷媒管211、多個第二冷媒管212及多個第三冷媒管213的內部有要冷凝的冷媒流動。制熱運轉時,在多個第一冷媒管211和多個第三冷媒管213的內部有要蒸發的冷媒流動,而在多個第二冷媒管212的內部沒有冷媒流動。
多個第一冷媒管211、多個第二冷媒管212及多個第三冷媒管213分別配置成一列,并以室外空氣的流動方向為基準,多個第二冷媒管212配置于多個第一冷媒管211的后方,多個第三冷媒管213配置于多個第一冷媒管211的前方。
連接彎管240將多個第一冷媒管211和多個第三冷媒管213相連接。
集流模塊270與多個第三冷媒管213相連接。集流模塊270與液體管線73相連接。集流模塊270和液體管線73之間設置有室外膨脹閥50。
在制冷運轉時,集流模塊270中流入從冷凝分配器261供給而通過了多個第二冷媒管212、蒸發分配器262、多個第一冷媒管211、連接彎管240及多個第三冷媒管213的冷媒。即,在制冷運轉時,集流模塊270中流入在多個第二冷媒管212、多個第一冷媒管211及多個第三冷媒管213中冷凝的冷媒。在制熱運轉時,集流模塊270將在室外膨脹閥50中膨脹的冷媒向多個第三冷媒管213供給。
冷凝分配器261與室外管道72相連接。冷凝分配器261與多個第二冷媒管212相連接。在制冷運轉時,冷凝分配器261將在壓縮機20中壓縮并通過切換部90再經由室外管道72流動的冷媒向多個第二冷媒管212供給。在制熱運轉時,冷凝分配器261中沒有冷媒流動。
蒸發分配器262與室外管道72相連接。蒸發分配器262與多個第二冷媒管212和多個第一冷媒管211相連接。即,蒸發分配器262將多個第二冷媒管212和多個第一冷媒管211相連接。蒸發分配器262和室外管道72之間設置有防逆流閥291,以防止冷媒從室外管道72流向蒸發分配器262。
在制冷運轉時,蒸發分配器262將在多個第二冷媒管212中冷凝的冷媒向多個第一冷媒管211引導。在制熱運轉時,蒸發分配器262中流入通過了多個第三冷媒管213、多個連接彎管240及多個第一冷媒管211的冷媒。即,蒸發分配器262中流入在多個第三冷媒管213和多個第一冷媒管211中蒸發的冷媒。
下面,參照圖1和圖4,對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室外換熱器在制冷運轉時的作用原理進行說明。
在壓縮機10中壓縮的冷媒經過切換部90再經由室外管道72向室外換熱器30的冷凝分配器261流動。流向冷凝分配器261的冷媒通過多個第二冷媒管212、蒸發分配器262、多個第一冷媒管211、連接彎管240及多個第三冷媒管213并冷凝后向集流模塊270流動。流向集流模塊270的冷媒經過完全開放的室外膨脹閥50再經由液體管線73向室內膨脹閥40流動。流向室內膨脹閥40的冷媒膨脹并在室內換熱器20中蒸發后經過切換部90向氣液分離器60流動。在氣液分離器60中分離出的氣相冷媒流入壓縮機10再次被壓縮。
下面,參照圖1和圖5,對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室外換熱器在制熱運轉時的作用原理進行說明。
在壓縮機10中壓縮的冷媒經過切換部90向室內換熱器20流動。流向室內換熱器20的冷媒在冷凝后經過室內膨脹閥40再經由液體管線73向室外膨脹閥50流動。流向室外膨脹閥50的冷媒在膨脹后向室外換熱器30的集流模塊270流動。
流向集流模塊270的冷媒通過多個第三冷媒管213、多個連接彎管240及多個第一冷媒管211并蒸發后向蒸發分配器262流動。制熱運轉時,在多個第二冷媒管212的內部沒有冷媒流動,僅在多個第一冷媒管211和多個第三冷媒管213的內部有冷媒流動,因此,冷媒流動的流路的長度變短,從而壓力損失減少,使蒸發性能提升。
流向蒸發分配器262的冷媒經過防逆流閥291再經由室外管道72向切換部90流動。流向切換部90的冷媒向氣液分離器60流動,在氣液分離器60中分離出的氣相冷媒流入壓縮機10再次被壓縮。
以上,對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進行了圖示及說明,但本發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特定的實施例,在不脫離權利要求書中所要求的本發明的要旨的范圍內,本領域技術人員自然可以對其進行多種變形,而這些變形不應當基于本發明的技術思想或前景個別地被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