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加濕設備,具體涉及一種增加空氣濕度的裝置。
背景技術:
在一定溫度下,水的揮發需要較大的表面積和液體表面風速,為達到此目的一般需要將液態水霧化或分布在某種填充物表面,為氣、液兩相提供充分的接觸面,以提高揮發效率。目前大多數加濕裝置采用霧化方式,少數采用不規則絲網狀纖維為氣、液兩相提供充分的接觸面。但是現有的加濕裝置的加濕效果尚不能滿足用戶的需求。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增加空氣濕度的裝置,它可以利用波紋形涵道實現加濕功能。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增加空氣濕度的裝置的技術解決方案為:
包括多圈涵道,多圈涵道沿徑向間隔設置;多圈涵道通過多條肋條2實現固定連接;相鄰涵道之間形成多圈沿軸向延伸的氣流通道。
所述涵道的內表面和/或外表面分布有沿軸向延伸的微溝槽結構。
所述涵道的殼體截面為沿軸向延伸的直線形,或者為沿軸向延伸的波紋形。
所述多條肋條2沿周向和軸向均勻分布。
所述多圈涵道的中心設置有軸1,多圈涵道通過所述多條肋條2實現與軸1的固定連接。
所述多圈涵道中的內圈涵道41與軸1之間形成沿軸向延伸的氣流通道。
所述多圈涵道中的外圈涵道的外側設置有外殼3,外殼3通過所述肋條2實現與外圈涵道的固定連接。所述外圈涵道45與外殼3之間形成沿軸向延伸的氣流通道。
所述外殼3的殼體截面為沿軸向延伸的直線形,或者為沿軸向延伸的波紋形。
所述外殼3和/或涵道的壁厚為0.05~2.5mm。
所述氣流通道的徑向尺寸為3~20mm。
本實用新型可以達到的技術效果是:
本實用新型根據液態水的揮發特性,結合空氣動力學原理,利用具有規整接觸面的涵道實現水分的蒸發,具有表面積大,氣流均勻通過且壓降小,表面風速高,傳質效率高等優點,能夠有效增加干燥空氣的濕度。
本實用新型結構規整,不容易藏污納垢。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增加空氣濕度的裝置的示意圖。
圖中附圖標記說明:
1為軸, 2為肋條,
3為外殼, 41、42、43、44、45為涵道。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增加空氣濕度的裝置,包括軸1,軸1的外側設置有外殼3,外殼3與軸1之間沿徑向間隔設置有多圈涵道41、42、43、44、45,外殼3及涵道41、42、43、44、45通過多條沿徑向延伸的肋條2實現與軸1的固定連接;
多條肋條2沿軸1的周向和軸向均勻分布;
內圈涵道41與軸1之間、相鄰涵道41、42、43、44、45之間以及外圈涵道45與外殼3之間形成多圈沿軸向延伸的氣流通道;
為進一步提高加濕效率,涵道41、42、43、44、45的內外表面可布滿沿軸向延伸的微溝槽結構;
優選地,多圈涵道41、42、43、44、45及外殼3同心設置。
同一涵道41、42、43、44、45的殼體截面為沿軸向延伸的直線形,或者為沿軸向延伸的具有高低起伏的波紋形。
外殼3的殼體截面為沿軸向延伸的直線形,或者為沿軸向延伸的具有高低起伏的波紋形。也可以不設置外殼3。
外殼3及涵道41、42、43、44、45的壁厚可以為0.05~2.5mm。
氣流通道的徑向尺寸可以為3~20mm。
外殼3的直徑可以為50~400mm。
外殼3及涵道41、42、43、44、45的軸向尺寸可以為50~500mm。
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
用浸泡或者噴淋的方法將液態水均勻分布到涵道41、42、43、44、45的內外表面,驅動干燥空氣通過氣流通道,將涵道41、42、43、44、45內外表面的水分蒸發,從而使空氣濕度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