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散熱器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中冷器散熱管。
背景技術:
眾所周知,中冷器是增壓系統的一部分,是用來冷卻經增壓器出來的增壓空氣的, 空氣在經過增壓器后,壓力增加,溫度升高,通過中冷器冷卻可降低增壓空氣溫度,從而提 高空氣密度,提高充氣效率,以達到提升柴油機功率和降低排放的目的。有數據表明,在相 同的空燃比條件下,增壓空氣的溫度每下降 10℃,發動機功率就能提高 3%~ 5%。而一般 中冷器芯子由主片、護芯板、散熱帶、散熱管組成散熱管截面大都是口琴式結構,這種結構的優點是散熱管由模具一次擠壓而成,中冷器生產廠家組裝芯子時可直接使用,缺點是換熱效率差。另外,現有的中冷器散熱管還存在通風效果差,工作時吸附的雜草不方便清理的缺陷。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以上問題,提供一種散熱效率高,通風效果好,同時中冷器在工作時吸附的雜草容易脫落進而便于清理的中冷器散熱管。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一種中冷器散熱管,包括矩形管,矩形管的其中一個側面設有三角形管,三角形管具有底邊,底邊與三角形管的側面一體連接。
以下是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
三角形管中與底邊所對應的夾角a為55°。
進一步改進:
矩形管內具有內翅片,內翅片包括多組延長度方向交錯排列的散熱板。
進一步改進:
每組散熱板包括采用金屬板彎折成的矩形波狀板,矩形波狀板具有凸面板及凹面板。
進一步改進:
凸面板上設有至少兩個沿水平面向下翻折的第二凸起翅片,第二凸起翅片的形狀為梯形,第二凸起翅片與凸面板的夾角為30°。
進一步改進:
第二凸起翅片在凸面板上的正投影處開設有第二散熱孔,第二散熱孔的形狀與第二凸起翅片在凸面板上的投影形狀一致。
進一步改進:
所述凹面板上設有至少兩個沿水平面向上翻折的第一凸起翅片,第一凸起翅片的形狀為梯形,第一凸起翅片與凹面板之間的夾角為30°。
進一步改進:
第一凸起翅片在凹面板上的正投影處開設有第一散熱孔,第一散熱孔的形狀與第一凸起翅片在凹面板上的投影形狀一致。
本新型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具有以下技術效果:散熱效率較普通散熱管提高80%,通風效果好,同時中冷器在工作時吸附的雜草容易脫落進而便于清理。
附圖說明
附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例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2為內翅片的立體圖;
附圖3為內翅片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散熱板;2-凸面板;3-凹面板;4-第一凸起翅片;5-第一散熱孔;6-第二散熱孔;7-第二凸起翅片;8-矩形管;9-三角形管;10-底邊;11-內翅片。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如圖1所示,一種中冷器散熱管,包括矩形管8,矩形管8的其中一個側面設有三角形管9,三角形管9具有底邊10,底邊10與三角形管9的側面一體連接,三角形管9中與底邊10所對應的夾角a為55°。三角形管9的設置有效提高了通風效果,同時便于清理中冷器在工作時吸附的雜草。
矩形管8內具有內翅片11。
如圖2、圖3所示,內翅片11包括多組延長度方向交錯排列的散熱板1。
每組散熱板1包括采用金屬板彎折成的矩形波狀板,矩形波狀板具有多個凸面板2及凹面板3。
每塊凸面板2上設有至少兩個沿水平面向下翻折的第二凸起翅片7,第二凸起翅片7的形狀為梯形,第二凸起翅片7與凸面板2的夾角為30°。
第二凸起翅片7在凸面板2上的正投影處開設有第二散熱孔6,第二散熱孔6的形狀與第二凸起翅片7在凸面板2上的投影形狀一致。
每塊凹面板3上設有至少兩個沿水平面向上翻折的第一凸起翅片4,第一凸起翅片4的形狀為梯形,第一凸起翅片4與凹面板3之間的夾角為30°。
第一凸起翅片4在凹面板3上的正投影處開設有第一散熱孔5,第一散熱孔5的形狀與第一凸起翅片4在凹面板3上的投影形狀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