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供暖設備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壁掛爐。
背景技術:
壁掛爐作為一種較為常見的家用取暖設備,其使用性能一直受到人們的重視。
目前現有的壁掛爐運行過程中,通常情況下,當壁掛爐啟用供暖時,在主換熱器中被加熱的水進入大循環用以房間供熱,此時不能制取生活熱水;啟用生活熱水時,被加熱的采暖水通過換向三通進入小循環,通過板式換熱器對生活用水進行加熱,此時采暖熱水不再走供暖大循環。該種結構的壁掛爐雖然能夠滿足基本的使用需求,但由于其自身結構所限,導致其使用過程中,當用戶使用生活熱水時,采暖用水循環就會停止,降低系統工作的流暢性,且當用戶長時間使用生活熱水時,采暖停止會對室內房間溫度造成影響,降低用戶的舒適度體驗,給用戶的正常生活造成諸多不便。
因此,如何在保證生活熱水供應的同時,有效保證壁掛爐的供暖效果是本領域技術人員目前需要解決的重要技術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壁掛爐,該壁掛爐能夠在保證生活熱水供應的同時,有效保證供暖效果。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壁掛爐,包括爐體,所述爐體上設置有分別與外部供暖管路相連通的第一進水管和第一出 水管,所述第一進水管和所述第一出水管間連通有加熱管路,所述第一進水管、所述加熱管路以及所述第一出水管間沿水流方向依次連通,所述爐體內設置有與所述加熱管路相配合的加熱裝置;
所述爐體內還設置有與所述第一出水管相并聯的換熱裝置,所述換熱裝置的第一介質入口和第一介質出口分別沿水流方向依次與所述第一出水管相連通,所述換熱裝置的第二介質入口連通有與外部生活用水管路相連通的第二進水管,所述換熱裝置的第二介質出口連通有與外部生活用水管路相連通的第二出水管。
優選地,所述換熱裝置并聯于靠近所述第一出水管的出水端處。
優選地,所述第一出水管上設置有與所述換熱裝置的第一介質入口相配合的三通閥。
優選地,所述第一出水管上設置有與所述換熱裝置的第一介質入口相配合的溫控分水閥。
優選地,所述第一進水管、所述加熱管路以及所述第一出水管為一體式結構。
優選地,所述換熱裝置為板式換熱器。
優選地,所述加熱裝置為燃氣加熱裝置,且所述爐體上具有與外部環境相連通的氣道。
相對上述背景技術,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壁掛爐,其工作過程中,外部供暖管路內的水經由第一進水管通入加熱管路處,并被加熱裝置加熱至適當溫度,加熱后的水通過第一出水管排出所述壁掛爐并重新進入外部供暖管路內,同時,第一出水管內的一部分被加熱的水經由第一介質入口通入換熱裝置內,并為依次經由第二進水管和第二介質入口通入換熱裝置內的生活用水實施加熱,之后被加熱的生活用水依次經第二介質出口和第二出水管排出并重新通入外部生活用水管路內,且完成換熱的供暖水流經第一介質出口排出并經由第一出水管重新進入外部供暖管路內。所述壁掛爐通過并聯于第一出水管上的換熱裝置,實現了供暖管路和生活用熱水的雙循環同時運行,從而有效避免了現有技術中生活熱水供應系統與供暖系統間的工況干涉,在保證 生活熱水供應的同時有效保證了供暖效果,從而顯著提高了壁掛爐的工作效率和使用便利性。
本實用新型另一優選方案中,所述換熱裝置并聯于靠近所述第一出水管的出水端處。將換熱裝置并聯于靠近第一出水管的出水端處有助于縮短換熱裝置的出水端與第一出水管的出水端間的管路長度,從而降低已完成與生活用水間的換熱并由換熱裝置內排出的水流的熱量損失,以進一步保證由壁掛爐重新通入外部供暖管路內的水流溫度及其供暖效果。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種具體實施方式所提供的壁掛爐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的核心是提供一種壁掛爐,該壁掛爐能夠在保證生活熱水供應的同時,有效保證供暖效果。
為了使本技術領域的人員更好地理解本實用新型方案,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請參考圖1,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種具體實施方式所提供的壁掛爐的結構示意圖。
在具體實施方式中,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壁掛爐,包括爐體11,爐體11上設置有分別與外部供暖管路21相連通的第一進水管121和 第一出水管122,第一進水管121和第一出水管122間連通有加熱管路123,第一進水管121、加熱管路123以及第一出水管122間沿水流方向依次連通,爐體11內設置有與加熱管路123相配合的加熱裝置13;爐體11內還設置有與第一出水管122相并聯的換熱裝置14,換熱裝置14的第一介質入口141和第一介質出口142分別沿水流方向依次與第一出水管122相連通,換熱裝置14的第二介質入口143連通有與外部生活用水管路相連通的第二進水管151,換熱裝置14的第二介質出口144連通有與外部生活用水管路相連通的第二出水管152。
工作過程中,外部供暖管路21內的水經由第一進水管121通入加熱管路123處,并被加熱裝置13加熱至適當溫度,加熱后的水通過第一出水管122排出所述壁掛爐并重新進入外部供暖管路21內,同時,第一出水管122內的一部分被加熱的水經由第一介質入口141通入換熱裝置14內,并為依次經由第二進水管151和第二介質入口143通入換熱裝置14內的生活用水實施加熱,之后被加熱的生活用水依次經第二介質出口144和第二出水管152排出并重新通入外部生活用水管路內,且完成換熱的供暖水流經第一介質出口142排出并經由第一出水管122重新進入外部供暖管路21內。所述壁掛爐通過并聯于第一出水管122上的換熱裝置14,實現了供暖管路和生活用熱水的雙循環同時運行,從而有效避免了現有技術中生活熱水供應系統與供暖系統間的工況干涉,在保證生活熱水供應的同時有效保證了供暖效果,從而顯著提高了壁掛爐的工作效率和使用便利性。
進一步地,換熱裝置14并聯于靠近第一出水管122的出水端處。將換熱裝置14并聯于靠近第一出水管122的出水端處有助于縮短換熱裝置14的出水端與第一出水管122的出水端間的管路長度,從而降低已完成與生活用水間的換熱并由換熱裝置14內排出的水流的熱量損失,以進一步保證由壁掛爐重新通入外部供暖管路21內的水流溫度及其供暖效果。
更具體地,第一出水管122上設置有與換熱裝置14的第一介質入口141相配合的三通閥124。該三通閥124能夠保證第一出水管122 主管路與換熱裝置14間的高效分流,從而保證壁掛爐的整體運行效率和工作效果,同時該三通閥124的結構較為簡單可靠。
此外,第一出水管122上設置有與換熱裝置14的第一介質入口141相配合的溫控分水閥。該溫控分水閥能夠根據生活熱水出水溫度的高低自動調節進入換熱裝置14的供暖水流量,從而實現供暖和生活熱水同時高效循環工作。
應當說明的是,在實際應用中,上述溫控分水閥與三通閥124間為可互相替換的同類型部件,二者僅是針對不同工況需要而做出的不同部件選擇,實際操作中二者的裝配位置基本一致,故附圖中并未特別標注出溫控分水閥的裝配位置,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為如圖所示的三通閥124的裝配位置即為實際操作中采用溫控分水閥時的裝配位置。
另一方面,第一進水管121、加熱管路123以及第一出水管122為一體式結構。實際裝配使用時,將盡可能多的具備一體式結構的管路能夠有效降低設備運行過程中的漏水隱患,保證壁掛爐內各水循環系統的高效穩定運行。
另外,換熱裝置14為板式換熱器。該種板式換熱器的換熱效率較高,且其能夠高效利用爐體11內部的裝配空間,從而使所述壁掛爐的整體裝配結構得以優化。
此外,加熱裝置13為燃氣加熱裝置,且爐體11上具有與外部環境相連通的氣道111。實際作業過程中,該種燃氣加熱裝置的加熱效率較高且加熱過程穩定可靠,通過風道111與燃氣加熱裝置相配合以保證燃氣加熱裝置運行過程中的氧氣供應及其燃氣燃燒后的廢氣的及時排出,保證壁掛爐的高效穩定運行。
當然,上述加熱裝置13為燃氣加熱裝置僅為優選方案,實際應用中,該加熱裝置13還可以為電磁加熱裝置或光波加熱裝置等,即,只要是能夠滿足所述壁掛爐的實際使用需要均可。
綜上可知,本實用新型中提供的壁掛爐,包括爐體,所述爐體上設置有分別與外部供暖管路相連通的第一進水管和第一出水管,所述 第一進水管和所述第一出水管間連通有加熱管路,所述第一進水管、所述加熱管路以及所述第一出水管間沿水流方向依次連通,所述爐體內設置有與所述加熱管路相配合的加熱裝置;所述爐體內還設置有與所述第一出水管相并聯的換熱裝置,所述換熱裝置的第一介質入口和第一介質出口分別沿水流方向依次與所述第一出水管相連通,所述換熱裝置的第二介質入口連通有與外部生活用水管路相連通的第二進水管,所述換熱裝置的第二介質出口連通有與外部生活用水管路相連通的第二出水管。工作過程中,外部供暖管路內的水經由第一進水管通入加熱管路處,并被加熱裝置加熱至適當溫度,加熱后的水通過第一出水管排出所述壁掛爐并重新進入外部供暖管路內,同時,第一出水管內的一部分被加熱的水經由第一介質入口通入換熱裝置內,并為依次經由第二進水管和第二介質入口通入換熱裝置內的生活用水實施加熱,之后被加熱的生活用水依次經第二介質出口和第二出水管排出并重新通入外部生活用水管路內,且完成換熱的供暖水流經第一介質出口排出并經由第一出水管重新進入外部供暖管路內。所述壁掛爐通過并聯于第一出水管上的換熱裝置,實現了供暖管路和生活用熱水的雙循環同時運行,從而有效避免了現有技術中生活熱水供應系統與供暖系統間的工況干涉,在保證生活熱水供應的同時有效保證了供暖效果,從而顯著提高了壁掛爐的工作效率和使用便利性。
以上對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壁掛爐進行了詳細介紹。本文中應用了具體個例對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及實施方式進行了闡述,以上實施例的說明只是用于幫助理解本實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若干改進和修飾,這些改進和修飾也落入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