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鍋爐余熱回收裝置,屬于環保領域。
背景技術:
火力發電廠的兩大主要損失分別是冷源損失和排煙熱損失。冷源損失直接影響到循環熱 效率的高低,對于普通發電機組而言,冷源損失決定于機組的設計參數。排煙熱損失是電站 鍋爐各項熱損失中最大的一項,現代電站鍋爐的排煙熱損失一般約為4%~8%。影響排煙熱損失的一個重要因素是排煙溫度。然而現有的回收裝置會導致余熱存在,且回收不全面、余熱回收時存在大量的浪費現象。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鍋爐余熱回收裝置,熱量回收率高。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取的技術方案是,一種鍋爐余熱回收裝置,包括熱量回收罐Ⅰ和熱量回收罐Ⅱ,熱量回收罐Ⅰ連接有進氣管和出氣管,進氣管和出氣管之間設置有氣體集熱管,熱量回收罐Ⅰ內設置有熱交換管,氣體集熱管呈圓柱形螺旋狀設置于熱交換管外壁上,氣體集熱管圓柱形螺旋的螺距為熱交換管高度的1/12,螺旋角為12.8度;所述熱量回收罐Ⅱ內設置有若干平行設置的中空加熱板和若干平行設置的中空受熱板,相鄰的兩片中空加熱板之間設置有中空受熱板;所述中空加熱板之間通過上進水管和下出水管連接,上進水管和下出水管分別設置于中空加熱板的上端和下端;所述中空受熱板之間通過冷水管和熱水管連接,冷水管和熱水管分別設置于中空加熱板的上端和下端;所述冷水管與上進水管平行設置,熱水管與下出水管平行設置;所述上進水管和下出水管的端部連接熱交換管的上端和下端。
優化的,上述鍋爐余熱回收裝置,所述下出水管上連接有熱水泵,冷水管上連接有冷水泵。
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在于它能克服現有技術的弊端,結構設計合理新穎。本申請通過兩次熱量回收,吸收鍋爐煙氣余熱,提高了熱量回收效率。第一步中,通過氣體集熱管和熱交換管進行回收,氣體集熱管纏繞于熱交換管上,熱交換管內灌注冷水,通過氣體集熱管與熱交換管的熱價換進行第一步熱量回收,氣體的比熱小于水的比熱,為了提高回收效率,不使得熱交換后變冷的氣體帶走熱交換管內的經過熱交換后加熱過的水的熱量,將氣體集熱管圓柱形螺旋的螺距設置為熱交換管高度的1/12,螺旋角設置為12.8度。第二步,通過間隔設置的中空加熱板和中空受熱板,在中空受熱內灌注冷水,中空加熱板內接收第一步經過熱交換的熱水,經過第二步的熱交換,完成整個熱交換過程,整個熱交換過程在封閉的空間內進行,熱交換率高,熱量損失小。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氣體集熱管和熱交換管連接結構示意圖;
圖中:1為熱量回收罐Ⅰ、2為熱量回收罐Ⅱ、3為進氣管、4為出氣管、5為氣體集熱管、6為熱交換管、7為中空加熱板、8為中空受熱板、9為上進水管、10為下出水管、11為冷水管、12為熱水管、13為熱水泵、14為冷水泵。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與具體實施例進一步闡述本發明的技術特點。
本實用新型為一種鍋爐余熱回收裝置,包括熱量回收罐Ⅰ和熱量回收罐Ⅱ,熱量回收罐Ⅰ連接有進氣管和出氣管,進氣管和出氣管之間設置有氣體集熱管,熱量回收罐Ⅰ內設置有熱交換管,氣體集熱管呈圓柱形螺旋狀設置于熱交換管外壁上,氣體集熱管圓柱形螺旋的螺距為熱交換管高度的1/12,螺旋角為12.8度;所述熱量回收罐Ⅱ內設置有若干平行設置的中空加熱板和若干平行設置的中空受熱板,相鄰的兩片中空加熱板之間設置有中空受熱板;所述中空加熱板之間通過上進水管和下出水管連接,上進水管和下出水管分別設置于中空加熱板的上端和下端;所述中空受熱板之間通過冷水管和熱水管連接,冷水管和熱水管分別設置于中空加熱板的上端和下端;所述冷水管與上進水管平行設置,熱水管與下出水管平行設置;所述上進水管和下出水管的端部連接熱交換管的上端和下端。所述下出水管上連接有熱水泵,冷水管上連接有冷水泵。
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在于它能克服現有技術的弊端,結構設計合理新穎。本申請通過兩次熱量回收,吸收鍋爐煙氣余熱,提高了熱量回收效率。第一步中,通過氣體集熱管和熱交換管進行回收,氣體集熱管纏繞于熱交換管上,熱交換管內灌注冷水,通過氣體集熱管與熱交換管的熱價換進行第一步熱量回收,氣體的比熱小于水的比熱,為了提高回收效率,不使得熱交換后變冷的氣體帶走熱交換管內的經過熱交換后加熱過的水的熱量,將氣體集熱管圓柱形螺旋的螺距設置為熱交換管高度的1/12,螺旋角設置為12.8度。第二步,通過間隔設置的中空加熱板和中空受熱板,在中空受熱內灌注冷水,中空加熱板內接收第一步經過熱交換的熱水,經過第二步的熱交換,完成整個熱交換過程,整個熱交換過程在封閉的空間內進行,熱交換率高,熱量損失小。
當然,上述說明并非是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本實用新型也并不限于上述舉例,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的實質范圍內,作出的變化、改型、添加或替換,都應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