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太陽能熱利用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具有真空下部保溫層的超保溫太陽能集熱板。
背景技術:
無論在居民生活、現代辦公還是在工業領域中,冷熱源系統均消耗了大量的能源。現有技術中的冷熱源系統大多由煤炭、油氣等化石能源提供,在消耗大量經濟財富的同時,也帶來了嚴重的環境污染。
太陽能冷熱源系統正是為了解決上述問題而誕生的,并且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效果。
但是,由于現有技術中的冷熱源系統的固有缺陷,造成太陽能的轉換、儲存效率不高,造成現有技術中的太陽能冷熱源系統造價高昂,利用效率低,普及困難。
其中,如何大幅度的提高太陽能集熱板的集熱效率,是太陽能冷熱源系統及其相關領域中急需解決的熱點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設計一種新型的具有真空下部保溫層的超保溫太陽能集熱板,解決上述問題。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具有真空下部保溫層的超保溫太陽能集熱板,包括外框、集熱板芯、導熱介質進口管、導熱介質出口管、上部保溫透光層和下部保溫層,所述導熱介質 進口管和所述導熱介質出口管分別與所述集熱板芯中的導熱介質流管連通;
所述集熱板芯、所述上部保溫透光層和所述下部保溫層設置于所述外框內,所述集熱板芯的上部設置所述上部保溫透光層,所述集熱板芯的下部設置所述下部保溫層;所述集熱板芯位于所述上部保溫透光層和所述下部保溫層圍成的密閉空間內;所述導熱介質進口管和所述導熱介質出口管均密封接出所述上部保溫透光層和所述下部保溫層圍成的密閉空間;
所述下部保溫層包括K+1層板材組成的K個真空保溫層,其中K為自然數并且大于等于1。
優選的,所述K為自然數2。
優選的,相鄰兩層所述板材之間設置有防止兩層之間靠近在一起的點狀支撐。
優選的,所述板材為鋼化玻璃。
優選的,所述鋼化玻璃的厚度為0.3mm~2mm。
優選的,所述上部保溫透光層包括N+1層透光材料組成的N個真空保溫層,其中N為自然數并且大于等于1。
優選的,所述N為自然數1。
優選的,相鄰兩層所述透光材料之間設置有防止兩層之間靠近在一起的點狀支撐。
優選的,所述透光材料為太陽能集熱板專用鋼化玻璃。
優選的,所述太陽能集熱板專用鋼化玻璃的厚度為1.5mm~3mm。
一種具有真空下部保溫層的超保溫太陽能集熱板系統集成,包括所述外框貼 合在一起的M個所述具有真空下部保溫層的超保溫太陽能集熱板,其中M為自然數并且大于等于2;
相鄰兩個所述具有真空下部保溫層的超保溫太陽能集熱板的所述外框之間的間隙的上部設有上部密封條。
優選的,相鄰兩個所述具有真空下部保溫層的超保溫太陽能集熱板的所述外框之間的間隙的下部設有下部密封條,所述上部密封條和所述下部密封條將相鄰兩個所述具有真空下部保溫層的超保溫太陽能集熱板的所述外框之間的間隙圍成密閉空間。
優選的,相鄰兩個所述具有真空下部保溫層的超保溫太陽能集熱板的外框之間的間隙小于3mm。
優選的,相鄰兩個所述具有真空下部保溫層的超保溫太陽能集熱板的所述導熱介質進口管之間互相密封插接;相鄰兩個所述具有真空下部保溫層的超保溫太陽能集熱板的所述導熱介質出口管之間互相密封插接。
優選的,相鄰兩個所述具有真空下部保溫層的超保溫太陽能集熱板的所述導熱介質進口管之間通過密封卡扣互相密封連通;相鄰兩個所述具有真空下部保溫層的超保溫太陽能集熱板的所述導熱介質出口管之間通過密封卡扣互相密封連通。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可以總結如下:
1、本實用新型在保證太陽能集熱板的高透光性和高吸收率的基礎上,大幅度降低了其散熱損失,從而巨大的提高了其太陽能轉換效率。
2、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降低了制造成本。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太陽能集熱板結構的剖面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上部保溫透光層結構剖面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下部保溫層結構剖面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太陽能集熱板系統的俯視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太陽能集熱板系統的前視示意圖。
標號說明:
1、外框;2、集熱板芯;3、導熱介質進口管;4、導熱介質出口管;5、上部保溫透光層;6、下部保溫層;7、導熱介質流管;8、透光材料;9、真空保溫層;10、點狀支撐;11、上部密封條;12、下部密封條。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所解決的技術問題、技術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
如圖1至圖5所示的一種具有真空下部保溫層的超保溫太陽能集熱板,包括外框1、集熱板芯2、導熱介質進口管3、導熱介質出口管4、上部保溫透光層5和下部保溫層6,所述導熱介質進口管3和所述導熱介質出口管4分別與所述集熱板芯2中的導熱介質流管7連通;所述集熱板芯2、所述上部保溫透光層5和所述下部保溫層6設置于所述外框1內,所述集熱板芯2的上部設置所述上部保溫透光層5,所述集熱板芯2的下部設置所述下部保溫層6;所述集熱板芯2位于所述上部保溫透光層5和所述下部保溫層6圍成的密閉空間內;所述導熱介質 進口管3和所述導熱介質出口管4均密封接出所述上部保溫透光層5和所述下部保溫層6圍成的密閉空間;所述下部保溫層6包括K+1層板材組成的K個真空保溫層9,其中K為自然數并且大于等于1。
在更加優選的實施例中,所述K為自然數2。
在更加優選的實施例中,相鄰兩層所述板材之間設置有防止兩層之間靠近在一起的點狀支撐10。在更加優選的實施例中,所述板材為鋼化玻璃。在更加優選的實施例中,所述鋼化玻璃的厚度為0.3mm~2mm。
在更加優選的實施例中,所述上部保溫透光層5包括N+1層透光材料8組成的N個真空保溫層9,其中N為自然數并且大于等于1。
在更加優選的實施例中,所述N為自然數1。
在更加優選的實施例中,相鄰兩層所述透光材料8之間設置有防止兩層之間靠近在一起的點狀支撐10。在更加優選的實施例中,所述透光材料8為太陽能集熱板專用鋼化玻璃。在更加優選的實施例中,所述太陽能集熱板專用鋼化玻璃的厚度為1.5mm~3mm。
一種具有真空下部保溫層的超保溫太陽能集熱板系統集成,包括所述外框1貼合在一起的M個所述具有真空下部保溫層的超保溫太陽能集熱板,其中M為自然數并且大于等于2;相鄰兩個所述具有真空下部保溫層的超保溫太陽能集熱板的所述外框1之間的間隙的上部設有上部密封條11。
在更加優選的實施例中,相鄰兩個所述具有真空下部保溫層的超保溫太陽能集熱板的所述外框1之間的間隙的下部設有下部密封條12,所述上部密封條11和所述下部密封條12將相鄰兩個所述具有真空下部保溫層的超保溫太陽能集熱板的所述外框1之間的間隙圍成密閉空間。
在更加優選的實施例中,相鄰兩個所述具有真空下部保溫層的超保溫太陽能 集熱板的外框1之間的間隙小于3mm。相鄰兩個所述具有真空下部保溫層的超保溫太陽能集熱板的所述導熱介質進口管3之間互相密封插接;相鄰兩個所述具有真空下部保溫層的超保溫太陽能集熱板的所述導熱介質出口管4之間互相密封插接。
在更加優選的實施例中,相鄰兩個所述具有真空下部保溫層的超保溫太陽能集熱板的所述導熱介質進口管3之間通過密封卡扣互相密封連通;相鄰兩個所述具有真空下部保溫層的超保溫太陽能集熱板的所述導熱介質出口管4之間通過密封卡扣互相密封連通。
在某個具體的實施例中:
一種具有真空下部保溫層的超保溫太陽能集熱板,包括外框1、集熱板芯2、導熱介質進口管3、導熱介質出口管4、上部保溫透光層5和下部保溫層6,所述導熱介質進口管3和所述導熱介質出口管4分別與所述集熱板芯2中的導熱介質流管7連通;所述集熱板芯2、所述上部保溫透光層5和所述下部保溫層6設置于所述外框1內,所述集熱板芯2的上部設置所述上部保溫透光層5,所述集熱板芯2的下部設置所述下部保溫層6;所述集熱板芯2位于所述上部保溫透光層5和所述下部保溫層6圍成的密閉空間內;所述導熱介質進口管3和所述導熱介質出口管4均密封接出所述上部保溫透光層5和所述下部保溫層6圍成的密閉空間;如圖2所示,所述上部保溫透光層5包括2層透光材料8組成的1個真空保溫層9。上部保溫透光層5的相鄰兩層所述透光材料8之間設置有防止兩層之間靠近在一起的點狀支撐10。其中,透光材料8可采用太陽能集熱板專用鋼化玻璃,其厚度d為1.5mm~3mm。如圖3所示,下部保溫層6包括3層板材組成的2個真空保溫層9。下部保溫層6的相鄰兩層所述透光材料8之間設置有防止兩層之間靠近在一起的點狀支撐10。其中,透光材料8可采用鋼化玻璃,其厚度d為 0.5mm~1mm。
如圖4-5所示,一種具有真空下部保溫層的超保溫太陽能集熱板系統集成,包括所述外框1貼合在一起的3個所述具有真空下部保溫層的超保溫太陽能集熱板,相鄰兩個所述具有真空下部保溫層的超保溫太陽能集熱板的所述外框1之間的間隙的上部設有上部密封條11,下部設有下部密封條12,所述上部密封條11和所述下部密封條12將相鄰兩個所述具有真空下部保溫層的超保溫太陽能集熱板的所述外框1之間的間隙圍成密閉空間。相鄰兩個所述具有真空下部保溫層的超保溫太陽能集熱板的外框1之間的間隙l小于3mm。相鄰兩個所述具有真空下部保溫層的超保溫太陽能集熱板的所述導熱介質進口管3之間通過密封卡扣互相密封連通;相鄰兩個所述具有真空下部保溫層的超保溫太陽能集熱板的所述導熱介質出口管4之間通過密封卡扣互相密封連通。
本實用新型在保證太陽能集熱板的高透光性和高吸收率的基礎上,大幅度降低了其散熱損失,從而巨大的提高了其太陽能轉換效率。
以上通過具體的和優選的實施例詳細的描述了本實用新型,但本領域技術人員應該明白,本實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以上所述實施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